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東突厥的高級指揮官結局如何? | 陽光歷史

 

A-A+

唐朝滅亡東突厥的高級指揮官結局如何?

2018年01月07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19 次

  貞觀四年,唐太宗發動十餘萬大軍,分六路一舉滅亡了東突厥。生擒東突厥頡利可汗。這也是自戰國以來,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的歷次戰爭中第一次生擒對方最高統治者。那麼指揮這場大戰的將領都是誰,結局又如何呢?

  第一路大軍:暢武道

  靈州大都督、駙馬薛萬徹為行軍總管(總指揮),左驍衛大將軍、樊國公段志玄為副總管(副總指揮)。主要任務是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並監視剛剛歸屬的突厥突利可汗。

  薛萬徹

  早年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玄武門之變後輔佐唐太宗。之後參加了征討吐谷渾、薛延陀和高句麗等數次重大戰爭,可謂戰功赫赫。李靖隱退後,薛萬徹更是嶄露頭角,是貞觀後期三大名將之一。永徽四年(653年)薛萬徹被長孫無忌誣陷謀反,含冤而死。

  段志玄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是參加過太原起兵的元老功臣,曾生擒隋朝大將屈突通。之後跟隨唐太宗屢立戰功,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貞觀十六年(642年),段志玄病逝,陪葬昭陵。

  第二路大軍:恆安道

  檢校幽州都督衛孝節為行軍總管(總指揮),盧國公程知節為副總管(副總指揮),主要任務是駐守幽雲地區,阻斷突厥東逃之路。

  衛孝節

  此人的事跡在現存的史料中沒有詳細記載,只知道他曾是隋朝將領,生卒年不詳。

  程知節

  就是在民間大名鼎鼎的程咬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是瓦崗軍大將,後來投奔唐太宗,屢立戰功,也是玄武門之變的主要將領之一。顯慶元年(656年),程知節在討伐西突厥的時候殺降受賄,被免除官職。麟德二年(665年)病逝,陪葬昭陵。

  第三路大軍:大同道

  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為行軍總管(總指揮),甘州刺史張寶相為副總管(副總指揮)。主要任務是進攻突厥西部,截斷其西逃之路。

  李道宗

  唐高祖的堂侄,平定劉武周開始走上軍事生涯。在唐朝立過戰功的宗室中,他的功勞僅次於唐太宗和李孝恭。貞觀年間,李道宗參加幾乎所有重大戰爭,屢立大功,還曾送文成公主入藏,是貞觀三大名將之一。

  永徽四年(653年),李道宗遭長孫無忌誣陷,被流放象州(今廣西柳州東南),病逝於流放途中。而後世的某些文學作品卻將李道宗塑造成大奸臣,實在是「千古奇冤」。

  張寶相

  此人的事跡在現存的史料中沒有詳細記載,生卒年不詳。不過在唐滅東突厥之戰中,是他最後生擒了頡利可汗。

  第四路大軍:金河道

  華州刺史、霍國公、駙馬柴紹為行軍總管(總指揮),胡國公秦叔寶為副總管(副總指揮)。任務是順黃河挺進,從側翼與李靖和李世勣率領的主力呼應,合圍突厥主力。

  柴紹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妻子就是著名的娘子軍統帥平陽公主。跟隨唐太宗參加了唐朝初年的歷次重大戰爭,隋末最後一個割據勢力梁師都就是柴紹消滅的。貞觀十二年(638年),柴紹病逝,陪葬昭陵。兩個兒子後來被長孫無忌誣陷,一死一流。五代後周世宗柴榮傳說是柴紹的後代(存疑)。

  秦叔寶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是瓦崗寨名將,後追隨唐太宗。之後屢立戰功,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進入貞觀之後,早年征戰受傷的秦叔寶開始經常患病,基本處於隱退狀態。貞觀十二年(638年),秦叔寶病逝,陪葬昭陵。

  第五路大軍:通漠道(資治通鑒記為「通漢道」)

  并州都督、英國公李世勣為行軍總管(總指揮),代州都督、鄒國公張公瑾和岷州都督高甑生為副總管(副總指揮),主要任務是率領主力大軍直攻東突厥心腹重地,一舉殲滅突厥主力。

  李世勣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追隨瓦崗寨的翟讓起兵,後來追隨李密。李密敗亡後,在魏征的勸說下歸降大唐。之後參加了東征王世充的戰爭,並奪取了武牢關,為最後的大獲全勝做出了重要貢獻。據記載當大軍回長安報捷的時候,只有唐太宗和李世勣被特許穿金甲入城。

