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最美公主榜:大都為情所困不得善終[圖]
細品中國歷史上多位生平有著傳奇色彩的公主,光鮮亮麗的表面粉飾不了悲涼淒慘的內情.
1、化竹的公主——娥皇,女英
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只有兩個女子,有化竹的遭遇。她們就是堯帝伊放勳的一對女兒:伊娥皇伊女英。她們有一個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華。
當然,在她們生活的公元前兩千二百多年時,還沒有「公主」這個稱呼。
公主的稱呼,似乎直到秦時才正式得到官方認可。在此之間,周天子的女兒,也只是被稱作「王姬」而已。但是作為天子的愛女,王姬們有一項特殊的待遇,她們的婚禮,要由「公侯主持」。「公主」便是這一項禮儀的簡稱。至於戰國時,周室式微,諸侯的女兒也用這種禮儀及稱謂,則被視為一種譖越,不能算是正式的官式稱呼。
到秦漢時,「公主」的稱號系統逐漸形成並成熟。皇族女性所得的封號,以字數多少來定高低:「公主」是指皇帝的女兒,「長公主」則是皇帝的姐妹、皇帝的姑媽們當然就被稱為「大長公主」。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為了表示與漢家不同,他把「公主」的稱呼改為「室主」,但是這個「室主」到底應做何解,至今沒誰能弄得徹底明白。
宋朝的時候,曾經恢復周朝的古制,把「公主」改稱為「王姬」、「帝姬」。等到宋高宗建立南宋時,他恢復了「公主」的舊稱。
最複雜的公主職稱恐怕數清朝,同是皇帝的女兒,因為生她的媽地位有高低,所以同為帝女,稱呼便有了不同:皇后的女兒是「固倫公主」,等於親王;妃嬪的女兒稱「和碩公主」,等於郡王。
還有元代,皇帝的女兒、各親王郡王的女兒、只要跟皇族搭上了界的,都統統稱為「公主」可也,公主遂氾濫成災。
最離譜的是金國,雖然學著樣子將皇帝女兒封為公主,可是卻出了個皇帝海陵,將小老婆都賜予「公主」封號。這更是大丟「公主」尊號的面子。
真是,蠻子終究是蠻子,一點沒受上邦的教化呀!
不過,不管怎麼說,娥皇女英姐妹,從身份的真實意義上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公主。
但是,為什麼兩位尊貴的公主卻會同時嫁給同一個男人呢?
那是因為,當時還在氏族社會時期。當時有一種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一種選擇權,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形下,可以決定是否要將妻子家中無夫或待嫁的姐妹們,也一起娶回去。
這種制度,在周朝時正式成為一種貴族特有的禮制,寫入禮法中,被稱為「媵制」。《禮儀婚禮》中明確地寫著:「嫁女必以侄娣從,謂之媵」。充當「媵」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男人正式妻子的親姐妹或堂表姐妹們。「媵」的身份,比妾自然要高得多,但是也低於丈夫的正式妻子,從屬於正妻。
後人據此推測,堯帝嫁女時,就使用了這種媵制。一般認為,正式出嫁的應該是姐姐娥皇,妹妹女英則是姐姐的媵。
妻也好,媵也罷,總之,伊娥皇伊女英有了一個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華。
舜帝姚重華,應該是愛上了這對姐妹的,因為與伊部族的聯姻,是舜父不同意的事情。而舜在這種情形下,採用了「不告而娶」的辦法,這應該是他愛戀的一種表達方式。
堯帝與舜帝都是中國上古史中,具有美德與智慧的統治者,被後世的人們視為典範。托了父親與丈夫的名聲,娥皇女英也成為中國古代女子最早的表率。
在平平常常相夫教子幾十年後,她們跟隨著丈夫,一起踏上了「南巡」的路途(其實,是有可能遭禹流放了……)。
走到湖南蒼梧山的時候,年紀已經老邁的舜帝一病不起,去世了。
失去了丈夫的娥皇女英姐妹,面對奔流的湘江,痛哭失聲。
流水遠逝,正像她們的丈夫一去不返,不能復生。蘆蒿無邊,江霧蒼茫,更添哀傷。
無力北返、傷痛難禁,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後,投湘江自盡了。
據說,她們的眼淚滴在湘江邊的竹子上,淚痕不褪,點點成斑。
她們死後,人們將她們奉為湘江的女神,依生前身份的不同,娥皇被封為「湘君」,女英則為「湘夫人」。湘江邊沾著她們淚痕的斑竹,因此被稱為「湘妃竹」。
她們在歷史上,沒有留下更多的事跡,只有騷人墨客,在詩詞歌歌賦裡不斷哀悼追思她們的身影;只有點點斑竹,至今隨風搖曳。
宋朝的時候,曾經恢復周朝的古制,把「公主」改稱為「王姬」、「帝姬」。等到宋高宗建立南宋時,他恢復了「公主」的舊稱。
最複雜的公主職稱恐怕數清朝,同是皇帝的女兒,因為生她的媽地位有高低,所以同為帝女,稱呼便有了不同:皇后的女兒是「固倫公主」,等於親王;妃嬪的女兒稱「和碩公主」,等於郡王。
還有元代,皇帝的女兒、各親王郡王的女兒、只要跟皇族搭上了界的,都統統稱為「公主」可也,公主遂氾濫成災。
最離譜的是金國,雖然學著樣子將皇帝女兒封為公主,可是卻出了個皇帝海陵,將小老婆都賜予「公主」封號。這更是大丟「公主」尊號的面子。
真是,蠻子終究是蠻子,一點沒受上邦的教化呀!
不過,不管怎麼說,娥皇女英姐妹,從身份的真實意義上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公主。
但是,為什麼兩位尊貴的公主卻會同時嫁給同一個男人呢?
那是因為,當時還在氏族社會時期。當時有一種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一種選擇權,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形下,可以決定是否要將妻子家中無夫或待嫁的姐妹們,也一起娶回去。
這種制度,在周朝時正式成為一種貴族特有的禮制,寫入禮法中,被稱為「媵制」。《禮儀婚禮》中明確地寫著:「嫁女必以侄娣從,謂之媵」。充當「媵」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男人正式妻子的親姐妹或堂表姐妹們。「媵」的身份,比妾自然要高得多,但是也低於丈夫的正式妻子,從屬於正妻。
後人據此推測,堯帝嫁女時,就使用了這種媵制。一般認為,正式出嫁的應該是姐姐娥皇,妹妹女英則是姐姐的媵。
妻也好,媵也罷,總之,伊娥皇伊女英有了一個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華。
舜帝姚重華,應該是愛上了這對姐妹的,因為與伊部族的聯姻,是舜父不同意的事情。而舜在這種情形下,採用了「不告而娶」的辦法,這應該是他愛戀的一種表達方式。
堯帝與舜帝都是中國上古史中,具有美德與智慧的統治者,被後世的人們視為典範。托了父親與丈夫的名聲,娥皇女英也成為中國古代女子最早的表率。
在平平常常相夫教子幾十年後,她們跟隨著丈夫,一起踏上了「南巡」的路途(其實,是有可能遭禹流放了……)。
走到湖南蒼梧山的時候,年紀已經老邁的舜帝一病不起,去世了。
失去了丈夫的娥皇女英姐妹,面對奔流的湘江,痛哭失聲。
流水遠逝,正像她們的丈夫一去不返,不能復生。蘆蒿無邊,江霧蒼茫,更添哀傷。
無力北返、傷痛難禁,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後,投湘江自盡了。
據說,她們的眼淚滴在湘江邊的竹子上,淚痕不褪,點點成斑。
她們死後,人們將她們奉為湘江的女神,依生前身份的不同,娥皇被封為「湘君」,女英則為「湘夫人」。湘江邊沾著她們淚痕的斑竹,因此被稱為「湘妃竹」。
她們在歷史上,沒有留下更多的事跡,只有騷人墨客,在詩詞歌歌賦裡不斷哀悼追思她們的身影;只有點點斑竹,至今隨風搖曳。
2、情人殺手——夏姬
很多人都在質疑公主們的美貌。
當然,《詩經碩人》中描繪的齊國公主莊姜,完全可以免去這種疑問。公主是美女,這種比率應該是極高的。至於她們生長的非正常環境,是否會影響她們的光采?我認為不會,因為她們從小就在那種環境裡生活,她們認為那就是正常的生活了。
而她們的母親,幾乎都是大範圍選美中的佼佼者,因此,公主們即使不是美得國色天色,至少也是「好看」的女子。當然,性格脾氣操行,偶不擔保。
這裡要講的一位公主,就是美得出類撥萃,操行卻讓人無話可說的一位。
春秋時期,公元前七世紀,即約在640年前後,在鄭穆公的後宮裡,一個女嬰出生了。
這個女嬰,史書上沒有記載下她正式的姓名,只留下了一個稱呼。當時的女子,稱呼既有從父的,也有從夫,當然也有從子的。她的稱呼便是從子的那一種。
她被稱為夏姬。就是因為成年後,她生了一個兒子叫夏徵舒。
夏姬無疑是一個美得無可比擬的女子。只可惜那個年代沒有攝影技術,我們看不到她的姿容儀態。如果換在現代社會,她應該可以當之無愧地成為「大眾情人」,而且老少通殺。
哎,真是通殺啊,因為凡是跟她有過關係的男子,幾乎都沒有好下場,不是死於非命,就是禍及家族,甚至亡國。早死還算是命最好的。
這位性感尤物,因此被衛道士們認為是「不祥之人」。我們則可以用現代的辭彙,稱她為「情人殺手」。
夏姬可能並不是鄭穆公寵妃所生的女兒,因為美艷不可方物的她長大以後,居然只是被許配給小小陳國的一位大夫御叔為妻而已。
——當然,還有一種原因:她犯了跟齊文姜一樣的毛病,跟自己的親哥哥公子蠻勾搭上了,結果公子蠻沒兩年就死啦……
但是,初婚的丈夫身份不高,並不影響美貌的震撼力。
獨生子十來歲的時候,御叔病死了。成為寡婦的夏姬居住在一個叫株林的地方。
陳靈公剛剛即位,便打起了這位成熟美艷寡婦的主意。還讓她的兒子夏徵舒繼承了父親的大夫職位。
打夏姬主意的男人當然不止陳靈公一人,成為入幕之賓的,也不止他一個。
和陳靈公一樣,被夏姬選中的男人還有兩位,都是朝中的貴族大臣,一個叫公孫寧,一個叫儀行父。
也不知道夏姬是如何居中調停的,最後,這三個男人居然能夠和平共處,每當夏徵舒外出,他們仨就輪流跑去跟夏姬幽會。
夏姬倒也一碗水端平,連自己的內衣,都一人送了一件。
君臣三人,穿著情婦送的內衣去上朝。
但是,他們議的不是政,而是共同的情人夏姬。這三個男人,居然不顧滿朝文武的側目,公開討論夏姬的風情萬種,並興高采烈地讚不絕口。
大臣洩治是朝中的正人君子,終於聽不下去了,當場制止了這番對話,並對陳靈公加以勸諫。
陳靈公對敗興的洩治銜恨在心,暗地裡縱容孔寧、儀行父,讓他們殺害了洩治。
朝臣噤若寒蟬。
三個姦夫於是沒了忌憚,乾脆公開在夏家擺下酒宴,與夏姬飲酒作樂。
三杯下肚,本來就沒多少腦子的三個傢伙,更是滿口胡柴。居然當著夏徵舒的面,說他是他們共同的兒子,並議論起他的相貌,到底像誰更多一點?
夏徵舒本來就對母親的行為隱怒在心,這時又遭如此羞辱,更是怒火中燒。
氣頭上的人是不會想前顧後的。於是,夏徵舒找來家中的武士射手,埋伏在路邊,當三個姦夫找完樂子出門的時候,射手便箭下如雨。
陳靈公當場斃命,公孫寧和儀行父作為臣子,當然不會與陳靈公走在一起,於是得以脫逃性命。
這時是公元前599年,正是楚莊王想要稱霸諸國的時候。
公孫寧與儀行父逃到楚國,向楚莊王控告夏徵舒的「弒亂」行為。
楚莊王聞訊大喜,一喜正好可以攻城掠地、揚名立萬,二喜可以一窺夏姬的美色。於是立即以此為借口,出兵討伐陳國。
小小的陳國自然不是強大的楚國對手,更何況陳靈公雖然是無恥之徒,總歸還是國君。夏徵舒弒君是不爭的事實。於是兵敗如山倒,夏徵舒死於亂兵之中。
楚莊王如願以償地滅了陳國,臨走,還沒忘了夏姬,將她帶回了楚國。
夏姬的美色,令楚莊王神魂顛倒——咦,楚國可是個出美女的地界,已經生育過的夏姬,這時至少應該已是四十多歲的婦人了吧,居然能把見慣美色的楚莊王迷得七顛八倒,那定是不同凡響。
被夏姬迷住的不止是楚莊王,還有朝中重臣子反。
兩君臣為了爭奪夏姬,爭鬧不休。
楚國有一位大臣,封為申公,名巫臣。這時他出來勸架了,說:「這個女人可是不祥的人啊,丈夫早死,情夫、兒子又死於非命,更拖累陳國滅亡。世上這麼多美麗的女子,何必娶她呢?還是不要娶她的好。」——「殺御叔,弒靈公,戮夏南,出孔儀,喪陳國。天下多美婦人,何必取是?」
楚莊王和子反都是很相信這種吉凶說法的,於是不得不悻悻然地打消這個想頭。
但是夏姬畢竟是鄭國的公主,總得給她安排個出路。
剛好,有個老貴族連尹襄老死了妻子,於是楚莊王將夏姬許配給了他。
嘿,連尹襄老的飛來艷福還沒享到兩年,就在公元前五九七年的一場戰役中被晉軍一箭射中,喪了性命。
連尹襄老戰死,不甘寂寞的夏姬很快就跟後夫已經成年的兒子黑腰私通上了。
楚國人對夏姬「不祥」「淫亂」的名聲十分反感,楚王不得不將她送回鄭國娘家去。
夏姬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大概也過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日子,猜想身為鄭國國君的姐姐,又有如此經歷的她雖然無法再嫁,但應該還是大有與男人勾搭不清的這個可能的。
一眨眼,十四年光陰過去了。
夏姬相對安寧地在鄭國呆了十四年之後,一直對她念念不忘的楚國巫臣趁著一次出使的機會繞道鄭國,說自己是奉楚王之命,向夏姬求婚,前來迎娶她的。
鄭國君自然連聲答應。
於是,巫臣終於一償夙願,將夏姬拐到了齊國,並很快將家人接了出來,再一起逃到晉國去。
楚王和子反這時才明白過來,自己上了巫臣的大當。這小子當年勸架的時候,就沒安著好心。
慾火燒心的子反,對巫臣的報復是可怖的。他將巫臣留在楚國的親友一律滅族。而曾經與繼母顛鸞倒鳳的黑腰,也付出了身首異處的代價。
巫臣的報復則是培植吳王國的作戰能力,使之成為楚國的大敵。楚國從此陷入與吳王國無止境的戰役中。
另一種說法是:連尹襄老在娶夏姬之後,死在對晉作戰中。
夏姬便跟庶子黑腰私通。
此事被早已安下心的巫臣打聽明白後,便以此向夏姬要脅,當然也利誘:承諾將襄老的遺體從晉國弄回來安葬;還許諾要娶夏姬為正妻。
於是夏姬隨巫臣私奔往齊,再投靠敵對的晉國。
子反與楚王這才發覺上了大當,逐將巫臣留在楚國的家族誅滅盡淨。
巫臣再行報復。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夏姬都周旋在諸多男人中間,而且似乎魅力始終不減。
圍繞著她,亡國、滅族、身死……一系列的事情週而復始地發生,而男人們始終前赴後繼,無怨無悔。
美麗的容顏,真有傾城傾國的威力。
民間對夏姬奇特的身世,以及她的男人們的遭遇嘖嘖稱奇,於是村野怪談層出不窮,野史中甚至還說,夏姬未嫁時,便做了一個夢,夢見天上降下一位「素女」,向她傳授「采陽補陰」之術。所以,夏姬才能青春長駐,姿容不衰,而她的男人們,卻勢必沒有好下場。成為採補的「藥渣」。
這個純屬屁話。
且不說「採補」的歪理邪說是否成立,光是考究年代,就足以證明這一點:《素女經》是戰國時期的著作,直到兩漢年間才真正完成,而且觀點在後世中不斷被修改。與春秋年間的夏姬能有什麼關係?
因此,夏姬可謂天生麗質。而那些男人,只好說是都在走霉運中,命該如此。
但是,初婚的丈夫身份不高,並不影響美貌的震撼力。
獨生子十來歲的時候,御叔病死了。成為寡婦的夏姬居住在一個叫株林的地方。
陳靈公剛剛即位,便打起了這位成熟美艷寡婦的主意。還讓她的兒子夏徵舒繼承了父親的大夫職位。
打夏姬主意的男人當然不止陳靈公一人,成為入幕之賓的,也不止他一個。
和陳靈公一樣,被夏姬選中的男人還有兩位,都是朝中的貴族大臣,一個叫公孫寧,一個叫儀行父。
也不知道夏姬是如何居中調停的,最後,這三個男人居然能夠和平共處,每當夏徵舒外出,他們仨就輪流跑去跟夏姬幽會。
夏姬倒也一碗水端平,連自己的內衣,都一人送了一件。
君臣三人,穿著情婦送的內衣去上朝。
但是,他們議的不是政,而是共同的情人夏姬。這三個男人,居然不顧滿朝文武的側目,公開討論夏姬的風情萬種,並興高采烈地讚不絕口。
大臣洩治是朝中的正人君子,終於聽不下去了,當場制止了這番對話,並對陳靈公加以勸諫。
陳靈公對敗興的洩治銜恨在心,暗地裡縱容孔寧、儀行父,讓他們殺害了洩治。
朝臣噤若寒蟬。
三個姦夫於是沒了忌憚,乾脆公開在夏家擺下酒宴,與夏姬飲酒作樂。
三杯下肚,本來就沒多少腦子的三個傢伙,更是滿口胡柴。居然當著夏徵舒的面,說他是他們共同的兒子,並議論起他的相貌,到底像誰更多一點?
夏徵舒本來就對母親的行為隱怒在心,這時又遭如此羞辱,更是怒火中燒。
氣頭上的人是不會想前顧後的。於是,夏徵舒找來家中的武士射手,埋伏在路邊,當三個姦夫找完樂子出門的時候,射手便箭下如雨。
陳靈公當場斃命,公孫寧和儀行父作為臣子,當然不會與陳靈公走在一起,於是得以脫逃性命。
這時是公元前599年,正是楚莊王想要稱霸諸國的時候。
公孫寧與儀行父逃到楚國,向楚莊王控告夏徵舒的「弒亂」行為。
楚莊王聞訊大喜,一喜正好可以攻城掠地、揚名立萬,二喜可以一窺夏姬的美色。於是立即以此為借口,出兵討伐陳國。
小小的陳國自然不是強大的楚國對手,更何況陳靈公雖然是無恥之徒,總歸還是國君。夏徵舒弒君是不爭的事實。於是兵敗如山倒,夏徵舒死於亂兵之中。
楚莊王如願以償地滅了陳國,臨走,還沒忘了夏姬,將她帶回了楚國。
夏姬的美色,令楚莊王神魂顛倒——咦,楚國可是個出美女的地界,已經生育過的夏姬,這時至少應該已是四十多歲的婦人了吧,居然能把見慣美色的楚莊王迷得七顛八倒,那定是不同凡響。
被夏姬迷住的不止是楚莊王,還有朝中重臣子反。
兩君臣為了爭奪夏姬,爭鬧不休。
楚國有一位大臣,封為申公,名巫臣。這時他出來勸架了,說:「這個女人可是不祥的人啊,丈夫早死,情夫、兒子又死於非命,更拖累陳國滅亡。世上這麼多美麗的女子,何必娶她呢?還是不要娶她的好。」——「殺御叔,弒靈公,戮夏南,出孔儀,喪陳國。天下多美婦人,何必取是?」
楚莊王和子反都是很相信這種吉凶說法的,於是不得不悻悻然地打消這個想頭。
但是夏姬畢竟是鄭國的公主,總得給她安排個出路。
剛好,有個老貴族連尹襄老死了妻子,於是楚莊王將夏姬許配給了他。
嘿,連尹襄老的飛來艷福還沒享到兩年,就在公元前五九七年的一場戰役中被晉軍一箭射中,喪了性命。
連尹襄老戰死,不甘寂寞的夏姬很快就跟後夫已經成年的兒子黑腰私通上了。
楚國人對夏姬「不祥」「淫亂」的名聲十分反感,楚王不得不將她送回鄭國娘家去。
夏姬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大概也過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日子,猜想身為鄭國國君的姐姐,又有如此經歷的她雖然無法再嫁,但應該還是大有與男人勾搭不清的這個可能的。
一眨眼,十四年光陰過去了。
夏姬相對安寧地在鄭國呆了十四年之後,一直對她念念不忘的楚國巫臣趁著一次出使的機會繞道鄭國,說自己是奉楚王之命,向夏姬求婚,前來迎娶她的。
鄭國君自然連聲答應。
於是,巫臣終於一償夙願,將夏姬拐到了齊國,並很快將家人接了出來,再一起逃到晉國去。
楚王和子反這時才明白過來,自己上了巫臣的大當。這小子當年勸架的時候,就沒安著好心。
慾火燒心的子反,對巫臣的報復是可怖的。他將巫臣留在楚國的親友一律滅族。而曾經與繼母顛鸞倒鳳的黑腰,也付出了身首異處的代價。
巫臣的報復則是培植吳王國的作戰能力,使之成為楚國的大敵。楚國從此陷入與吳王國無止境的戰役中。
另一種說法是:連尹襄老在娶夏姬之後,死在對晉作戰中。
夏姬便跟庶子黑腰私通。
此事被早已安下心的巫臣打聽明白後,便以此向夏姬要脅,當然也利誘:承諾將襄老的遺體從晉國弄回來安葬;還許諾要娶夏姬為正妻。
於是夏姬隨巫臣私奔往齊,再投靠敵對的晉國。
子反與楚王這才發覺上了大當,逐將巫臣留在楚國的家族誅滅盡淨。
巫臣再行報復。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夏姬都周旋在諸多男人中間,而且似乎魅力始終不減。
圍繞著她,亡國、滅族、身死……一系列的事情週而復始地發生,而男人們始終前赴後繼,無怨無悔。
美麗的容顏,真有傾城傾國的威力。
民間對夏姬奇特的身世,以及她的男人們的遭遇嘖嘖稱奇,於是村野怪談層出不窮,野史中甚至還說,夏姬未嫁時,便做了一個夢,夢見天上降下一位「素女」,向她傳授「采陽補陰」之術。所以,夏姬才能青春長駐,姿容不衰,而她的男人們,卻勢必沒有好下場。成為採補的「藥渣」。
這個純屬屁話。
且不說「採補」的歪理邪說是否成立,光是考究年代,就足以證明這一點:《素女經》是戰國時期的著作,直到兩漢年間才真正完成,而且觀點在後世中不斷被修改。與春秋年間的夏姬能有什麼關係?
因此,夏姬可謂天生麗質。而那些男人,只好說是都在走霉運中,命該如此。
3、齊國有一對姐妹花
姐妹花之1——宣姜公主
公元前七世紀初, 齊魯大地上, 有一對超凡脫俗的姐妹花, 她們是齊國國君齊僖公的女兒。她們在歷史上都沒有留下真正的名字。
當然,她們姓姜, 姐姐嫁給了衛宣公, 被稱為宣姜, 妹妹被稱為文姜, 嫁給了魯恆公。
照道理說, 嫁得門當戶對呀, 可是這對姐妹的人生悲劇, 就是跟她們的婚姻同時開始的. 而她們的婚姻悲劇, 又影響著公元前七世紀初的東周歷史。
公元前718年,年方十五歲的宣姜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
夏天,衛國派來了使者,為太子向宣姜公主求婚。
衛太子姬及這年不過十六七歲,和公主的美貌聞名於世一樣,太子的俊美儒雅,也是諸國間有名的。
齊僖公當然立刻就答應了這樁十全十美的婚事。
嘿嘿,可惜衛國人材輩出啊,為太子求婚的使臣就是其中的表表者。回到國內,這個傢伙就立即向國君衛宣公稟報:公主簡直比花兒還誘人,主公啊,這樣的絕色美女,你老人家不如自己摘了吧。當然,臣子我如此忠心,你可不要忘記嘍。
----小儲君要想當國王,還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呢,當不當得上也未見得,還是現成的國王馬屁要拍好嘍。
老色鬼一聽,口水直流,君臣兩個一番密商,把騙親的計畫整得妥妥貼貼。
期待迎娶心上人的太子被派出使宋國,老頭兒趕緊在淇水河邊修了一座行宮,名為「新台」。
小公主蓋著蓋頭,糊里糊塗地和老東西行了婚禮。
直到進入洞房,宣姜才發現,當初來相親的俏郎君變成了一個鬍子花白的老頭兒。
在別人的地盤上,她能怎麼辦呢?
《詩經新台》中,將這出亂倫悲劇如實地記載了下來。
就這樣,十五歲的公主成了意中人的後媽。
對於齊僖公來說,當然消息是讓他憤怒了一陣子的。不過他畢竟是條政治老狐狸,女兒提前當上了王后,對自己的好處更是大大地,所以他也是笑納了這個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女婿。
但是,可憐的公主和太子呢?
老色鬼在自己的後宮裡,挑了幾個女人,送去給兒子,將其中的一個指定為太子妃。
太子失去了一見鍾情的意中人,娶進門的是老爹姬晉玩厭了的侍妾。你如果是一個男人,你會怎樣?
根據史書上記載,從此以後,姬及經常發呆,木訥無語。
而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她即使被強暴,都會懷孕生子。
宣姜很快就生下了兩個兒子:姬壽與姬朔。
真正的悲劇,就要在從前的情人間發生了。
女人可以不愛男人,卻不可以不愛兒女。
而這兩個血肉相連的兒子,更是宣姜全部的寄托和希望。
十五年過去了,宣姜的兒子都長大了。
老色鬼也是真的老了。
看著衰老的衛宣公,宣姜無時無刻不在為老頭死後,自己和孩子們的前途擔憂。慢慢的,她心中對那個少年身影溫柔的記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恐懼。
宣姜的長子姬壽,是一個清秀善良的少年,可是他的弟弟姬朔,卻不是一個什麼好貨色。
終於有一天,姬朔向母親告密,說大哥從來就沒有忘記過奪妻之恨,甚至還發誓在繼位之後,要將他母子剷除乾淨。
沒有哪個母親不相信兒子的。
宣姜大驚失色,帶著姬朔去找老頭丈夫,希望能夠救得兒子一命。
老頭根本不覺得,這件事的禍根在自己身上,他把姬及的生母喊來,痛罵她教子無方。
姬及的母親夷姜,就在這天夜裡自縊了。
接下來,老色鬼要斬草除根了。
宣姜沒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她根本不願意有誰死去,更不願意死去的是姬及。
然而,宣姜的哀求已經起不了作用了,姬朔告的這一狀,對老色鬼的影響更大:他已經老了,害怕自己會死在正值盛年的長子手裡。
衛宣公派姬及出使齊國,並讓太子使用一面特別的旌旗。派殺手在路上準備暗殺。
宣姜得知了這個消息,連忙讓自己的兒子姬壽去給大哥送信。
可是姬及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親爹,能對自己痛下殺手,堅持要出發。
姬壽決心為弟弟贖罪,在送行宴上,他將姬及灌醉,自己代替他出發了。
殺手不分青紅皂白,將姬壽殺死。
姬及醒來,終於明白事實真相,連忙去追趕弟弟。
他趕到的時候,姬壽已經倒在血泊裡。
姬及痛罵殺手,歎道:「誤矣!」
醒過神來的殺手一不作二不休,把他也亂刀砍死。
宣姜聞聽消息,頓時昏死過去。
《詩經二子乘舟》中,記載著宣姜對姬及和姬壽的思念。
死而復甦的宣姜,從此也像當年的姬及一樣,面無表情,木訥無語。
在整個事件中,唯一的勝利者就是姬朔。
這小子躲在暗處,狂笑不已:殺手們真是了不起啊,一下子剷除了我兩個對手!
老色鬼不久一命嗚呼。
姬朔繼位,是為衛惠公。
衛國的貴族們不能接受這個壞蛋當王,發動了政變,姬朔被趕到了姥姥家。由於宣姜對這個兒子的所做所為指責痛恨,臨走的時候,他壓根就忘了他的母親。
宣姜落在了衛國左公子的手裡。
她沒有勇氣自殺,便請求左公子殺了她。但是衛國的貴族們並不想得罪齊國,饒了她。
齊國此時的國君是宣姜的哥哥襄公。
齊襄公想出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好辦法:讓死去的衛太子姬及的同母弟弟----公子頑,迎娶宣姜,以完哥哥的心願。安慰亡靈,鞏固兩國交好。
被灌醉的宣姜,被強行關進了新房。
到這個時候,宣姜已經只能算是一具軀殼、一架機器而已。
後來她又生了三男二女: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
宣姜死於何年,沒有記載。
一朵鮮花,凋謝在東周大地上。
直到進入洞房,宣姜才發現,當初來相親的俏郎君變成了一個鬍子花白的老頭兒。
在別人的地盤上,她能怎麼辦呢?
《詩經新台》中,將這出亂倫悲劇如實地記載了下來。
就這樣,十五歲的公主成了意中人的後媽。
對於齊僖公來說,當然消息是讓他憤怒了一陣子的。不過他畢竟是條政治老狐狸,女兒提前當上了王后,對自己的好處更是大大地,所以他也是笑納了這個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女婿。
但是,可憐的公主和太子呢?
