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唐初白話詩僧
中文名:王梵志
別 名:被稱為通玄學士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河南浚縣
職 業:唐初白話詩僧
主要成就:《王梵志詩校輯》,收詩348首
代表作品:《王梵志詩校輯》,收詩348首
王梵志(隋末至唐初年間前後在世),唐初白話詩僧,衛州黎陽(今河南浚縣)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號生平、家世均不詳,隋煬帝楊廣至唐高宗李治年間前後在世。
梵志約生活在六世紀末至七世紀中下葉,享年80有餘。他生於殷富之家。幼年時,家有奴婢,生活充裕閒適,讀過儒家經典和詩書。隋末戰亂,家道中衰,僅剩薄田10畝。為家計生活,他農忙種田,農閒外出經商。唐初,繁重賦稅和天災,迫使梵志家產破敗,以致窮愁潦倒,被迫做雇工、幫工。
他曾做過監鑄官,廉潔奉公,以孟嘗君自況,但任期未滿即被革職。梵志有五男二女,但子女不孝,使他晚年生活無著,成了“身無一物”的“硬窮漢”,甚至衣不蔽體,食不飽腹,被迫沿門乞討。
窮困悲慘的生活迫使他半路出家,50多歲又皈依佛門,信仰佛教,以尋求解脫。但他並非嚴守佛門戒律修行之僧徒,而是四處募化求齋,過著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這一時期是他詩歌創作的高潮,直至80歲左右他還寫下不少回憶自己坎坷一生的詩篇。王梵志一生歷盡滄桑,飽經憂患,這為他的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礎。
唐末人范攄寫了一部《雲溪友議》,記錄了十八首王梵志的詩:五言絕句十五首,七言絕句三首,並且有關於王梵志其人的介紹:或有愚士昧學之流,欲其開語,則吟以王梵志詩。梵志者,西域人,生於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為名。其言雖鄙,其理歸真。所謂歸真悟道,徇俗乖真也。
在范攄以後不久,有一個署名“馮翊子子休”的人,寫了一部《桂苑叢談》,其中較詳細地記載了王梵志的小傳。今全錄於此:王梵志,衛州黎陽人也。黎陽城東十五里,有王德祖者,當隋之時,家有林檎樹,生癭,大如斗。經三年,其癭朽爛。德祖見之,乃撤其皮。遂見一孩,抱胎而出,因收養之,及七歲,能語。向曰:“誰人育我,復何姓名?”德祖具以實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後改曰梵喜。我家長育,可姓王也。”作詩諷人,甚有意旨,蓋菩薩示化也。
范攄的《雲溪友議》另有一說:“梵志者,生於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為名。其言雖鄙,其理歸真。”此說也認為梵志為林木所生,只不過將其出生地由黎陽改為西域,其神秘色彩依然很濃。由於林木之說不足信,所以也有人認為王梵志並無其人。
幸而時隔千餘年之後,於敦煌佛窟竟出土了一件“大唐開元二十七年,歲在癸丑二月,東朔方黎陽故通玄學士王梵下直下孫王道”奠祭其友楊筠的祭文,這就不僅確證了王梵志確有其人,而且也確證了王梵志籍貫黎陽。由於王梵志孫王道的祭文撰於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由此逆推,王梵志生活的年代應該是唐高宗、武則天之世。
《太平廣記》卷八十二也收有此文,注曰:“出《史遺》。”所謂《史遺》,就是《桂苑叢談》裡的一卷,並非另外一部書。這個故事,除去他的神話部分,可知王梵志是生於隋代,因為失去生身父母,收養在王家,故以王為姓。他作了許多感化世人的詩,其中有道家思想,故皎然以為他的詩是道情詩。較多的是佛教思想,故有人傳說他是菩薩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