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杏花村”之爭是唐代詩人杜牧惹出的禍嗎? | 陽光歷史

 

A-A+

解密:“杏花村”之爭是唐代詩人杜牧惹出的禍嗎?

2017年07月04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81 次

  剛剛過去的這個清明節,「杏花村」又一次成為焦點:它究竟是指哪裡。不用說大家都清楚,因為唐朝詩人杜牧的那首名作。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天南地北已有十多個地方宣稱自己那裡才是正宗的杏花村。其中,以山西汾陽、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的競爭最為激烈,三方甚至對簿過公堂,試圖用當代法律解決歷史問題。今年呢,競爭隊伍裡又添了一員,江西上饒的一個老先生「無意中發現」,杏花村原來在他們那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年,杜牧在落筆之際,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給後世留下了這麼多麻煩吧。他等同於出了個啞謎,令後世競猜之時不是和顏悅色,而是面紅耳赤。偏偏全國名叫「杏花村」的地方,不會亞於「高家莊」「李家莊」的數量,於是,但凡「如有雷同」的,在爭搶者看來就沒有許多電影導演那樣坦誠地自白「純屬巧合」,而是千方百計在典籍中尋找有利於自己一方的所謂「證據」,哪怕是一鱗半爪或片言隻字,也緊緊抓住,就此而言之鑿鑿。

  那麼,這種紛爭是杜牧惹的禍嗎?

u=3250777814,1397171817&fm=21&gp=0_meitu_11.jpg

  可以說是。因為誰叫他寫詩的時候不標明時間、地點呢?《及第後寄長安故人》多好,一查就知道時間,你不是文宗大和二年中的進士嗎?828年嘛。《將赴宣州留題揚州蟬智寺》,連時間帶地點都交代清楚了。這首《清明》就不然,他一生在幾個地方當過官,黃州、池州、睦州、湖州都幹過刺史,走過的地方就更多。他如果說是哪年的清明,檢索他的年譜就全結了,卻又含糊其詞。因此比如池州,就有它爭的道理。杜牧在池州寫了不少詩,《題池州弄水亭》《池州九峰樓寄張祜》等,池州又有個杏花村,清明節時來一首不是自然而然?清朝編過十二卷的池州《杏花村志》,他們今天建個博物館什麼的更順理成章,不過,「杜牧喝酒的酒壺,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館裡」,就讓人啞然失笑了。

  但更可以說的是:不是。杜牧作品傳世的不少,《全唐詩》就收了八卷,《清明》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首。這不是信口開河,張金海先生編纂的《杜牧資料彙編》,彙集了從晚唐迄清末280餘人對杜牧作品的評價,「涉及書目凡三百五十餘種」。我特地翻了兩三遍--當然再翻幾遍也不免遺漏--發現談到《清明》的,只有明朝謝榛區區一人,大家談論的更多是《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等,感覺上最多的是《阿房宮賦》。就是一個謝榛,對《清明》也還有些不屑,認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此作宛然入畫,但氣格不高」。他說有人把這兩句給改成了「酒家何處是,江上杏花村」,不如改成「日斜人策馬,酒肆杏花西」,這樣的話「不用問答,情景自見」。後兩句改成五言,這兩個惡搞的傢伙該如何處理前兩句?不去理他,但那麼多詩詞名家對杜牧的《清明》視而不見,一方面說明此詩的微不足道,另一方面也說明「杏花村」從未成其為問題。杜牧根本就沒有為後世景區點鐵成金的任何打算!