老色鬼在自己的後宮裡,挑了幾個女人,送去給兒子,將其中的一個指定為太子妃。
太子失去了一見鍾情的意中人,娶進門的是老爹姬晉玩厭了的侍妾。你如果是一個男人,你會怎樣?
根據史書上記載,從此以後,姬及經常發呆,木訥無語。
而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她即使被強暴,都會懷孕生子。
宣姜很快就生下了兩個兒子:姬壽與姬朔。
真正的悲劇,就要在從前的情人間發生了。
女人可以不愛男人,卻不可以不愛兒女。
而這兩個血肉相連的兒子,更是宣姜全部的寄托和希望。
十五年過去了,宣姜的兒子都長大了。
老色鬼也是真的老了。
看著衰老的衛宣公,宣姜無時無刻不在為老頭死後,自己和孩子們的前途擔憂。慢慢的,她心中對那個少年身影溫柔的記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恐懼。
宣姜的長子姬壽,是一個清秀善良的少年,可是他的弟弟姬朔,卻不是一個什麼好貨色。
終於有一天,姬朔向母親告密,說大哥從來就沒有忘記過奪妻之恨,甚至還發誓在繼位之後,要將他母子剷除乾淨。
沒有哪個母親不相信兒子的。
宣姜大驚失色,帶著姬朔去找老頭丈夫,希望能夠救得兒子一命。
老頭根本不覺得,這件事的禍根在自己身上,他把姬及的生母喊來,痛罵她教子無方。
姬及的母親夷姜,就在這天夜裡自縊了。
接下來,老色鬼要斬草除根了。
宣姜沒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她根本不願意有誰死去,更不願意死去的是姬及。
然而,宣姜的哀求已經起不了作用了,姬朔告的這一狀,對老色鬼的影響更大:他已經老了,害怕自己會死在正值盛年的長子手裡。
衛宣公派姬及出使齊國,並讓太子使用一面特別的旌旗。派殺手在路上準備暗殺。
宣姜得知了這個消息,連忙讓自己的兒子姬壽去給大哥送信。
可是姬及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親爹,能對自己痛下殺手,堅持要出發。
姬壽決心為弟弟贖罪,在送行宴上,他將姬及灌醉,自己代替他出發了。
殺手不分青紅皂白,將姬壽殺死。
姬及醒來,終於明白事實真相,連忙去追趕弟弟。
他趕到的時候,姬壽已經倒在血泊裡。
姬及痛罵殺手,歎道:「誤矣!」
醒過神來的殺手一不作二不休,把他也亂刀砍死。
宣姜聞聽消息,頓時昏死過去。
《詩經二子乘舟》中,記載著宣姜對姬及和姬壽的思念。
死而復甦的宣姜,從此也像當年的姬及一樣,面無表情,木訥無語。
在整個事件中,唯一的勝利者就是姬朔。
這小子躲在暗處,狂笑不已:殺手們真是了不起啊,一下子剷除了我兩個對手!
老色鬼不久一命嗚呼。
姬朔繼位,是為衛惠公。
衛國的貴族們不能接受這個壞蛋當王,發動了政變,姬朔被趕到了姥姥家。由於宣姜對這個兒子的所做所為指責痛恨,臨走的時候,他壓根就忘了他的母親。
宣姜落在了衛國左公子的手裡。
她沒有勇氣自殺,便請求左公子殺了她。但是衛國的貴族們並不想得罪齊國,饒了她。
齊國此時的國君是宣姜的哥哥襄公。
齊襄公想出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好辦法:讓死去的衛太子姬及的同母弟弟----公子頑,迎娶宣姜,以完哥哥的心願。安慰亡靈,鞏固兩國交好。
被灌醉的宣姜,被強行關進了新房。
到這個時候,宣姜已經只能算是一具軀殼、一架機器而已。
後來她又生了三男二女: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
宣姜死於何年,沒有記載。
一朵鮮花,凋謝在東周大地上。
姐妹花2--文姜公主
說句實話,文姜當年實在是不應該出嫁的。
文薑是宣姜的妹妹。她的美貌,比姐姐毫不遜色,而她的婚姻生活,在當時引起的轟動效應,比姐姐還有過之。
當時的齊國,已是春秋強國之一。而強大的齊國,又有兩個貌若天仙的王女,自然是諸國求婚的好對象。
宣姜許嫁衛國世子(又名急子),文姜則許嫁鄭國世子姬忽。
然而和姐姐被騙嫁急子之父靈公相似的是,鄭國世子卻因為「齊大非偶」的流言,而單方面解除了婚約。
文姜從小就自負美貌,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被男人拋棄。不免傷情悲春。
在這種心境之下,不知是一個怎樣的情形,她居然轉而和自己的親哥哥姜諸兒之間,發生了男女私情。
紙總是包不住火,這樁風流事很快就傳到了父親齊僖公的耳朵裡。這消息令齊僖公面無人色,只得匆匆為兒女另覓婚姻,將他們拆開。
正在此時,魯桓公派人前來求親。
這個正中齊僖公的下懷,立即滿口應允,為了防閒,還一反兄弟送嫁的慣例,決定親自將女兒送往魯國成親。
然而深陷畸情的男女,豈是老父一雙眼睛能看得過來的?
就在出嫁的前夕,姜諸兒與文姜雖然無法見面,卻依舊以詩傳情。
姜諸兒寫道:「桃樹有華,燦燦其霞,當戶不折,飄而為直,吁嗟復吁嗟!」
齊姜比諸兒還要直接,答曰:「桃樹有英,燁燁其靈,今茲不折,證無來者?叮嚀兮復叮嚀!「
不過,叮嚀是一回事,現實又是一回事,良辰吉日已到,文姜被如期送往魯國,成為魯桓公的夫人了。
目送心愛的妹妹遠嫁他鄉,姜諸兒戀戀不捨。
齊文姜
民間流傳的《詩經南山》譏諷這樁既不善始,又不善終的婚姻,以及缺乏理智的姜諸兒兄妹: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冠緌雙止。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藝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南山高巍啊,雄狐在那裡徘徊。去往魯國的道路是如此平坦,齊王的女兒從這裡出嫁。既然她已經嫁了,你為什麼還想要她回來?
葛麻鞋成對,帽帶成雙,去往魯國的道路如此平坦,齊王女順著這條路前往魯國。已經是出發去了,你為什麼又要跟著不放?
麻該怎麼種?在田地裡橫直成行。娶妻怎麼做?必須要稟告父母。既然已經稟明了父母,好事怎麼會變得如此糟糕?
柴該怎麼劈?沒有斧頭是不行的。娶妻怎麼做?沒有媒人是不行的。可是既然已經依著規矩成了婚,怎麼會壞到這種地步?
作為父親,齊僖公對自己兩個不爭氣的女兒又羞又惱。在終於將文姜嫁出之後,他拒絕宣姜與文姜的歸省,即不讓她們回娘家。這個決定,用在文姜身上倒還有些道理,但是用在宣姜身上,就是太不公平了——白天還是萬千寵愛的公主,晚上就被無恥老頭強暴,無辜的少女眼淚還沒抹去,卻成了家族的羞恥——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當爹的怕女兒回了娘家就拒絕回衛國,給自己惹來麻煩。
無法歸省,就不可能與姜諸兒再繼前緣。齊文姜只得安心做她的國君夫人。她為魯桓公生下了兩個兒子:姬同與姬季友。
生育有功,美貌非凡,娘家又實力超群,文姜在丈夫魯桓公面前,真是地位穩固,沒有辦不到的事。
魯桓公十四年,礙事的齊僖公終於一命歸西,姜諸兒當上了齊國的國君襄公。文姜理所當然地隨著浩大的儀仗,前往闊別十八年的故鄉齊國賀喜。
一直對文姜念念不忘的齊襄公聽說妹妹夫婦返國,心花怒放,給予最高規格的待遇:親自到邊境迎接魯桓公及夫人齊文姜。
十八年未見,姜諸兒已為國君,舉手投足間滿是男人的威嚴英武,而齊文姜則已是風情萬種的成熟美婦。如此的兄妹重逢,兩人都是心蕩神搖。
一番眉目傳情之後,心領神會的齊襄公借口後宮的妃嬪們想與小姑見面,將文姜迎進了自己的後宮。
此時的齊宮,早已沒有了妨礙好事的齊僖公,襄公的妃妾們也不敢逆君王的心意。終於得償夙願的諸兒文姜,逐在王宮裡雙宿雙飛,抵死纏綿了。
魯桓公獨個人被丟在驛館裡,孤枕冷衾,想著從前老丈人隱晦的提醒,耳邊又不時傳來風言風語,心情惡劣,飽受煎熬。
當心滿意足的文姜再次出現的時候,早已按捺不住心頭怒火的魯桓公迎面一個耳光摑去,痛斥姜氏兄妹亂倫的禽獸行徑,下令立即啟程返國,回去再跟文姜算帳。
文姜大驚,將魯桓公聲言報復的說話通過侍叢傳給姦夫兼兄長的齊襄公,要求他維護自己的平安。
齊襄公團團亂轉之後,頓起殺機。下令在臨淄的牛山設下筵席,借口請妹夫飲宴出遊,將魯桓公哄了出來。
人在他鄉,魯桓公無奈,強忍著怒火出了門。
在這場宴席上,魯桓公被齊國的臣工們灌得酩酊大醉。
回去的路上,與桓公同車的公子彭生奉襄公之命下了手。桓公被弒於車內。可歎桓公,本是年青有為的一國之君,現在不但被妻子背叛,還被姦夫殺害。
得知消息的魯國留守大臣,悲痛無比,在扶立世子姬同繼位為莊公之後,便前往齊國迎回桓公的靈柩,並要求追查國君猝死的原因,要求齊國給一個交代。
追查的結果當然是明擺著的:剛剛還在邀功請賞的彭生,轉眼就成了齊襄公的刀下鬼替罪羊。
彭生被主君出賣,不禁怒火中燒。既是將死之人了,當然沒有什麼顧忌,在大殿上當眾喊冤,痛罵齊襄公與文姜亂倫,以至弒夫,現在又嫁禍他人。
齊襄公捂著耳朵,連連揮手,武士便將彭生推搡了出去。
臨刑之時,彭生發下誓言,死後定為厲鬼,向齊襄公追魂索命。
姜氏兄妹料理完魯桓公的喪事,將這件事勉強支撐過去,便迫不及待地開始享受起二人世界來。
《詩經載驅》曰:「載驅薄薄,蕈弗朱鞹,魯道有蕩,齊子發夕。四驪濟濟,垂轡彌彌,魯道有蕩,齊子其弟。文水滔滔,行人儷儷,魯道有蕩,齊子遨遊」
四匹駿馬拉著輕車,外飾豪華鋪陳柔軟,文姜與兄長襄公共乘一車,那前往魯國的平坦道路他們看不到,過路人的眼光他們也看不到,只顧在車中尋歡作樂,乘著車四處遊玩。
文姜的兒子魯莊公吃不消各方非議,派遣臣工到齊國來,接母親回魯國去為父親守寡。文姜拗不過公理,只得戀戀不捨地登上馬車。當轆轆的車輪行駛到齊魯之間的禚地時,文姜停住了腳步,不願再向前行,對魯國的大臣說:「此地不齊不魯,正是我的家呀。」
魯莊公身為人子,只得默許了她的選擇,在祝邱建了一座宮殿,讓母親住在那裡。
姜諸兒聽說妹妹長住禚地,心領神會,也在附近的阜蓋了一座宮室,作為自己出獵的行宮。
此後,姜諸兒頻頻「行獵」,目的地當然都是禚地了。這對漏網之魚,在禚地逍遙法外,快活無比。
姜諸兒此時後宮空虛,有名份的女人不過側室連妃一人。和妹妹的風流韻事也惹來諸多非議。於是他決定向周王室請婚,求娶周莊王的妹妹。按照禮制,「王姬」的婚禮是要由公侯來主持的。於是這樁任務落在了同樣姓姬的魯莊公頭上。
魯莊公的身份在婚禮上實在是很困窘的:姜諸兒是他的舅父,也是他的殺父仇人,更是他母親的姦夫。這位主婚人就在這種難堪的場面中,為齊襄公主持了這場婚禮。更是成為諸侯之間的笑料。
然而政治一向與情理沒有什麼關係。
不久,齊襄公邀魯伐衛,也就是兩舅甥相約,到妹妹兼姨媽宣姜出嫁的國家打了一架。
為了贏得魯莊公的認可,齊襄公將戰後所獲的戰利贏得魯莊公的認可,齊襄公將戰後所獲的戰利品,全部送給了這位「假子」。
珠光寶氣眩了莊公之目,年方弱冠的魯莊公頓時對這位舅父大生好感,殺父之仇全拋到了腦後。
不久,王姬為齊襄公生下了一個女兒。文姜按捺住滿腹醋意,不顧年齡懸殊,將尚在襁褓中的外甥女許配給了自己已經十九歲的兒子魯莊公。還說,為了親近母親的家族,就是等這嬰兒二十年又有何妨。魯莊公早已被母親降服,齊襄公更不敢違抗妹妹的意志。姻緣就此締定。
齊襄公的正妻王姬得知丈夫與小姑之間的亂倫關係,大受刺激,更難堪於寂寞孤獨,不久死去。襄公也不再復立正妻。
此事再次成為諸國間的話柄。
五年又過去了。齊國發生了內亂,大夫連稱及管至父勾結,更以立正夫人的承諾,與齊襄公側妃連妃內外勾通,將出遊歸來的齊襄公殺死。
還有一種傳說,說齊襄公在那日出遊歸來的途中,看見當年被他殺之替罪的公子彭生化成一隻野豬,立在出巡的車前,說齊襄公死期已到,他前來索命。齊襄公驚嚇生疾,叛軍當夜輕而易舉就取了他的性命。
齊襄公一命嗚呼,文姜自然不能再在禚地生活下去。於是她終於回到了魯國。
歸國後,文姜專心幫助兒子魯莊公料理家務,處理政事。
這時人們才發現,她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蕩婦淫娃,在處理政務方面,她有著敏銳的直覺與左右逢源的手段。在政治軍事方面都有著非同尋常的天賦。不久她就掌握了魯國的政治權柄,並將從前的潺弱魯國建設成經濟軍事雙方面的富強國家,在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中,屢屢得勝。
當齊襄公的女兒終於成年以後,齊文姜還如願以償地為兒子舉行了婚禮,將甥女迎娶為兒媳。
齊文姜在美色與聰慧雙方面的成就,令諸侯不得不刮目相看。
因此,鄭國的臣民,都認為自己的世子姬忽當年無故與文姜退婚,乃是愚蠢之舉。並在《詩經》中毫不掩飾地讚美文姜的美貌與才華,認為若非當初婚約被毀的話,她本應是內助賢德的美女,為此感歎備至。
齊文姜
民間流傳的《詩經南山》譏諷這樁既不善始,又不善終的婚姻,以及缺乏理智的姜諸兒兄妹: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冠緌雙止。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藝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南山高巍啊,雄狐在那裡徘徊。去往魯國的道路是如此平坦,齊王的女兒從這裡出嫁。既然她已經嫁了,你為什麼還想要她回來?
葛麻鞋成對,帽帶成雙,去往魯國的道路如此平坦,齊王女順著這條路前往魯國。已經是出發去了,你為什麼又要跟著不放?
麻該怎麼種?在田地裡橫直成行。娶妻怎麼做?必須要稟告父母。既然已經稟明了父母,好事怎麼會變得如此糟糕?
柴該怎麼劈?沒有斧頭是不行的。娶妻怎麼做?沒有媒人是不行的。可是既然已經依著規矩成了婚,怎麼會壞到這種地步?
作為父親,齊僖公對自己兩個不爭氣的女兒又羞又惱。在終於將文姜嫁出之後,他拒絕宣姜與文姜的歸省,即不讓她們回娘家。這個決定,用在文姜身上倒還有些道理,但是用在宣姜身上,就是太不公平了——白天還是萬千寵愛的公主,晚上就被無恥老頭強暴,無辜的少女眼淚還沒抹去,卻成了家族的羞恥——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當爹的怕女兒回了娘家就拒絕回衛國,給自己惹來麻煩。
無法歸省,就不可能與姜諸兒再繼前緣。齊文姜只得安心做她的國君夫人。她為魯桓公生下了兩個兒子:姬同與姬季友。
生育有功,美貌非凡,娘家又實力超群,文姜在丈夫魯桓公面前,真是地位穩固,沒有辦不到的事。
魯桓公十四年,礙事的齊僖公終於一命歸西,姜諸兒當上了齊國的國君襄公。文姜理所當然地隨著浩大的儀仗,前往闊別十八年的故鄉齊國賀喜。
一直對文姜念念不忘的齊襄公聽說妹妹夫婦返國,心花怒放,給予最高規格的待遇:親自到邊境迎接魯桓公及夫人齊文姜。
十八年未見,姜諸兒已為國君,舉手投足間滿是男人的威嚴英武,而齊文姜則已是風情萬種的成熟美婦。如此的兄妹重逢,兩人都是心蕩神搖。
一番眉目傳情之後,心領神會的齊襄公借口後宮的妃嬪們想與小姑見面,將文姜迎進了自己的後宮。
此時的齊宮,早已沒有了妨礙好事的齊僖公,襄公的妃妾們也不敢逆君王的心意。終於得償夙願的諸兒文姜,逐在王宮裡雙宿雙飛,抵死纏綿了。
魯桓公獨個人被丟在驛館裡,孤枕冷衾,想著從前老丈人隱晦的提醒,耳邊又不時傳來風言風語,心情惡劣,飽受煎熬。
當心滿意足的文姜再次出現的時候,早已按捺不住心頭怒火的魯桓公迎面一個耳光摑去,痛斥姜氏兄妹亂倫的禽獸行徑,下令立即啟程返國,回去再跟文姜算帳。
文姜大驚,將魯桓公聲言報復的說話通過侍叢傳給姦夫兼兄長的齊襄公,要求他維護自己的平安。
齊襄公團團亂轉之後,頓起殺機。下令在臨淄的牛山設下筵席,借口請妹夫飲宴出遊,將魯桓公哄了出來。
人在他鄉,魯桓公無奈,強忍著怒火出了門。
在這場宴席上,魯桓公被齊國的臣工們灌得酩酊大醉。
回去的路上,與桓公同車的公子彭生奉襄公之命下了手。桓公被弒於車內。可歎桓公,本是年青有為的一國之君,現在不但被妻子背叛,還被姦夫殺害。
得知消息的魯國留守大臣,悲痛無比,在扶立世子姬同繼位為莊公之後,便前往齊國迎回桓公的靈柩,並要求追查國君猝死的原因,要求齊國給一個交代。
追查的結果當然是明擺著的:剛剛還在邀功請賞的彭生,轉眼就成了齊襄公的刀下鬼替罪羊。
彭生被主君出賣,不禁怒火中燒。既是將死之人了,當然沒有什麼顧忌,在大殿上當眾喊冤,痛罵齊襄公與文姜亂倫,以至弒夫,現在又嫁禍他人。
齊襄公捂著耳朵,連連揮手,武士便將彭生推搡了出去。
臨刑之時,彭生發下誓言,死後定為厲鬼,向齊襄公追魂索命。
姜氏兄妹料理完魯桓公的喪事,將這件事勉強支撐過去,便迫不及待地開始享受起二人世界來。
《詩經載驅》曰:「載驅薄薄,蕈弗朱鞹,魯道有蕩,齊子發夕。四驪濟濟,垂轡彌彌,魯道有蕩,齊子其弟。文水滔滔,行人儷儷,魯道有蕩,齊子遨遊」
四匹駿馬拉著輕車,外飾豪華鋪陳柔軟,文姜與兄長襄公共乘一車,那前往魯國的平坦道路他們看不到,過路人的眼光他們也看不到,只顧在車中尋歡作樂,乘著車四處遊玩。
文姜的兒子魯莊公吃不消各方非議,派遣臣工到齊國來,接母親回魯國去為父親守寡。文姜拗不過公理,只得戀戀不捨地登上馬車。當轆轆的車輪行駛到齊魯之間的禚地時,文姜停住了腳步,不願再向前行,對魯國的大臣說:「此地不齊不魯,正是我的家呀。」
魯莊公身為人子,只得默許了她的選擇,在祝邱建了一座宮殿,讓母親住在那裡。
姜諸兒聽說妹妹長住禚地,心領神會,也在附近的阜蓋了一座宮室,作為自己出獵的行宮。
此後,姜諸兒頻頻「行獵」,目的地當然都是禚地了。這對漏網之魚,在禚地逍遙法外,快活無比。
姜諸兒此時後宮空虛,有名份的女人不過側室連妃一人。和妹妹的風流韻事也惹來諸多非議。於是他決定向周王室請婚,求娶周莊王的妹妹。按照禮制,「王姬」的婚禮是要由公侯來主持的。於是這樁任務落在了同樣姓姬的魯莊公頭上。
魯莊公的身份在婚禮上實在是很困窘的:姜諸兒是他的舅父,也是他的殺父仇人,更是他母親的姦夫。這位主婚人就在這種難堪的場面中,為齊襄公主持了這場婚禮。更是成為諸侯之間的笑料。
然而政治一向與情理沒有什麼關係。
不久,齊襄公邀魯伐衛,也就是兩舅甥相約,到妹妹兼姨媽宣姜出嫁的國家打了一架。
為了贏得魯莊公的認可,齊襄公將戰後所獲的戰利贏得魯莊公的認可,齊襄公將戰後所獲的戰利品,全部送給了這位「假子」。
珠光寶氣眩了莊公之目,年方弱冠的魯莊公頓時對這位舅父大生好感,殺父之仇全拋到了腦後。
不久,王姬為齊襄公生下了一個女兒。文姜按捺住滿腹醋意,不顧年齡懸殊,將尚在襁褓中的外甥女許配給了自己已經十九歲的兒子魯莊公。還說,為了親近母親的家族,就是等這嬰兒二十年又有何妨。魯莊公早已被母親降服,齊襄公更不敢違抗妹妹的意志。姻緣就此締定。
齊襄公的正妻王姬得知丈夫與小姑之間的亂倫關係,大受刺激,更難堪於寂寞孤獨,不久死去。襄公也不再復立正妻。
此事再次成為諸國間的話柄。
五年又過去了。齊國發生了內亂,大夫連稱及管至父勾結,更以立正夫人的承諾,與齊襄公側妃連妃內外勾通,將出遊歸來的齊襄公殺死。
還有一種傳說,說齊襄公在那日出遊歸來的途中,看見當年被他殺之替罪的公子彭生化成一隻野豬,立在出巡的車前,說齊襄公死期已到,他前來索命。齊襄公驚嚇生疾,叛軍當夜輕而易舉就取了他的性命。
齊襄公一命嗚呼,文姜自然不能再在禚地生活下去。於是她終於回到了魯國。
歸國後,文姜專心幫助兒子魯莊公料理家務,處理政事。
這時人們才發現,她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蕩婦淫娃,在處理政務方面,她有著敏銳的直覺與左右逢源的手段。在政治軍事方面都有著非同尋常的天賦。不久她就掌握了魯國的政治權柄,並將從前的潺弱魯國建設成經濟軍事雙方面的富強國家,在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中,屢屢得勝。
當齊襄公的女兒終於成年以後,齊文姜還如願以償地為兒子舉行了婚禮,將甥女迎娶為兒媳。
齊文姜在美色與聰慧雙方面的成就,令諸侯不得不刮目相看。
因此,鄭國的臣民,都認為自己的世子姬忽當年無故與文姜退婚,乃是愚蠢之舉。並在《詩經》中毫不掩飾地讚美文姜的美貌與才華,認為若非當初婚約被毀的話,她本應是內助賢德的美女,為此感歎備至。
5、不是皇帝生出來的公主——金俗
赫赫有名的漢武帝,他能當上皇帝,多虧他有一個聰明出眾的老娘。
這位皇太后名叫王娡,本王女士可是中國皇后群裡出類撥萃的人物。
王家窮得要命,雖然有如花似玉的女兒,但是也早早地就嫁了出去,減少家裡的負擔要緊。
王女士就這樣嫁給了長陵的窮漢金王孫,並且很快生了一個女兒,取名金俗。
有一天,王女士回娘家,在家裡遇到了一個看相的神人。
這位老兄一看王女士,頓時倒吸一口涼氣,喊道:不得了啦,你家這個女兒,可是能生出天子來的啊!
王女士的母親臧兒,一聽這話,再看看女兒嬌媚的臉龐,頓時眼前金光燦爛。
這時候,太子劉啟正在民間選妃,兩母女一合計,王女士立即梳洗打扮,加入了參選的美女群裡。
她被選中了。哈哈,青澀的小女孩們,自然不是一個成熟的婦人的對手,王女士過五關斬六將,殺到了劉啟的身邊。並且一連給他生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
當然,飛黃騰達的王女士和她一家,都不願意再提起金家的那一本子帳了。那個姓金的女兒,更是閉口不提。
被她拋棄的丈夫金王孫,算是一個有骨氣的男人,他將王家痛斥了一頓,自己拉扯大了女兒。
金俗長大以後,為了照顧父親,招了一個倒插門的女婿,生了一雙兒女。不久,金王孫病死了。
金王孫到死,都沒有說出妻子叛夫棄女的底細。
金俗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親媽就是母儀天下的太后。她像從前一樣,操持家務,苦度歲月。
呵呵,這時在皇宮裡,金俗的異母弟弟、漢武帝劉徹正忙著和他的同性戀對像韓嫣胡搞一氣呢。
身為親生母親的皇太后怎麼能容忍這樣的事情呢?
很快,她找了一個岔,將韓嫣痛訓了一頓。
被嚇得魂不附體的韓嫣想要討回太后的歡心,尋思出了一個獻執勤的好辦法:讓她母女團聚!
原來韓嫣有個僕人,就是長陵地方人,聽說過金王孫的隱私,稟報給了主子知道。
噫,這個蠢奴才的餿主意,就此製造出了一個公主,也在後來斷送了他主子的性命。
漢武帝劉徹聽說自己在宮外還有一個異父同母的大姐,頓時又驚又喜。
第二天,韓嫣引著劉徹,來到了長陵邊的小鎮,將金俗迎進了皇宮。
這天上掉下來的潑天富貴,令金俗一家恍如掉進夢境。
景帝劉啟這時已經死啦,當皇帝的就是劉徹自己。
當然不用怕誰來橫一槓子。
不久,金俗被封為修成君,她的女兒也成了淮南王妃。
一聲晴空響雷,貧家婦人金俗,成了當朝皇帝的大姐,響噹噹的公主。
王太后雖然找回了女兒,卻恨透了韓嫣。
韓嫣沒有想到,這個馬屁拍在了馬腿上,惹下了殺身大禍。金俗認母不久,王太后找了個茬兒,勒令韓嫣自殺。武帝親自出馬為之求情,反被老娘臭罵了一頓。
韓嫣被迫服毒自盡。一條性命,只算是為金俗的大富大貴墊了底兒。
金王孫到死,都沒有說出妻子叛夫棄女的底細。
金俗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親媽就是母儀天下的太后。她像從前一樣,操持家務,苦度歲月。
呵呵,這時在皇宮裡,金俗的異母弟弟、漢武帝劉徹正忙著和他的同性戀對像韓嫣胡搞一氣呢。
身為親生母親的皇太后怎麼能容忍這樣的事情呢?
很快,她找了一個岔,將韓嫣痛訓了一頓。
被嚇得魂不附體的韓嫣想要討回太后的歡心,尋思出了一個獻執勤的好辦法:讓她母女團聚!
