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不抵抗將軍」之名的稱號怎麼來的?
一首詩「毀了」張學良一輩子
人們提及馬君武,多半因為他直率勇武的個性以及那首讓張學良終生惱恨的詩——《哀瀋陽》: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塚,哪管東師入瀋陽。
這是馬君武1931年11月20日發表於上海《時事新報》上的兩首「感時近作」詩中的一首。其時,日本關東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由於主政東北的張學良堅決奉行「不抵抗主義」,致使日本輕而易舉便侵佔了遼、吉兩省,黑龍江也在迅速陷落之中。
這首《哀瀋陽》一經發表,惱恨張學良三年前通電「易幟」的日本人竟也聞風而動,在報上大肆攻訐張學良糜爛荒唐的私生活,以敗壞張的名聲。南京中央政府蔣介石等人也樂見由張學良一人來頂「東北失土之責」。如此這般,一首極為尋常的詩,終於弄出了巨大的動靜,以致舉國盡知,流傳至今。打那之後,在國人的眼中,張學良便是一個生性風流、為色禍國的花花公子,頭上結結實實地戴上了一頂「不抵抗將軍」的大帽子。
一首五言四句詩,竟有如此大的威力和影響!馬君武大感意外,也頗為自得,竟自詡此詩堪稱是民國版的《圓圓曲》。
九一八事變爆發前,張學良因久吸鴉片,弄壞身子,正住在北平協和醫院療養。事變爆發當夜,張學良臨時出院陪同英國駐華大使夫婦,坐在一個包廂裡觀賞梅派京戲《宇宙鋒》。按說國難當頭,陪人看戲極不合時宜,但當晚的演出系為遼西水災籌款,張學良出席應景也說的過去,況有外國使節在側,兼有外事活動性質,更是張學良這位國民政府陸海空軍副司令、北方七省最高軍政長官的職份所在。由此足見當時張學良根本沒有時間與詩中所涉的三位女士演繹風流。況且歷史也證明,三位女士中,影星胡蝶與張學良終生未謀一面。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胡蝶正在天津,一周後才為拍電影《自由之花》抵達北平。稍有嫌疑的是朱五與趙四兩人,但據張學良自己晚年口述,跟朱五小姐他連一句玩笑都未開過。至於趙四,兩人早在1926年便相識了,至九一八事變發生時,二人相處日久,即便親密廝守,也不應再作香艷故事來看。
晚年的張學良對唐德剛(歷史學家,著有《張學良口述歷史》)就曾不止一次地提及這首詩:「這首詩我最恨了,我跟她(朱五)不僅沒有任何關係,我都沒跟她(朱五)開過一句玩笑。」,「到底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看來,在張學良的心裡,這首詩不僅傷害了他,而且冤枉了他,使他終生背負賣國的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