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大分裂時期:揭開五代十國的歷史由來 | 陽光歷史

 

A-A+

中國古代的大分裂時期:揭開五代十國的歷史由來

2016年08月05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379 次

  史之亂以後,唐朝再也沒有真正統一過,外族入侵、藩鎮割據、武將叛亂、農民起義不斷發生,皇帝逃出京城的事就出現了好幾次。但名義上唐朝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階段,藩鎮勢力受到打擊,朝廷的權力一度恢復,如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平定淮西後,河南、河北的藩鎮曾被迫獻地服從。到907年(唐天祐四年)朱溫廢唐哀帝自立,就連表面的統一也不復存在,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

  這一階段與東晉十六國時期有不少相似之處:前後出現十幾個政權,有時在中國範圍內同時存在的政權就超過十個;南方與北方基本上都處於分裂狀態;每個政權的疆域範圍都不大,有的政權只擁有彈丸之地;北方的「五代」中就有三代是由非漢族的沙陀人建立,同時還有契丹(遼)、大理等非漢族政權。與東晉十六國時期不同的是:分裂的時間短得多,各個政權的壽命一般更短;南方也處於分裂之中,而黃河流域雖然政權更迭頻繁,疆域卻比較穩定。

  五代十國的疆域範圍大致如下。

  (後)梁

  唐朝末年,朝廷大權已落入朱溫手中。904年(天復四年),朱溫迫唐昭宗東遷洛陽,長安宮殿民居都被拆毀,從此成為廢墟。907年,朱溫廢傀儡皇帝唐哀帝,即帝位,國號梁,以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為東都開封府,是實際首都,以原東都洛陽為西都。由於南北都已存在不少獨立政權,梁的疆域只有今河南和山東、安徽的淮北、江蘇西北角、湖北長江以北大部、陝西東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923年(梁龍德三年)為(後)唐所滅。

  (後)唐

  沙陀首領李克用借出兵助唐鎮壓黃巢起義之機,據有今山西中、北部和河套地區,唐末被封為晉王。梁時其子李存勖[xu 序]繼位,始終與梁對抗,於923年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同年滅梁,遷都洛陽。由於原來割據關中西部和隴東的岐王李茂貞稱臣,盧龍等鎮取消,後唐基本統一了北方,其北界推進到今渤海灣北、燕山、山西、陝西和寧夏北界一線,西界擴大到賀蘭山、隴東一線。僅在今陝北和寧夏東北的定難鎮保持著相對獨立。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滅前蜀,疆域增加了今四川邛崍山以東地、湖北西北部、陝西南部和甘肅東南部。但到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孟知祥就佔有前蜀舊地。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滅於後晉與契丹。

  (後)梁

  唐朝末年,朝廷大權已落入朱溫手中。904年(天復四年),朱溫迫唐昭宗東遷洛陽,長安宮殿民居都被拆毀,從此成為廢墟。907年,朱溫廢傀儡皇帝唐哀帝,即帝位,國號梁,以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為東都開封府,是實際首都,以原東都洛陽為西都。由於南北都已存在不少獨立政權,梁的疆域只有今河南和山東、安徽的淮北、江蘇西北角、湖北長江以北大部、陝西東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923年(梁龍德三年)為(後)唐所滅。

  (後)唐

  沙陀首領李克用借出兵助唐鎮壓黃巢起義之機,據有今山西中、北部和河套地區,唐末被封為晉王。梁時其子李存勖[xu 序]繼位,始終與梁對抗,於923年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同年滅梁,遷都洛陽。由於原來割據關中西部和隴東的岐王李茂貞稱臣,盧龍等鎮取消,後唐基本統一了北方,其北界推進到今渤海灣北、燕山、山西、陝西和寧夏北界一線,西界擴大到賀蘭山、隴東一線。僅在今陝北和寧夏東北的定難鎮保持著相對獨立。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滅前蜀,疆域增加了今四川邛崍山以東地、湖北西北部、陝西南部和甘肅東南部。但到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孟知祥就佔有前蜀舊地。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滅於後晉與契丹。

  (後)晉

  沙陀人石敬瑭原是後唐的河東節度使,駐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936年反晉。為擊敗唐軍,石敬瑭向契丹稱臣,許下割讓盧龍一道和雁門關以北土地的諾言,乞求援兵。契丹主率軍救晉陽,大破唐軍。契丹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石敬瑭將十六州割讓契丹,並保證每年獻帛30萬匹。這十六州是:幽(治今北京市)、薊(治今天津薊縣)、瀛(治今河北河間縣)、莫(治今河北任丘市)、涿(治今河北涿州市)、檀(治今北京密雲縣)、順(治今北京順義縣)、新(治今河北涿鹿縣)、媯(治今河北懷來縣)、儒(治今北京延慶縣)、武(治今河北宣化縣)、雲(治今山西大同市)、應(治今山西應縣)、寰(治今山西朔州市東北)、朔(治今山西朔州市)、蔚(治今河北蔚縣),史稱燕雲十六州,或稱幽雲十六州。45歲的石敬瑭欣然認34歲的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當年就在契丹的扶植下攻下洛陽。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以洛陽為西京,大梁(今河南開封市)為東京開封府,是實際首都。後晉的北界已退至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其餘疆界與後唐大致相同。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契丹軍攻入開封,後晉亡。