原來韓嫣有個僕人,就是長陵地方人,聽說過金王孫的隱私,稟報給了主子知道。
噫,這個蠢奴才的餿主意,就此製造出了一個公主,也在後來斷送了他主子的性命。
漢武帝劉徹聽說自己在宮外還有一個異父同母的大姐,頓時又驚又喜。
第二天,韓嫣引著劉徹,來到了長陵邊的小鎮,將金俗迎進了皇宮。
這天上掉下來的潑天富貴,令金俗一家恍如掉進夢境。
景帝劉啟這時已經死啦,當皇帝的就是劉徹自己。
當然不用怕誰來橫一槓子。
不久,金俗被封為修成君,她的女兒也成了淮南王妃。
一聲晴空響雷,貧家婦人金俗,成了當朝皇帝的大姐,響噹噹的公主。
王太后雖然找回了女兒,卻恨透了韓嫣。
韓嫣沒有想到,這個馬屁拍在了馬腿上,惹下了殺身大禍。金俗認母不久,王太后找了個茬兒,勒令韓嫣自殺。武帝親自出馬為之求情,反被老娘臭罵了一頓。
韓嫣被迫服毒自盡。一條性命,只算是為金俗的大富大貴墊了底兒。
6、投入火海的公主——孝平皇后
這位自焚的公主,就是王莽的女兒。
王莽當然不是個好東西,但是不論文人怎樣嚷嚷他「謀朝」,他畢竟是當了十五年的「新朝」皇帝。所以他封他的女兒做公主,大家不應該有異議。
不過王家姑娘當時的封號是「黃皇室主」。哎,這不過是她那個作惡多端的爹為了與漢家區分,而翻出來的一個古怪經典而已。
總之,公主就是公主。
但是王姑娘在天有靈,恐怕更願意大家叫她另一個名字:孝平皇后。
公元二年,西漢的小皇帝劉箕子十三歲,王莽通過自己的姑媽、太皇太后王政君,宣佈要為小皇帝娶妻納妾。
(在這裡,不得不說一說這位王政君。這可是個傳奇女子啊,據說她在當姑娘的時候,曾經許配過好幾個未婚夫,但是每到佳期將近的時候,未婚夫必然一命嗚呼。到後來沒人敢娶她了,王家只好將女兒送進王宮去當宮女。嘿,還有這麼好的事,太子的愛妾死了,皇帝為了安慰兒子,在後宮選了幾個美女給他,其中一個就是王政君。雖然太子並不喜歡她,但是她的肚皮爭氣,立馬就生出了兒子劉驁----就是趙飛燕和趙合德的老公了。獨生子當了皇帝,以剋夫著稱的王政君就成了天下第一貴婦人----皇帝老公也死在了她前頭,剋夫那是不爭的事實。)
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段,當然,王姑娘也確實才貌雙全,王莽成功地將自己的女兒推上了准皇后的位置。
然而,陰謀家是不會考慮兒女的幸福的。
就在王姑娘憧憬美好生活的同時,王莽為了控制朝政,對小皇帝劉箕子的生母一家舉起了屠刀。
劉箕子的生母衛姬一家幾百口,在大屠殺之後,就只剩了衛姬一人而已。被牽連進去而命喪九泉的貴族大臣還有數百人----包括與王莽意見相左的親生兒子王宇、還有王莽的親叔父。
大屠殺第二年,王姑娘含著眼淚,嫁進了王宮。
小丈夫恨透了王莽,將怒火都發洩在了小妻子的身上。他拒絕和她親近。
王姑娘並沒有為此埋怨丈夫,她小心地向丈夫陪罪,百般遷就、處處溫馴。兩年的時間過去了,劉箕子心裡的堅冰開始漸漸融化。
但是這個時候已經太遲了,劉箕子和王姑娘再也沒有品嚐愛情的機會了。
公元5年的冬天,王莽借臘日大祭的機會,將毒藥放在了劉箕子的酒杯裡。
當天夜裡,慢性毒藥發作。
劉箕子掙扎呼號了幾天幾夜,死在了妻子的懷裡。
目睹這一切的王皇后,守在丈夫痛苦萬狀的屍體邊,終日一言不發。
後來的一切,都是王莽一手操辦了:他立了一個年僅兩歲的宗室之子劉嬰為帝,將女兒封為皇太后。---- 王太后這年還不到十六歲。
再過了四年,到公元九年,王莽終於篡奪了西漢的政權,自封為新朝皇帝。
王太后又變成了黃皇室主(公主)。
不論封號怎麼變來變去,王姑娘都是一樣,將自己關在深宮裡,不見任何人,尤其是自己的父親。
已經得償所願的王莽,終於想到了天倫人情。他決定為女兒選一個如意郎君,代替被自己殺掉的前女婿。
他選中了立國將軍孫健的兒子孫豫----此君號稱當朝第一美男子,年青有為,王莽認為女兒只要見了,就一定會芳心大動。於是讓孫豫隨著探病的御醫混進女兒的寢宮。
可惜,「美男計」不管用,已經決心守寡的王姑娘命令侍女,將孫豫趕了出去。
孫豫被趕的消息,被一個花花公子聽說了。這就是更始將軍甄豐的兒子甄尋。
甄尋立刻開始了盤算:孫豫是個不解風情的傻瓜蛋,公主自然不會看上他,如果換了是我這樣的情場高手,她還不投懷送抱嗎?只可惜皇帝怎麼沒選上我呢?
色膽要比天還大,甄尋立刻動手,去弄了一個「神符」,上面刻著:「黃皇室主必為甄尋之妻」------然後假借降神,送去給王莽看。
老奸巨滑的王莽還能上這個當?!
一番咆哮之後,甄家被滅了個精光。可憐一些無辜的貴族,也被王莽趁機牽扯進去,死無全屍。
從此,再也沒有人去打擾王姑娘孤獨的寡居生活,她守在承明宮內,將玉顏韶華付諸流水。
公元23年,新王朝覆滅了。10月,起義軍攻入長安城,在宮中放起了火。
所有的宮娥侍叢都拉著王姑娘,要她趕緊逃出宮去。
王姑娘抬頭看著遠處飄揚的「大漢」旗幟,淒涼地歎了一口氣:「我哪裡還有臉面,再去見漢家的人啊!」
她掙脫了宮女的手,跳進了熊熊燃燒的火海之中。
這年,她三十二歲。
東漢王朝歎息她的忠貞與不幸,追封她為「孝平皇后」,與她的丈夫劉箕子一起,受後人的供奉。
就在王姑娘憧憬美好生活的同時,王莽為了控制朝政,對小皇帝劉箕子的生母一家舉起了屠刀。
劉箕子的生母衛姬一家幾百口,在大屠殺之後,就只剩了衛姬一人而已。被牽連進去而命喪九泉的貴族大臣還有數百人----包括與王莽意見相左的親生兒子王宇、還有王莽的親叔父。
大屠殺第二年,王姑娘含著眼淚,嫁進了王宮。
小丈夫恨透了王莽,將怒火都發洩在了小妻子的身上。他拒絕和她親近。
王姑娘並沒有為此埋怨丈夫,她小心地向丈夫陪罪,百般遷就、處處溫馴。兩年的時間過去了,劉箕子心裡的堅冰開始漸漸融化。
但是這個時候已經太遲了,劉箕子和王姑娘再也沒有品嚐愛情的機會了。
公元5年的冬天,王莽借臘日大祭的機會,將毒藥放在了劉箕子的酒杯裡。
當天夜裡,慢性毒藥發作。
劉箕子掙扎呼號了幾天幾夜,死在了妻子的懷裡。
目睹這一切的王皇后,守在丈夫痛苦萬狀的屍體邊,終日一言不發。
後來的一切,都是王莽一手操辦了:他立了一個年僅兩歲的宗室之子劉嬰為帝,將女兒封為皇太后。---- 王太后這年還不到十六歲。
再過了四年,到公元九年,王莽終於篡奪了西漢的政權,自封為新朝皇帝。
王太后又變成了黃皇室主(公主)。
不論封號怎麼變來變去,王姑娘都是一樣,將自己關在深宮裡,不見任何人,尤其是自己的父親。
已經得償所願的王莽,終於想到了天倫人情。他決定為女兒選一個如意郎君,代替被自己殺掉的前女婿。
他選中了立國將軍孫健的兒子孫豫----此君號稱當朝第一美男子,年青有為,王莽認為女兒只要見了,就一定會芳心大動。於是讓孫豫隨著探病的御醫混進女兒的寢宮。
可惜,「美男計」不管用,已經決心守寡的王姑娘命令侍女,將孫豫趕了出去。
孫豫被趕的消息,被一個花花公子聽說了。這就是更始將軍甄豐的兒子甄尋。
甄尋立刻開始了盤算:孫豫是個不解風情的傻瓜蛋,公主自然不會看上他,如果換了是我這樣的情場高手,她還不投懷送抱嗎?只可惜皇帝怎麼沒選上我呢?
色膽要比天還大,甄尋立刻動手,去弄了一個「神符」,上面刻著:「黃皇室主必為甄尋之妻」------然後假借降神,送去給王莽看。
老奸巨滑的王莽還能上這個當?!
一番咆哮之後,甄家被滅了個精光。可憐一些無辜的貴族,也被王莽趁機牽扯進去,死無全屍。
從此,再也沒有人去打擾王姑娘孤獨的寡居生活,她守在承明宮內,將玉顏韶華付諸流水。
公元23年,新王朝覆滅了。10月,起義軍攻入長安城,在宮中放起了火。
所有的宮娥侍叢都拉著王姑娘,要她趕緊逃出宮去。
王姑娘抬頭看著遠處飄揚的「大漢」旗幟,淒涼地歎了一口氣:「我哪裡還有臉面,再去見漢家的人啊!」
她掙脫了宮女的手,跳進了熊熊燃燒的火海之中。
這年,她三十二歲。
東漢王朝歎息她的忠貞與不幸,追封她為「孝平皇后」,與她的丈夫劉箕子一起,受後人的供奉。
7、破鏡重圓的公主——樂昌
這已經是南北朝的故事了。
陳朝的皇帝陳叔寶,是個亡國敗家的高手,他全心全意在為這件事情努力,連妹妹樂昌公主的婚事,他都交由妹妹自己去處理,將所有人選都送去給樂昌公主自己挑選。
不過這倒也是一件好事,妹自己去處理,將所有人選都送去給樂昌公主自己挑選。
不過這倒也是一件好事,樂昌公主雖然窘得滿臉通紅,卻是真正地挑選了一個如意的駙馬:江南才子徐德言。
風流才子徐德言一開始並不情願當這個駙馬。但是當他看見才貌雙全的樂昌公主的時候,不禁心動神搖。
這對小夫妻堪稱神仙眷侶,他們在駙馬府裡過著幸福的生活。
但是不久,隋軍攻入了建康城(南京)。
國破家亡之際,面臨生離死別的徐德言,拿起了妻子梳妝的銅鏡,將它一摔兩半,讓妻子和自己各拿一半。
他對樂昌公主說:「以你的才貌和身份,必不至於死,而是被送入權貴之家。到那個時候,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假如我僥倖得生,日後就去長安集市上賣殘鏡,以期相會的一天。」
樂昌公主接過破鏡,和心愛的丈夫抱頭痛哭。
如徐德言所料想的,夫妻倆失散了。
樂昌公主帶著半面銅鏡,被送進了權臣楊素的府邸,成了楊素的寵姬。
多少次午夜夢迴,樂昌公主都想以死了卻痛苦的生活,但是想到還有和丈夫再見面的機會,她又苦苦地熬了下去。
每年的正月十五,樂昌公主都派人去約定的集市賣鏡。
到第三年,樂昌公主幾乎已經絕望的時候,賣鏡的僕人帶回了一面完整的鏡子!
樂昌公主與徐德言
但是也帶回了一首淒愴的情詩。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桓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哭得幾乎昏死過去。
奴婢們連忙將這件事件稟報了楊素。
當楊素從樂昌公主口裡得知了一切的時候,忍不住滿肚子冒酸水。
但是他也清楚,徐德言在江南文人中的名聲地位有多重要。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楊素邀來眾多文人雅士,徐德言也在其中。
酒過三巡,楊素突然讓人把樂昌公主請了出來。
徐德言和樂昌公主沒有料到,久別重逢,居然會是在這樣的場合裡。尤其是樂昌公主,做為一個女人,這種境況更令她苦楚難堪。四目相對,無奈愁悵。
楊素假做不知,讓席上諸人賦詩助興。
樂昌公主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
這首詩打動了席上所有的人,一時鬧嚷的場面沉寂了。
楊素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他也不想再等了,整個宴席間,別說樂昌公主和徐德言難堪傷感,楊素的這張雞皮老臉,也早就笑酸了。
他宣佈,自己要成全這對恩愛情侶,放他們歸老田園。
樂昌公主和徐德言如在夢境,向楊素行禮作辭,離開了這座刻滿哀傷恥辱的府邸。
楊素這一舉動,果然傳為佳話。在史書上,也為他不高明的人生加了一筆亮色。
徐德言和樂昌公主回歸江南,在民間過著恩愛平靜的生活。
唐貞觀十年,他們夫妻倆在一年間雙雙謝世。
與他們合葬在一起,就是那面重圓的銅鏡。
樂昌公主與徐德言
但是也帶回了一首淒愴的情詩。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桓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哭得幾乎昏死過去。
奴婢們連忙將這件事件稟報了楊素。
當楊素從樂昌公主口裡得知了一切的時候,忍不住滿肚子冒酸水。
但是他也清楚,徐德言在江南文人中的名聲地位有多重要。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楊素邀來眾多文人雅士,徐德言也在其中。
酒過三巡,楊素突然讓人把樂昌公主請了出來。
徐德言和樂昌公主沒有料到,久別重逢,居然會是在這樣的場合裡。尤其是樂昌公主,做為一個女人,這種境況更令她苦楚難堪。四目相對,無奈愁悵。
楊素假做不知,讓席上諸人賦詩助興。
樂昌公主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
這首詩打動了席上所有的人,一時鬧嚷的場面沉寂了。
楊素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他也不想再等了,整個宴席間,別說樂昌公主和徐德言難堪傷感,楊素的這張雞皮老臉,也早就笑酸了。
他宣佈,自己要成全這對恩愛情侶,放他們歸老田園。
樂昌公主和徐德言如在夢境,向楊素行禮作辭,離開了這座刻滿哀傷恥辱的府邸。
楊素這一舉動,果然傳為佳話。在史書上,也為他不高明的人生加了一筆亮色。
徐德言和樂昌公主回歸江南,在民間過著恩愛平靜的生活。
唐貞觀十年,他們夫妻倆在一年間雙雙謝世。
與他們合葬在一起,就是那面重圓的銅鏡。
8、迎娶男妾的公主——山陰公主劉楚玉
這位公主,就是南北朝時,南宋孝武帝劉駿的女兒山陰公主劉楚玉了。
從前的公主們,多數在歷史上閨名不傳,我們往往只能稱呼她們的官方稱號,甚至於連官稱都弄不清楚的,都大有人在。但是這位山陰公主,卻是一個例外。
恐怕主要是因為她的行為,在中國公主史上,是屬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吧。
大明八年,即公元464年5月,山陰公主十六歲的弟弟劉子業繼承了帝位,史稱前廢帝。
劉子業的荒淫好色,恐怕在歷史上的色狼堆裡,也算得上是一個出類撥萃的角色了,他不但廣選民間美女、兼收老爹的內寵,甚至連自己的親姑母、親姐姐也一樣抱進懷裡。被他強佔的姑母史稱新蔡公主----她也是一個公主,並且早已嫁給了將軍何邁。但是劉子業把她召進宮裡,將一具被毒死的宮女屍體送回了何府,說新蔡公主在宮裡暴亡了。何邁戴不下這頂綠帽子(戴得下的,恐怕也算不上是男人了。)於是計畫造反,結果事機洩露,反而被劉子業這個亂倫的混蛋給殺了。 新蔡公主從此改姓謝氏,長留深宮。劉子業甚至還要封新蔡公主為皇后,被心灰意冷的公主拒絕後,劉子業遂改封路氏。
當然,姑母尚且如此,一向被視做皇族第一美人的姐姐就更不在話下。
但是,跟被迫順從的姑母不同,山陰公主一向跟這個弟弟感情很不錯,在這方面,她可以算是跟劉子業志同道合的。史書上記載,山陰公主經常主動進宮,跟劉子業同吃同住,全然一副夫妻的模樣。劉子業對這個姐姐言聽計從,聽話得很。
事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有一天,山陰公主看著宮裡成群的美女宮娥,不禁牢騷滿腹。對劉子業發作起來:「妾與陛下,俱托體先皇,陛下後宮佳麗過萬,妾卻只駙馬一人,不公平竟至於此!」
嘿嘿,這話聽起來倒也很有道理啊,公主和皇帝,都是一個爹生的兒女,憑什麼皇帝後宮美女嬪妃上萬人,公主卻只能有一個駙馬?
劉子業聽了姐姐這番說話,立刻「知錯就改」,拍胸保證要讓山陰公主心滿意足。
劉子業雖然對政事毫不關心,但是對這件事卻是雷厲風行----立馬就在禁軍侍衛中挑出了三十名英俊少年,送到了公主府,讓山陰公主一體納為男寵,即「面首」。「面」,指的是面貌俊美,「首」則是指頭髮黑亮----發主腎氣,頭發生得好,自然這個……嗯……
總之,山陰公主對這份禮物是笑納了。
駙馬都尉何戢看著家裡憑空多出的這三十個男人,心裡怎麼想的,史書不載。不過想來是不爽的了:這位何戢,出身名門世家,生得眉清目秀,身材挺拔,一舉一動都風采翩翩,是當時有名的美男子。卻娶到了這樣的老婆,真是無可奈何。
這還沒有完。
年青的男人有了,山陰公主又打起了成熟男人的主意。
南宋朝廷有兩大美男子。一位是娶了山陰公主的何戢,還有一位則是娶了南郡公主的褚淵。論輩份,褚淵是山陰公主的姑父。此人風儀俊逸,成熟穩重,魅力四射,再不拘小節的男人,在他面前往往都自慚形穢。
現在,山陰公主打主意的對象就是這位褚淵了。
她再次向劉子業提出要求,讓褚淵陪自己開心幾天。
劉子業知道褚淵一向行止端正,沒有明目張膽地要求他陪姐姐尋歡作樂。只是下詔讓他去公主府。至於到府以後如何,就看山陰公主的本事了。
山陰公主打起精神,每日梳妝打扮,施展渾身解數,百般引誘褚淵。
可是褚淵卻像塊木頭,對千嬌百媚的山陰公主毫無反應。公主著了急,不禁拉拉扯扯起來。褚淵高大健壯,力氣又大,山陰公主壓根不是他的對手,連靠近他都辦不到了。
山陰公主拉下了臉,責備褚淵:「你看起來倒是個男子,怎麼卻沒有一點陽剛之氣?」
褚淵笑笑,文質彬彬地回答:「回雖不敏,如此違反情理的事卻是不做的。」
山陰公主還不死心,褚淵卻早就鐵了心,乾脆放出話來:你是公主,我不能對你怎麼樣,但是你再這樣逼我,我自殺總是可以的。
事情到了這一步,山陰公主只得收手了。將褚淵好好地送出公主府去。
哎,褚淵身為國家重臣,又是山陰公主的姑父,都得用出這一招才能保住清白,那三十個莫名其妙就離家棄侶,成了她面首的少年沒有褚淵這樣的身份,恐怕更是苦不堪言。
不過褚淵在公主府羈留的這段時間裡,駙馬何戢與他同吃同住,友情真摯,倒是特別之好。
嘿嘿,都娶了這家的女兒,同病相憐啊。
褚淵是史上少有的表裡俱秀的男子之一,個人操守如此,政聲也很卓著:南宋滅後,他又在南齊任職,直至宰相一級(司徒),以清廉公正聞名,很得時人敬重。
關於劉子業劉楚玉這種驚世的行為,恐怕跟他們的家教很有關係。
他們的祖母路太后,住在顯陽殿,經常有命婦宗女來殿裡拜見。而他們的父親孝武帝劉駿,經常趁這個機會跑到顯陽殿去,將其中有姿色的女人強納入宮,絲毫也不顧及親緣關係,更不在乎朝臣妻女被奪的感受。
更離譜的是,劉駿還誘姦了自己的幾個堂姐堂妹。氣得叔父劉義宣起兵造反。劉義宣後來兵敗,父子俱被誅。劉駿沒了後顧之憂,乾脆將幾個堂姐妹納入後宮,將她們改名換姓,其中一個特別美麗的,還被封為殷淑儀,寵愛備至。
而他和生母亂倫的事情,我們恐怕光用「離譜」已不足以形容了。
有這樣的爹,劉子業和山陰公主的所作所為,看來也是毫不出奇的了。
但是,山陰公主顛鸞倒鳳的舒服日子就快過到頭了。
不久,不堪劉子業凌虐的宮女內侍終於起而反抗,在劉子業聲勢浩大的一場巫術儀式之後(行此儀式時,侍衛是不在身邊的),主衣(管理後宮衣物的人)壽寂之出手,將他的腦袋砍了下來。
翌日,新帝即位。
出於清理政治環境的需要,新帝下令誅殺劉子尚(劉子業的弟弟)和山陰公主劉楚玉。
不過,山陰公主只對男女之事感興趣,對政治毫無感覺。從男人的角度說起來,她比後世的太平公主、安樂公主又好了不少。
不過實話說,就劉駿和劉子業當皇帝的水平來看,即使換山陰公主來當皇帝,也未見得比他們差了。
事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有一天,山陰公主看著宮裡成群的美女宮娥,不禁牢騷滿腹。對劉子業發作起來:「妾與陛下,俱托體先皇,陛下後宮佳麗過萬,妾卻只駙馬一人,不公平竟至於此!」
嘿嘿,這話聽起來倒也很有道理啊,公主和皇帝,都是一個爹生的兒女,憑什麼皇帝後宮美女嬪妃上萬人,公主卻只能有一個駙馬?
劉子業聽了姐姐這番說話,立刻「知錯就改」,拍胸保證要讓山陰公主心滿意足。
劉子業雖然對政事毫不關心,但是對這件事卻是雷厲風行----立馬就在禁軍侍衛中挑出了三十名英俊少年,送到了公主府,讓山陰公主一體納為男寵,即「面首」。「面」,指的是面貌俊美,「首」則是指頭髮黑亮----發主腎氣,頭發生得好,自然這個……嗯……
總之,山陰公主對這份禮物是笑納了。
駙馬都尉何戢看著家裡憑空多出的這三十個男人,心裡怎麼想的,史書不載。不過想來是不爽的了:這位何戢,出身名門世家,生得眉清目秀,身材挺拔,一舉一動都風采翩翩,是當時有名的美男子。卻娶到了這樣的老婆,真是無可奈何。
這還沒有完。
年青的男人有了,山陰公主又打起了成熟男人的主意。
南宋朝廷有兩大美男子。一位是娶了山陰公主的何戢,還有一位則是娶了南郡公主的褚淵。論輩份,褚淵是山陰公主的姑父。此人風儀俊逸,成熟穩重,魅力四射,再不拘小節的男人,在他面前往往都自慚形穢。
現在,山陰公主打主意的對象就是這位褚淵了。
她再次向劉子業提出要求,讓褚淵陪自己開心幾天。
劉子業知道褚淵一向行止端正,沒有明目張膽地要求他陪姐姐尋歡作樂。只是下詔讓他去公主府。至於到府以後如何,就看山陰公主的本事了。
山陰公主打起精神,每日梳妝打扮,施展渾身解數,百般引誘褚淵。
可是褚淵卻像塊木頭,對千嬌百媚的山陰公主毫無反應。公主著了急,不禁拉拉扯扯起來。褚淵高大健壯,力氣又大,山陰公主壓根不是他的對手,連靠近他都辦不到了。
山陰公主拉下了臉,責備褚淵:「你看起來倒是個男子,怎麼卻沒有一點陽剛之氣?」
褚淵笑笑,文質彬彬地回答:「回雖不敏,如此違反情理的事卻是不做的。」
山陰公主還不死心,褚淵卻早就鐵了心,乾脆放出話來:你是公主,我不能對你怎麼樣,但是你再這樣逼我,我自殺總是可以的。
事情到了這一步,山陰公主只得收手了。將褚淵好好地送出公主府去。
哎,褚淵身為國家重臣,又是山陰公主的姑父,都得用出這一招才能保住清白,那三十個莫名其妙就離家棄侶,成了她面首的少年沒有褚淵這樣的身份,恐怕更是苦不堪言。
不過褚淵在公主府羈留的這段時間裡,駙馬何戢與他同吃同住,友情真摯,倒是特別之好。
嘿嘿,都娶了這家的女兒,同病相憐啊。
褚淵是史上少有的表裡俱秀的男子之一,個人操守如此,政聲也很卓著:南宋滅後,他又在南齊任職,直至宰相一級(司徒),以清廉公正聞名,很得時人敬重。
關於劉子業劉楚玉這種驚世的行為,恐怕跟他們的家教很有關係。
他們的祖母路太后,住在顯陽殿,經常有命婦宗女來殿裡拜見。而他們的父親孝武帝劉駿,經常趁這個機會跑到顯陽殿去,將其中有姿色的女人強納入宮,絲毫也不顧及親緣關係,更不在乎朝臣妻女被奪的感受。
更離譜的是,劉駿還誘姦了自己的幾個堂姐堂妹。氣得叔父劉義宣起兵造反。劉義宣後來兵敗,父子俱被誅。劉駿沒了後顧之憂,乾脆將幾個堂姐妹納入後宮,將她們改名換姓,其中一個特別美麗的,還被封為殷淑儀,寵愛備至。
而他和生母亂倫的事情,我們恐怕光用「離譜」已不足以形容了。
有這樣的爹,劉子業和山陰公主的所作所為,看來也是毫不出奇的了。
但是,山陰公主顛鸞倒鳳的舒服日子就快過到頭了。
不久,不堪劉子業凌虐的宮女內侍終於起而反抗,在劉子業聲勢浩大的一場巫術儀式之後(行此儀式時,侍衛是不在身邊的),主衣(管理後宮衣物的人)壽寂之出手,將他的腦袋砍了下來。
翌日,新帝即位。
出於清理政治環境的需要,新帝下令誅殺劉子尚(劉子業的弟弟)和山陰公主劉楚玉。
不過,山陰公主只對男女之事感興趣,對政治毫無感覺。從男人的角度說起來,她比後世的太平公主、安樂公主又好了不少。
不過實話說,就劉駿和劉子業當皇帝的水平來看,即使換山陰公主來當皇帝,也未見得比他們差了。
9、唐朝的領軍做戰的公主——平陽
這是大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
李淵能當上皇帝,固然與他個人的條件分不開,更重要的,是他實在生了好兒女。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太宗李世民最親近的妹妹。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
十六歲的時候,唐國公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婚後,柴紹攜妻定居長安城。
隋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決定起兵,暗中通知女兒女婿。
平陽公主將家產暗暗變賣,和丈夫分頭出發了。
柴紹直奔太原,而平陽公主則在後面進行各種安排。
路上,平陽公主賑濟災民,招收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
來到戶縣的時候,李淵起兵的消息就傳來了。
平陽公主聽到這個消息,決心要為父親招募更多的軍力.
