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太宗之妻長孫皇后大膽艷詩是寫給誰的?
舊時的人們,往往有「紅顏禍水」之說。歷代昏君的罪過,似乎也要有一多半算在后妃的身上。然而,在史冊中,也有被稱為「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足以母儀天下的賢後。這其中,長孫皇后當仁不讓應佔第一名。當然,長孫皇后能成為天下首屈一指的賢後,和她老公李世民是千古罕見的明君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有人覺得「李世民雖然是貞觀的核心人物,卻不能像征它的靈魂」,只有長孫皇后才是貞觀時代靈魂的載體。對此說法,總覺得未免有點誇大了長孫皇后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認,長孫皇后一生可圈可點之處甚多,幾乎找不出任何瑕疵,堪稱千古皇后楷模。
長孫皇后作為千古賢後,在人們心中自是雍容典雅,恰如一朵光照百代的盛世牡丹。這裡,且不說長孫皇后是如何於十三歲時就嫁給了當時才十五歲的李世民,和李世民相伴二十三年,生育了七個子女;又是如何勸諫李世民,三番五次救下那個倔驢脾氣的魏征;還有一生節儉,不驕不妒,堅決要求薄葬等等。這些「光榮事跡」大家想必早已聽過不少,就不再多說了,這裡只從《全唐詩》里長孫皇后留下來的唯一的一首《春遊曲》詩中,看一下長孫皇后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如果這首詩不寫明作者,恐怕很多人不會想到是長孫皇后所作。在傳統印象中,作為賢後榜樣的長孫皇后,應該是正襟危坐,手拿《女則》,和廟堂中的泥菩薩一般不食人間煙火,無情無慾,沒有半點「人味」才對。而這首詩中的長孫皇后,居然像個活潑可愛的尋常少婦一般,而且還挺「開放」的,什麼「蘭閨艷妾動春情」之類的話,既直白又大膽,不免讓舊時的一干老儒看得不時搖頭,認定為「艷詩」,尷尬萬分。
明朝鍾惺的《名媛詩歸》第九卷中就這樣說:「開國聖母,亦作情艷,恐傷盛德。詩中連用井上、簷邊、花中、樹上、林下,一氣讀去,不覺其復。可見詩到入妙處,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聲八病之說,至此卻用不著。」我們看鍾惺雖然也誇長孫皇后這首詩作得不錯,但還是覺得長孫皇后作為「開國聖母」有失「莊重」,說什麼「恐傷盛德」。就算是今人,也有持這種看法的,還有人以此來否認這首詩是長孫皇后所作。他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此詩和長孫皇后的「身份」不符。有文章之中這樣說:「該詩通篇充斥著動春情、新桃偷面色、嫩柳學身輕舞蝶、風流、等等詞句,顯得輕佻、放縱。這種口氣和情調不但與長孫皇后的履歷、身份不符,也與她的性格不符。」看來現在還是有相當多的人以為長孫皇后就該是那種呆守禮制的木偶人,殊不知張揚個性袒露著酥胸的大唐美女們和後世裹了腳的病小姐是大不一樣的。有人覺得長孫皇后這首詩是偽作的另一個理由就是,七律在唐初尚未成熟,且不多見。這一點說得有點道理,但也不能就此斷定此詩是偽作。我們看長孫皇后這首詩,表面上好像是像模像樣的七律,中間兩聯從詞句上看也對仗工整,但如果仔細用七律的平仄來套的話,就會發現有「失粘」「失對」等出律之處。其實,這正證明這首詩應該是長孫皇后所作。因為當時格律並未成熟,才有這樣的現象。隋唐初期,七言少見,但並非沒有,且不說庾信的《烏夜啼》,隋煬帝就有一首《江都宮樂歌》:
揚州舊處可淹留,台榭高明復好遊。風亭芳樹迎早夏,長皋麥隴送余秋。淥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躍紫騮。綠觴素蟻流霞飲,長袖清歌樂戲州。另外和長孫皇后同時代的上官儀老兒、許敬宗奸臣都寫有這種風格的七言詩。因此,偽作之說,不能成立。其實恰恰通過這首詩,我們能瞭解到長孫皇后作為一個女人,也有嬌艷嫵媚的一面。她同樣是有笑有歌、有情有欲的女人。大唐的風氣,正當如此。長孫皇后本來就是鮮卑女子,唐朝也是胡漢交融,風氣開放的時代,這樣真摯坦誠的感情,比後世那種迂腐虛偽的風氣要健康得多也可愛得多。
中國的歷史,經常喜歡將人尤其是他們所認為的賢人聖人木偶化、泥塑化,抽離了真實的血肉,按自己希望的形象用泥糊起來,放在香煙繚繞的殿堂裡供奉。然而,幸好有這樣一首詩,能讓我們充分瞭解到長孫皇后真實而又開放可愛的另一面。
