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甲午戰敗原因:農業社會支撐不了大規模的戰爭 | 陽光歷史

 

A-A+

清朝甲午戰敗原因:農業社會支撐不了大規模的戰爭

2016年03月31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64 次

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威海港內北洋艦隊發動八次進攻,均被擊退。 

在此期間,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10日,定遠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毅然自殺與艦共亡。 11日,丁汝昌拒降自殺。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貧弱是玩不起戰爭這個奢侈品的

甲午戰爭的失敗可以有一千個原因,其實根本的一點就一個字,「窮」。甲午戰爭前的世界,幾乎所有的大國都在為生存進行改革。清廷也是這麼想的,但是一直沒有跨過財政這個坎兒。打仗打的就是後勤,就是錢,我們比人家的困難不知道多多少。 

首先就是暴漲的人口。從十七世紀末起到十八世紀末為止,中國人口翻了一番多,從一億五千萬增加到了三億多。到了1850年人口已達四億三千萬左右。再多的收入最終都被這個龐大的人口吃掉了。 

一個是人多吃窮,另外還因為落後保守的觀念,不懂得「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道理,幾個世紀都以農業為主,怎能不窮!農業社會是支撐不了大規模的戰爭的。當時一發克虜伯炮彈30兩銀子,相當於一個農民的一年收入。這點李鴻章看得很清楚,他說:「中國積弱,由於患貧,西洋方圓千里,數百里之國,歲入財賦以數萬萬計,無非取資於煤鐵五金之礦、鐵路、電板、信局、丁口等稅。酌度時勢,若不早圖變計,擇其至要者逐漸仿行,以貧交富,以弱敵強,未有不終受其敝者。 」清廷不會理財,又不懂得廣開財源。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一直沒有真正的增長。從1712年到1850年,清廷記載的法定收入根本就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據國外學者推算,清朝後期中國的收入總額約為二億五千萬兩白銀。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