她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
這個不到十七歲的少婦,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其中,僅何潘仁一處,就達萬餘人。
當年九月,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裡,這支軍隊得到了廣大的擁護。
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
娘子軍威名遠揚,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來。不久,平陽公主的娘子軍就超過七萬人了。
平陽公主在軍事上的直覺與見地,都堪稱天才,隋將屈突通就曾經在她手下連吃幾場大敗仗。
李世民在渭北轉戰時,主要就是依靠平陽公主和娘子軍的參戰,才能連克強敵。
唐王朝建立後,李淵將自己才略出眾的愛女封為「平陽公主」。
可惜的是,平陽公主不久就去世了,死時尚不足23歲。
李淵黯然神傷,下令以開國功臣的儀式安葬公主。
平陽公主,恐怕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了。
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
娘子軍威名遠揚,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來。不久,平陽公主的娘子軍就超過七萬人了。
平陽公主在軍事上的直覺與見地,都堪稱天才,隋將屈突通就曾經在她手下連吃幾場大敗仗。
李世民在渭北轉戰時,主要就是依靠平陽公主和娘子軍的參戰,才能連克強敵。
唐王朝建立後,李淵將自己才略出眾的愛女封為「平陽公主」。
可惜的是,平陽公主不久就去世了,死時尚不足23歲。
李淵黯然神傷,下令以開國功臣的儀式安葬公主。
平陽公主,恐怕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了。
10、愛上和尚的公主——天之驕女高陽
這位公主,當然就是李世民的寶貝女兒高陽公主了。
高陽公主是太宗最寵愛的女兒,在她十五歲的時候,李世民就精心挑選了宰相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作她的駙馬。
但是房遺愛雖然是當朝宰相的兒子,卻一點也不合高陽公主的胃口。公主喜歡的是溫文儒雅的書生,對這位高大雄壯的駙馬是一百個不滿意。洞房花燭夜之後,房遺愛就再沒有被宣進公主閨房的機會了。
婚姻不美滿的高陽公主,唯一的消遣,就是縱馬郊外,遊山玩水了。而擔著個駙馬虛名的房遺愛,當然也不得不陪伴在左右。
就在一次出獵的途中,豆蔻年華嬌美任性的高陽公主遇到了當時不過二十出頭、文雅俊秀的辯機和尚。
這位辯機,雖然正史沒有詳載,但是從其它的一些資料上,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凡的出家人,自小就好學發奮,品行高潔,十五歲正式出家為僧,師從道岳法師。貞觀19年正月,玄奘大師求經歸來,奉旨在弘福寺主持翻譯取來的經文,辯機以淵博的佛學、飛揚的文采、出眾的儀容,被玄奘法師選中,參與撰寫青史巨著《大唐西域記》。這年,辯機只有26歲。
為愛瘋狂的高陽
我們無從知道辯機和高陽公主是怎樣相遇的。只知道十七歲的公主和二十歲的辯機從此一見鍾情,一個忘了皇家身份,一個忘了佛家戒律,如膠似漆地癡纏在了一起。
而空頭駙馬房遺愛,不知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心思,一直在為公主和辯機遮掩此事。甚至還常常出面將辯機召入府中,自己親自為這對偷情的人兒做放哨的衛兵。
當然,房遺愛的忠心耿耿也得到了高陽公主的報答。公主容許他與府中的侍女明來暗往,還常在太宗面前為他說好話。這對奇異的小夫妻因此倒也相處得和睦。
時間過得飛快,幾年過去了,公元645年,在舉國選撥譯經人的考核中,辯機被選中了,成為九名譯經僧人中最年青的一個。(實在忍不住要說,高陽公主的眼光實在是相當的不錯。)
作為譯經人,辯機將要去弘福寺長住。臨別的時候,高陽公主將自己的玉枕送給情人,讓他帶在身邊。
災難就隨著這個玉枕,被帶進了弘福寺裡。
在兩地相思的幾年裡,高陽公主和房遺愛倒也相處得平平安安。
648年夏天,宰相房玄齡去世了。他的長子房遺直繼承了父親的爵位。高陽公主一向討厭這個大伯,便要駙馬房遺愛與哥哥分家。房遺直不肯分出家產,還將房遺愛痛罵了一頓。高陽公主大怒,便跑到皇宮裡,對父親唐太宗告房遺直的狀,說他常對皇帝口出怨言,心懷不軌。太宗調查之後,發現是高陽公主任性胡為,不禁大為惱怒,將她訓了一頓。
轉眼到了649年的冬天。負責治安的官員抓住了一個小偷,從小偷的住處搜到了一隻鑲滿珠寶的玉枕。
小偷承認,自己是從弘福寺辯機和尚的住處偷來這只價值連城的玉枕的。所有的人都對著這隻玉枕發愣了:這實在不像是該在和尚禪房裡出現的物件。
負責糾察的官員一番徹查之後,才得知,這隻玉枕,乃是高陽公主私贈辯機的。
這是一件極大的醜聞,誰也不知道案情報至皇帝那裡會有什麼後果。但是事已至此,辦案的人也摀不住了,只得斗膽將奏本送交到太宗的案頭。
唐太宗看到這本奏章,想到高陽公主一而再、再而三地丟自己的臉面,不由恨得牙齒發癢。太宗立即下令,腰斬辯機,高陽公主身邊知情不報的侍女們也統統處死。並且下令,再也不許高陽公主進宮。
四載相思,等到的卻是這樣一個噩耗,高陽公主魂飛魄散,奔到皇宮門口,想要向父親求情,當她發現自己再也無法進入宮門的時候,頓時昏死過去。
辯機很快就被施以腰斬的的酷刑,高陽公主也被禁錮在公主府裡,沒有了行動的自由。
然而,此時唐太宗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盡頭。幾個月後,就在這年的初夏,五十一歲的唐太宗死了。
高陽公主恨透了自己的父親,她恨他為什麼要多活這半年?如果他能早死半年的話,自己的心上人就不會如此痛苦地死去,成為父親籠絡大臣的犧牲品。自己那些情同姐妹的貼身侍女,也不會莫名其妙地冤死。為太宗送葬的時候,高陽公主連一點悲哀的表情也沒有。
不久,高宗李治登基。
恢復了自由的高陽公主,行為開始瘋狂起來。她派人四處去尋找俊俏的年青和尚,專與這些和尚尋歡作樂。
高陽公主更要跟父親所有的決定唱對台戲,她因此不滿父親選李治作繼位人的決定。於是,她開始涉足政事,聯絡了好幾個對李治不滿的公主駙馬,密謀叛亂,要改立叔父李元景為帝。
還是那位與高陽公主不和的房遺直,他打聽到了高陽公主夫婦的秘密,將訊息報告給了新皇李治。
一場血腥的家族屠殺開始了。
公元653年的春天,以房遺愛為首的三位駙馬被處斬,高陽公主與巴陵公主以及叔父荊王李元景被勒令自盡。
被逼自盡的時候,高陽公主大約在二十七八歲的年齡。一束白綾,就是這位公主最後的結局。
為愛瘋狂的高陽
我們無從知道辯機和高陽公主是怎樣相遇的。只知道十七歲的公主和二十歲的辯機從此一見鍾情,一個忘了皇家身份,一個忘了佛家戒律,如膠似漆地癡纏在了一起。
而空頭駙馬房遺愛,不知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心思,一直在為公主和辯機遮掩此事。甚至還常常出面將辯機召入府中,自己親自為這對偷情的人兒做放哨的衛兵。
當然,房遺愛的忠心耿耿也得到了高陽公主的報答。公主容許他與府中的侍女明來暗往,還常在太宗面前為他說好話。這對奇異的小夫妻因此倒也相處得和睦。
時間過得飛快,幾年過去了,公元645年,在舉國選撥譯經人的考核中,辯機被選中了,成為九名譯經僧人中最年青的一個。(實在忍不住要說,高陽公主的眼光實在是相當的不錯。)
作為譯經人,辯機將要去弘福寺長住。臨別的時候,高陽公主將自己的玉枕送給情人,讓他帶在身邊。
災難就隨著這個玉枕,被帶進了弘福寺裡。
在兩地相思的幾年裡,高陽公主和房遺愛倒也相處得平平安安。
648年夏天,宰相房玄齡去世了。他的長子房遺直繼承了父親的爵位。高陽公主一向討厭這個大伯,便要駙馬房遺愛與哥哥分家。房遺直不肯分出家產,還將房遺愛痛罵了一頓。高陽公主大怒,便跑到皇宮裡,對父親唐太宗告房遺直的狀,說他常對皇帝口出怨言,心懷不軌。太宗調查之後,發現是高陽公主任性胡為,不禁大為惱怒,將她訓了一頓。
轉眼到了649年的冬天。負責治安的官員抓住了一個小偷,從小偷的住處搜到了一隻鑲滿珠寶的玉枕。
小偷承認,自己是從弘福寺辯機和尚的住處偷來這只價值連城的玉枕的。所有的人都對著這隻玉枕發愣了:這實在不像是該在和尚禪房裡出現的物件。
負責糾察的官員一番徹查之後,才得知,這隻玉枕,乃是高陽公主私贈辯機的。
這是一件極大的醜聞,誰也不知道案情報至皇帝那裡會有什麼後果。但是事已至此,辦案的人也摀不住了,只得斗膽將奏本送交到太宗的案頭。
唐太宗看到這本奏章,想到高陽公主一而再、再而三地丟自己的臉面,不由恨得牙齒發癢。太宗立即下令,腰斬辯機,高陽公主身邊知情不報的侍女們也統統處死。並且下令,再也不許高陽公主進宮。
四載相思,等到的卻是這樣一個噩耗,高陽公主魂飛魄散,奔到皇宮門口,想要向父親求情,當她發現自己再也無法進入宮門的時候,頓時昏死過去。
辯機很快就被施以腰斬的的酷刑,高陽公主也被禁錮在公主府裡,沒有了行動的自由。
然而,此時唐太宗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盡頭。幾個月後,就在這年的初夏,五十一歲的唐太宗死了。
高陽公主恨透了自己的父親,她恨他為什麼要多活這半年?如果他能早死半年的話,自己的心上人就不會如此痛苦地死去,成為父親籠絡大臣的犧牲品。自己那些情同姐妹的貼身侍女,也不會莫名其妙地冤死。為太宗送葬的時候,高陽公主連一點悲哀的表情也沒有。
不久,高宗李治登基。
恢復了自由的高陽公主,行為開始瘋狂起來。她派人四處去尋找俊俏的年青和尚,專與這些和尚尋歡作樂。
高陽公主更要跟父親所有的決定唱對台戲,她因此不滿父親選李治作繼位人的決定。於是,她開始涉足政事,聯絡了好幾個對李治不滿的公主駙馬,密謀叛亂,要改立叔父李元景為帝。
還是那位與高陽公主不和的房遺直,他打聽到了高陽公主夫婦的秘密,將訊息報告給了新皇李治。
一場血腥的家族屠殺開始了。
公元653年的春天,以房遺愛為首的三位駙馬被處斬,高陽公主與巴陵公主以及叔父荊王李元景被勒令自盡。
被逼自盡的時候,高陽公主大約在二十七八歲的年齡。一束白綾,就是這位公主最後的結局。
11、最後一個濫竽充數的公主——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妻,唐宗室女。634年,松贊干布遣使入唐求聯姻。640年吐蕃遣大相祿東贊至長安獻黃金為聘禮,唐以文成公主許婚。次年,唐遣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持節送公主入蕃,松贊干布為公主築城邑、立屋宇,以為居處。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建大小昭寺。松贊干布因娶公主,羨慕華風,派吐蕃貴族子弟至長安學習詩書,又向唐請求給予蠶種及製造酒、紙墨的工匠。文成公主在喇嘛教中被認作綠度母的化身,受到極大崇敬。
「和親」成為兩國間王室通婚的專有名詞,其實是從唐代開始的。有唐一代,共派出十九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異國當王妃。不過,這裡面只有三位是貨真價實的公主。其餘的,都是親王或王族的女孩兒,稱為「宗室女」,公主的女兒稱為「宗室出女」,臨到異邦要來討人了,才手忙腳亂地把這些郡主、縣主封為公主,讓她們體體面面地出嫁,為國獻身。
且看,高祖李淵有女兒十九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兒二十一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沒一個出國的。顯然按唐時的觀念,嫁給外國的國王,還不如在國內招一個駙馬。那時哪有那麼多守節的破規矩,嫁一個覺著不好,和老爸說一聲,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中期以前,皇帝的親生女兒都不肯嫁到國外去和親——要去,就讓那些堂姐堂妹們去吧。
松贊干布,吐蕃的第一任國王,雄才大略,先已娶泥婆羅(尼泊爾)王女尺尊公主,又遣使向唐朝求婚,太宗開始不想答應。松贊干布頭腦一熱,就要跟唐朝幹架,還威脅說:「不嫁公主,我就打將進來。」唐朝先擊敗吐蕃,壓了他的氣勢,然後許婚。
嫁出去的文成公主究竟是誰的女兒?文獻只記載是「唐宗室女」,估計她爹的身份也與皇帝關係較遠。文成公主出嫁時規格很高,由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至吐蕃,松贊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見了李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顯然,他還以為真的娶了唐太宗的親生女兒呢。以前可從來沒有人娶過上國的皇帝女兒呀——松讚得意地為公主修建了一座城,專門用來曬命。
「饒你奸似鬼,喝了我的洗腳水。」皇帝老兒心裡頭一定很爽吧。
當然,這位文成公主不辱使命,文才武略,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女外交家。據說,她和松贊干布的確一見鍾情,感情非常好。唐朝這支送親的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除了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後來,文成公主還把一大批吐蕃人派去唐朝,參加各種幹部培訓班和科學文化學習班。她自己也沒閒著,給吐蕃人貫輸先進的漢文化,革除陳規陋習,既參政,又不干涉政治,整個吐蕃上上下下都把她視若神明。
唐太宗自鳴得意的送親,未免「太炫耀」。不過,換回邊陲數十年的平靜,並給吐蕃開闢鴻蒙,接受教化,也未嘗不是目光遠大。總比下西洋的鄭和好吧:一船一船的金銀珠寶沿海給人家送過去,換回幾隻長頸鹿、幾頭大象,還洋洋自得,以為撿到寶。
文成公主是最後一個濫竽充數的公主。頭一年,唐太宗剛剛把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末代國王諾曷缽,禮儀也十分隆重,想借此矇混過關,不料送親的淮陽王李道明一不留神,竟洩漏了「弘化公主並非皇帝的親生女」的國家機密,李道明也被革除王位降職。後來,和親公主「非帝女」的真實身份不再隱瞞,金城公主入藏,就明言她是雍王李守禮的女兒。不過,她的規格更高,由皇帝親自送親到始平縣,還割了水草豐美的河西九曲給公主,成了唐代最為隆重,也是最為賠本的一次和親。
到了唐肅宗之後,唐的國力已弱,皇帝不得不派自己的親生女兒去和親了。打虎尤靠親兄親,和親還須親生女。
松贊干布,吐蕃的第一任國王,雄才大略,先已娶泥婆羅(尼泊爾)王女尺尊公主,又遣使向唐朝求婚,太宗開始不想答應。松贊干布頭腦一熱,就要跟唐朝幹架,還威脅說:「不嫁公主,我就打將進來。」唐朝先擊敗吐蕃,壓了他的氣勢,然後許婚。
嫁出去的文成公主究竟是誰的女兒?文獻只記載是「唐宗室女」,估計她爹的身份也與皇帝關係較遠。文成公主出嫁時規格很高,由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至吐蕃,松贊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見了李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顯然,他還以為真的娶了唐太宗的親生女兒呢。以前可從來沒有人娶過上國的皇帝女兒呀——松讚得意地為公主修建了一座城,專門用來曬命。
「饒你奸似鬼,喝了我的洗腳水。」皇帝老兒心裡頭一定很爽吧。
當然,這位文成公主不辱使命,文才武略,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女外交家。據說,她和松贊干布的確一見鍾情,感情非常好。唐朝這支送親的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除了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後來,文成公主還把一大批吐蕃人派去唐朝,參加各種幹部培訓班和科學文化學習班。她自己也沒閒著,給吐蕃人貫輸先進的漢文化,革除陳規陋習,既參政,又不干涉政治,整個吐蕃上上下下都把她視若神明。
唐太宗自鳴得意的送親,未免「太炫耀」。不過,換回邊陲數十年的平靜,並給吐蕃開闢鴻蒙,接受教化,也未嘗不是目光遠大。總比下西洋的鄭和好吧:一船一船的金銀珠寶沿海給人家送過去,換回幾隻長頸鹿、幾頭大象,還洋洋自得,以為撿到寶。
文成公主是最後一個濫竽充數的公主。頭一年,唐太宗剛剛把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末代國王諾曷缽,禮儀也十分隆重,想借此矇混過關,不料送親的淮陽王李道明一不留神,竟洩漏了「弘化公主並非皇帝的親生女」的國家機密,李道明也被革除王位降職。後來,和親公主「非帝女」的真實身份不再隱瞞,金城公主入藏,就明言她是雍王李守禮的女兒。不過,她的規格更高,由皇帝親自送親到始平縣,還割了水草豐美的河西九曲給公主,成了唐代最為隆重,也是最為賠本的一次和親。
到了唐肅宗之後,唐的國力已弱,皇帝不得不派自己的親生女兒去和親了。打虎尤靠親兄親,和親還須親生女。
12、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太平公主
縱觀中國公主史,稱得上這個頭銜的,當然只有太平公主了。
太平公主的父親唐高宗李治,從史書上的資料來看,他只有四個女兒。年長的兩位公主稱義陽、宣城。她們的生母是蕭淑妃。蕭淑妃與武則天爭寵失敗,死於非命,她生的這兩個女兒從此被幽囚在深宮裡,直到三四十歲才得到出嫁的機會,當然更談不上受寵。
武則天也為李治生了兩個女兒。長女還在襁褓中時,就被親生母親掐死,成為親娘爭寵的犧牲品。
在這樣的情形下,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太平,當然就成了他們的心肝寶貝。
太平公主八歲的時候,武則天向李治請旨,要女兒出家為道士,為外祖母楊氏祈福。「太平」其實是她的道號。但是小公主並沒有離開皇宮,還是一直住在父母的身邊。
直到她十六歲這年,吐蕃向大唐求婚,要求迎娶唐帝的女兒太平公主。直到這個時候,太平公主才正式入住她的太平觀,以此向吐蕃拒婚。
被這麼一耽擱,太平公主直到二十歲,才得以順利出嫁。她的第一位駙馬是薛紹。
作為「二聖」的獨女,太平公主的婚禮是空前的盛大。點燃在路兩邊照明的火炬,居然把一路的綠樹都烤焦了。而裝著嫁妝的車子規格超大,因此,連縣府的牆都被推倒了。
不過,無論如何,薛紹與太平,應該是一對恩愛夫妻。——短暫的七年姻緣生育了四個孩子,不恩愛恐怕不太可能。
嬌縱無度的太平
但是這段本該美滿的姻緣中途卻夭折了。
說起來,災難的製造者還是身為母親的武則天。
早在太平公主出嫁以前,武則天就對準駙馬的兩個哥哥的妻子大為不滿,說這兩個嫂子出身寒微,怎配做自己女兒的嫂子呢?便逼著薛紹的大哥二哥休妻。幸虧有人力勸,說她們也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只是不夠豪貴而已。武則天方才作罷。
後來,武則天將馮小寶納為男寵,為了給情人長些身份,又硬逼著薛紹認馮小寶為叔父。這個窩囊氣就更讓薛家的長子受不了了。於是他密謀造反。結果事洩。
薛紹雖然沒有參與此事,但是武則天由於他認馮小寶為叔父很勉強這件事,早已對這個女婿心有怨氣。此時趁機一併發洩出來。結果薛紹被關進大牢,被活活餓死。
太平公主被母親關在宮裡嚴密監視,只有每天以淚洗面。
事過之後,武則天也覺得自己有點過份了,於是把太平公主的封邑大大地增了將近十倍,甚至超過了親王的規格。但是即使如此,太平公主也不肯向母親表示謝意。
武則天知道女兒是哀傷駙馬的慘死,為了彌補,她又大張旗鼓地為女兒重選丈夫。
選來選去,武則天看中了侄兒武攸暨。在武氏男兒中,武攸暨是才貌俱佳的人選,但是他是有妻子的。
這對武則天來說根本不成問題:她派人把從前的侄媳毒死,強行把女兒嫁到了武攸暨的身邊。
這樣淒慘的初戀初婚結局、這樣荒唐無稽的第二次婚姻,處身其中的太平公主會如何想?
從前閉處深閨中陶醉於愛情的太平公主消失了,熱衷政治、沉泯色慾的太平公主從此出現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
大約在四、五年後,那個間接造成薛紹慘死的假和尚薛懷義,終於失去了女皇的歡心,武則天想要除掉這個驕橫放縱的舊情人了,卻又苦於這男人知道太多宮闈秘事,兼且耳目眾多,一時不知如何下手。
太平公主聽說要殺掉這個連累駙馬的傢伙,大力贊成。自告奮勇將這件事攬了下來。
她在宮人中選了幾十個身強力壯的中年婦人,由專人領著訓練了一段時間。然後讓自己後夫的堂兄武攸寧另選一批勇士,埋伏在瑤光殿。
然後,太平公主讓一個從前與薛懷義關係不錯的心腹出馬,去宣薛懷義入宮。
薛懷義聽說女皇宣召,大搖大擺地就入了宮。
剛剛踏入後宮,幾十名壯碩的婦人就一擁而上,將這個假和尚按倒在地上,捆得動彈不得。幾名隨叢也被武攸寧的勇士們制服了。
太平公主想到自己心愛的駙馬,再看看面前這個狼狽的假和尚,不由冷冷一笑,下令將他亂棍打死,屍體燒灰之後,和在泥裡燒磚修廟。
——如此乾脆利索的處理手法、如此殘忍的處置,從這件事上,太平公主顯露出與她的母親如出一轍的手腕與毒辣。
薛懷義原是李淵幼女千金公主的男寵,由她推薦給武則天的,現在這個傢伙死了,女皇枕邊寂寞,太平公主自然看在眼裡。於是她效仿姑母,把自己的男寵張昌宗推薦給了母親。
張昌宗為了鞏固女皇的寵愛,再將自己的哥哥張易之又推薦給了女皇。
年已七十四歲的武則天,對這兩兄弟百般寵愛,言聽計從,不停地給他們加官晉爵。
太平公主很快就發現,由自己推薦上去的這兩個小男人,成了自己的勁敵。這兩個傢伙甚至還殺害了她的情郎楊戩,令她傷心、頭痛不已。
無奈之下,太平公主只好和哥哥李顯李旦聯名上書,請封張昌宗王爵。這個馬屁正中武則天下懷,遂封張昌宗為鄴國公。太平公主這一著棋果然高明,張氏兄弟立即對太平公主態度大為轉變,對太平公主的話也不再多所違拗。——後來,太平公主想要擁立哥哥李顯復位太子,也是由二張辦成的。
來俊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酷吏之一。他以「請君入甕」的辦法,消滅了另一位酷吏周興之後,越發的忘乎所以,甚至想要誅殺太平公主及其兄長李顯李旦、諸武。這可惹毛了太平公主。在她的運作之下,諸武與諸李聯起手來,聯名上書女皇,揭發來俊臣的各種罪狀。
最終,想要殺掉太平公主的來俊臣先被太平公主幹掉了,並被仇人們剝皮吃肉。
公元705年正月,發生了「五王政變」,五位異姓王合力,誅殺了張氏兄弟,放逐他們的黨羽。在這件事情發生的前後,太平公主看清時勢,對殺二張一事,採取參與幫助的態度。並在二張被誅之後,親自來到武則天的床前,勸說母親,得到了一張武則天認可的傳位詔書,將皇位傳給哥哥李顯。
中宗李顯即位後,立即對妹妹的大力幫忙投桃報李,將她的采邑增加到一萬戶之多。
中宗李顯是一個性格溫和儒弱的人,因此造成妻子韋後、女兒安樂把持朝政的情況。本來太平公主和上官昭儀(上官婉兒)聯手,是可以制得住她們的,但是太平公主卻看上了上官婉兒的情夫崔堤。於是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反目成仇,反而成了韋氏的幫兇。
說實話,上官婉兒枉跟了武則天許多年,居然連這兩件事的輕重都分不清,真是令人歎息。
太平公主意識到韋家班是自己的死敵,於是大力培植親信人馬,想與韋後一分高下。
韋後先出手了,她誣陷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說他們與廢太子李重俊勾結,想要謀奪皇位。李顯一時大驚失色,想要嚴辦。幸虧御史中丞力諫,太平公主與李旦這才死裡逃生。
經此一役,太平公主更是與韋家勢不兩立。
而此時,韋後與安樂的反謀已漸漸顯露。
710年,欲為皇太女而不得的安樂公主與其母韋後,聯同情夫,用毒餅殺死了中宗李顯。
五天後,傀儡李重茂登基為帝。
太平公主派長子薛崇簡與相王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合謀,在十二天後發動政變,一舉誅滅了韋後與安樂公主。
韋家班垮台了,但是李重茂還坐在皇帝位上。誰都不甘心讓他繼續為皇,但是誰也不敢出頭作這個主。
結果,還是太平公主,在這天早朝時,走到李重茂面前,說:「這不該是你這個娃娃的座位。」說完,抓著李重茂的衣領把他拎了下來,擁立哥哥相王李旦登基為帝。
李旦當上了皇帝,對這個妹妹更是感激涕零,不但大加封賞(連她的三個兒子都一律成了郡王),而且許多政事都要由太平公主來參與決策。從此,太平公主越發權傾朝野。
後來甚至到了這種局面:每當宰相有事要請皇帝蓋印頒行時,李旦只問宰相:「跟太平商量過沒有?」如果商量過了,就再問一句:「跟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過沒有?」如果也商量過了,李旦連看都不看,便取出御璽,一蓋了事。
漸漸地,朝廷裡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兩股勢力便互不相容了。
太平公主想要哥哥更換皇儲,但是李隆基的親信大臣們都強烈抵制,甚至要求李旦放逐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怒不可遏,跑到太子府裡,當面斥罵了李隆基一頓。李隆基只好陪罪道歉,並將自己的親信姚崇、宋景貶謫。
李旦對這種家、政不分的情形感到疲憊厭倦,於是想要傳位給太子,自己去當清靜的太上皇。
這個決定自然讓太平公主難以接受。但是這一次,不管她怎麼搗騰,李隆基還是提前當上了皇帝
太平公主受不了李隆基過於英明的表現,決定廢了這個侄兒皇帝,還策劃讓宮女元氏在李隆基的補品裡下毒。
當初與李隆基共同起兵的薛崇簡對母親的所作所為深感不安,力勸她放棄謀反的計畫。太平公主見兒子不聽話,怒火中燒,常常打罵他。
但是太平公主的起兵計畫,卻因丈夫武攸暨逝世而耽擱了下來。
這可真是天意啊,事情就此發生轉變。
公元713年,得到消息的李隆基突然出兵,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及家人。太平公主逃入深山,請求侄兒放自己一條生路。太上皇李旦也為妹妹向兒子求情。
但是李隆基不為所動,將太平公主賜死在公主府裡。她的兒女只有薛崇簡一家被饒過。
這一年,太平公主大約五十出頭。
嬌縱無度的太平
但是這段本該美滿的姻緣中途卻夭折了。
說起來,災難的製造者還是身為母親的武則天。
早在太平公主出嫁以前,武則天就對準駙馬的兩個哥哥的妻子大為不滿,說這兩個嫂子出身寒微,怎配做自己女兒的嫂子呢?便逼著薛紹的大哥二哥休妻。幸虧有人力勸,說她們也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只是不夠豪貴而已。武則天方才作罷。
後來,武則天將馮小寶納為男寵,為了給情人長些身份,又硬逼著薛紹認馮小寶為叔父。這個窩囊氣就更讓薛家的長子受不了了。於是他密謀造反。結果事洩。
薛紹雖然沒有參與此事,但是武則天由於他認馮小寶為叔父很勉強這件事,早已對這個女婿心有怨氣。此時趁機一併發洩出來。結果薛紹被關進大牢,被活活餓死。
太平公主被母親關在宮裡嚴密監視,只有每天以淚洗面。
事過之後,武則天也覺得自己有點過份了,於是把太平公主的封邑大大地增了將近十倍,甚至超過了親王的規格。但是即使如此,太平公主也不肯向母親表示謝意。
武則天知道女兒是哀傷駙馬的慘死,為了彌補,她又大張旗鼓地為女兒重選丈夫。
選來選去,武則天看中了侄兒武攸暨。在武氏男兒中,武攸暨是才貌俱佳的人選,但是他是有妻子的。
這對武則天來說根本不成問題:她派人把從前的侄媳毒死,強行把女兒嫁到了武攸暨的身邊。
這樣淒慘的初戀初婚結局、這樣荒唐無稽的第二次婚姻,處身其中的太平公主會如何想?
從前閉處深閨中陶醉於愛情的太平公主消失了,熱衷政治、沉泯色慾的太平公主從此出現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
大約在四、五年後,那個間接造成薛紹慘死的假和尚薛懷義,終於失去了女皇的歡心,武則天想要除掉這個驕橫放縱的舊情人了,卻又苦於這男人知道太多宮闈秘事,兼且耳目眾多,一時不知如何下手。
太平公主聽說要殺掉這個連累駙馬的傢伙,大力贊成。自告奮勇將這件事攬了下來。
她在宮人中選了幾十個身強力壯的中年婦人,由專人領著訓練了一段時間。然後讓自己後夫的堂兄武攸寧另選一批勇士,埋伏在瑤光殿。
然後,太平公主讓一個從前與薛懷義關係不錯的心腹出馬,去宣薛懷義入宮。
薛懷義聽說女皇宣召,大搖大擺地就入了宮。
剛剛踏入後宮,幾十名壯碩的婦人就一擁而上,將這個假和尚按倒在地上,捆得動彈不得。幾名隨叢也被武攸寧的勇士們制服了。
太平公主想到自己心愛的駙馬,再看看面前這個狼狽的假和尚,不由冷冷一笑,下令將他亂棍打死,屍體燒灰之後,和在泥裡燒磚修廟。
——如此乾脆利索的處理手法、如此殘忍的處置,從這件事上,太平公主顯露出與她的母親如出一轍的手腕與毒辣。
薛懷義原是李淵幼女千金公主的男寵,由她推薦給武則天的,現在這個傢伙死了,女皇枕邊寂寞,太平公主自然看在眼裡。於是她效仿姑母,把自己的男寵張昌宗推薦給了母親。
張昌宗為了鞏固女皇的寵愛,再將自己的哥哥張易之又推薦給了女皇。
年已七十四歲的武則天,對這兩兄弟百般寵愛,言聽計從,不停地給他們加官晉爵。
太平公主很快就發現,由自己推薦上去的這兩個小男人,成了自己的勁敵。這兩個傢伙甚至還殺害了她的情郎楊戩,令她傷心、頭痛不已。
無奈之下,太平公主只好和哥哥李顯李旦聯名上書,請封張昌宗王爵。這個馬屁正中武則天下懷,遂封張昌宗為鄴國公。太平公主這一著棋果然高明,張氏兄弟立即對太平公主態度大為轉變,對太平公主的話也不再多所違拗。——後來,太平公主想要擁立哥哥李顯復位太子,也是由二張辦成的。
來俊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酷吏之一。他以「請君入甕」的辦法,消滅了另一位酷吏周興之後,越發的忘乎所以,甚至想要誅殺太平公主及其兄長李顯李旦、諸武。這可惹毛了太平公主。在她的運作之下,諸武與諸李聯起手來,聯名上書女皇,揭發來俊臣的各種罪狀。
最終,想要殺掉太平公主的來俊臣先被太平公主幹掉了,並被仇人們剝皮吃肉。
公元705年正月,發生了「五王政變」,五位異姓王合力,誅殺了張氏兄弟,放逐他們的黨羽。在這件事情發生的前後,太平公主看清時勢,對殺二張一事,採取參與幫助的態度。並在二張被誅之後,親自來到武則天的床前,勸說母親,得到了一張武則天認可的傳位詔書,將皇位傳給哥哥李顯。
中宗李顯即位後,立即對妹妹的大力幫忙投桃報李,將她的采邑增加到一萬戶之多。
中宗李顯是一個性格溫和儒弱的人,因此造成妻子韋後、女兒安樂把持朝政的情況。本來太平公主和上官昭儀(上官婉兒)聯手,是可以制得住她們的,但是太平公主卻看上了上官婉兒的情夫崔堤。於是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反目成仇,反而成了韋氏的幫兇。
說實話,上官婉兒枉跟了武則天許多年,居然連這兩件事的輕重都分不清,真是令人歎息。
太平公主意識到韋家班是自己的死敵,於是大力培植親信人馬,想與韋後一分高下。
韋後先出手了,她誣陷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說他們與廢太子李重俊勾結,想要謀奪皇位。李顯一時大驚失色,想要嚴辦。幸虧御史中丞力諫,太平公主與李旦這才死裡逃生。
經此一役,太平公主更是與韋家勢不兩立。
而此時,韋後與安樂的反謀已漸漸顯露。
710年,欲為皇太女而不得的安樂公主與其母韋後,聯同情夫,用毒餅殺死了中宗李顯。
五天後,傀儡李重茂登基為帝。
太平公主派長子薛崇簡與相王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合謀,在十二天後發動政變,一舉誅滅了韋後與安樂公主。
韋家班垮台了,但是李重茂還坐在皇帝位上。誰都不甘心讓他繼續為皇,但是誰也不敢出頭作這個主。
結果,還是太平公主,在這天早朝時,走到李重茂面前,說:「這不該是你這個娃娃的座位。」說完,抓著李重茂的衣領把他拎了下來,擁立哥哥相王李旦登基為帝。
李旦當上了皇帝,對這個妹妹更是感激涕零,不但大加封賞(連她的三個兒子都一律成了郡王),而且許多政事都要由太平公主來參與決策。從此,太平公主越發權傾朝野。
後來甚至到了這種局面:每當宰相有事要請皇帝蓋印頒行時,李旦只問宰相:「跟太平商量過沒有?」如果商量過了,就再問一句:「跟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過沒有?」如果也商量過了,李旦連看都不看,便取出御璽,一蓋了事。
漸漸地,朝廷裡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兩股勢力便互不相容了。
太平公主想要哥哥更換皇儲,但是李隆基的親信大臣們都強烈抵制,甚至要求李旦放逐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怒不可遏,跑到太子府裡,當面斥罵了李隆基一頓。李隆基只好陪罪道歉,並將自己的親信姚崇、宋景貶謫。
李旦對這種家、政不分的情形感到疲憊厭倦,於是想要傳位給太子,自己去當清靜的太上皇。
這個決定自然讓太平公主難以接受。但是這一次,不管她怎麼搗騰,李隆基還是提前當上了皇帝
太平公主受不了李隆基過於英明的表現,決定廢了這個侄兒皇帝,還策劃讓宮女元氏在李隆基的補品裡下毒。
當初與李隆基共同起兵的薛崇簡對母親的所作所為深感不安,力勸她放棄謀反的計畫。太平公主見兒子不聽話,怒火中燒,常常打罵他。
但是太平公主的起兵計畫,卻因丈夫武攸暨逝世而耽擱了下來。
這可真是天意啊,事情就此發生轉變。
公元713年,得到消息的李隆基突然出兵,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及家人。太平公主逃入深山,請求侄兒放自己一條生路。太上皇李旦也為妹妹向兒子求情。
但是李隆基不為所動,將太平公主賜死在公主府裡。她的兒女只有薛崇簡一家被饒過。
這一年,太平公主大約五十出頭。
13、死後哀榮至盛的公主——永泰公主李仙蕙
這是永泰公主。
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墳墓被冠稱為「陵」的公主,規格與帝王相等。
她只活了十七年。
至盛的哀榮與早逝的生命,都不會是沒有原因的。所有的一切,構成了這個少女不幸的人生。
永泰公主,其實在她活著的時候,她只是永泰郡主。她是唐中宗李顯的女兒,名叫李仙蕙。
十五歲的時候,永泰郡主嫁給了年紀大約在二十上下的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婦。
武延基的父親武承嗣雖然與李氏家族有過節,但是武延基與永泰郡主卻情好甚篤。因為小妻子的關係,他與李顯的世子邵王李重潤也很友愛,關係密切,經常在一起飲酒談心。
其時,正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把持朝政的時候。二張在朝中胡作非為,對李、武二家也毫不客氣。李武二氏皇族,為了平安活命,甚至為二張牽馬執鞭。
李重潤與武延基對二張的囂張十分不滿,聊天時,便常有忿忿不平的話語。
本來,在自己的家裡發幾句怨懟之詞,實屬平常的事,可是,不知怎麼搞的,這麼私人的談話,居然也被二張的耳目打聽到了。
其實,背地裡抱怨二張的武李皇族應該極多,但是李重潤和武延基作為最小的兩家成員,不幸成了二張認為最合適下手的對象。
張氏兄弟將李重潤與武延基的議論加油添醋,報到了武則天那裡。武則天一聽,兩個內孫外孫,居然對自己視同心肝寶貝的張氏兄弟如此誹謗,立即勃然大怒。
李重潤和武延基、永泰郡主都被召入宮中,武則天不容分說,就下令將他們斃於杖下。
三個少年,就此含恨逝世。此時永泰郡主剛十七歲,她的丈夫武延基和哥哥李重潤大約都在二十四五左右。
這年是公元701年。
但是《新唐書》又說,他們是被武則天縊殺的。
《舊唐書》說得更為慘烈。武則天將三個孩子交給他們的父親李顯處置。李顯膽戰心驚,想到兩個哥哥被親生母親滅門的慘景,咬著牙齒,將兒子、女兒、女婿一起勒死,向母親交差,以保全其餘家人的性命。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三個少年少女,都是由於二張的原因,而喪命在自己的祖母手上的。
僅僅四年之後,二張便被含恨已久的「五王」大臣與武李二家合力誅滅了。
中宗李顯復位登基。
四年前愛子愛女夭逝的一幕,對懦弱敏感的李顯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傷痛。這年的四月,李顯追封李重潤為「懿德太子」,追封李蕙仙為「永泰公主」,並且空前絕後地特許他們的墳墓尊稱為「陵」,規格與帝王等同。
永泰公主墓,從此成了「永泰公主陵」。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永泰公主陵被發掘。
出土的墓誌銘上卻有著「珠胎隕月」的字樣。這樣看來,永泰公主並不是被亂杖打死或縊殺的,而是死於難產。她的骨骼,也確實纖細柔弱,尚未發育成熟,生育對她確實是有一定困難的。
但是有困難並不等於生不出來,更何況早產的胎兒很小?
