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為何要對公主嚴加管教?公主作風有問題嗎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是唐朝第十八位皇帝(未包括武周政權)。唐武宗死後,以皇太叔身份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宣宗是唐後期唯一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並頗有成效。宣宗一即位,他即撕掉一直以來癡呆愚笨的假面,以雷霆之力,快刀斬亂麻地調整人事,結束了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混亂格局,讓大臣和宦官都目瞪口呆。史上說他是燒了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對外關係上,他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湟河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宣宗在位13年,史書評價他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使天下有了安定和繁榮的景象,即「大中之治」,「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既然有「小太宗」的稱號,宣宗應該算是明君英主。
值得一提的是,宣宗對公主的嚴格管教在史上很突出。宣宗有十一個女兒,五個有嫁人的記錄。其餘的公主,史書上未見記載。
他的長女萬壽公主,是晁皇后所生,《東觀奏記》說:「萬壽公主,上(指宣宗)女,鍾愛獨異。」專門請來老師教授禮儀、道德。當萬壽公主到了婚嫁年齡,宣宗選佳婿,他的想法是:駙馬最好出身士族,是士大夫家庭的,又考中過進士。於是他看中了身邊的起居郎鄭顥,鄭顥在唐武宗時狀元及第,又是唐憲宗宰相鄭絪之孫。公主出嫁時,按常例要用銀箔飾車,從宣宗開始,改按大臣嫁女的規格一樣,為白銅飾車。萬壽公主當時很不高興,宣宗親自告誡她,要她忘掉皇帝的女兒和公主的身份,到夫家要嚴守婦道,不得以皇家貴胄輕視夫族。鄭顥也就成了歷史上唯一的一個狀元駙馬。公主出嫁後,宣宗老是擔心公主在宮中教養不夠,到丈夫家後發生違背婦道的行為,所以每次公主回來進見,必諄勉篤誨道:「無鄙夫家,無干時事。」就是要求不得以皇族地位鄙視丈夫家族,也不得干預朝政。又說:「太平公主、安樂公主之禍,不可不戒!」這還不夠,宣宗特地親筆御書對萬壽公主的詔令:「苟違吾戒,必有太平安樂之禍。汝其勉之!」有一回,聽說駙馬的弟弟鄭覬得了重病,宣宗馬上派中使去探望。中使回來後,宣宗專門詢問公主在哪兒,中使回答說公主在慈恩寺觀戲。
宣宗大怒,且深有感觸地歎道:「朕有時怪士大夫家不願娶公主為妻,現在知道原因了。」於是命人立刻把公主叫來,先是讓公主下車站在階下,冷落良久,才當面斥責道:「哪裡有小叔子生病了,做嫂子的自顧自看戲的道理!」公主見宣宗發怒,嚇得淚流滿面,連忙請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宣宗語重心長地對公主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朝廷你是公主千歲,在鄭家你是媳婦,要守婦道。」經過訓導,萬壽公主不免深切自責,連忙帶了許多禮物,回到鄭府探望小叔子去了。
宣宗的二女兒永福公主也該婚嫁了,佳婿難覓,宣宗只好公開徵婚。駙馬鄭顥找到朋友於琮,他倆同為進士。於琮的父親是科舉出身,因為性情耿直不攀權貴,只做了無權的小官。於琮兄弟四人,全都考中了進士。但是中了進士,只是取得做官資格,想做官,還要等補缺名額。鄭顥替他著急,就說:「你雖然有才華,但是落拓不羈,不拘小節。又不擅長說場面上的話,不會結黨營私。像你這個樣子,只怕一輩子也等不到做官和陞遷。現在公開招駙馬,正是個機會。」於琮覺得有理,就應聘了。宣宗如獲至寶,讓永福公主與他訂了婚。一天,宣宗和永福公主一塊吃飯,永福公主為了一點小事,發起公主大小姐脾氣來,一下子把筷子折斷了。宣宗見了吃了一驚,勃然大怒,說:「你當著我的面就敢耍脾氣,這樣子怎麼能嫁到士大夫家裡!」當即傳旨,改令四女廣德公主下嫁於琮,史書上未記載可憐的永福公主最終有否嫁出去。
廣德公主的貞德賢良,在歷代公主中是舉世無雙的。她對丈夫於琮家裡的上下都十分尊重,家族裡有冠婚喪祭,她和其他媳婦一樣,按老少尊卑順序站在隊列裡,從不顯示自己的特殊身份,很為人們稱道,宣宗很滿意。但他們的結局很不幸,據《舊唐書》記載:黃巢攻長安城時,唐僖宗出逃,於琮當時為左僕射,因病不能跟從逃跑。黃巢進城後既僣號自稱大齊皇帝,逼迫於琮任宰相。於琮以疾病為辭,曰:「吾病亟矣,死在旦夕。加以唐室親姻,義不受命,死即甘心。」黃剿見於琮不肯,就殺了他。廣德公主見於琮被殺,大哭著說:「妾李氏女也,義不獨存,願與於公並命。」黃剿不許,公主就回家自縊而亡。
