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個文學小知識,李白與杜甫並稱「李杜」,杜牧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所以杜牧也被稱為「小杜」,區別於杜甫的「大杜。」但是杜牧和杜甫本身是沒有任何血緣宗室之類的關係的。杜甫是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而杜牧是晚唐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兩人的身世地位完全不同,杜牧完全不用為生計而擔...
杜牧筆下的「杏花村」究竟在哪裡?
導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小小一個杏花村,因唐代詩人杜牧一首《清明》而聞名遐邇,於是全國各地冒出來許多杏花村,而且紛紛以杜牧筆下之正宗而自居。但千年以降,究竟誰才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早已成為一個無頭公案,難以考證。 前段時間《金陵晚報·老南京》欄目登出一文,作者認為南京杏花村是「明代貨」,並非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對後一句,確實難以考證,但對第一句...
唐代大詩人杜牧筆下的“杏花村”究竟在什麼地方?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小小一個杏花村,因唐代詩人杜牧一首《清明》而聞名遐邇,於是全國各地冒出來許多杏花村,而且紛紛以杜牧筆下之正宗而自居。但千年以降,究竟誰才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早已成為一個無頭公案,難以考證。前段時間《金陵晚報·老南京》欄目登出一文,作者認為南京杏花村是「明代貨」,並非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對後一句,確實難以考證,但對第一句,筆者還是...
唐朝大詩人杜牧是怎樣變成“官場變色龍”的
杜牧之所以今天還被大多數人知曉,是因為他的詩歌。然而當世的杜牧,卻是一個政壇人物,他的理想也不在寄情山水,而在兼濟天下。杜牧的祖父杜佑乃大唐名相,一生留下相當的政治業績。但杜牧在50年短暫的生命裡,不僅幾無耀眼的政治作為,而且還一度迷失人格,退化為「官場變色龍」。
就杜牧的才華而言,他本可以在政壇上有所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文人群中,能武的甚少,而杜牧就是鳳毛麟角的能文能武...
解密:“杏花村”之爭是唐代詩人杜牧惹出的禍嗎?
剛剛過去的這個清明節,「杏花村」又一次成為焦點:它究竟是指哪裡。不用說大家都清楚,因為唐朝詩人杜牧的那首名作。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天南地北已有十多個地方宣稱自己那裡才是正宗的杏花村。其中,以山西汾陽、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的競爭最為激烈,三方甚至對簿過公堂,試圖用當代法律解決歷史問題。今年呢,競爭隊伍裡又添了一員,江西上饒的一個老先生「無意中發現」,杏花村原來在他們那裡……
...
杜牧《泊秦淮》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泊秦淮》作者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其全文詩詞如下: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前言】 《泊秦淮》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後半段抒發感慨,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
杜悰——晚唐詩人杜牧的堂兄,又與李商隱為表兄弟
本 名:杜悰
字 號:字允裕(一說永裕)
所處時代:唐代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京兆萬年
出生時間:794年
去世時間:873年
官 職:太傅、檢校司徒等
封 爵:邠國公
追 贈:太師
杜悰(cóng)(794年—873年)字允裕(一說永裕),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司徒杜佑之孫,晚唐詩人杜牧的堂兄,...
歷史上唐朝詩人李商隱與杜牧被合稱為什麼
李商隱,也叫李義山,號樊南生,晚唐年間著名的詩人,原籍是河南沁陽,後來祖父一輩遷至河南鄭州地區。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與溫庭筠並為「溫李」,是晚唐時期甚至整個唐朝中為數不多的執意追崇詩意境美的一位詩人。
李商隱 畫像
李商隱出生時,家父為獲嘉縣官,後來父親去世他便隨母親回到家鄉,生活十分艱難。李商隱作為家中長子,便為人抄些經書補貼家用,曾追隨堂叔學習,十...
唐代大詩人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到底在什麼地方?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小小一個杏花村,因唐代詩人杜牧一首《清明》而聞名遐邇,於是全國各地冒出來許多杏花村,而且紛紛以杜牧筆下之正宗而自居。但千年以降,究竟誰才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早已成為一個無頭公案,難以考證。
前段時間《金陵晚報·老南京》欄目登出一文,作者認為南京杏花村是「明代貨」,並非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對後一句,確實難以考證,但對第一句,筆者還...
唐代詩人杜牧筆下「杏花村」究竟在什麼地方?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小小一個杏花村,因唐代詩人杜牧一首《清明》而聞名遐邇,於是全國各地冒出來許多杏花村,而且紛紛以杜牧筆下之正宗而自居。但千年以降,究竟誰才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早已成為一個無頭公案,難以考證。
前段時間《金陵晚報·老南京》欄目登出一文,作者認為南京杏花村是「明代貨」,並非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對後一句,確實難以考證,但對第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