舊時的人們,往往有「紅顏禍水」之說。歷代昏君的罪過,似乎也要有一多半算在后妃的身上。然而,在史冊中,也有被稱為「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足以母儀天下的賢後。這其中,長孫皇后當仁不讓應佔第一名。當然,長孫皇后能成為天下首屈一指的賢後,和她老公李世民是千古罕見的明君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有人覺得「李世民雖然是貞觀的核心人物,卻不能像征它的靈魂」,只有長孫皇后才是貞觀時代靈魂的載體。對此說法,總覺得未免有點誇大了長孫皇后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認,長孫皇后一生可圈可點之處甚多,幾乎找不出任何瑕疵,堪稱千古皇后楷模。
長孫皇后作為千古賢後,在人們心中自是雍容典雅,恰如一朵光照百代的盛世牡丹。這裡,且不說長孫皇后是如何於十三歲時就嫁給了當時才十五歲的李世民,和李世民相伴二十三年,生育了七個子女;又是如何勸諫李世民,三番五次救下那個倔驢脾氣的魏征;還有一生節儉,不驕不妒,堅決要求薄葬等等。這些「光榮事跡」大家想必早已聽過不少,就不再多說了,這裡只從《全唐詩》里長孫皇后留下來的唯一的一首《春遊曲》詩中,看一下長孫皇后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如果這首詩不寫明作者,恐怕很多人不會想到是長孫皇后所作。在傳統印象中,作為賢後榜樣的長孫皇后,應該是正襟危坐,手拿《女則》,和廟堂中的泥菩薩一般不食人間煙火,無情無慾,沒有半點「人味」才對。而這首詩中的長孫皇后,居然像個活潑可愛的尋常少婦一般,而且還挺「開放」的,什麼「蘭閨艷妾動春情」之類的話,既直白又大膽,不免讓舊時的一干老儒看得不時搖頭,認定為「艷詩」,尷尬萬分。
明朝鍾惺的《名媛詩歸》第九卷中就這樣說:「開國聖母,亦作情艷,恐傷盛德。詩中連用井上、簷邊、花中、樹上、林下,一氣讀去,不覺其復。可見詩到入妙處,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聲八病之說,至此卻用不著。」我們看鍾惺雖然也誇長孫皇后這首詩作得不錯,但還是覺得長孫皇后作為「開國聖母」有失「莊重」,說什麼「恐傷盛德」。就算是今人,也有持這種看法的,還有人以此來否認這首詩是長孫皇后所作。他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此詩和長孫皇后的「身份」不符。有文章之中這樣說:「該詩通篇充斥著動春情、新桃偷面色、嫩柳學身輕舞蝶、風流、等等詞句,顯得輕佻、放縱。這種口氣和情調不但與長孫皇后的履歷、身份不符,也與她的性格不符。」看來現在還是有相當多的人以為長孫皇后就該是那種呆守禮制的木偶人,殊不知張揚個性袒露著酥胸的大唐美女們和後世裹了腳的病小姐是大不一樣的。有人覺得長孫皇后這首詩是偽作的另一個理由就是,七律在唐初尚未成熟,且不多見。這一點說得有點道理,但也不能就此斷定此詩是偽作。我們看長孫皇后這首詩,表面上好像是像模像樣的七律,中間兩聯從詞句上看也對仗工整,但如果仔細用七律的平仄來套的話,就會發現有「失粘」「失對」等出律之處。其實,這正證明這首詩應該是長孫皇后所作。因為當時格律並未成熟,才有這樣的現象。隋唐初期,七言少見,但並非沒有,且不說庾信的《烏夜啼》,隋煬帝就有一首《江都宮樂歌》:
揚州舊處可淹留,台榭高明復好遊。風亭芳樹迎早夏,長皋麥隴送余秋。淥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躍紫騮。綠觴素蟻流霞飲,長袖清歌樂戲州。另外和長孫皇后同時代的上官儀老兒、許敬宗奸臣都寫有這種風格的七言詩。因此,偽作之說,不能成立。其實恰恰通過這首詩,我們能瞭解到長孫皇后作為一個女人,也有嬌艷嫵媚的一面。她同樣是有笑有歌、有情有欲的女人。大唐的風氣,正當如此。長孫皇后本來就是鮮卑女子,唐朝也是胡漢交融,風氣開放的時代,這樣真摯坦誠的感情,比後世那種迂腐虛偽的風氣要健康得多也可愛得多。
中國的歷史,經常喜歡將人尤其是他們所認為的賢人聖人木偶化、泥塑化,抽離了真實的血肉,按自己希望的形象用泥糊起來,放在香煙繚繞的殿堂裡供奉。然而,幸好有這樣一首詩,能讓我們充分瞭解到長孫皇后真實而又開放可愛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