宣宗對公主的管教應該算是很嚴的,特別是對二女兒永福公主,僅為一件小事就改變婚約,表面看是有點過份,但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慎重考慮。那麼,宣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背後是有很深刻的原因。
第一層原因是唐朝士族普遍不願娶公主做駙馬。皇室一直以來很希望與具有良好文化傳統的世家大族聯姻,這樣做既有利於提高皇室的威望,又能利用他們的力量來進一步鞏固唐朝廷。然而世家大族往往不願做駙馬,當時流傳「娶婦得公主,無事生官府」這樣一句俗語,以不和皇室聯姻來表示自己的清高。
因此在唐憲宗以前,沒有世家大族的子弟做過駙馬。唐太宗就很疑惑,說:「我貴為天子,可一般士人寧願和門閥世族聯姻,不願和我皇家結親,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一直到百年之後的唐憲宗時,才有極少數世家大族願意和皇家結為親家。就在憲宗為長女歧陽公主選駙馬時,《舊唐書》還云:「令宰臣於卿士家選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於文學後進中選擇,皆辭疾不應。」宣宗的駙馬鄭顥也是被迫做的,鄭顥對宣宗指派的媒人宰臣白敏中一直暗中恨之入骨。
第二層原因是唐朝許多公主不修婦德,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影響。唐朝的眾多公主中,表現出行為不端、驕橫無理、淫蕩不羈、強悍潑辣、殘暴凶狠的為數不少,以至於公主聲名狼藉,為人所厭,這在歷朝歷代中都很少見。《新唐書》中記載有長廣公主「豪侈自肆」、合浦公主「負所愛而驕」、襄陽公主「縱姿」、憲穆公主「恣橫不法」、宜成公主竟然對丈夫的小妾動刀見血,逼迫小妾自殺等。這些公主中,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二人最為突出,她們豪侈腐化,貪淫放縱,專橫跋扈,還賣官鬻爵,干預朝政,甚至陰謀學武則天政變,結果搞得身敗名裂,惡名遠揚。鑒於此,宣宗專門拿來作為反面教材來管教自己的女兒們。
第三是原因是公主改嫁隨便。唐朝皇室有胡夷之風,與漢族傳統不符。唐皇室源自突厥,在家族文化傳統、家法門風等方面,在漢族看來是大有欠缺的。特別是唐皇室在婚姻大事上,從一開始就比較自由甚至放縱。宋代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如太宗強娶弟媳楊氏,高宗以父輩的才人武媚娘為皇后,玄宗硬奪兒媳為楊貴妃,武則天更是公開招聘面首。皇帝如此,公主在改嫁上也就表現得很隨便。據唐朝有記錄可查的公主總數是198個,除去34個早夭或當了道士的,有過婚史的應不超過164個,其中有再婚史的至少為28個以上,這個比例在史上是很高的。可見唐代公主改嫁乃尋常之事,其中定安公主、齊國公主等還改嫁了三次。
如果按現代的眼光看不算什麼醜事,但在當時就為世家大族所不能接受。宣宗看到這個問題,對眾所非議的公主改嫁事宜,特地專門下詔,曰:「國家教化,原始夫婦,凡公主、縣主有子,已寡不得復嫁」(縣主是指皇族君王的女兒)。這個詔令,對端正李唐皇室的家風是很有針對性的。
古代公主的婚姻,經常被用來做政治工具,如對外族的和親,把公主嫁到外域夷族,以便與夷族議和,使邊境保持安寧,免於戰爭。在內部,公主的婚姻,更被用來與重臣或世家大族結親,以利於鞏固朝廷的統治。作為一心想重新振興唐朝的宣宗,深明此中的重要性,也熟知皇室文化傳統的弱點以及歷來眾多公主聲名狼藉的形象。為了使士族願意與皇室結親,他對公主不得不採取嚴格的管教,嫁出去了也要求和普通人家女子一樣嚴守婦道,絕不能特殊化。當發現永福公主驕橫的脾氣,立刻敏感地想到除了將來十有八九在士族家庭中會成為悍婦惡妻以外,還可能會在社會上再次造成惡劣影響,敗壞李唐皇室的形象,這是他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當下就決定換人。總之,宣宗考慮得很深,煞費苦心地想改變士族對公主的不良看法,為的還是要通過結親重臣和世家大族來擴大皇室的影響力。而在客觀上,宣宗教女,嚴於律己,畢竟是明智之舉,不失為開明皇帝,為當朝大臣和平民百姓做了榜樣,使唐朝當時社會風氣大有好轉,並在以後的歷代帝王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