再一研究,她難產而死的日子,離她的兄長和丈夫被殺的日子,前後僅相差一天。
這樣看來,十七歲的少女李仙蕙,是在驚悉丈夫的死訊後,驚嚇早產,以致難以產育而死在血泊中的。
這是更淒慘的一幕:忽然失去了丈夫的永泰郡主,胎氣受驚而早產,卻因為無人敢於陪伴幫助,一個人在血泊中孤零零地呻吟慘叫之後,帶著她的孩子一起追隨著丈夫而去。
難怪中宗李顯對這一幕如此傷感自責,至死都念念不忘。
無論是郡主,還是公主,無論是墓,還是陵,十七歲的李仙蕙都不會知道,假如死後有靈,她應該仍舊和她心愛的丈夫、孩子廝守在一起。
掃開歷史的塵埃,千年之後,我們彷彿還能看到,李顯作為父親暗淡哀傷的心情。
14、世間最不孝的公主——安樂公主
其實,生為女皇武則天的兒女,是世上最不幸的事情之一。
比如中宗李顯,在他成長的時候,不得不親眼看著與自己手足情深的兩位兄長李弘、李賢,一位尚在襁褓中連名字都還沒有的妹妹,死在親生母親的手下。做了母親向皇位前進的墊腳石。
在這些刺激之下,李顯的性格不像他的兩位哥哥那麼豪爽灑脫,而是懦弱敏感,精神脆弱。
但是他的人生悲劇這才剛剛開始。
公元685年,李顯與妻子韋氏一起,被母親派人押到房州流放。
這年的3月,在去往房州的途中,韋氏在押送的車裡痛苦地生下了一個女孩。
窮途末路前任皇帝皇后,此時心酸地發現,他們連一張多餘的被氈都找不到。
李顯急得沒有辦法,只好將身上穿的衣服脫了下來,將凍得有些發青的女兒裹在裡面。
這個小女嬰,因此被他稱為「裹兒」。就是我們要講的故事主角:安樂公主。
生於困苦中的李裹兒,從此和父母兄姐一起,在房州生活了下來。
雖然沒有記載,但是同樣做為韋後的親生孩子,這時僅有幾歲的李重潤與李仙蕙沒有理由還能留在長安,應該是跟著父母,一起被流放了。
對於血統高貴的她來說,長在如此惡劣的環境裡,固然是一種悲哀,但是,她也因此享受到了絕大多數公主不可能享受到的家庭生活。對女兒心懷愧疚的李顯和韋氏,自然不必說,是對她百般呵護;而哥哥姐姐對這個小妹妹,更是友愛疼惜。
對於這個如此生不逢時的孩子,家人都給予了盡可能多的關心和愛護。因此,儘管條件艱難,又時時面臨死亡威脅,李裹兒還是順利地長大了。
到她十三歲這年,事情忽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武家兄弟終於在皇位繼承人的爭鬥中敗下陣來,武則天最後還是決定將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於是派人將李顯一家接回了長安。李裹兒被封為安樂郡主。
破衣敗絮一下子變成了錦繡綢緞,蓬頭垢面卻原來是金枝玉葉。李裹兒立即被如此金碧輝煌的生活強烈地吸引了。
為了與武氏家族維持關係,不讓儲位之爭重演,老謀深算的韋氏將自己的兩個親生女兒的婚事也安排得滴水不漏:長女永泰郡主嫁給了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幼女安樂郡主則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然而不久,就發生了李重潤、武延基、永泰郡主死於非命的事件。
武承嗣與李顯爭位失敗,又突然失去了心愛的兒子和尚在胎中的孫兒,這個晴天霹靂震得他神魂俱失,不久就死去了。
李顯一家人悲悲慼戚,更加小心謹慎地生活。
四年後,李顯終於登上了帝位。
終於徹底翻身的韋氏成了皇后,立即開始弄權享樂,誓要將失去的美好年華都補回來。在這方面,安樂公主跟母親是有同感的。
李顯共有八女四子,其中,只有李重潤、永泰公主、長寧公主、安樂公主是韋皇后親生的。其它的公主皇子是:李重福、李重俊、李重茂、永壽公主(她早死,追封永壽公主)、宜城公主、新平公主、定安公主、成安公主。
現在,嫡出的李重潤與永泰公主都死了,做為嫡出的小女兒,安樂公主自然享有極度的尊榮。其它的公主皇子根本不能與她相比。
安樂公主看不起庶出的現太子李重俊,常對他指手劃腳,嘲弄譏諷,如對僕役。
李重俊終於忍無可忍,於公元707年七月,發動兵變,殺死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但是安樂公主這天正好回了皇宮,逃過一難。
聞聽變亂,李顯、韋氏與安樂都嚇得抖成一團,上官婉兒卻非常沉著應變,請求中宗親臨城樓督戰,果然平定事態。
李重俊被殺。
此時,被父母寵得無法無天的安樂公主,早已忘了親哥哥姐姐當年對自己的友愛禮讓,更不記得他們的慘死了。她反而暗暗慶幸,幸虧他們早死了,否則,哥哥為皇太子,姐姐為嫡長女,幾時才輪到我安樂出頭呢?
於是,她賴著父親,要求讓自己頂上哥哥李重潤的位子,當「皇太女」,韋氏也大力附和。但是太平公主自然是不會讓她們得逞的。於是最後,還是李重茂接任了皇太子。
一樣不成,再弄第二樣。
安樂公主的駙馬武崇訓死在兵變中,安樂公主趁機向李顯提出,自己與駙馬情義深重,日後定會與駙馬合葬,因此,現在就要讓武崇訓的墳墓尊稱為「陵」,自己身後才好也葬在裡面。————總之,她安樂公主可不能讓永泰公主獨得這高人一等的待遇。
永泰公主的為人與慘死,朝中大臣們基本都是瞭解的,因此,並不反對李顯疼愛並尊崇她的行為,但是由此及彼,也要給予安樂公主、甚至給她的丈夫,大臣們就不幹了.
由給事中盧粲出面,再三上書,堅決地反對李顯的這一行為.
李顯本就覺得此事不妥,此時也就收回了對安樂公主的承諾。
安樂公主大怒,不久,硬是逼著李顯將盧粲貶到河南去當一個州官。
至於她是不是當真與武崇訓夫妻情深呢?
事實是:老公武崇訓於該年七月死於非命,安樂公主連百日都沒過,就跟前夫的堂弟武延秀私通上了。(這個武延秀,倒是個很漂亮的小白臉,因此曾經被武則天送到塞外去和親,結果人家嫌他不是正宗的李家子弟,給退了回來。)
這年的十一月,尚在新寡中的安樂公主便再次穿上了嫁衣,與武延秀成婚了。
李顯與韋後親自出席這場婚禮,並在皇宮裡設宴,請百官都來喝喜酒。
安樂公主趁機來了個表演:她忽然跑出來向父親行禮跪拜。然後起身,站在李顯的身邊,再向王公大臣們施禮。唬得王公大臣們丟下碗箸,連忙都跪下來向她叩頭。
體會到權勢熏天的美好感覺,安樂公主越發為所欲為。
她將空白的赦書塞給李顯,撒嬌弄癡地讓父親在上面蓋御印,然後拿回家裡,隨意填寫內容,任命官員。大約除了宰相和大將軍以外,還沒有她不敢下的任命。於是數不清的官員士子,都紛紛奔走於安樂公主府門下。安樂公主此時已明顯在與太平公主分庭抗禮了。
作為李顯和韋後活著的長女,長寧公主雖然不像妹妹那麼喜好弄權,但是享受與待遇卻極高。不久,安樂公主發現,長姊的府邸豪華壯麗,遠遠超過自己。於是她強行征拆民居、搶奪祖姑母(太宗的女兒臨川大長公主)的府第,並且動用國庫的銀子,為自己重建奢華的新府。
壯麗可比皇宮的公主府建成時,國庫都幾乎被掏空了。就這安樂公主還覺得不夠排場,又硬讓父皇母后批准,由數萬軍隊以及皇帝的騎仗禮樂將自己兩夫妻送入新府。
不久,安樂公主與武延秀生下了一個孩子。為了這個孩子滿月,她更讓中宗下令大赦天下。愛女兒已經愛得走火入魔的中宗李顯,為了再添點喜氣,甚至還封安樂與前夫武崇訓所生的兒子為鎬國公——這位小公爺,這時只有五歲。
安樂公主這輩子,除了祖母武則天,沒有怕過任何人,現在祖母死了,她更是無所顧忌。
《太平廣記》裡便記載著這位公主連神佛都不放在眼裡的一件事。
某年的五月初五,正是宮中斗草會的日子。安樂公主一慣不願落在人後,於是在搜集比鬥的物件品種時,她忽然想到了一件東西,那就是長安泥恆寺裡維摩佶佛像的鬍鬚。——這尊佛像的鬍鬚可不是泥塑的,而是晉朝名人謝靈運被處死之前,親手剪下贈予寺院的。這可是被天下人都視為奇珍的寶物,不光是善信男女,就連世間的文人墨客、鄉間野老都因為謝靈運的關係而景仰不已。
但是現在安樂公主盯上了它。她派人去剪了一綹來,而且因為怕斗草的對手們也想到這件奇物,她乾脆讓人把剩下的鬍鬚也全部毀去。
這件稀世之物,就此毀去。只換得了安樂公主一場斗草會的小勝。
可就是這麼個不把神佛放在眼裡的安樂公主,居然也花費了數百萬錢,在她那豪華的新府裡修了一座壯觀的安樂寺。當然不是因為她皤然悔悟,而是因為她的姑姑太平公主修了一座寺廟,她也要修一座更大更好的壓過姑姑而已。
同理,她又盯上了長安城裡的昆明池,要父親將這片湖泊送給自己。昆明池雖是皇家遊玩的場所,但是也是附近百姓生活漁牧的養命之源。這一次,李顯總算清醒了一回,始終不肯答應女兒的要求。
安樂公主大怒之下,強搶民宅民田,硬是在長安城裡又開鑿了一個「定昆池」,意思是定要超過父親的昆明池的意思。
然後為了填充自己偌大的庭院池宅,安樂公主又縱使家奴外出,到處強搶百姓的兒女,做為自己的奴僕侍婢。
監察御史上書中宗李顯,要求皇帝懲處安樂公主如此無法無天的行為。
可是李顯壓根不聽,反倒百般為女兒開脫。
顯而易見,中宗是把對死去的邵王李重潤及永泰公主的內疚疼惜,統統移到了這個小女兒的身上了。他對這個長得頗似愛女永泰的小女兒,愛得已經是完全沒有了理智。
時人稱,李顯是「愛一女而取三怨(官怨、兵怨、民怨)於天下」。
如此惹來天怒人怨的安樂公主,她會有怎樣的下場?
安樂公主此時根本沒有想過自己的下場,她一門心思地還想當「皇太女」,以後像祖母那樣當個女皇。為了這個目的,她甚至讓自己的新婚丈夫武延秀去陪親娘韋皇后尋歡作樂,以得到母親對自己當「皇太女」一事的首肯與支持
韋後雖然廣納面首男寵,但是武延秀這小白臉的聰明俊俏想必比那些男人更為出色,因此,韋後對女兒女婿的雙重「孝心」大力回報。用盡一切方法,想要把太子拖下台來。但到這個時候,一向糊塗的中宗李顯,總算有點醒神了,他拒絕了妻子女兒的無理要求,並且對她們淫亂後宮的行為表示不滿。——哎,李顯還是個糊塗蛋啊,堂堂皇帝的老婆偷人,他居然還只是表示一點兒「不滿」?
韋皇后與安樂公主,這對被權勢色慾泡得已經極度變態的女人,發現中宗李顯對她們的態度有變,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聯同她們的姦夫一起,將下了毒的麵餅送去給李顯吃,把他毒死了。
李顯恐怕直到死,才不得不相信,曾和自己同舟共濟度過患難歲月的妻子、自己萬般寵愛的親生女兒,居然也能忍心下手害死自己。
當韋後與安樂假惺惺來看望中毒的中宗之時,李顯用最後一點力氣,死死地瞪著這兩個惡毒的女人,一句話還沒來得及說,就恨恨地死去了。
韋後與安樂扶立十來歲的太子李重茂為皇帝,做她們的傀儡。
但是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他們的眼皮底下。
正當韋後與安樂公主擊掌相慶的時候,僅僅過了十三天,以李隆基為首的軍隊便在一個深夜突襲了皇宮,將韋後一刀兩段。
黎明時分,軍隊衝進了安樂公主府,將正準備梳妝打扮的李裹兒也殺死在了亂刀之下。
這年的七月,新帝李旦貶韋皇后為庶民,安樂公主為悖逆庶人。安樂公主李裹兒貪婪殘忍而變態的人生至此,算是真正劃上一個句號。
她死的時候,大約是二十五歲左右。
到她十三歲這年,事情忽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武家兄弟終於在皇位繼承人的爭鬥中敗下陣來,武則天最後還是決定將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於是派人將李顯一家接回了長安。李裹兒被封為安樂郡主。
破衣敗絮一下子變成了錦繡綢緞,蓬頭垢面卻原來是金枝玉葉。李裹兒立即被如此金碧輝煌的生活強烈地吸引了。
為了與武氏家族維持關係,不讓儲位之爭重演,老謀深算的韋氏將自己的兩個親生女兒的婚事也安排得滴水不漏:長女永泰郡主嫁給了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幼女安樂郡主則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然而不久,就發生了李重潤、武延基、永泰郡主死於非命的事件。
武承嗣與李顯爭位失敗,又突然失去了心愛的兒子和尚在胎中的孫兒,這個晴天霹靂震得他神魂俱失,不久就死去了。
李顯一家人悲悲慼戚,更加小心謹慎地生活。
四年後,李顯終於登上了帝位。
終於徹底翻身的韋氏成了皇后,立即開始弄權享樂,誓要將失去的美好年華都補回來。在這方面,安樂公主跟母親是有同感的。
李顯共有八女四子,其中,只有李重潤、永泰公主、長寧公主、安樂公主是韋皇后親生的。其它的公主皇子是:李重福、李重俊、李重茂、永壽公主(她早死,追封永壽公主)、宜城公主、新平公主、定安公主、成安公主。
現在,嫡出的李重潤與永泰公主都死了,做為嫡出的小女兒,安樂公主自然享有極度的尊榮。其它的公主皇子根本不能與她相比。
安樂公主看不起庶出的現太子李重俊,常對他指手劃腳,嘲弄譏諷,如對僕役。
李重俊終於忍無可忍,於公元707年七月,發動兵變,殺死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但是安樂公主這天正好回了皇宮,逃過一難。
聞聽變亂,李顯、韋氏與安樂都嚇得抖成一團,上官婉兒卻非常沉著應變,請求中宗親臨城樓督戰,果然平定事態。
李重俊被殺。
此時,被父母寵得無法無天的安樂公主,早已忘了親哥哥姐姐當年對自己的友愛禮讓,更不記得他們的慘死了。她反而暗暗慶幸,幸虧他們早死了,否則,哥哥為皇太子,姐姐為嫡長女,幾時才輪到我安樂出頭呢?
於是,她賴著父親,要求讓自己頂上哥哥李重潤的位子,當「皇太女」,韋氏也大力附和。但是太平公主自然是不會讓她們得逞的。於是最後,還是李重茂接任了皇太子。
一樣不成,再弄第二樣。
安樂公主的駙馬武崇訓死在兵變中,安樂公主趁機向李顯提出,自己與駙馬情義深重,日後定會與駙馬合葬,因此,現在就要讓武崇訓的墳墓尊稱為「陵」,自己身後才好也葬在裡面。————總之,她安樂公主可不能讓永泰公主獨得這高人一等的待遇。
永泰公主的為人與慘死,朝中大臣們基本都是瞭解的,因此,並不反對李顯疼愛並尊崇她的行為,但是由此及彼,也要給予安樂公主、甚至給她的丈夫,大臣們就不幹了.
由給事中盧粲出面,再三上書,堅決地反對李顯的這一行為.
李顯本就覺得此事不妥,此時也就收回了對安樂公主的承諾。
安樂公主大怒,不久,硬是逼著李顯將盧粲貶到河南去當一個州官。
至於她是不是當真與武崇訓夫妻情深呢?
事實是:老公武崇訓於該年七月死於非命,安樂公主連百日都沒過,就跟前夫的堂弟武延秀私通上了。(這個武延秀,倒是個很漂亮的小白臉,因此曾經被武則天送到塞外去和親,結果人家嫌他不是正宗的李家子弟,給退了回來。)
這年的十一月,尚在新寡中的安樂公主便再次穿上了嫁衣,與武延秀成婚了。
李顯與韋後親自出席這場婚禮,並在皇宮裡設宴,請百官都來喝喜酒。
安樂公主趁機來了個表演:她忽然跑出來向父親行禮跪拜。然後起身,站在李顯的身邊,再向王公大臣們施禮。唬得王公大臣們丟下碗箸,連忙都跪下來向她叩頭。
體會到權勢熏天的美好感覺,安樂公主越發為所欲為。
她將空白的赦書塞給李顯,撒嬌弄癡地讓父親在上面蓋御印,然後拿回家裡,隨意填寫內容,任命官員。大約除了宰相和大將軍以外,還沒有她不敢下的任命。於是數不清的官員士子,都紛紛奔走於安樂公主府門下。安樂公主此時已明顯在與太平公主分庭抗禮了。
作為李顯和韋後活著的長女,長寧公主雖然不像妹妹那麼喜好弄權,但是享受與待遇卻極高。不久,安樂公主發現,長姊的府邸豪華壯麗,遠遠超過自己。於是她強行征拆民居、搶奪祖姑母(太宗的女兒臨川大長公主)的府第,並且動用國庫的銀子,為自己重建奢華的新府。
壯麗可比皇宮的公主府建成時,國庫都幾乎被掏空了。就這安樂公主還覺得不夠排場,又硬讓父皇母后批准,由數萬軍隊以及皇帝的騎仗禮樂將自己兩夫妻送入新府。
不久,安樂公主與武延秀生下了一個孩子。為了這個孩子滿月,她更讓中宗下令大赦天下。愛女兒已經愛得走火入魔的中宗李顯,為了再添點喜氣,甚至還封安樂與前夫武崇訓所生的兒子為鎬國公——這位小公爺,這時只有五歲。
安樂公主這輩子,除了祖母武則天,沒有怕過任何人,現在祖母死了,她更是無所顧忌。
《太平廣記》裡便記載著這位公主連神佛都不放在眼裡的一件事。
某年的五月初五,正是宮中斗草會的日子。安樂公主一慣不願落在人後,於是在搜集比鬥的物件品種時,她忽然想到了一件東西,那就是長安泥恆寺裡維摩佶佛像的鬍鬚。——這尊佛像的鬍鬚可不是泥塑的,而是晉朝名人謝靈運被處死之前,親手剪下贈予寺院的。這可是被天下人都視為奇珍的寶物,不光是善信男女,就連世間的文人墨客、鄉間野老都因為謝靈運的關係而景仰不已。
但是現在安樂公主盯上了它。她派人去剪了一綹來,而且因為怕斗草的對手們也想到這件奇物,她乾脆讓人把剩下的鬍鬚也全部毀去。
這件稀世之物,就此毀去。只換得了安樂公主一場斗草會的小勝。
可就是這麼個不把神佛放在眼裡的安樂公主,居然也花費了數百萬錢,在她那豪華的新府裡修了一座壯觀的安樂寺。當然不是因為她皤然悔悟,而是因為她的姑姑太平公主修了一座寺廟,她也要修一座更大更好的壓過姑姑而已。
同理,她又盯上了長安城裡的昆明池,要父親將這片湖泊送給自己。昆明池雖是皇家遊玩的場所,但是也是附近百姓生活漁牧的養命之源。這一次,李顯總算清醒了一回,始終不肯答應女兒的要求。
安樂公主大怒之下,強搶民宅民田,硬是在長安城裡又開鑿了一個「定昆池」,意思是定要超過父親的昆明池的意思。
然後為了填充自己偌大的庭院池宅,安樂公主又縱使家奴外出,到處強搶百姓的兒女,做為自己的奴僕侍婢。
監察御史上書中宗李顯,要求皇帝懲處安樂公主如此無法無天的行為。
可是李顯壓根不聽,反倒百般為女兒開脫。
顯而易見,中宗是把對死去的邵王李重潤及永泰公主的內疚疼惜,統統移到了這個小女兒的身上了。他對這個長得頗似愛女永泰的小女兒,愛得已經是完全沒有了理智。
時人稱,李顯是「愛一女而取三怨(官怨、兵怨、民怨)於天下」。
如此惹來天怒人怨的安樂公主,她會有怎樣的下場?
安樂公主此時根本沒有想過自己的下場,她一門心思地還想當「皇太女」,以後像祖母那樣當個女皇。為了這個目的,她甚至讓自己的新婚丈夫武延秀去陪親娘韋皇后尋歡作樂,以得到母親對自己當「皇太女」一事的首肯與支持
韋後雖然廣納面首男寵,但是武延秀這小白臉的聰明俊俏想必比那些男人更為出色,因此,韋後對女兒女婿的雙重「孝心」大力回報。用盡一切方法,想要把太子拖下台來。但到這個時候,一向糊塗的中宗李顯,總算有點醒神了,他拒絕了妻子女兒的無理要求,並且對她們淫亂後宮的行為表示不滿。——哎,李顯還是個糊塗蛋啊,堂堂皇帝的老婆偷人,他居然還只是表示一點兒「不滿」?
韋皇后與安樂公主,這對被權勢色慾泡得已經極度變態的女人,發現中宗李顯對她們的態度有變,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聯同她們的姦夫一起,將下了毒的麵餅送去給李顯吃,把他毒死了。
李顯恐怕直到死,才不得不相信,曾和自己同舟共濟度過患難歲月的妻子、自己萬般寵愛的親生女兒,居然也能忍心下手害死自己。
當韋後與安樂假惺惺來看望中毒的中宗之時,李顯用最後一點力氣,死死地瞪著這兩個惡毒的女人,一句話還沒來得及說,就恨恨地死去了。
韋後與安樂扶立十來歲的太子李重茂為皇帝,做她們的傀儡。
但是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他們的眼皮底下。
正當韋後與安樂公主擊掌相慶的時候,僅僅過了十三天,以李隆基為首的軍隊便在一個深夜突襲了皇宮,將韋後一刀兩段。
黎明時分,軍隊衝進了安樂公主府,將正準備梳妝打扮的李裹兒也殺死在了亂刀之下。
這年的七月,新帝李旦貶韋皇后為庶民,安樂公主為悖逆庶人。安樂公主李裹兒貪婪殘忍而變態的人生至此,算是真正劃上一個句號。
她死的時候,大約是二十五歲左右。
15、醉打金枝的公主——昇平公主
這位公主的名字沒有確切的傳下來,但是她的封號:昇平公主,恐怕很多人都知道,因為她的婚姻故事,被好事的後人編成了戲劇,到處傳唱。劇名就是《打金枝》。
不過,真正的「打金枝」是怎樣的過程呢?
