揭秘:唐憲宗是唐朝後期還能延續100多年大功臣 | 陽光歷史

 

A-A+

揭秘:唐憲宗是唐朝後期還能延續100多年大功臣

2018年03月26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73 次

  通觀唐代中晚期的君主,最有閃光點的,當是唐憲宗。在對付藩鎮割據的歷史問題上,他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形式上將帝國重歸一統,被稱為「中興之主」。唐憲宗名李純,為唐順宗的長子。在六七歲時有一則近乎傳奇的故事:祖父唐德宗因他聰慧,很是寵愛,有次將他抱坐在膝上,逗著玩的問道:「你是誰家的孩子,坐我懷中?」回答出乎唐德宗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我是第三天子。」從此使唐德宗對他更加刮目相看。

  走上皇位伊始,出於權力爭奪的需要,出於對支持他的勢力的交代,他嚴厲的制裁了「二王八司馬」革新集團。然而,他並非全面否定革新的內容,尤其是打擊藩鎮,加強中央集權。實際上,他的步子比革新集團走得更遠,採取的措施更為凌厲,獲得的效果也更為矚目。唐憲宗與藩鎮割據鬥爭的序幕,是在西川拉開的。

  在聽命於朝廷的西川節度使韋皋病逝後,其屬支度副使劉辟仿照其他藩鎮的做法,自為留後,然後報請中央政府批准。時唐憲宗才登位,萬事還沒有理出個頭緒,從而任命了劉闢為西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然這個姑息的做法,遭到了右諫議大夫韋丹的反對,他說:「今赦免劉辟的罪行,勢必群起倣傚,朝廷將只剩下東、西二京之地,誰還會服從朝廷!」韋丹的意見,代表了朝廷中強硬派的看法,唐憲宗同意他們的看法,只是苦於時機尚未成熟,由此機變的任命韋丹為東川節度使,以鉗制西川。

  然未等韋丹上路,在元和元年(806年),劉辟已提出了得隴望蜀的要求,請求批准他兼領三川之地。此時,唐憲宗已在皇位上坐穩了,一口拒絕了他。劉辟對此作出的反應是,調兵遣將,將前東川節度使李康坐鎮的梓州團團圍住,準備自命他的僚屬盧文若為東川節度使。對劉辟的叛亂行為,唐憲宗決定出重兵討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絕大多數認為巴蜀地勢險要,難以攻取。唯有宰相杜黃裳力排眾議,支持唐憲宗討伐,並推薦雖資望稍淺但具文韜武略的神策軍使高崇文領軍前往。這個主張,隨即得到了翰林學士李吉甫的贊同。

2.jpg

  唐憲宗對藩鎮割據形成強硬態度,杜黃裳起了關鍵的作用。他曾對唐憲宗分析說:唐德宗在飽經患難後,對藩鎮採取了姑息的政策,停止了使用武力。藩鎮節度使亡故後,朝廷多派中使(宦官)前去觀察軍情,看誰合適繼任。而那些欲自立者,往往賄賂中使,使他們回朝敘職時多多美言。不知底細的唐德宗,對這些人大多給予了委命,從而再也沒有朝廷所派出的節度使。今國家振立綱紀,必須以法度制裁藩鎮,如此,天下才可得到治理。這話切中了時弊,也切中了唐憲宗的心懷。對西川的戰爭,唐軍以壓倒的優勢在推進。在高崇文的指揮下,唐軍兵分二路,與山南西道部隊相呼應,直搗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線潰敗的劉辟,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長安斬首。

  西川歸於中央後,唐憲宗調河東節度使嚴綬,會合天德軍,討伐抗拒朝廷的夏綏(今陝西靖邊)節度留後楊惠琳,再次獲得了連鍋端的大捷。西川與夏綏問題的解決,空前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威望,並產生了極大的威懾力。據當時唐朝國情,真正割據,賦稅專有的5個藩鎮是河北三鎮(盧龍、成德、魏博),淮西,淄青。這5個藩鎮經常互為同盟,抗拒朝廷。

  在連連得手的情況下,唐憲宗決意解決河北諸鎮長久父子相襲的弊端。他選定的切入口是成德鎮,把握的時機是節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為留後。宰相們卻認為不妥,理由是河北諸鎮舊弊積重難返,加上各鎮盤根錯節,不可輕率從事。然宦官土突承璀為爭取權力,以王承宗進攻德州(今山東陵縣)為由,說動了唐憲宗下令征討。儘管集結的部隊不少,也取得了一些勝利,然由於互相之間的各種矛盾,致使勞師糜餉,久討無功。此時王承宗也有些捉襟見肘,提出以繳納貢賦、接受朝廷委派官吏,作為妥協條件。唐憲宗見無力再征討,以此為台階,正式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撤走了征討部隊。後來,唐憲宗再次對成德鎮採取行動,王承宗又以悔過自新、遣送質子、交割二州版圖為條件,使官軍撤退了事。因而,成德鎮實際是唐憲宗時唯一未能啃下的骨頭,可王承宗的表面歸順,多少為唐憲宗的形式統一,提供了一塊遮羞布。宰相李絳等人就此提出了一個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