  (後)漢

  947年,原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沙陀人)不服從遼(契丹改名),在太原稱帝。同年,遼軍被迫退回,劉知遠至大梁,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平定了境內的叛亂,疆域大致恢復到後晉時狀況。次年底,大將郭威稱帝,後漢亡。

  (後)周

  951年,郭威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顯德四年(公元957年),奪取南唐江淮間地,南界推進到洞庭湖以東長江一線。顯德六年,又收復燕雲十六州中最南的瀛、莫二州,與遼以白溝(拒馬河)為界。但山西中部已由北漢割據。顯德七年初,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稱帝,後周亡。

  吳

  唐天復二年(公元902年),楊行密被封為吳王,佔有江淮一帶,以揚州(今市)為都,改稱江都府。吳後期的疆域大致相當今江西,安徽淮河以南,江蘇江淮間地和江南無錫以西、蘇北東北部,湖北東部,河南淮河、大別山間地。937年為南唐取代。

  南 唐

  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吳主傳位於徐知誥,改國號為齊。次年徐知誥複姓李,改名忭[bian 弁],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以江都為東都,改金陵府(今江蘇南京市)為江寧府,為西都,是實際都城。保大三年(公元945年)滅閩,次年留從效據泉州,福州一帶為吳越所佔,南唐擴大至今福建西部。保大九年滅楚,疆域增加今湖南和貴州東部,但次年為楚舊部驅逐。保大十五年失去長江以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降於宋。

  吳 越

  唐末,錢鏐[liu 流]據有吳越,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接受後梁封為吳越王,以後也大多接受中原王朝的封號和年號,但實際是獨立政權。建都杭州(今市),稱西府;以越州(今浙江紹興市)為東府。吳越國有今浙江省和江蘇南部蘇州以東地。947年,出兵援助據有福州對抗南唐的李達,疆域擴大到閩江下遊今福州一帶。宋建立後,一直服從,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主舉族遷於開封,國除。

  楚

  唐末,馬殷據有今湖南。907年,接受後梁封為楚王。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封為楚國王,建都長沙。擁有今湖南、貴州東部、廣西紅水河和潯江以北地。951年滅於南唐。952年楚舊將劉言驅逐南唐軍,投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周行逢據湖南,受後周封為武平軍節度使,遷治武陵(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被滅。

  閩

  唐末,王審知據有今福建省境。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受封為閩王,以福州(今市)為都。閩名義上一直歸屬中原王朝,用後梁、後唐年號,實際上是獨立政權。933年,王璘〔lin鄰〕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後期內亂,945年滅於南唐。閩亡後,泉州守將留從效於946年驅逐南唐軍自立,後受南唐封為晉江王,據有泉州、漳州一帶,至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歸入宋朝。閩舊將李(仁)達據有福州,降於吳越。

  南 漢

  唐末劉隱為廣州節度使,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封為南平王,實際已成獨立政權。至其子劉巖(後改名[yan 演])繼位時,已佔有今廣東、海南和廣西紅水河及潯江以南地。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劉巖在廣州(今市)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以廣州為都,改名興王府。951年,楚滅於南唐,乘機奪取其南部,疆域擴大至今廣西全境及湖南郴州一帶。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滅於宋。

  前 蜀

  唐末,王建已據有東、西川,受封為蜀王。907年,後梁代唐,王建稱蜀帝,以成都(今市)為都,史稱前蜀。其疆域包括今四川邛崍山以東、湖北西北部、陝西南部和甘肅東南部。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滅於後唐。

  後 蜀

  前蜀滅後不久,後唐孟知祥即據有西川,至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已完全控制了前蜀舊地。934年,孟知祥稱帝,建都成都,史稱後蜀。其疆域與前蜀相同。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兵入成都,孟昶降,後蜀亡。

  荊南(南平)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轄十州,約相當今湖北石首、沙市、荊門以西一帶,治江陵(今縣)。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封為南平王,史稱南平。宋建隆四年(公元公元963年),宋軍以討湖南叛將為由假道,高繼沖降。

  北 漢

  後周代漢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旻)在太原稱帝,史稱北漢。僅有今山西離石、沁源、陽泉、代縣間地,依附於遼。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圍太原,北漢主劉繼元降。在此期間實際存在的獨立、半獨立政權還不止以上所列,但範圍有限,存在時間也不長。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