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三嫁匈奴單于後服毒自盡?王昭君怎麼死的
導讀:11年後,第二個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受命嫁給新單于——復株累的長子,也就是呼韓邪的孫子,昭君終於承受不住徹底崩潰了,她最後選擇了服毒自盡。
自古「和親」的人不少,獨王昭君的事跡,代代相傳,婦孺皆知,這是什麼原因呢?
版本內容多數說王昭君出塞夫妻生活甜蜜,但也有說她在幽怨淒清中最後絕望死去。
歷史上這樣記載:漢高祖時,婁敬提出和親的建議,但呂後只有一女,不忍心將其遠嫁番邦,便以宗室女喬裝成公主嫁給冒頓。以後,西漢對匈奴和西域各國的多次和親,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卻是以民女的身份擔任和親的任務,故引起一般民眾的同情與關切,文人墨客也多對她吟詠,使王昭君的事跡廣為流傳。
王昭君的出生地是秭歸,它緊靠長江三峽,江水湍急,兩岸懸崖峭壁,戰國時這裡曾出過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時正值漢朝的輝煌盛世,百姓豐衣足食,但秭歸比較荒僻。王昭君的父母,帶著兩子一女,耕種著小得可憐的幾塊山坡地,以雜糧維持生計。生活雖清苦,但全家和樂,與世無爭,昭君除了跟著母親習女紅之外,更在父親的督促下讀書習字。
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徵集天下美女補充後宮,王昭君被選入宮。從全國各地挑選入宮的美女數以千計,皇帝無法—一見面,5年過去了,昭君仍是個待詔的宮女身份。
漢元帝竟寧元年,南匈奴單于呼韓邪前來朝覲,王昭君的命運無意間發生了突破性的變化。
史書上認為,王昭君是自願出塞,但她亦有艾怨的情緒。王昭君出行匈奴,到了長安北門,一路曉行夜宿,黯然神傷。隨行的樂師們,一路上彈奏著琵琶,以慰其離愁別恨。王昭君手彈琵琶,吟出一首「怨詞」:「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遊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爾後,王昭君在漫漫長路中病倒。養病期間,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大漢皇帝,於是挑燈披衣,儒淚和墨,向漢元帝寫信。
王昭君出塞以後,漢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其父母兄弟一齊接到長安,賜宅賜田,妥善安置。而呼韓邪自得漢廷絕色美人之後,心中大為高興,整天置酒作樂,並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寶及駿馬,以報答漢天子的特別恩遇,甚至上書願保境安民,請罷邊卒,以休天子之民。
就在王昭君抵達匈奴王庭3個月後,漢元帝懨懨病榻,拖到初夏時節,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而傳說,這是因為皇帝思念遠走的美人而抑鬱成疾。
第二年,即漢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又過了一年,呼韓邪去世,這年王昭君24歲。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于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他的妻子。年輕的單于對王昭君更加憐愛,昭君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當了11年的夫妻後也去世了,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35歲,正是絢爛的盛年。這時的她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係,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后,這位太皇太后就是漢元帝的皇后。她有個著名的侄子叫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于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戰火迭起,禍亂無窮。
眼看自己畢生致力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王昭君在幽怨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塚」。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傳了兩千年了。戲本《漢宮秋》裡,昭君似乎脫離深宮苦海,以公主的名義遠嫁他鄉後得到了幸福。但事實是不是還有另一種面目呢?歷史上還有一種說法:在她第二個丈夫雕陶莫皋死後,昭君曾請求歸漢而未被允許,並被命嫁給前夫的兒子。多年的思念、幽怨無法排遣,最後在絕望之下服毒而死。
漢代似乎是英雄與美人的故事流傳最多的朝代,而英雄的血和美人的淚大多灑在西域。漢代一共有13位公主和親遠嫁,除瞭解憂公主終於在晚年得以還鄉,其餘都在邊疆塞外的孤寒裡默默了卻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