昇平公主的公爹,是唐中期最著名的大將軍郭子儀。郭子儀戰功赫赫,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因此重得天下的李唐王朝,將他封為國公,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此後朝政變遷,郭子儀經歷三起三落,總能逢凶化吉,最後晉封「汾陽王」,並獲唐代宗頒發「鐵券」,立誓無論如何,都不會再處分加罪於他。為了表示誠意,代宗將自己的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六兒子郭曖。郭曖因此受封為侯爵。郭家的榮貴,至此已算是一個高峰。
這時的郭曖與昇平,都只有十三週歲的年紀。
十三歲的少男少女,正是反叛倔強的時候,而這對小夫妻,都出身在頂極的富貴權勢之中,各自的脾氣就更是好不了。
在最初的新婚燕爾過去之後,兩個人驕傲的個性便開始發生了衝突。
導火索是郭曖要求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媽行禮。
昇平與郭曖
公主是什麼?公主是皇帝的女兒,在名分上,她是「君」,而駙馬一家都不過是「臣」,由於駙馬與她「夫妻敵體」,所以駙馬也沾光升級。即使在成親的喜堂上,婚儀都要倒過來,由公婆向兒子媳婦跪拜叩頭。
現在郭曖居然要昇平公主向公婆行民間的兒婦禮儀,昇平公主可受不了啦,常跟駙馬過意不去,爭吵不休。
在一次家宴之後,回到房裡的郭曖再次指責昇平公主,在家宴上沒有履行兒媳的義務,居然高坐在公婆之上。昇平公主對丈夫的憤怒嗤之以鼻,反唇相譏。
郭曖兩三年來一直壓著的怒氣終於藉著酒勁發作起來。他抬手就給了公主妻子一個耳光,恨恨地說:「你仗著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揚威嗎?我告訴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幹皇帝這個差事,否則的話,還輪得到你家?」
昇平公主沒想到郭曖居然敢動手打自己,更沒想到一向溫文爾雅的駙馬居然說出這樣無法無天的話來。頓時氣得臉色都變了,立即乘著公主的輦駕,直奔回皇宮去向父皇哭訴告狀。
代宗李豫畢竟還是一個有些頭腦的帝王,聽了女兒的控訴,他沉吟良久,將事情輕重反覆掂量,然後對正在氣頭上的女兒說:「駙馬說的,可全是實話呀,假如當年你公爹有心要做皇帝的話,誰也擋不住他,這天下,早就不姓李而要姓郭了。」
昇平公主只有十四五歲,對父親這番奇怪的話摸不著頭腦,但見父親不為自己出氣,她還是哭鬧不休。代宗便將昇平公主的生母崔貴妃喊來,讓她開導女兒。
皇宮裡鬧得不可開交,郭府則自公主沖府而出那一刻起,就已亂成了一團。
郭子儀追問兒子及侍婢之後,得知方才兒子與公主大打出手,而且還說了一句要命的大話,頓時嚇得手腳發抖。這句話的後果可輕可重,皇帝完全可以借這句話的由頭,把郭家滿門抄斬。
大驚失色之下,郭子儀把這個不懂事的兒子捆了起來,直送進宮中,向皇帝親家請罪。
代宗看見這個場面,不禁哈哈一笑,親自起身,為小女婿鬆綁,並向郭子儀說了一句至今令人感歎的話:「不癡不聾,不作家翁。」他寬解郭子儀道:「小兒女們在閨房中幾句戲言氣話,我們作長輩的,何必當真?又何必去管這種夫妻閒事呢?」
皇帝親家居然能這麼輕易就放過自己,倒真是令郭子儀大鬆了一口氣。但是為了警戒少年無忌的兒子,回到家裡,郭子儀還是拿出大棍,親自動手,要將郭曖家法處置一番。
領軍打仗的郭子儀力氣可不小哪,何況這一頓棍子其實是打給皇帝看的,更是又狠又準。打得郭曖幾乎昏了過去。
畢竟還是自己的丈夫,郭曖自己硬著不求饒,一邊的昇平公主可吃不消了,只好紅著臉求公爹罷手,不能再打了。郭子儀當然順桿而下,立刻放下了手裡的傢伙。
代宗對這場夫妻吵鬧如此了結,女兒最後能夠體恤丈夫,還是很滿意的。因此,對昇平公主和郭曖越發寵愛,每有賞賜,總是遠遠超出其它的女兒女婿。
等到昇平公主的哥哥德宗繼位之後,他吸取了這場「打金枝」的教訓,下令修改禮儀,公主還是應該向公婆行禮恭讓。
昇平公主經過這場「打金枝」的事件,成長了不少。
後來,長安城附近鬧起了水荒,代宗因此想要拆去權貴豪門在涇渭二河上架設的石磨房(這些磨坊是用來打磨脂粉用的)。
權貴們都不願意,最後,還是昇平公主和郭曖站了出來,儘管「撤脂粉坊,而面無顏色」,昇平公主還是遵照父親的意願,第一個拆掉了石磨房。
在昇平公主的影響下,涇渭之上的八十多座屬於權貴的石坊都拆去了。
長安附近的田地,終於又得到了灌溉的水源。
在三十歲左右,昇平公主和郭曖還經歷了德宗年間的朱比之亂(討厭,儘是些怪字,偶不願意查了)。
從戰亂中死裡逃生的昇平公主,性情更是變得和順謙讓。
這種轉變直接影響了她和郭曖的一雙兒女。
她的獨子郭縱,尚順宗女漢陽公主,以禮讓賢德聞名,廣得人緣,更得皇帝的喜歡,因此一生富貴平安。
她的獨女自然就是郭氏。郭氏大約是昇平公主二十來歲出生的,公元793年嫁給皇孫李純為妃,論輩份,丈夫還得叫她表姑姑。
郭氏為李純生下了兒子穆宗李恆、女兒岐陽公主。
李純終身沒有冊立皇后,但是作為原配正妻,郭氏還是後宮地位最高的女人,封為貴妃。
郭貴妃雖然沒有當上皇后,但是宮中朝中,所有的人都認為她品德仁愛謙讓,足以母儀天下。
岐陽公主嫁給司儀郎杜棕,下嫁之後,對家人上下均有禮有節,得到廣泛的讚譽。
憲宗李純薨後,郭貴妃被尊為皇太后。後來又成為太皇太后。
郭太后身歷五朝,謚為懿安皇后,與丈夫李純合葬景陵。
由於女兒的關係,郭曖和昇平公主即使在身後,仍享有極大哀榮。
郭曖追封為太傅。
昇平公主追封為齊國昭懿大長公主。她於公元810年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昇平與郭曖
公主是什麼?公主是皇帝的女兒,在名分上,她是「君」,而駙馬一家都不過是「臣」,由於駙馬與她「夫妻敵體」,所以駙馬也沾光升級。即使在成親的喜堂上,婚儀都要倒過來,由公婆向兒子媳婦跪拜叩頭。
現在郭曖居然要昇平公主向公婆行民間的兒婦禮儀,昇平公主可受不了啦,常跟駙馬過意不去,爭吵不休。
在一次家宴之後,回到房裡的郭曖再次指責昇平公主,在家宴上沒有履行兒媳的義務,居然高坐在公婆之上。昇平公主對丈夫的憤怒嗤之以鼻,反唇相譏。
郭曖兩三年來一直壓著的怒氣終於藉著酒勁發作起來。他抬手就給了公主妻子一個耳光,恨恨地說:「你仗著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揚威嗎?我告訴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幹皇帝這個差事,否則的話,還輪得到你家?」
昇平公主沒想到郭曖居然敢動手打自己,更沒想到一向溫文爾雅的駙馬居然說出這樣無法無天的話來。頓時氣得臉色都變了,立即乘著公主的輦駕,直奔回皇宮去向父皇哭訴告狀。
代宗李豫畢竟還是一個有些頭腦的帝王,聽了女兒的控訴,他沉吟良久,將事情輕重反覆掂量,然後對正在氣頭上的女兒說:「駙馬說的,可全是實話呀,假如當年你公爹有心要做皇帝的話,誰也擋不住他,這天下,早就不姓李而要姓郭了。」
昇平公主只有十四五歲,對父親這番奇怪的話摸不著頭腦,但見父親不為自己出氣,她還是哭鬧不休。代宗便將昇平公主的生母崔貴妃喊來,讓她開導女兒。
皇宮裡鬧得不可開交,郭府則自公主沖府而出那一刻起,就已亂成了一團。
郭子儀追問兒子及侍婢之後,得知方才兒子與公主大打出手,而且還說了一句要命的大話,頓時嚇得手腳發抖。這句話的後果可輕可重,皇帝完全可以借這句話的由頭,把郭家滿門抄斬。
大驚失色之下,郭子儀把這個不懂事的兒子捆了起來,直送進宮中,向皇帝親家請罪。
代宗看見這個場面,不禁哈哈一笑,親自起身,為小女婿鬆綁,並向郭子儀說了一句至今令人感歎的話:「不癡不聾,不作家翁。」他寬解郭子儀道:「小兒女們在閨房中幾句戲言氣話,我們作長輩的,何必當真?又何必去管這種夫妻閒事呢?」
皇帝親家居然能這麼輕易就放過自己,倒真是令郭子儀大鬆了一口氣。但是為了警戒少年無忌的兒子,回到家裡,郭子儀還是拿出大棍,親自動手,要將郭曖家法處置一番。
領軍打仗的郭子儀力氣可不小哪,何況這一頓棍子其實是打給皇帝看的,更是又狠又準。打得郭曖幾乎昏了過去。
畢竟還是自己的丈夫,郭曖自己硬著不求饒,一邊的昇平公主可吃不消了,只好紅著臉求公爹罷手,不能再打了。郭子儀當然順桿而下,立刻放下了手裡的傢伙。
代宗對這場夫妻吵鬧如此了結,女兒最後能夠體恤丈夫,還是很滿意的。因此,對昇平公主和郭曖越發寵愛,每有賞賜,總是遠遠超出其它的女兒女婿。
等到昇平公主的哥哥德宗繼位之後,他吸取了這場「打金枝」的教訓,下令修改禮儀,公主還是應該向公婆行禮恭讓。
昇平公主經過這場「打金枝」的事件,成長了不少。
後來,長安城附近鬧起了水荒,代宗因此想要拆去權貴豪門在涇渭二河上架設的石磨房(這些磨坊是用來打磨脂粉用的)。
權貴們都不願意,最後,還是昇平公主和郭曖站了出來,儘管「撤脂粉坊,而面無顏色」,昇平公主還是遵照父親的意願,第一個拆掉了石磨房。
在昇平公主的影響下,涇渭之上的八十多座屬於權貴的石坊都拆去了。
長安附近的田地,終於又得到了灌溉的水源。
在三十歲左右,昇平公主和郭曖還經歷了德宗年間的朱比之亂(討厭,儘是些怪字,偶不願意查了)。
從戰亂中死裡逃生的昇平公主,性情更是變得和順謙讓。
這種轉變直接影響了她和郭曖的一雙兒女。
她的獨子郭縱,尚順宗女漢陽公主,以禮讓賢德聞名,廣得人緣,更得皇帝的喜歡,因此一生富貴平安。
她的獨女自然就是郭氏。郭氏大約是昇平公主二十來歲出生的,公元793年嫁給皇孫李純為妃,論輩份,丈夫還得叫她表姑姑。
郭氏為李純生下了兒子穆宗李恆、女兒岐陽公主。
李純終身沒有冊立皇后,但是作為原配正妻,郭氏還是後宮地位最高的女人,封為貴妃。
郭貴妃雖然沒有當上皇后,但是宮中朝中,所有的人都認為她品德仁愛謙讓,足以母儀天下。
岐陽公主嫁給司儀郎杜棕,下嫁之後,對家人上下均有禮有節,得到廣泛的讚譽。
憲宗李純薨後,郭貴妃被尊為皇太后。後來又成為太皇太后。
郭太后身歷五朝,謚為懿安皇后,與丈夫李純合葬景陵。
由於女兒的關係,郭曖和昇平公主即使在身後,仍享有極大哀榮。
郭曖追封為太傅。
昇平公主追封為齊國昭懿大長公主。她於公元810年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16、因愛成災的公主——同昌公主
唐朝的皇帝,疼愛孩子的並不少,比如前面的代宗李豫。但是愛到懿宗李凗那個份上的,還真是獨一份。他那超乎尋常的愛法,使得最受他疼惜的女兒同昌公主,成了世間的災難。
李凗雖然是宣宗李忱的長子,但是李忱也是終身沒有正式立後的皇帝,而且,他對這個長子沒有多大的好感.因此,李凗在做皇子的時候,一直都是戰戰兢兢的.
鄆王李凗困在自己的王府裡,只有沉泯在美人懷裡,他才覺得可以暫時忘卻這令他恐慌、卻也充滿希望的前途。
在所有的姬妾裡,最能體諒、撫慰他的,是一位美麗溫柔的郭姬。郭姬深愛李凗,甚至願意代他品嚐可疑的食物。李凗對郭姬的感情因此與日俱增,直至情深意長.
同昌公主就是郭姬的女兒。
她和母親一樣,生得修眉秀目、溫柔恬靜、多才多藝,而更讓李凗念念不忘的是,她會說的第一句話,居然就是安慰父親的話。
據說,同昌公主長到三、四歲都不曾開口說一個字。有一天,她忽然歎息著向父親說出了她人生的
父母被女兒這句話弄得糊里糊塗。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迎接李凗即位為帝的儀仗就到了鄆王府門前。
這個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們不加考證,總之,大喜過望的李凗從此把女兒看成是自己的福星,當作心頭肉一樣,愛得不可開交。
說起來,同昌公主也確實值得父母的疼愛。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靈手巧。除了琴棋書畫,她還擅於裁剪刺繡。據記載,她能在一張普通大小的錦被上,繡出三千彩色鴛鴦來。這種世間罕有的巧手功夫,不但需要出色的審美與技巧,更需要沉靜柔順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在中國的公主群裡,更是寥寥可數,屬於珍稀的特質。
如此出色的女兒,怎麼不讓父母寶貝萬分呢?
時間漸漸過去,同昌公主長大了,李凗和郭淑妃千挑萬選,終於選中了新科進士韋保衡,做同昌公主的駙馬。
這位韋駙馬不但英俊非凡、風度翻翻,而且才華出眾,因此,同昌公主應該是滿懷期待地登上寶輦,做一個新娘的。當然,在她活著的時候,她永遠也不會知道,藏在那美好外表下的究竟是些什麼。
跟著這位新娘前往公主府的,是長得看不到頭的送陪嫁宮使隊伍。
李凗為了同昌公主出嫁,幾乎把大唐王朝的國庫翻了個遍,把所有他能看得上眼的東西都送進了同昌公主的新府裡。
《太平廣記》記錄下了這些稀世珍寶中的一小部分。
紋布巾:潔白柔軟的手巾,無論怎樣用,用多少年,你在它上面都看不到一點髒膩的痕跡。
連珠帳:完全是用滾圓光亮的珍珠串起的帳子。
澄水帛:長約一丈,薄如蟬翼,但是假如將它淋上水再掛起,所有在場的人都會感覺到涼爽舒適,即使三伏夏日、擁擠不堪的場所,人們都能身輕無汗。
瑟瑟幕:輕薄柔軟,透明得像空氣一樣,透過陽光,可以看見它上面有青綠色的紋路。但是即便天下大雨,它也不會濕一點,,更不可能滲過幕簾,幕中人可以放心安坐。
火蠶棉:用它絮棉衣,一件衣服用一兩棉就足夠了,如果用多了,穿衣服的人就好像被火蒸烤一樣,即使數九寒冬,也熱得無法忍受,
蠲忿犀:佩帶它,能令人煩惱忿怒盡消。
如意玉:小如桃核,但是其上有七孔,光線同時往復折射,璀璨無窮。
香燭:據說是由一種奇異的蛤蜊油所制,雖然長僅尺餘,卻能點很長時間。而且點的時候異香百步,燭煙緩緩上升,形成亭台樓閣的形狀。
除此之外,還有金麥銀米數斛、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龍腦香、辟塵犀等等等等。
而李凗為同昌公主營造的公主府,更是曠古未有的奢華,就連打掃用的簸箕,都是用金絲編織的。這個恐怕連安樂、太平公主都難以望其項背。
幾乎送光了國庫中的珍寶之後,李凗還怕女兒的現錢不夠花,又另送了五百萬貫給她。
在女兒出嫁以後,李凗心疼女兒不能保持從前做閨女時的享受,因此還不停地往公主府裡給女兒送珍奇的食物。比如其中有一道靈消炙,一頭羊裡只有四兩肉符合它的用料標準,而且做成以後,能夠長期存放,經歷一個酷暑都沒有問題。還有一種肉乾紅虯脯,蓬鬆盤繞,高達一尺,如果用匙筷一壓,能把它壓得很低,但是一鬆手,它又能恢復原來的高度。此外有一種逍遙炙,做法與原料不知是什麼,但是裝它的居然是九龍食具,想來滋味一定很好。
別說是給同昌公主吃的珍餚,就是為公主送食物的宮使,他們所吃的酒羹,都令人羨慕。
有一次,一群權貴子弟在廣化裡飲酒,忽然聞到了一股異香,一開始以為是龍腦的香氣,後來發現香氣濃郁,世間少有,於是循香追尋,找到一家酒鋪,才知道是為同昌公主送賜物的宮使剛剛經過,並在酒店裡設過酒宴。
這群平常以驕奢聞名的紈褲子弟為食物的香氣吸引,居然爭先恐後地搶食宮使吃剩的殘羹,並且讚歎不己。想像同昌公主所享用的美食,更是無比欣慕。
然而處身其中的同昌公主,卻對所有的這一切都厭煩得很,找不出什麼特別吸引她的地方。
但是雖然嬌貴無比,同昌公主的為人還是很賢讓和婉的。
她經常宴請韋氏族人和韋保衡的朋友,並讓他們共同分享自己的珍寶。
有一次,韋家人想要連夜看戲,同昌公主就讓侍叢捧出紅色的琉璃盤,在盤中放上夜明珠,照得整個廳堂如同白晝,使得韋氏一族都能盡興尋樂。
然而,這些過於奢華的享受,不是任何人能夠坦然承受得了的。同昌公主也不能例外。
新婚的第二年,同昌公主在午睡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來對她說:「南齊潘淑妃要來取她的九鸞釵了。」九鸞釵是同昌公主經常佩帶的飾物,這枚玉釵上雕著九隻鸞鳳,每鳳一色,各不相同,釵邊還刻著「玉兒」兩個字。堪稱世間奇珍。
同昌公主對這個夢感到十分奇怪,就告訴了自己的侍女。
做夢不久,同昌公主忽然生病了。
懿宗廣召名醫巫祝,為同昌公主治病。
然而同昌公主的病情卻一天天地加重。慌了手腳的李凗與郭淑妃,將太醫院的御醫集中起來,二十多人一起派赴同昌公主府,為公主診治。
然而,就連太醫們都弄不清,同昌公主得的是什麼怪病。他們知道公主已是病至不治的地步了,驚慌之下,商量了一個主意,舉出了一個滿是奇珍異品的藥方,送到皇帝那裡,希望湊不齊藥材,自己到時可以因此逃過難關。
藥方里有紅蜂蜜、白猿膏、千年靈芝、人形參等等等。
然而,太醫們低估了皇帝愛女的決心。
李凗居然很快就派人拿來了所有的藥材。(我懷疑,那些去拿藥的人是不是也和太醫們一樣,懼怕皇帝的怒氣,整了點假藥來糊弄他的?)
太醫們無計可施,只好將錯就錯,將這些藥灌進了同昌公主口裡。
灌不灌,結局都是一樣的,只苦了同昌公主死前還受如此一番折磨。
十七八歲的同昌公主,在公元870年的中秋之夜,離開了人世。
駙馬韋保衡眼看著公主死在眼前,不禁大驚失色。
作為丈夫,他非常清楚同昌公主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為了不讓皇帝遷怒於自己,他開始了瘋狂的誣陷與報復。
首先,他控訴說,御醫沒有好生為公主診療,用藥不當,以致延誤病情,害了公主的性命。
正在呼天搶地的李凗一聽愛婿的話,立即紅了眼睛,立刻把為同昌公主治病的二十多名御醫都砍了頭。還把他們的家族三百多人投入大牢治罪.
這樣昏憒的行為,朝臣自然是要勸諫的。
韋保衡趁機鼓動皇帝,將三十多個與自己素來不和的大小官員或貶謫或處死。硬說是他們妒嫉同昌公主與韋家的受寵,而與御醫勾通,用藥害死同昌公主。
被這飛來橫禍打中的,甚至還包括了宰相和兵部侍郎。其中還包括同昌公主的姑父於琮,與韋保衡同為駙馬的他不僅輩份比韋保衡高,而且人品才學也遠遠超出其上,無論是朝廷還是宮廷,或是堂堂的史書,人們對他的評價,遠比貪財好權的輕浮少年韋保衡高明得多。因此也一向是心胸狹隘的韋保衡嫉恨的對象。
現在,韋保衡藉著同昌公主之死,將於琮一家親友都遠遠地發配到了荒涼的南疆。磨劍山莊論壇中國大陸第一家南俠展昭專門站
於琮的妻子廣德公主是一位賢妻,她知道韋保衡仍舊不甘心就此放過於琮,當她明白自己無力挽留丈夫的時候,便向哥哥請求,讓自己隨丈夫一起去韶州,以便照顧他——公主妻子緊隨身邊,韋保衡果然無法再向於琮暗算下手。於琮總算保住了性命。
李凗隨之又將眼光轉向了同昌公主的侍叢,他認為陪著同昌公主嫁入韋家的宮婢保姆沒有盡到保護之責,又逼著他們也自殺。並讓同昌公主的奶媽陪葬。——奇怪的是,他為什麼不追究身為丈夫的韋保衡照顧不力呢?
在韋保衡的操縱導演下,一通血腥的屠殺放逐之後,認為總算為女兒報了仇的李凗將同昌公主追諡為文懿,並開始策劃一場浩大的葬禮。
公元871年元宵節的前一天,喪禮如期舉行。
李凗親自為女兒寫了輓歌,並勒令群臣都要作詩詞弔唁。
自宰相始,文武百官都帶著金銀器物和各自的吊辭,來參加葬禮了。
所有將要與公主同葬的寶物以及儀仗,排著三十幾里的長隊,浩浩蕩蕩地往長安東郊而去。
同昌公主的棺槨,也是超出禮制的。到底有多大多重,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僅僅沿路賞賜給抬棺人的飲食,就多達三十駝糕點、一百斛酒。由此可見棺槨之大、抬棺人之多。
李凗對同昌公主不絕的思念,使他即使在女兒死後,都對與她相關的人大加青目。
樂師李可及因譜寫哀挽同昌公主的《歎百年曲》有功,一直封至大將軍爵,兒子娶媳憶時,李凗送他兩壺酒,壺內居然全是珍珠寶石。
至於同昌公主的丈夫韋保衡,更是飛黃騰達,加官晉爵。等到兩年後的夏天,李凗終於一命歸西,臨終時,居然發下遺旨,讓韋保衡代十二歲的兒子李儼攝政,全權處理軍國大事。
但是,作惡多端、品行低劣的韋保衡只會賣弄小聰明嫁禍於人,根本沒有指揮若定、執掌權力的本領。
僅僅三個月後,韋保衡就被貶為崖州澄邁縣令(海南省海口市郊西老),比起當年被他貶到廣東的朝臣來,更是被趕得遠之又遠。
痛恨韋保衡的大臣及皇族當然不會就此放過他。在流放的路上,又一道旨令追來,將他殺死在半道
雖然引發了如此天怒人怨的事件,但是無論正史野史,在提到同昌公主的時候,對她的品行為人,都仍舊沒有一絲半點的貶低之辭。因此她無疑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好女子。
然而,她卻嫁了一個陰謀家,還有一個昏頭昏腦的父親。因此而掀起的大波巨變,使這個可憐的少女,即使身在黃泉,也不得安寧。
說起來,同昌公主也確實值得父母的疼愛。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靈手巧。除了琴棋書畫,她還擅於裁剪刺繡。據記載,她能在一張普通大小的錦被上,繡出三千彩色鴛鴦來。這種世間罕有的巧手功夫,不但需要出色的審美與技巧,更需要沉靜柔順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在中國的公主群裡,更是寥寥可數,屬於珍稀的特質。
如此出色的女兒,怎麼不讓父母寶貝萬分呢?
時間漸漸過去,同昌公主長大了,李凗和郭淑妃千挑萬選,終於選中了新科進士韋保衡,做同昌公主的駙馬。
這位韋駙馬不但英俊非凡、風度翻翻,而且才華出眾,因此,同昌公主應該是滿懷期待地登上寶輦,做一個新娘的。當然,在她活著的時候,她永遠也不會知道,藏在那美好外表下的究竟是些什麼。
跟著這位新娘前往公主府的,是長得看不到頭的送陪嫁宮使隊伍。
李凗為了同昌公主出嫁,幾乎把大唐王朝的國庫翻了個遍,把所有他能看得上眼的東西都送進了同昌公主的新府裡。
《太平廣記》記錄下了這些稀世珍寶中的一小部分。
紋布巾:潔白柔軟的手巾,無論怎樣用,用多少年,你在它上面都看不到一點髒膩的痕跡。
連珠帳:完全是用滾圓光亮的珍珠串起的帳子。
澄水帛:長約一丈,薄如蟬翼,但是假如將它淋上水再掛起,所有在場的人都會感覺到涼爽舒適,即使三伏夏日、擁擠不堪的場所,人們都能身輕無汗。
瑟瑟幕:輕薄柔軟,透明得像空氣一樣,透過陽光,可以看見它上面有青綠色的紋路。但是即便天下大雨,它也不會濕一點,,更不可能滲過幕簾,幕中人可以放心安坐。
火蠶棉:用它絮棉衣,一件衣服用一兩棉就足夠了,如果用多了,穿衣服的人就好像被火蒸烤一樣,即使數九寒冬,也熱得無法忍受,
蠲忿犀:佩帶它,能令人煩惱忿怒盡消。
如意玉:小如桃核,但是其上有七孔,光線同時往復折射,璀璨無窮。
香燭:據說是由一種奇異的蛤蜊油所制,雖然長僅尺餘,卻能點很長時間。而且點的時候異香百步,燭煙緩緩上升,形成亭台樓閣的形狀。
除此之外,還有金麥銀米數斛、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龍腦香、辟塵犀等等等等。
而李凗為同昌公主營造的公主府,更是曠古未有的奢華,就連打掃用的簸箕,都是用金絲編織的。這個恐怕連安樂、太平公主都難以望其項背。
幾乎送光了國庫中的珍寶之後,李凗還怕女兒的現錢不夠花,又另送了五百萬貫給她。
在女兒出嫁以後,李凗心疼女兒不能保持從前做閨女時的享受,因此還不停地往公主府裡給女兒送珍奇的食物。比如其中有一道靈消炙,一頭羊裡只有四兩肉符合它的用料標準,而且做成以後,能夠長期存放,經歷一個酷暑都沒有問題。還有一種肉乾紅虯脯,蓬鬆盤繞,高達一尺,如果用匙筷一壓,能把它壓得很低,但是一鬆手,它又能恢復原來的高度。此外有一種逍遙炙,做法與原料不知是什麼,但是裝它的居然是九龍食具,想來滋味一定很好。
別說是給同昌公主吃的珍餚,就是為公主送食物的宮使,他們所吃的酒羹,都令人羨慕。
有一次,一群權貴子弟在廣化裡飲酒,忽然聞到了一股異香,一開始以為是龍腦的香氣,後來發現香氣濃郁,世間少有,於是循香追尋,找到一家酒鋪,才知道是為同昌公主送賜物的宮使剛剛經過,並在酒店裡設過酒宴。
這群平常以驕奢聞名的紈褲子弟為食物的香氣吸引,居然爭先恐後地搶食宮使吃剩的殘羹,並且讚歎不己。想像同昌公主所享用的美食,更是無比欣慕。
然而處身其中的同昌公主,卻對所有的這一切都厭煩得很,找不出什麼特別吸引她的地方。
但是雖然嬌貴無比,同昌公主的為人還是很賢讓和婉的。
她經常宴請韋氏族人和韋保衡的朋友,並讓他們共同分享自己的珍寶。
有一次,韋家人想要連夜看戲,同昌公主就讓侍叢捧出紅色的琉璃盤,在盤中放上夜明珠,照得整個廳堂如同白晝,使得韋氏一族都能盡興尋樂。
然而,這些過於奢華的享受,不是任何人能夠坦然承受得了的。同昌公主也不能例外。
新婚的第二年,同昌公主在午睡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來對她說:「南齊潘淑妃要來取她的九鸞釵了。」九鸞釵是同昌公主經常佩帶的飾物,這枚玉釵上雕著九隻鸞鳳,每鳳一色,各不相同,釵邊還刻著「玉兒」兩個字。堪稱世間奇珍。
同昌公主對這個夢感到十分奇怪,就告訴了自己的侍女。
做夢不久,同昌公主忽然生病了。
懿宗廣召名醫巫祝,為同昌公主治病。
然而同昌公主的病情卻一天天地加重。慌了手腳的李凗與郭淑妃,將太醫院的御醫集中起來,二十多人一起派赴同昌公主府,為公主診治。
然而,就連太醫們都弄不清,同昌公主得的是什麼怪病。他們知道公主已是病至不治的地步了,驚慌之下,商量了一個主意,舉出了一個滿是奇珍異品的藥方,送到皇帝那裡,希望湊不齊藥材,自己到時可以因此逃過難關。
藥方里有紅蜂蜜、白猿膏、千年靈芝、人形參等等等。
然而,太醫們低估了皇帝愛女的決心。
李凗居然很快就派人拿來了所有的藥材。(我懷疑,那些去拿藥的人是不是也和太醫們一樣,懼怕皇帝的怒氣,整了點假藥來糊弄他的?)
太醫們無計可施,只好將錯就錯,將這些藥灌進了同昌公主口裡。
灌不灌,結局都是一樣的,只苦了同昌公主死前還受如此一番折磨。
十七八歲的同昌公主,在公元870年的中秋之夜,離開了人世。
駙馬韋保衡眼看著公主死在眼前,不禁大驚失色。
作為丈夫,他非常清楚同昌公主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為了不讓皇帝遷怒於自己,他開始了瘋狂的誣陷與報復。
首先,他控訴說,御醫沒有好生為公主診療,用藥不當,以致延誤病情,害了公主的性命。
正在呼天搶地的李凗一聽愛婿的話,立即紅了眼睛,立刻把為同昌公主治病的二十多名御醫都砍了頭。還把他們的家族三百多人投入大牢治罪.
這樣昏憒的行為,朝臣自然是要勸諫的。
韋保衡趁機鼓動皇帝,將三十多個與自己素來不和的大小官員或貶謫或處死。硬說是他們妒嫉同昌公主與韋家的受寵,而與御醫勾通,用藥害死同昌公主。
被這飛來橫禍打中的,甚至還包括了宰相和兵部侍郎。其中還包括同昌公主的姑父於琮,與韋保衡同為駙馬的他不僅輩份比韋保衡高,而且人品才學也遠遠超出其上,無論是朝廷還是宮廷,或是堂堂的史書,人們對他的評價,遠比貪財好權的輕浮少年韋保衡高明得多。因此也一向是心胸狹隘的韋保衡嫉恨的對象。
現在,韋保衡藉著同昌公主之死,將於琮一家親友都遠遠地發配到了荒涼的南疆。磨劍山莊論壇中國大陸第一家南俠展昭專門站
於琮的妻子廣德公主是一位賢妻,她知道韋保衡仍舊不甘心就此放過於琮,當她明白自己無力挽留丈夫的時候,便向哥哥請求,讓自己隨丈夫一起去韶州,以便照顧他——公主妻子緊隨身邊,韋保衡果然無法再向於琮暗算下手。於琮總算保住了性命。
李凗隨之又將眼光轉向了同昌公主的侍叢,他認為陪著同昌公主嫁入韋家的宮婢保姆沒有盡到保護之責,又逼著他們也自殺。並讓同昌公主的奶媽陪葬。——奇怪的是,他為什麼不追究身為丈夫的韋保衡照顧不力呢?