  李世勣還參加了討伐徐圓朗、平定輔公佑,但在玄武門之變中保持中立。之後李世勣常年駐守邊境,並擔任晉王李治(即唐高宗)的長史,為他後來的政治選擇埋下了伏筆。貞觀後期,李世勣的戰功可謂舉朝第一,是貞觀三大名將之首。

  唐高宗繼位後,李勣受到長孫無忌的排擠,基本在京師閒居。但後來在「廢王立武」事件中,李勣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後,李勣更是受盡榮華富貴。就連多年不來往的姐姐,武則天都要親自去探望。

  總章元年(668年),李勣作為總指揮滅亡了高句麗,為自己輝煌的軍事生涯畫上了句號。總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陪葬昭陵。唐高宗親自為他送葬,墳墓則是按照漢朝衛霍故事,仿照陰山、鐵山和烏德革建山修建。

  張公瑾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是王世充的部下,後來追隨唐太宗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前,張公瑾用一句:「卜以決疑,今事在不疑」打消了唐太宗的疑慮。玄武門之變中,張公瑾以一己之力將東宮幾千人馬擋在玄武門之外,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貞觀時期,張公瑾出任代州都督,負責防守突厥。他在貞觀三年向唐太宗提出討伐東突厥的六條理由,最終促使唐太宗下了開戰的決心。貞觀六年(632年),張公瑾病逝於任上,陪葬昭陵。

  高甑生

  早年是秦王府武將,曾於尉遲敬德一起生擒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後來在征討吐谷渾的時候,高甑生因為違反軍紀被李靖處罰。他便懷恨在心,誣陷李靖謀反。唐太宗查明真相之後,將高甑生流放。之後的事跡再無記載。

  第六路大軍:定襄道

  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行軍總管(總指揮),他也是征伐東突厥的總司令,其他各路大軍也受其節制。鄂國公尉遲敬德、匡道府折衝都尉蘇定方為副總管(副總指揮)。主要任務是率領中軍直搗位於雲中和馬邑的突厥汗庭。

  尉遲敬德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是劉武周的部下,後來歸降唐太宗。之後屢立大功,曾數次救唐太宗於危難之中。尉遲敬德尤其善於使用槊等長兵器,「天下第一弓」唐太宗曾說「我執弓箭,尉遲敬德持馬槊,就是百萬大軍都奈何不了我們」。

  玄武門之變時,尉遲敬德擊殺齊王李元吉,並用建成、元吉的人頭使得東宮、齊王的兵馬士氣消沉。之後尉遲敬德又在海池上迫使唐高祖李淵交出最高權力,因此唐太宗將其列為玄武門之變的一等功臣。

  貞觀初年,尉遲敬德居功自傲,行為開始出格,竟然在一次爭執中打傷了李道宗的眼睛。後來在唐太宗的提醒下,尉遲敬德幡然悔悟,從此隱居家中,不問世事,安享清福。顯慶三年(658年),尉遲敬德病逝,陪葬昭陵。

  蘇定方

  早年是竇建德、劉黑闥的部下,後歸隱家中。貞觀初年,被唐太宗重新起用。唐高宗時期,蘇定方征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高宗時期唐朝的疆域能夠發展到最大,其中不少都是蘇定方的功勞。乾封二年(667年),蘇定方病逝。

  李靖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第一軍事家。他的舅舅韓擒虎是隋朝四大名將之一,曾評價只有李靖才能和自己談論孫吳兵法。隋朝第一名將楊素也非常賞識李靖,說他早晚能當上僕射(宰相)。不過早年忠於隋朝的李靖差點讓李淵殺了,是靠唐太宗說情才免於一死。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採納李靖的「滅蕭銑十策」,命李孝恭和李靖南征。由於李孝恭並不是太會打仗,南征大軍的總指揮其實就是李靖。結果李靖只用兩個月就消滅蕭銑,之後又招降嶺南,再平輔公佑。可以說大唐整個南方都是李靖平定的,這也讓他成為功勞僅次於李世民的名將。

  在貞觀年間的名將中,李靖的功勞與影響位列第一,最後當上了宰相右僕射,應驗了楊素的預言。貞觀九年後,李靖辭官回家,不過之後唐太宗還經常請李靖來探討各種軍事政治問題。唐太宗後來東征無果,滿朝之中只有李靖說出了問題所在。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陪葬昭陵。

  李靖之所以被稱為「大唐一軍事家」、「軍神」,除去戰績輝煌之外,還在理論水平。李靖不僅寫有兵書,而且像侯君集、李世勣、蘇定方、裴行儉這些後來大唐名將都是在李靖的教導和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稱得上「大唐名將之祖」。

  另外李靖有傳奇的紅顏知己,這也別的名將比不上的。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