  這些年來,景點歸屬之爭已經見怪不怪,因為前人的「語焉不詳」,使紛爭跨縣、跨省甚至跨國。正像「杏花村」一樣,不是杜牧惹的禍,而是這個品牌在今天所以能夠帶來的經濟利益。我想,「杏花村」究竟是實指某個具體地方,還是只是一個文學意象,既然不能起杜牧於地下而問之,就是一個永遠無法弄清楚的問題。那麼,但凡「杏花村」,委實都不必排他,更不必非要致他人於死地而後快,大家就徑直去利用這個品牌來個共贏好了。

  剛剛過去的這個清明節,「杏花村」又一次成為焦點:它究竟是指哪裡。不用說大家都清楚,因為唐朝詩人杜牧的那首名作。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天南地北已有十多個地方宣稱自己那裡才是正宗的杏花村。其中,以山西汾陽、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的競爭最為激烈,三方甚至對簿過公堂,試圖用當代法律解決歷史問題。今年呢,競爭隊伍裡又添了一員,江西上饒的一個老先生「無意中發現」,杏花村原來在他們那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年,杜牧在落筆之際,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給後世留下了這麼多麻煩吧。他等同於出了個啞謎,令後世競猜之時不是和顏悅色,而是面紅耳赤。偏偏全國名叫「杏花村」的地方,不會亞於「高家莊」「李家莊」的數量,於是,但凡「如有雷同」的,在爭搶者看來就沒有許多電影導演那樣坦誠地自白「純屬巧合」,而是千方百計在典籍中尋找有利於自己一方的所謂「證據」,哪怕是一鱗半爪或片言隻字,也緊緊抓住,就此而言之鑿鑿。

  那麼,這種紛爭是杜牧惹的禍嗎?

u=3250777814,1397171817&fm=21&gp=0_meitu_11.jpg

  可以說是。因為誰叫他寫詩的時候不標明時間、地點呢?《及第後寄長安故人》多好,一查就知道時間,你不是文宗大和二年中的進士嗎?828年嘛。《將赴宣州留題揚州蟬智寺》,連時間帶地點都交代清楚了。這首《清明》就不然,他一生在幾個地方當過官,黃州、池州、睦州、湖州都幹過刺史,走過的地方就更多。他如果說是哪年的清明,檢索他的年譜就全結了,卻又含糊其詞。因此比如池州,就有它爭的道理。杜牧在池州寫了不少詩,《題池州弄水亭》《池州九峰樓寄張祜》等,池州又有個杏花村,清明節時來一首不是自然而然?清朝編過十二卷的池州《杏花村志》,他們今天建個博物館什麼的更順理成章,不過,「杜牧喝酒的酒壺,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館裡」,就讓人啞然失笑了。

  但更可以說的是:不是。杜牧作品傳世的不少,《全唐詩》就收了八卷,《清明》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首。這不是信口開河,張金海先生編纂的《杜牧資料彙編》,彙集了從晚唐迄清末280餘人對杜牧作品的評價,「涉及書目凡三百五十餘種」。我特地翻了兩三遍--當然再翻幾遍也不免遺漏--發現談到《清明》的,只有明朝謝榛區區一人,大家談論的更多是《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等,感覺上最多的是《阿房宮賦》。就是一個謝榛,對《清明》也還有些不屑,認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此作宛然入畫,但氣格不高」。他說有人把這兩句給改成了「酒家何處是,江上杏花村」,不如改成「日斜人策馬,酒肆杏花西」,這樣的話「不用問答,情景自見」。後兩句改成五言,這兩個惡搞的傢伙該如何處理前兩句?不去理他,但那麼多詩詞名家對杜牧的《清明》視而不見,一方面說明此詩的微不足道,另一方面也說明「杏花村」從未成其為問題。杜牧根本就沒有為後世景區點鐵成金的任何打算!

  這些年來,景點歸屬之爭已經見怪不怪,因為前人的「語焉不詳」,使紛爭跨縣、跨省甚至跨國。正像「杏花村」一樣,不是杜牧惹的禍,而是這個品牌在今天所以能夠帶來的經濟利益。我想,「杏花村」究竟是實指某個具體地方,還是只是一個文學意象,既然不能起杜牧於地下而問之,就是一個永遠無法弄清楚的問題。那麼,但凡「杏花村」,委實都不必排他,更不必非要致他人於死地而後快,大家就徑直去利用這個品牌來個共贏好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