在韋保衡的操縱導演下,一通血腥的屠殺放逐之後,認為總算為女兒報了仇的李凗將同昌公主追諡為文懿,並開始策劃一場浩大的葬禮。
公元871年元宵節的前一天,喪禮如期舉行。
李凗親自為女兒寫了輓歌,並勒令群臣都要作詩詞弔唁。
自宰相始,文武百官都帶著金銀器物和各自的吊辭,來參加葬禮了。
所有將要與公主同葬的寶物以及儀仗,排著三十幾里的長隊,浩浩蕩蕩地往長安東郊而去。
同昌公主的棺槨,也是超出禮制的。到底有多大多重,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僅僅沿路賞賜給抬棺人的飲食,就多達三十駝糕點、一百斛酒。由此可見棺槨之大、抬棺人之多。
李凗對同昌公主不絕的思念,使他即使在女兒死後,都對與她相關的人大加青目。
樂師李可及因譜寫哀挽同昌公主的《歎百年曲》有功,一直封至大將軍爵,兒子娶媳憶時,李凗送他兩壺酒,壺內居然全是珍珠寶石。
至於同昌公主的丈夫韋保衡,更是飛黃騰達,加官晉爵。等到兩年後的夏天,李凗終於一命歸西,臨終時,居然發下遺旨,讓韋保衡代十二歲的兒子李儼攝政,全權處理軍國大事。
但是,作惡多端、品行低劣的韋保衡只會賣弄小聰明嫁禍於人,根本沒有指揮若定、執掌權力的本領。
僅僅三個月後,韋保衡就被貶為崖州澄邁縣令(海南省海口市郊西老),比起當年被他貶到廣東的朝臣來,更是被趕得遠之又遠。
痛恨韋保衡的大臣及皇族當然不會就此放過他。在流放的路上,又一道旨令追來,將他殺死在半道
雖然引發了如此天怒人怨的事件,但是無論正史野史,在提到同昌公主的時候,對她的品行為人,都仍舊沒有一絲半點的貶低之辭。因此她無疑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好女子。
然而,她卻嫁了一個陰謀家,還有一個昏頭昏腦的父親。因此而掀起的大波巨變,使這個可憐的少女,即使身在黃泉,也不得安寧。
17、北宋早夭的福慶公主(母親的救星)——福慶公主
宋哲宗趙煦是一個好色的君王。
1092年,趙煦十七歲,太皇太后高氏為他挑選了祖籍四川樂山的孟氏做皇后。
孟氏這年十六歲,溫柔賢讓,足以勝任皇后的職責。然而她的姿色並非美艷絕倫——或者說,不符合趙煦的標準,因此,趙煦很快就把她撇到一邊了。
年輕的孟氏無奈,只得靜靜地守著空房。幸好在和趙煦那短暫的夫妻關係裡,她有了一個女兒,總算在寂寞的歲月裡,有一絲慰藉。
這個女兒被封為福慶公主。
福慶公主是孟氏生活的全部希望,曾有道士說過,這個女兒是她命裡的救星,她牢牢地記著這句話,在女兒身上傾注著她全部的愛。
然而,老天似乎在跟這句預言唱對台戲,1096年九月,不到三歲的福慶公主生病了,而且多方醫治,都沒有好轉的跡象。
眼看著藥石無靈,孟皇后的姐姐著了急,將道士用的符水帶進了皇宮,要孟皇后給福慶公主喝下去。
由於不得寵,孟皇后一向小心謹慎,這時看到姐姐居然將觸犯宮規的符咒帶入皇宮,嚇得臉色都變了,連忙將符咒藏起來。
過了幾天,趙煦聞訊來看望女兒,孟氏害怕符咒的事情走漏,於是自己將這件事情向丈夫詳細說明了一番,並要當著趙煦的面將符咒燒掉扔棄。趙煦對妻子的行為表示讚賞,但也覺得不妨一試,扔棄也沒有必要,說:「此乃人之常情,又何必大驚小怪呢?」
但是孟氏仍舊堅持將符咒燒棄了。
後宮有一位劉婕妤,美貌絕倫,但是心地惡毒,她一心想爬到皇后的位置上去。然而趙煦雖然不喜歡孟皇后,卻對女兒福慶愛憐有加,看在女兒的面子上,一向也不與孟氏為難。劉氏因此早將福慶公主看成是眼中釘。
現在劉氏聽說孟氏燒棄福慶公主護身符的事情,她不禁暗笑,隨即派人對福慶公主使邪術,在她的小床邊偷偷灑上紙錢,詛咒她快死。
不知是不是燒符與下咒的關係,還是巧合,福慶公主兩天後就夭折了。
剛剛會繞著小舌喊娘的女兒居然就這樣死了,孟氏痛不欲生,她懊悔自己過於小心,早知女兒病至不治,當初為什麼不試一試巫祝呢?
為了求得安慰,孟氏一反常態,讓道家佛門一齊做法事佛會,為女兒往生祈福。
這個正中劉婕妤的下懷,她向趙煦誣告孟皇后,說孟皇后所做的法事佛會,都是在詛咒趙煦,要將孟氏身上不吉利的運氣轉到趙煦身上去.
趙煦勃然大怒,下令調查。
劉氏的親信逐將孟皇后的侍叢宦官及婢女抓起來嚴刑拷打。孟氏的侍從們不願誣陷主人,被打得遍體鱗傷,甚至割舌斷肢。
劉氏又讓人向負責調查的御史董敦逸施加壓力,董敦逸害怕自己死於非命,只得將這些人主筆的「調查報告」呈交給皇帝。
當時的宰相章淳一向痛恨高太皇太后,高氏故去後,他遷怒於高氏挑選的孟皇后,聽說此事後,一力鼓動趙煦廢後。
趙煦被寵妃幸臣一吹風,立即下旨,貶孟皇后為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出居瑤華宮。
可憐的孟氏,剛剛失去了心愛的女兒,就被暗箭擊中了。
朝臣對孟氏的遭遇深表同情,不滿章淳與劉氏陷害孟後,一齊上書勸諫,董敦逸也追悔自己畏縮的行為,上書自責,請求重審。趙煦怒火中燒,要處分董敦逸,經另一位宰相曾布勸說,方才作罷。
但是,趙煦想到死去的女兒福慶公主,對孟氏被貶也深感不安,因此心有悔意,一直也不肯立劉氏為後。
直到三年後,劉氏生下了哲宗唯一的兒子,這才被冊為皇后。
奸詐投機的劉氏並沒有好結果:她的皇后才當了一個月,獨生子就夭折了。趙煦悲痛不已,認為自己沒有善待孟氏和福慶公主以至遭此報應,也隨之病倒,三個月後就死了。
皇弟徽宗繼位,皇太后向氏將孟氏接回皇宮,復立為哲宗皇后,地位高於劉氏。
然而不久,向太后就逝世了。劉氏再次興風作浪,勾結蔡京,於1102年再次將孟氏趕出皇宮,貶居宮外的瑤華宮作女道士。
孟氏從此居住在汴京城的小巷弄裡,苦苦地度過了二十五個春秋。她唯一的寄托,就是不停地為女兒福慶誦唸經卷,希望她能夠轉世為人,一生圓滿。
有時,孟氏也會回想那個道士說過的話:女兒早就死去了,她怎麼會是自己的救星呢?
時間流逝,轉眼到了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開封),自徽、欽二帝始,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國。
由於被貶居宮外,孟氏在這場浩劫裡,奇跡般地得以保全,倖免於難。
由於她特殊的身份,這年四月,她被宋臣尊為元佑皇后,垂簾聽政。
孟氏聽政之後,立即派人去迎接因出使而同樣逃過一劫的徽宗子康王趙構,請他即皇帝之位。
趙構對伯母的眷顧之情感激涕零,尊孟氏為隆佑太后,禮之如母。
後來趙構在紹興立朝,是為南宋。
趙構雖然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是頗重親情,孟氏晚年患病,趙構經常幾日幾夜衣不解帶,在她的床邊侍疾。
孟氏終年五十四歲,謚昭慈聖獻。
孟氏晚年,經常回想起與自己僅有兩年母女緣份的福慶公主,由衷歎息:「我一生因禍得福,她確是我的救星啊!」
後宮有一位劉婕妤,美貌絕倫,但是心地惡毒,她一心想爬到皇后的位置上去。然而趙煦雖然不喜歡孟皇后,卻對女兒福慶愛憐有加,看在女兒的面子上,一向也不與孟氏為難。劉氏因此早將福慶公主看成是眼中釘。
現在劉氏聽說孟氏燒棄福慶公主護身符的事情,她不禁暗笑,隨即派人對福慶公主使邪術,在她的小床邊偷偷灑上紙錢,詛咒她快死。
不知是不是燒符與下咒的關係,還是巧合,福慶公主兩天後就夭折了。
剛剛會繞著小舌喊娘的女兒居然就這樣死了,孟氏痛不欲生,她懊悔自己過於小心,早知女兒病至不治,當初為什麼不試一試巫祝呢?
為了求得安慰,孟氏一反常態,讓道家佛門一齊做法事佛會,為女兒往生祈福。
這個正中劉婕妤的下懷,她向趙煦誣告孟皇后,說孟皇后所做的法事佛會,都是在詛咒趙煦,要將孟氏身上不吉利的運氣轉到趙煦身上去.
趙煦勃然大怒,下令調查。
劉氏的親信逐將孟皇后的侍叢宦官及婢女抓起來嚴刑拷打。孟氏的侍從們不願誣陷主人,被打得遍體鱗傷,甚至割舌斷肢。
劉氏又讓人向負責調查的御史董敦逸施加壓力,董敦逸害怕自己死於非命,只得將這些人主筆的「調查報告」呈交給皇帝。
當時的宰相章淳一向痛恨高太皇太后,高氏故去後,他遷怒於高氏挑選的孟皇后,聽說此事後,一力鼓動趙煦廢後。
趙煦被寵妃幸臣一吹風,立即下旨,貶孟皇后為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出居瑤華宮。
可憐的孟氏,剛剛失去了心愛的女兒,就被暗箭擊中了。
朝臣對孟氏的遭遇深表同情,不滿章淳與劉氏陷害孟後,一齊上書勸諫,董敦逸也追悔自己畏縮的行為,上書自責,請求重審。趙煦怒火中燒,要處分董敦逸,經另一位宰相曾布勸說,方才作罷。
但是,趙煦想到死去的女兒福慶公主,對孟氏被貶也深感不安,因此心有悔意,一直也不肯立劉氏為後。
直到三年後,劉氏生下了哲宗唯一的兒子,這才被冊為皇后。
奸詐投機的劉氏並沒有好結果:她的皇后才當了一個月,獨生子就夭折了。趙煦悲痛不已,認為自己沒有善待孟氏和福慶公主以至遭此報應,也隨之病倒,三個月後就死了。
皇弟徽宗繼位,皇太后向氏將孟氏接回皇宮,復立為哲宗皇后,地位高於劉氏。
然而不久,向太后就逝世了。劉氏再次興風作浪,勾結蔡京,於1102年再次將孟氏趕出皇宮,貶居宮外的瑤華宮作女道士。
孟氏從此居住在汴京城的小巷弄裡,苦苦地度過了二十五個春秋。她唯一的寄托,就是不停地為女兒福慶誦唸經卷,希望她能夠轉世為人,一生圓滿。
有時,孟氏也會回想那個道士說過的話:女兒早就死去了,她怎麼會是自己的救星呢?
時間流逝,轉眼到了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開封),自徽、欽二帝始,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國。
由於被貶居宮外,孟氏在這場浩劫裡,奇跡般地得以保全,倖免於難。
由於她特殊的身份,這年四月,她被宋臣尊為元佑皇后,垂簾聽政。
孟氏聽政之後,立即派人去迎接因出使而同樣逃過一劫的徽宗子康王趙構,請他即皇帝之位。
趙構對伯母的眷顧之情感激涕零,尊孟氏為隆佑太后,禮之如母。
後來趙構在紹興立朝,是為南宋。
趙構雖然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是頗重親情,孟氏晚年患病,趙構經常幾日幾夜衣不解帶,在她的床邊侍疾。
孟氏終年五十四歲,謚昭慈聖獻。
孟氏晚年,經常回想起與自己僅有兩年母女緣份的福慶公主,由衷歎息:「我一生因禍得福,她確是我的救星啊!」
18、明朝 朱元璋的幼女寶慶公主。(保住母親性命)
明太祖朱元璋這個傢伙,是中國歷史上最殘暴的帝王之一。他明明是個窮光蛋兼小和尚出身,登基做了皇帝以後,也居然敢自稱是「上古顓頊帝之後」。
關於朱元璋的凶暴狠毒,從他誅殺功臣,濫用「族誅」的酷刑就可以看得出來。更好的證明是他的兒子成祖朱棣,以及他親自撫育,「恩逾己出」的侄兒朱文正、侄孫朱守謙。這三個人,長大後的性格都是如出一轍的凶悍好殺、狠毒奸狡。——這個不知道是不是遺傳基因的問題?或者,他們從小在朱元璋身邊耳濡目染,形成根深蒂固的習性了。縱觀整個明前期的歷史,我們不得不將這個列為可能性之一。
朱元璋到了晚年,性格變本加厲的怪戾嗜血,他身邊的文臣武將是真正的「伴君如伴虎」,動不動就被他送上斷頭台。
當唯一他能聽得進幾句話的原配妻子馬皇后,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去世以後(馬皇后之死,其實還要歸罪於朱元璋,他下令,御醫治不好皇后就統統殺頭抄家,馬皇后為了不連累別人,遂拒絕服藥,以至不治),更是連後宮都籠罩在了他製造的血腥氣息中。
寶慶公主
有一種記載說,其實朱棣並非馬皇后親生,而是他很小的時候,出身高麗國的母親貢妃就被朱元璋賜死了,朱棣便歸養嫡母。
這樣看來,後宮的女人們,在老皇帝生前,就沒有過什麼好日子。但是到朱元璋彌留人世的時候,她們更沒有想到,這個老頭,卻給她們安排了更悲慘的下場。
公元1398年,七十一歲的朱元璋終於病倒了。
在他的病榻前忙碌的,除了太醫侍叢,還有他晚年經常召幸的張美人。
張美人為朱元璋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小女孩這時不過四、五歲的年紀,僅比父親的曾孫大一點點。
作為後宮妃嬪,當初懷孕的時候,張美人非常期望自己能生下一個男孩,日後封為親王,自己得享尊榮。但是沒想到天不遂她願,呱呱墮地的是一個女孩兒。
做為朱元璋十六位公主中最小的一位,這個孩子被封為寶慶公主。張美人雖然對孩子的性別感到失望,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孩子,而且想想總比無兒無女的姐妹們要好些,因此她還是將女兒撫養在自己身邊,相依相伴,百般寵愛。
現在老皇帝病了,張美人自然免不了天天到他的寢宮裡問安侍疾。
從小就沒有離開過母親的小寶慶公主,看見宮裡忽然多了這麼多人,而每個人的神色都那麼緊張,忍不住害怕起來。於是,她每天都緊緊地跟在張美人的身後,只有看到母親,她小小的心裡才不會對這些陌生人感到害怕。
自知大限將至的朱元璋躺在他的龍床上,渾濁的眼睛死死地盯著面前來往的人群。
幼年寶慶
他對這些板著臉小心翼翼的傢伙感到厭煩透了,恨不得一刀一個把他們全部砍殺乾淨。
忽然,他在人群裡,發現了小小的寶慶公主。
小女孩也發現父皇的眼睛投向自己。她走到了父親的床前,向父親行了一個禮。站起身來,她好奇地問道:「父皇,你怎麼了?」
朱元璋卻沒有生氣,回答說:「孩子,父皇病了,你看父皇會好嗎?」 這個問題把一旁的張美人嚇得手足無措。
小女孩卻天真地笑了起來:「 我生病的時候,睡一覺就好了,父皇好好休息,就會好的。」朱元璋看了一眼臉色發白的張美人,繼續問寶慶公主:「如果父皇的病再也不會好了呢?」
寶慶公主急了,不管不顧地叫了起來:「父皇一定會好的!父皇一定會好的!」
朱元璋看著寶慶公主漲得通紅的小臉,忽然發現,這個自己一向很少注意的女兒,是那麼可愛。握住女兒熱乎乎的小手,他覺得,這個小小孩子對自己的關心,遠遠超過所有在自己病床前出現的那些人的總和。
喝過藥,老皇帝累了,他鬆開寶慶公主的小手,沉沉睡去。
朦朧中,他看見小公主緊緊地拉著張美人的裙裾,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朱元璋那早已硬如鐵石的心,忽然難得地動了一下。
老皇帝的大限終於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的閏五月乙酉日,他終於心有不甘地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內侍向跪了一地,嚶嚶抽泣的後宮妃嬪們宣讀皇帝留給她們的遺詔:內宮中所有嬪妃,以及曾經侍寢的宮女,一律賜死殉葬。寶慶公主年幼,因此,特留其母張美人,將之妥為養育。
這個冷酷無情、又無法推翻的決定,令女人們方才多少有些應付場面的抽泣聲一下子變成了嚎啕痛哭,有幾個妃嬪甚至連哭都沒有哭出一聲,剛聽完宣詔就暈了過去。
看著眼前的場面,彷彿從一場惡夢中醒來的張美人緊緊地抱住女兒,似乎這樣就能止住渾身的顫抖。
小小的寶慶公主不懂發生了什麼事,茫然地看著母親。
三天哭臨之後的深夜,南京城的大明後宮,隨著一聲聲絕望的痛哭,朱元璋所有的妃嬪,除張美人之外,共38人被迫自盡殉葬。此外,還有曾經侍寢而未獲封號的宮女十多人。
當初曾經因為生下女兒而懊惱的張美人,卻因為這個女兒,而成了朱元璋的女人中,唯一倖存於世得以善終的一個。
寶慶公主
有一種記載說,其實朱棣並非馬皇后親生,而是他很小的時候,出身高麗國的母親貢妃就被朱元璋賜死了,朱棣便歸養嫡母。
這樣看來,後宮的女人們,在老皇帝生前,就沒有過什麼好日子。但是到朱元璋彌留人世的時候,她們更沒有想到,這個老頭,卻給她們安排了更悲慘的下場。
公元1398年,七十一歲的朱元璋終於病倒了。
在他的病榻前忙碌的,除了太醫侍叢,還有他晚年經常召幸的張美人。
張美人為朱元璋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小女孩這時不過四、五歲的年紀,僅比父親的曾孫大一點點。
作為後宮妃嬪,當初懷孕的時候,張美人非常期望自己能生下一個男孩,日後封為親王,自己得享尊榮。但是沒想到天不遂她願,呱呱墮地的是一個女孩兒。
做為朱元璋十六位公主中最小的一位,這個孩子被封為寶慶公主。張美人雖然對孩子的性別感到失望,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孩子,而且想想總比無兒無女的姐妹們要好些,因此她還是將女兒撫養在自己身邊,相依相伴,百般寵愛。
現在老皇帝病了,張美人自然免不了天天到他的寢宮裡問安侍疾。
從小就沒有離開過母親的小寶慶公主,看見宮裡忽然多了這麼多人,而每個人的神色都那麼緊張,忍不住害怕起來。於是,她每天都緊緊地跟在張美人的身後,只有看到母親,她小小的心裡才不會對這些陌生人感到害怕。
自知大限將至的朱元璋躺在他的龍床上,渾濁的眼睛死死地盯著面前來往的人群。
幼年寶慶
他對這些板著臉小心翼翼的傢伙感到厭煩透了,恨不得一刀一個把他們全部砍殺乾淨。
忽然,他在人群裡,發現了小小的寶慶公主。
小女孩也發現父皇的眼睛投向自己。她走到了父親的床前,向父親行了一個禮。站起身來,她好奇地問道:「父皇,你怎麼了?」
朱元璋卻沒有生氣,回答說:「孩子,父皇病了,你看父皇會好嗎?」 這個問題把一旁的張美人嚇得手足無措。
小女孩卻天真地笑了起來:「 我生病的時候,睡一覺就好了,父皇好好休息,就會好的。」朱元璋看了一眼臉色發白的張美人,繼續問寶慶公主:「如果父皇的病再也不會好了呢?」
寶慶公主急了,不管不顧地叫了起來:「父皇一定會好的!父皇一定會好的!」
朱元璋看著寶慶公主漲得通紅的小臉,忽然發現,這個自己一向很少注意的女兒,是那麼可愛。握住女兒熱乎乎的小手,他覺得,這個小小孩子對自己的關心,遠遠超過所有在自己病床前出現的那些人的總和。
喝過藥,老皇帝累了,他鬆開寶慶公主的小手,沉沉睡去。
朦朧中,他看見小公主緊緊地拉著張美人的裙裾,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朱元璋那早已硬如鐵石的心,忽然難得地動了一下。
老皇帝的大限終於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的閏五月乙酉日,他終於心有不甘地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內侍向跪了一地,嚶嚶抽泣的後宮妃嬪們宣讀皇帝留給她們的遺詔:內宮中所有嬪妃,以及曾經侍寢的宮女,一律賜死殉葬。寶慶公主年幼,因此,特留其母張美人,將之妥為養育。
這個冷酷無情、又無法推翻的決定,令女人們方才多少有些應付場面的抽泣聲一下子變成了嚎啕痛哭,有幾個妃嬪甚至連哭都沒有哭出一聲,剛聽完宣詔就暈了過去。
看著眼前的場面,彷彿從一場惡夢中醒來的張美人緊緊地抱住女兒,似乎這樣就能止住渾身的顫抖。
小小的寶慶公主不懂發生了什麼事,茫然地看著母親。
三天哭臨之後的深夜,南京城的大明後宮,隨著一聲聲絕望的痛哭,朱元璋所有的妃嬪,除張美人之外,共38人被迫自盡殉葬。此外,還有曾經侍寢而未獲封號的宮女十多人。
當初曾經因為生下女兒而懊惱的張美人,卻因為這個女兒,而成了朱元璋的女人中,唯一倖存於世得以善終的一個。
19、長平公主朱徽娖
最後一代漢, 家的公主,因其特殊的身世,淒婉的故事,歷來留給後人無盡的感慨與惆悵……
其實,長平公主一事,原就疑竇甚多,諸種正史野史頗有出入。因資料不全和筆者水平所限,本文僅擇筆者所認同的史料,對其餘史料不加勘校,編作一家之言。
《明史》中並未記載長平公主的名字,古代由於男尊女卑,史書中一般只有公主的封號,但在《春明夢余錄》中卻清楚的記載了公主的名字,可能也是因為她特殊的悲慘身世。
長平公主本名朱徽娖(音「綽」,意為謹慎),生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生母王選侍原是周皇后的侍女,生下公主後因產後血崩而亡,臨死前封為「順妃」,年僅18歲。公主出生後便被送入坤寧宮,由周皇后撫養,所以許多史書中均誤載公主為周皇后所生,其實,若從時間來看,長平出生的時候,周皇后正懷著身孕,並於不久後生下了皇長子慈烺,所以她不可能是長平的生母。在皇長子週歲之日,崇禎冊封他為皇太子,同日封其姊徽娖為長平公主。
崇禎共有六女,坤儀公主、長平公主、昭仁公主,和其餘三個早夭無考的女兒。周皇后只生過一個女兒,那是在崇禎為信王時,早夭,崇禎即位後追諡坤儀公主。昭仁公主,長平之妹,被難時尚是十歲幼女,因殞於昭仁殿,後人以其居所為名,稱之為昭仁公主。崇禎六女中四女早逝,長平公主是崇禎皇帝的第二個女兒,也是六位公主中唯一長大成人的一個,歷來為崇禎所疼愛,人稱長公主。
崇禎即位時,還不到二十歲,滿懷壯志豪情,認為自己能夠挽回大明王朝的頹勢,成為一代中興之主。作為中興新舉措之一,他下旨裁減了許多不必要的冗員。就在小公主降生的時候,陝西米脂縣銀川驛,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驛卒,隨著崇禎皇帝裁減令的下達,黯然離開了驛站,投向了茫茫天地間。遠在禁紫城裡,正依偎在奶媽懷中熟睡的小公主不會知道,這個千里外的小卒,將會在某一天,徹底更改她的命運軌跡。
也許是因為母親不幸的經歷,崇禎的嬪妃很少,而且很重視家庭,與子女妻妾的關係也很好。然而正如史書上所說,他雖非亡國之君,卻面臨亡國之運,自己又缺乏力挽狂瀾的能力和個性,更何況明朝廷已如將傾大廈,積習深重難返,已無法再扶立起來。他傾盡全部力量,也只能讓大明朝多喘幾口氣罷了。在內外交困、殫精竭慮中,時間很快就推進到了崇禎十六年。
這年,公主已經十六歲了,崇禎對女兒很疼愛,雖然國事繁重,日以繼夜,還是在這一年為她挑選了駙馬:周顯。周顯,亦稱周世顯,其父親周國輔官居太僕,祖上數代都是京中官員,其本人時為都尉,人才出眾,各方面都是上上之選。
然而,大明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在這一年,李自成和張獻忠兩路義軍,分頭進逼,一座座城池,一片片土地,都被起義軍佔領。整個紫禁城連同它裡面的人,都在風雨飄搖中顫抖。長平公主與周顯的婚期一拖再拖,始終沒能舉行婚禮。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四,已是心力交瘁的崇禎帝朱由檢向天問卜,卻得到了這樣一句卦辭:「星走月中,國破君亡。」果然,他很快就得到李自成自稱大順皇帝的消息,同時,也聽說遠在南京的太祖朱元璋孝陵發生的不祥之兆:深夜時分,總有淒厲的哭聲從孝陵深處傳出,守陵軍士嚇得逃之夭夭。
正月,鳳陽地震;同月,南京地震;北京則出現了「星入月」的天象。
三月甲辰(十六)日,李自成的軍隊攻陷北京城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昌平。
僅僅過了兩天,丙午(三月十八)日,北京城破。
長平與周世顯
崇禎和周皇后勉強支撐著,將三個兒子叫到面前,為他們換上粗布舊衣,讓太監將他們送出皇宮逃生。弟弟們能夠逃出皇宮,長平公主弱質小足的女子,卻無法逃出。送走了三個弟弟,她知道自己的結局將會是什麼。
崇禎向后妃傳下了他最後一道旨意,讓她們全數自裁。周皇后自盡,袁貴妃自縊繩斷,崇禎皇帝焦躁,連刺三劍,又砍死其他幾名妃子,茫茫然地在亂成一團的紫禁城裡遊走,來到了女兒長平公主居住的壽寧宮。長平公主不幸生在了末代帝王之家,這就注定了她的悲劇命運。為了保全亡國之君的最後一點尊嚴,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受辱,崇禎在決意自縊之前,對自己的兩個女兒狠下殺手。
長平公主只有十六歲,還在期待能與未婚夫周顯相會、像弟弟們那樣逃出皇宮的可能,她不願就這樣死去,見崇禎進來,上前拉住父親的衣袖哭泣,不勝悲慟。
崇禎搖搖頭,哭道:「孩子,你為什麼要生在我家?」話音剛落,他的劍就向毫無準備的長平公主劈面揮去。
長平公主下意識地一避,本能地揮出柔弱的左臂去擋格,利劍落下,頓時血流如注,公主當場暈絕地上。失魂落魄的崇禎認為女兒已經死了,掩面而出。
他轉身又來到了三女兒居住的昭仁殿,一劍結束了女兒十歲的生命。
第二天,崇禎皇帝朱由檢蓬頭赤足,自盡於壽皇宮外煤山的一棵樹上。太監王承恩從死殉主。
紫禁城裡亂成一團,誰也沒有顧得上去看看長平公主的「屍體」,她就那麼躺在冰冷的青磚地上。
尚衣監何新入宮,見長平公主斷臂仆地,還有氣息,恐其為賊所辱,負之而出,送入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府中,五天後公主才得甦醒,聽說父親已經上吊而死,李自成已經入主北京,大明變成了大順,不禁悲痛欲絕。
長平公主身體尚未恢復,仍然掙扎在生死邊緣,一片混亂中,她只能躺在病榻上,國破家亡,更與弟弟們從此生死兩茫茫。
然而風雲變化莫測,四十天後,大順又變成了大清。
為了籠絡人心,韃酋多爾袞下令,五月初六至初八,為崇禎帝哭靈三日,上謚號懷宗端皇帝,後來又改稱莊烈愍皇帝。
崇禎十七年(1644)十一月的北京城,已經牢固地掌握在清朝的手中。然而,一個貌似太子的男子在一位太監的陪同下出現在嘉定侯周奎府中,自稱皇太子。當時在周奎府中的長平公主見後,兩人抱頭痛哭。單看這一節,想來太子應該是真的,否則以長平公主之心如死灰,何以會與一個陌生男子抱頭痛哭?而且,長平公主與太子都是周皇后所撫,自小到大相處的姐弟,怎麼可能認錯呢?周奎舉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禮,並問太子:「你一直藏在哪裡?」太子回答說:「城陷之日,我單獨藏匿在東廠門外。一日夜出,潛至東華門,投身於一個豆腐店裡。店小二心知我是避難的人,給我穿上舊衣服,讓我在灶前燒火,又害怕我暴露,五天之後將我送到崇文門外的尼姑庵中,在那裡假裝貧困無依的孤兒住了半個月。常侍(太監)來尼姑庵,發現了我,又把我帶回家,藏在密室裡。聽說公主還在,所以就來相見了。」說完,與公主哭別而去。幾天之後,太子又來了,公主告誡他說:「慎毋再至矣。」也許公主明白,三月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給李自成,這次也許會再出賣太子給清朝。果然,十一月十九日太子再來,周奎留宿太子。二十二日,他要求太子自稱姓劉,是一個假太子。太子說:「悔不從公主之言,今已晚矣。」當晚,周奎令家人將太子逐出門外。太子出門後,被巡邏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給刑部審理,斷為假冒太子。主審的刑部主事錢鳳覽找來原司禮監太監王德化、原錦衣衛10名侍衛太子的錦衣衛來辨認,都說是真太子。侍衛們還下跪說:「此真太子,願毋傷。」於是錢鳳覽上書朝廷,指責某些明朝的官員以真太子為假太子。但韃酋多爾袞為斬草除根,太子朱慈烺被害。
長平公主傷心絕望中,向清廷上書,說「九死臣妾,跼蹐高天,願髡緇空王,稍申罔極。」她希望自己能夠出家為尼,斷絕這塵世間的哀傷悲痛。
翻譯過來是:「臣妾我死裡逃生,崇高恩澤下仍感恐懼,願意削去頭髮披上修行的緇衣皈依佛門,以稍微表達彰顯父母的恩惠。」「跼蹐」兩個字,來自陸機的《變亡論》「屏氣跼蹐」。變亡論也是亡國之音,是陸機在吳亡後要敘述其父祖陸遜與陸抗的事跡而寫,那麼「高天」必是崇禎帝,那個斷她手臂的君父呀!「罔極」兩個字,來自《詩經》「昊天罔極」,是指父母的恩惠比天還高,公主在上書的文字裡面,使用這兩個字,是指父母之恩。末尾把孝道端出來,算是絕招,要知道中國自有佛教傳入,出家和盡孝都是牴觸的,她那段文字把此二者串在一起是一絕,一個新的朝代是要使人以出家盡孝,那這是什麼時代?她雖然起首姿態低,到這裡算是不卑不亢,把她作為亡國公主生死存亡的難題,丟給清廷,看看自己下一步能怎麼走。
長平公主應該是個天資聰穎而且飽覽群書的公主,才寫的出這種文字,畢竟在那種情形下,是找不到人替她代筆了。
然而,她是先朝長公主,為了讓漢人歸心,這個願望,清廷是不會答應她的。因公主非男兒身,不會有人擁立她為帝,造成對清廷的威脅,所以對她賞賜有加。
為了反襯弘光帝虐待崇禎子嗣的惡行(南太子案),在長平公主上書不久,順治帝的詔命就跟著下達了——不許公主出家,而是為之「詔求原配」,讓她與崇禎為她選定的駙馬周顯完婚(其時周世顯已降清),並且同時賜予府邸(故武清侯之第)、金銀、車馬、田地若干頃。
長平公主接到這道詔命,自覺身不由己,痛哭流涕。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上旬,賜婚如期舉行,婚禮隆重浩大。
長平公主與周世顯夫妻恩愛,相敬如賓,但長平公主經歷家破國亡之痛,身心都受到極大創傷,「公主喜詩文,善針飪,視都尉君加禮。御臧獲,陽笑語,隱處則飲泣,呼皇父皇母。泣盡繼以血,是以坐羸疾,懷娠五月,於丙辰八月十八日薨。」
婚後僅一年多,長平公主便在哀怨中病逝,時為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十八日,長平公主十八歲。
公主其時尚有五個月的身孕,葬廣寧門(亦稱彰義門)外周氏宅旁。
長平公主短暫的人生就到此為止,她一生沒有踏出過北京城一步,而且纏了一雙小腳,也就不可能修習高超武功。她的生命起伏太大,超出她能夠承受的範圍也太大。
公主一生沒有做過什麼好事,但也沒幹過什麼壞事。如果是在太平盛世,她也許會像明朝絕大多數公主一樣,在富足與尊榮中安然度過一生。然而時運不濟「生於末世運偏消」,明朝二百多年來列代帝王造的罪孽全部壓在了這最後一代帝王之家的頭上,除了認命,還能如何?
