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密聞:第一次長沙會戰川軍將領繳獲板垣折扇 | 陽光歷史

 

A-A+

戰史密聞:第一次長沙會戰川軍將領繳獲板垣折扇

2016年02月17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90 次

第一次長沙會戰末期,王陵基第七十八軍主力新十三師師長劉若弼率部趕到贛北修水一帶,會同友軍第八軍合力向敵人展開攻擊,猛攻一晝夜,敵人傷亡纍纍。第二天,這股終不敢戀戰,放棄修水縣城,於10月16日向北翻越九宮山後退回湖北通山。修水縣城被收復。

新十三師大破日軍,斬獲頗豐。一件堪稱精品的戰利品為新十六師副師長明繼光收藏。這是一把由日本甲級戰犯、侵華日軍始作俑者板垣征四郎親筆提字的中國式褶扇。該扇子有十一根扇骨組成,長二十七匣米,扇面展開寬四十六厘米。扇子的正面,是一個鮮紅的太陽圖案,也即是說,是日本的國旗國懲,這樣的圖案顯示著這把扇子的來頭不菲。扇子的背面,板垣征四郎親筆提字,正中是「至誠」二個大字,左側是二行小字落款: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

一名叫本間的日軍大佐戰場中被擊斃,在他身上搜出了這柄褶扇。看來此人是陸軍大臣頗為欣賞的第二代軍國主義分子和戰爭狂人,就像板垣征四郎本人一樣。陸軍大臣提字給他,要他對日本軍國主義和侵略戰爭忠誠致至。

一個月後,副師長明繼光流覽所部上交的各戰利品,從中發現了這把褶扇。這把小小的褶扇使浴血奮戰的副師長浮想聯翩,戰場的勝利和板垣征四郎的落款使他對戰爭的前途充滿信心和對敵人的蔑視。他將其收藏作為紀念,並隨手揮毫,在扇子正面太陽圖案的兩側寫下如下字樣:

民國二十八年十月十四日餘率師反攻與日寇戰於江西屬之修水三都激戰三晝夜斃敵在千人左右遺屍數百具獲戰利品甚多餘僅敢一扇以為紀念而志不忘是役也即所謂這湘北勝利局部戰鬥也

在扇子背面右側,與「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對應處提下如下字樣(其中益軍是明繼光的字):

益軍識於江西武寧澧溪軍次時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沒想到這件珍品(還包括前在麒麟峰之戰繳獲的敵武寧地形圖),在三十年後卻遭遇到令人驚心動魄的經歷。

先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抄家的厄運。此時,明繼光已經在重慶走馬鄉當農民了,雖然掛著縣人民代表大會特邀代表的頭銜,自然也不能倖免這場「革命」。但他的兒媳何紹碧,也即是孫子明科的母親卻是一位識大體的農家婦女。她的娘家成分是貧農,抄家厄運一般說來是不會降臨到她娘家的。於是,兒媳婦把這兩件戰利品抱回娘家藏了起來,躲過了這場厄運,為我民族留下了一件珍品。

又過了三十年,到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重慶市走馬鄉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故事之鄉。2005年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日本女學者加滕千代到走馬鄉調查民間故事,孫子明科及父親明勖接待了她。交談中,明家父子說起了阪垣題詞的紙扇,並展示給千代看。千代仔細審看後,突然霍地站起身,表情莊重地向紙扇敬禮。眾人都吃了一驚,千代解釋說,阪垣雖是戰犯,但他祖父板垣直作是明治維新的功臣,在日本家喻戶曉,受人尊重。她還說:「沒想到能在中國內陸的偏遠山鄉見到阪垣家遺物,真是感慨萬端!」接著她委婉地提出,「能不能將它轉給我,多少錢你們儘管提。」

日本民族對歷史的尊重,實在令人驚歎!但是對歷史的尊重、對先賢英烈的敬重也是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管多少錢,我們決不賣!」明家父子明確回答,「這是我們的傳家寶,它記載了川軍老一輩為民族流血犧牲的歷史。我們當子孫的,豈敢拿前輩的白骨去換錢?」

這個戰利品至今仍保存在明家。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