  他們認為:河北諸藩的形勢與當初的西川、鎮海截然不同,不能被當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為什麼呢?因為西川、鎮海都不是長期割據的地方,而且周邊各道都在朝廷的控制之內,劉辟和李琦喪心病狂、單獨叛亂,部眾其實都不服從,只是被他們的財貨利益所誘,所以朝廷軍隊一到,他們立刻土崩瓦解。可河北諸鎮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他們的內部勢力根深蒂固,外部勢力又像籐蔓一樣相互交錯,轄下的將士和百姓都只知有鎮帥而不知有朝廷。好言相勸,他們不聽;武力威脅,他們不服。朝廷如果對他們採取強制措施,到頭來只會弄得自己丟臉。別看河北諸鎮平日裡鉤心鬥角,一旦朝廷要打破他們的世襲制,他們立馬會抱成一團,因為他們要維護相同的子孫利益。
所以,李絳等人極力主張:暫時承認王承宗,對河北諸鎮採取安撫政策,然後把主要精力拿來對付淮西的吳少誠。之所以這麼做,他們的理由是:淮西的情況與河北不同,卻與西川和鎮海相似,周邊地區都是效忠朝廷的州縣。因此,吳少誠一死,朝廷馬上可以另行委任節度使,如果不從,立刻發兵討伐。先把淮西平定,等到河北的劉濟、田季安一死,有機可乘了,朝廷再動手也不遲。

  對成德鎮休戰之後,唐憲宗欲將兵鋒指向河北的另一個藩鎮-魏博鎮。時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懷諫被擁立為節度副使,以牙內兵馬使田興為步射都知兵馬使。唐憲宗在宰相李吉甫的支持下要用兵,然另一宰相李絳認為,田懷諫是乳臭未退的毛孩子,肯定控制不了局面,不久將發生內變,因此不必用兵。最後照著李絳的主張在等,結果真的等來了內變。唐憲宗遂任命領導內變的田興為節度使,使魏博鎮也在形式上歸順了中央。

  對唐憲宗平藩生涯而言,最為輝煌的,當是平定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人稱「淮西大捷」。這場戰爭足足打了四年,影響波及全國。憲宗後來任命裴度為宰相,繼續挑起平定淮西的重擔。裴度對憲宗說:「淮西是朝廷的心腹之疾,不能不除;而且朝廷既已出兵,兩河藩鎮都在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以決定他們的下一步行動,所以中央絕不能半途而廢!」到了元和十二年五月,淮西已打了將近三年,出兵九萬餘人,耗去軍費糧餉無數,卻未建尺寸之功。憲宗憂心忡忡地召集宰相們商議,李逢吉等人都認為中央已經師老財竭,再次建議皇帝全面停戰。只有裴度默不作聲。憲宗問他的意見,裴度說:「臣願親往前線督戰。」
憲宗又驚又喜:「卿真能為朕走這一趟?」

  裴度說:「臣誓與賊人不共戴天!臣觀吳元濟上表,其已勢窮力蹙,只因諸將心志不一,不能合力圍殲,所以未降。臣親赴前線後,諸將恐臣奪其功,必爭相出戰。」八月初三,裴度從長安出發,憲宗親登通化門為他送行。裴度說:「臣要是消滅敵人,就還有機會見陛下;可要是敵人在,臣永遠不回朝廷。」
憲宗聞言,忍不住潸然淚下。元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宰相裴度抵達淮西前線。兩項重要決策決定了這次淮西戰役的勝利。一、撤銷宦官監軍。二、重用大將李愬。李愬雪夜襲蔡州,中國歷史上經典的長途奔襲戰例。

  十月十八日,李愬命人將吳元濟押送京師。當天,淮西各州的叛軍餘部兩萬多人相繼歸降。脫離了李唐中央整整三十多年的淮西,終於克復。
十一月,憲宗李純登興安門接受獻俘,斬殺了吳元濟,向宗廟社稷獻祭。唐憲宗從此廢除了淮西節度使一職。李愬後來被任命為魏博節度使,在唐朝後期河北三鎮60來位節度使中,僅有4名為中央任命,李愬就是其中一個。

  平藩的最後一個大勝利,是平定淄青李師道。在吳元濟兵敗身亡後,各藩鎮再度向朝廷獻忠心,紛紛表示質子割地。李師道做了同樣的表示,然不久就反悔了,繼續與朝廷分庭抗禮。唐憲宗早就想解決淄青鎮,遂乘勢調宣武、義成、武寧、橫海與魏博五鎮之兵進行會剿。還未等兵臨城下,淄青軍都知兵馬使劉悟響應官軍,殺了李師道。從而淄青十二州全歸順唐廷,分割為三個節度使,鄆、曹、濮三州為天平節度使,淄、青、齊、登、萊五州仍為淄青平盧節度使,沂、海、兗、密四州為泰寧節度使。成為朝廷的直接任命的藩鎮,直至唐末。

  唐憲宗平藩的巨大功績,使他成了安史之亂後最偉大的君主。他的再造統一,儘管相當部分(如河北藩鎮)是流於形式,然畢竟使唐幟重新飄揚於全國大地,也使唐祚得以多綿延了一個世紀。唐憲宗死後,唐穆宗即位元年,河北三鎮再次由於各種原因悉數脫離中央。直至唐朝滅亡也沒再回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