松江張宸為之誄,太倉吳偉業有詩挽之。
崇禎即位時,還不到二十歲,滿懷壯志豪情,認為自己能夠挽回大明王朝的頹勢,成為一代中興之主。作為中興新舉措之一,他下旨裁減了許多不必要的冗員。就在小公主降生的時候,陝西米脂縣銀川驛,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驛卒,隨著崇禎皇帝裁減令的下達,黯然離開了驛站,投向了茫茫天地間。遠在禁紫城裡,正依偎在奶媽懷中熟睡的小公主不會知道,這個千里外的小卒,將會在某一天,徹底更改她的命運軌跡。
也許是因為母親不幸的經歷,崇禎的嬪妃很少,而且很重視家庭,與子女妻妾的關係也很好。然而正如史書上所說,他雖非亡國之君,卻面臨亡國之運,自己又缺乏力挽狂瀾的能力和個性,更何況明朝廷已如將傾大廈,積習深重難返,已無法再扶立起來。他傾盡全部力量,也只能讓大明朝多喘幾口氣罷了。在內外交困、殫精竭慮中,時間很快就推進到了崇禎十六年。
這年,公主已經十六歲了,崇禎對女兒很疼愛,雖然國事繁重,日以繼夜,還是在這一年為她挑選了駙馬:周顯。周顯,亦稱周世顯,其父親周國輔官居太僕,祖上數代都是京中官員,其本人時為都尉,人才出眾,各方面都是上上之選。
然而,大明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在這一年,李自成和張獻忠兩路義軍,分頭進逼,一座座城池,一片片土地,都被起義軍佔領。整個紫禁城連同它裡面的人,都在風雨飄搖中顫抖。長平公主與周顯的婚期一拖再拖,始終沒能舉行婚禮。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四,已是心力交瘁的崇禎帝朱由檢向天問卜,卻得到了這樣一句卦辭:「星走月中,國破君亡。」果然,他很快就得到李自成自稱大順皇帝的消息,同時,也聽說遠在南京的太祖朱元璋孝陵發生的不祥之兆:深夜時分,總有淒厲的哭聲從孝陵深處傳出,守陵軍士嚇得逃之夭夭。
正月,鳳陽地震;同月,南京地震;北京則出現了「星入月」的天象。
三月甲辰(十六)日,李自成的軍隊攻陷北京城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昌平。
僅僅過了兩天,丙午(三月十八)日,北京城破。
長平與周世顯
崇禎和周皇后勉強支撐著,將三個兒子叫到面前,為他們換上粗布舊衣,讓太監將他們送出皇宮逃生。弟弟們能夠逃出皇宮,長平公主弱質小足的女子,卻無法逃出。送走了三個弟弟,她知道自己的結局將會是什麼。
崇禎向后妃傳下了他最後一道旨意,讓她們全數自裁。周皇后自盡,袁貴妃自縊繩斷,崇禎皇帝焦躁,連刺三劍,又砍死其他幾名妃子,茫茫然地在亂成一團的紫禁城裡遊走,來到了女兒長平公主居住的壽寧宮。長平公主不幸生在了末代帝王之家,這就注定了她的悲劇命運。為了保全亡國之君的最後一點尊嚴,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受辱,崇禎在決意自縊之前,對自己的兩個女兒狠下殺手。
長平公主只有十六歲,還在期待能與未婚夫周顯相會、像弟弟們那樣逃出皇宮的可能,她不願就這樣死去,見崇禎進來,上前拉住父親的衣袖哭泣,不勝悲慟。
崇禎搖搖頭,哭道:「孩子,你為什麼要生在我家?」話音剛落,他的劍就向毫無準備的長平公主劈面揮去。
長平公主下意識地一避,本能地揮出柔弱的左臂去擋格,利劍落下,頓時血流如注,公主當場暈絕地上。失魂落魄的崇禎認為女兒已經死了,掩面而出。
他轉身又來到了三女兒居住的昭仁殿,一劍結束了女兒十歲的生命。
第二天,崇禎皇帝朱由檢蓬頭赤足,自盡於壽皇宮外煤山的一棵樹上。太監王承恩從死殉主。
紫禁城裡亂成一團,誰也沒有顧得上去看看長平公主的「屍體」,她就那麼躺在冰冷的青磚地上。
尚衣監何新入宮,見長平公主斷臂仆地,還有氣息,恐其為賊所辱,負之而出,送入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府中,五天後公主才得甦醒,聽說父親已經上吊而死,李自成已經入主北京,大明變成了大順,不禁悲痛欲絕。
長平公主身體尚未恢復,仍然掙扎在生死邊緣,一片混亂中,她只能躺在病榻上,國破家亡,更與弟弟們從此生死兩茫茫。
然而風雲變化莫測,四十天後,大順又變成了大清。
為了籠絡人心,韃酋多爾袞下令,五月初六至初八,為崇禎帝哭靈三日,上謚號懷宗端皇帝,後來又改稱莊烈愍皇帝。
崇禎十七年(1644)十一月的北京城,已經牢固地掌握在清朝的手中。然而,一個貌似太子的男子在一位太監的陪同下出現在嘉定侯周奎府中,自稱皇太子。當時在周奎府中的長平公主見後,兩人抱頭痛哭。單看這一節,想來太子應該是真的,否則以長平公主之心如死灰,何以會與一個陌生男子抱頭痛哭?而且,長平公主與太子都是周皇后所撫,自小到大相處的姐弟,怎麼可能認錯呢?周奎舉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禮,並問太子:「你一直藏在哪裡?」太子回答說:「城陷之日,我單獨藏匿在東廠門外。一日夜出,潛至東華門,投身於一個豆腐店裡。店小二心知我是避難的人,給我穿上舊衣服,讓我在灶前燒火,又害怕我暴露,五天之後將我送到崇文門外的尼姑庵中,在那裡假裝貧困無依的孤兒住了半個月。常侍(太監)來尼姑庵,發現了我,又把我帶回家,藏在密室裡。聽說公主還在,所以就來相見了。」說完,與公主哭別而去。幾天之後,太子又來了,公主告誡他說:「慎毋再至矣。」也許公主明白,三月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給李自成,這次也許會再出賣太子給清朝。果然,十一月十九日太子再來,周奎留宿太子。二十二日,他要求太子自稱姓劉,是一個假太子。太子說:「悔不從公主之言,今已晚矣。」當晚,周奎令家人將太子逐出門外。太子出門後,被巡邏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給刑部審理,斷為假冒太子。主審的刑部主事錢鳳覽找來原司禮監太監王德化、原錦衣衛10名侍衛太子的錦衣衛來辨認,都說是真太子。侍衛們還下跪說:「此真太子,願毋傷。」於是錢鳳覽上書朝廷,指責某些明朝的官員以真太子為假太子。但韃酋多爾袞為斬草除根,太子朱慈烺被害。
長平公主傷心絕望中,向清廷上書,說「九死臣妾,跼蹐高天,願髡緇空王,稍申罔極。」她希望自己能夠出家為尼,斷絕這塵世間的哀傷悲痛。
翻譯過來是:「臣妾我死裡逃生,崇高恩澤下仍感恐懼,願意削去頭髮披上修行的緇衣皈依佛門,以稍微表達彰顯父母的恩惠。」「跼蹐」兩個字,來自陸機的《變亡論》「屏氣跼蹐」。變亡論也是亡國之音,是陸機在吳亡後要敘述其父祖陸遜與陸抗的事跡而寫,那麼「高天」必是崇禎帝,那個斷她手臂的君父呀!「罔極」兩個字,來自《詩經》「昊天罔極」,是指父母的恩惠比天還高,公主在上書的文字裡面,使用這兩個字,是指父母之恩。末尾把孝道端出來,算是絕招,要知道中國自有佛教傳入,出家和盡孝都是牴觸的,她那段文字把此二者串在一起是一絕,一個新的朝代是要使人以出家盡孝,那這是什麼時代?她雖然起首姿態低,到這裡算是不卑不亢,把她作為亡國公主生死存亡的難題,丟給清廷,看看自己下一步能怎麼走。
長平公主應該是個天資聰穎而且飽覽群書的公主,才寫的出這種文字,畢竟在那種情形下,是找不到人替她代筆了。
然而,她是先朝長公主,為了讓漢人歸心,這個願望,清廷是不會答應她的。因公主非男兒身,不會有人擁立她為帝,造成對清廷的威脅,所以對她賞賜有加。
為了反襯弘光帝虐待崇禎子嗣的惡行(南太子案),在長平公主上書不久,順治帝的詔命就跟著下達了——不許公主出家,而是為之「詔求原配」,讓她與崇禎為她選定的駙馬周顯完婚(其時周世顯已降清),並且同時賜予府邸(故武清侯之第)、金銀、車馬、田地若干頃。
長平公主接到這道詔命,自覺身不由己,痛哭流涕。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上旬,賜婚如期舉行,婚禮隆重浩大。
長平公主與周世顯夫妻恩愛,相敬如賓,但長平公主經歷家破國亡之痛,身心都受到極大創傷,「公主喜詩文,善針飪,視都尉君加禮。御臧獲,陽笑語,隱處則飲泣,呼皇父皇母。泣盡繼以血,是以坐羸疾,懷娠五月,於丙辰八月十八日薨。」
婚後僅一年多,長平公主便在哀怨中病逝,時為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十八日,長平公主十八歲。
公主其時尚有五個月的身孕,葬廣寧門(亦稱彰義門)外周氏宅旁。
長平公主短暫的人生就到此為止,她一生沒有踏出過北京城一步,而且纏了一雙小腳,也就不可能修習高超武功。她的生命起伏太大,超出她能夠承受的範圍也太大。
公主一生沒有做過什麼好事,但也沒幹過什麼壞事。如果是在太平盛世,她也許會像明朝絕大多數公主一樣,在富足與尊榮中安然度過一生。然而時運不濟「生於末世運偏消」,明朝二百多年來列代帝王造的罪孽全部壓在了這最後一代帝王之家的頭上,除了認命,還能如何?
松江張宸為之誄,太倉吳偉業有詩挽之。
20、北京的公主墳---固倫公主孔四貞
大清王朝在建國初年,曾經分封了四位漢族親王,其中一位封地廣西,首府桂林的,稱為定南王,名孔有德。
當然,作為漢人,孔有德投靠滿清,是被漢家所不齒的。因此,他最後死在南明王朝的反攻之中。
但是,孔有德畢竟是一代悍將,他死得還是很有英雄氣概的。
"順治九年六月二十九日,定南王親率鐵騎出興安,次嚴關。酉時回省,下令緊閉城門,王邸四門亦閉。......王仰天歎息。初四午,武勝門破,王單騎入邸,自焚死......寶南擐甲冑,挾弓矢,身不離鞍,口不嚥食,蓋六晝夜。力竭扃邸,聚其寶玩,挈其圖書,闔室自焚。與王妃白氏相對死。不忍貳乃心,不肯膏人刃,亦偉然烈丈夫哉!"
跳出民族的圈子,孔有德不愧是有膽氣有擔當的漢子,他的妻子也算得是忠貞的女人。
從定南王府裡逃出來的,只有孔氏夫婦的女兒四貞而已。
孔有德夫婦的死,令孝莊皇太后深為感觸,她收養了尚未成年的小四貞,並認為義女,封固倫公主。
戎裝孔四貞
孔四貞從此生活在紫禁城裡。
長成後,她和從小青梅竹馬的順治皇帝產生了刻骨銘心的愛情。
然而,孔四貞出生不久,就已經訂下了親,未婚夫是孔有德手下將領的兒子孫延齡。
一個難題擺在了孝莊太后的面前。
孝莊太后很清楚孔四貞乃是有主的名花,也不願她影響自己科爾沁王族女人在後宮的地位,奪自己侄女們的皇寵;更不願因為兒子與她的情緣,得罪朝中的漢官漢將。
因此,為了分兒子的心,孝莊太后巧妙地將孔四貞和順治帝分開了。
然而,孝莊太后做夢也沒想到,看不到孔四貞的順治帝,將一腔情意轉而投向了弟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身上,惹出了更大的麻煩。
無計可施的孝莊太后於是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傳旨禮部,商議孔四貞立妃的事宜。
但是這時已經遲了,順治深陷與董鄂氏的情網而不能自撥,並且已經讓董鄂氏懷上了自己的孩子。博穆博果爾狂怒之下,痛毆董鄂氏,造成了她流產。
順治聞訊,將弟弟喚入宮中,幾個耳光揮了過去。
博穆博果爾不堪羞辱,回府便自刎了。
董鄂氏入宮遂成定局。
但是這樣一來,孔四貞封妃的事宜也就中途擱置了。
孝莊皇太后只得接受這個事實。
其實,孔四貞是非常反感自己那個從小訂親的丈夫孫延齡的。
清史稿是這樣描述他的:"驕縱不臣......縱兵殃民"。而且他野心極大,之所以再三重提自己與孔四貞的婚約,原因只是想將孔家的舊部全數收歸自己管轄,擴充勢力而已。他對自己呆在北京城無所事事的處境十分不滿,到處惹是生非,犯下了不少罪。
順治雖然沉湎於與董鄂氏的戀情中,但還沒有忘記孔四貞。聽說她的未婚夫將被治罪,順治法外開恩,赦免了孫延齡,並讓他提前返回廣西任將軍之職。
沒有了孫延齡的干擾,孔四貞和順治之間,自然就發生了一些超乎兄妹的關係。
孫延齡自然也很明白未婚妻與皇帝之間的明來暗往。在前往廣西的路上,他沿途散播孔四貞被皇帝強佔的流言,以洩心頭之氣。
一面趕路,一面散佈流言的孫延齡來到廣西之後,看到了定南王府中的孔氏舊部兵將,更是產生了一個狂妄的念頭。
他居然宣稱順治帝污辱了孔四貞,使得孔四貞屢尋自盡。以此向孔氏舊部招攬,想要擁兵自重,自封王爵,繼承"老丈人"的權勢地位。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北京城中孔四貞的耳裡。為了制止事態進一步惡化,更不願忠於孔家的兵將掉入孫延齡的陷阱,孔四貞決定,趕到桂林,消弭越傳越離譜的謠言。
孝莊太后與順治帝不得已,同意了孔四貞的計畫。
但是,當孔四貞趕到桂林以後,她發現孫延齡不僅僅是因為妒忌而胡鬧那麼簡單,他正在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三王籌劃自立為王、造反叛亂。
孔四貞原本想設局殺掉這個猖狂自大的孫延齡,但是孫延齡此時有老奸巨滑的三藩王指點,居然從孔四貞設的局中脫了身。
在這種情形之下,孔四貞只剩了最後一個辦法,也是她最不情願用的辦法——她匆匆決定下嫁孫延齡,以婚姻的形式控制他。
遠在北京城的孝莊太后及順治帝得知這個消息,驚得目瞪口呆。太后等不回自己的養女,順治帝從此失去了自己的紅顏知己,孔四貞更從此深陷虎穴。這若大的代價,只是為應對"三藩之亂"爭取回了一段寶貴的時間。
孝莊太后只得假戲真做,封孔四貞為和碩公主,品位相當於郡王,並派專人前往桂林,為和碩公主孔四貞主持了婚禮。
孔四貞恐怕是明清兩朝公主中,唯一一個對公主駙馬分居,駙馬"非召不得入"的陋習額手稱慶的一個了。她身邊的宮女,利用這一宮規,理直氣壯地將惹人討厭的孫額駙拒之門外——孔四貞此時已相當於廣西王,如果她願意親近自己的丈夫,恐怕一百個、一千個女官也不敢攔著。而女官們竟然敢將孫延齡趕出王府,唯一的理由就是此舉出自公主的授意。
自以為從此可以掌控廣西軍政大權、財色兼收的孫延齡,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原來太小看這位外表溫婉的小女子了。
婚禮舉行之後,正式獲得封號的孔四貞很快就順理成章地重整了父親的餘部,並將軍政大權全部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孫延齡不但連一點權力邊兒都沾不著,甚至連孔四貞的頭髮絲兒也都沾不著,是真正的人財兩空。成了一個空頭駙馬、光桿將軍。
雖然掌控著軍政大權,孔四貞呆在公主府裡卻是無比的愁悶困苦,她無時無刻不盼望自己能夠早點脫離這苦海,回到自己鍾情的愛新覺羅福臨身邊、回到寵愛自己的養母身邊去。
但是孔四貞沒有想到,正當自己情思鬱鬱的時候,北方卻傳來了順治帝駕崩的消息。
這好比一個晴天霹靂。孔四貞大病了一場,從此斷絕了男女情慾。
十二年後,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吳三桂立即起兵造反。
康熙封孫延齡為撫蠻將軍,要他首先就近剿吳。孫延齡卻早蓄反志,將皇帝派來的冊封官員殺掉,自封"安遠王",要與吳三桂呼應。
但是,雖然經過了十二年的時間,無能的孫延齡也沒能真正在廣西樹起自己的隊伍和親信來。他根本就無力調動廣西的兵馬,孔有德的舊部壓根就沒人聽從他的指揮。跟著他胡鬧的,僅僅是幾千市井亡命之徒而已。
得知孫延齡的反謀,孔四貞立即派出兵馬征討,孫延齡無力與之對抗,只得投降。吳三桂對孫延齡的無能、孔四貞的強硬極其惱怒,掉頭攻打廣西的省城桂林。
孫延齡自視甚高,卻是外強中乾,根本沒有他吹噓的才略武功與膽量,更不能跟定南王孔有德相比。因此很快就被吳三桂的軍隊殺掉了。
而被孫延齡看成是"無知女流"的孔四貞,卻成功地保住了桂林城,亂了吳三桂的後陣。
不久,孔四貞向京城上書請戰。
得知養女的赫赫戰功,孝莊太皇太后又驚又喜。為了養女的安全,她拒絕讓孔四貞繼續留在烽煙戰場,特旨將她召回京師與自己作伴。
孝莊太皇太后和康熙帝為孔四貞修建了一座府邸。孔四貞脫下穿了十四年的戎裝,又恢復了宮樣梳妝。
她拒絕了孝莊太皇太后為她再覓佳婿的建議,終身沒有嫁人。
和碩公主孔四貞死後,清廷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喪禮。
孔四貞下葬在北京城西南——即今公主墳。
其實,公主墳里長眠的這位公主,不是乾隆的私生女,而是乾隆的祖姑姑。
戎裝孔四貞
孔四貞從此生活在紫禁城裡。
長成後,她和從小青梅竹馬的順治皇帝產生了刻骨銘心的愛情。
然而,孔四貞出生不久,就已經訂下了親,未婚夫是孔有德手下將領的兒子孫延齡。
一個難題擺在了孝莊太后的面前。
孝莊太后很清楚孔四貞乃是有主的名花,也不願她影響自己科爾沁王族女人在後宮的地位,奪自己侄女們的皇寵;更不願因為兒子與她的情緣,得罪朝中的漢官漢將。
因此,為了分兒子的心,孝莊太后巧妙地將孔四貞和順治帝分開了。
然而,孝莊太后做夢也沒想到,看不到孔四貞的順治帝,將一腔情意轉而投向了弟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身上,惹出了更大的麻煩。
無計可施的孝莊太后於是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傳旨禮部,商議孔四貞立妃的事宜。
但是這時已經遲了,順治深陷與董鄂氏的情網而不能自撥,並且已經讓董鄂氏懷上了自己的孩子。博穆博果爾狂怒之下,痛毆董鄂氏,造成了她流產。
順治聞訊,將弟弟喚入宮中,幾個耳光揮了過去。
博穆博果爾不堪羞辱,回府便自刎了。
董鄂氏入宮遂成定局。
但是這樣一來,孔四貞封妃的事宜也就中途擱置了。
孝莊皇太后只得接受這個事實。
其實,孔四貞是非常反感自己那個從小訂親的丈夫孫延齡的。
清史稿是這樣描述他的:"驕縱不臣......縱兵殃民"。而且他野心極大,之所以再三重提自己與孔四貞的婚約,原因只是想將孔家的舊部全數收歸自己管轄,擴充勢力而已。他對自己呆在北京城無所事事的處境十分不滿,到處惹是生非,犯下了不少罪。
順治雖然沉湎於與董鄂氏的戀情中,但還沒有忘記孔四貞。聽說她的未婚夫將被治罪,順治法外開恩,赦免了孫延齡,並讓他提前返回廣西任將軍之職。
沒有了孫延齡的干擾,孔四貞和順治之間,自然就發生了一些超乎兄妹的關係。
孫延齡自然也很明白未婚妻與皇帝之間的明來暗往。在前往廣西的路上,他沿途散播孔四貞被皇帝強佔的流言,以洩心頭之氣。
一面趕路,一面散佈流言的孫延齡來到廣西之後,看到了定南王府中的孔氏舊部兵將,更是產生了一個狂妄的念頭。
他居然宣稱順治帝污辱了孔四貞,使得孔四貞屢尋自盡。以此向孔氏舊部招攬,想要擁兵自重,自封王爵,繼承"老丈人"的權勢地位。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北京城中孔四貞的耳裡。為了制止事態進一步惡化,更不願忠於孔家的兵將掉入孫延齡的陷阱,孔四貞決定,趕到桂林,消弭越傳越離譜的謠言。
孝莊太后與順治帝不得已,同意了孔四貞的計畫。
但是,當孔四貞趕到桂林以後,她發現孫延齡不僅僅是因為妒忌而胡鬧那麼簡單,他正在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三王籌劃自立為王、造反叛亂。
孔四貞原本想設局殺掉這個猖狂自大的孫延齡,但是孫延齡此時有老奸巨滑的三藩王指點,居然從孔四貞設的局中脫了身。
在這種情形之下,孔四貞只剩了最後一個辦法,也是她最不情願用的辦法——她匆匆決定下嫁孫延齡,以婚姻的形式控制他。
遠在北京城的孝莊太后及順治帝得知這個消息,驚得目瞪口呆。太后等不回自己的養女,順治帝從此失去了自己的紅顏知己,孔四貞更從此深陷虎穴。這若大的代價,只是為應對"三藩之亂"爭取回了一段寶貴的時間。
孝莊太后只得假戲真做,封孔四貞為和碩公主,品位相當於郡王,並派專人前往桂林,為和碩公主孔四貞主持了婚禮。
孔四貞恐怕是明清兩朝公主中,唯一一個對公主駙馬分居,駙馬"非召不得入"的陋習額手稱慶的一個了。她身邊的宮女,利用這一宮規,理直氣壯地將惹人討厭的孫額駙拒之門外——孔四貞此時已相當於廣西王,如果她願意親近自己的丈夫,恐怕一百個、一千個女官也不敢攔著。而女官們竟然敢將孫延齡趕出王府,唯一的理由就是此舉出自公主的授意。
自以為從此可以掌控廣西軍政大權、財色兼收的孫延齡,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原來太小看這位外表溫婉的小女子了。
婚禮舉行之後,正式獲得封號的孔四貞很快就順理成章地重整了父親的餘部,並將軍政大權全部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孫延齡不但連一點權力邊兒都沾不著,甚至連孔四貞的頭髮絲兒也都沾不著,是真正的人財兩空。成了一個空頭駙馬、光桿將軍。
雖然掌控著軍政大權,孔四貞呆在公主府裡卻是無比的愁悶困苦,她無時無刻不盼望自己能夠早點脫離這苦海,回到自己鍾情的愛新覺羅福臨身邊、回到寵愛自己的養母身邊去。
但是孔四貞沒有想到,正當自己情思鬱鬱的時候,北方卻傳來了順治帝駕崩的消息。
這好比一個晴天霹靂。孔四貞大病了一場,從此斷絕了男女情慾。
十二年後,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吳三桂立即起兵造反。
康熙封孫延齡為撫蠻將軍,要他首先就近剿吳。孫延齡卻早蓄反志,將皇帝派來的冊封官員殺掉,自封"安遠王",要與吳三桂呼應。
但是,雖然經過了十二年的時間,無能的孫延齡也沒能真正在廣西樹起自己的隊伍和親信來。他根本就無力調動廣西的兵馬,孔有德的舊部壓根就沒人聽從他的指揮。跟著他胡鬧的,僅僅是幾千市井亡命之徒而已。
得知孫延齡的反謀,孔四貞立即派出兵馬征討,孫延齡無力與之對抗,只得投降。吳三桂對孫延齡的無能、孔四貞的強硬極其惱怒,掉頭攻打廣西的省城桂林。
孫延齡自視甚高,卻是外強中乾,根本沒有他吹噓的才略武功與膽量,更不能跟定南王孔有德相比。因此很快就被吳三桂的軍隊殺掉了。
而被孫延齡看成是"無知女流"的孔四貞,卻成功地保住了桂林城,亂了吳三桂的後陣。
不久,孔四貞向京城上書請戰。
得知養女的赫赫戰功,孝莊太皇太后又驚又喜。為了養女的安全,她拒絕讓孔四貞繼續留在烽煙戰場,特旨將她召回京師與自己作伴。
孝莊太皇太后和康熙帝為孔四貞修建了一座府邸。孔四貞脫下穿了十四年的戎裝,又恢復了宮樣梳妝。
她拒絕了孝莊太皇太后為她再覓佳婿的建議,終身沒有嫁人。
和碩公主孔四貞死後,清廷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喪禮。
孔四貞下葬在北京城西南——即今公主墳。
其實,公主墳里長眠的這位公主,不是乾隆的私生女,而是乾隆的祖姑姑。
21、乾隆的十公主固倫和孝
清中葉的乾隆年間,算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之一。乾隆帝作為盛世的主人,當然享有無上的權威。
自然,乾隆極重視養生之道,希望能多享有這無上權威一些日子。
不過,做為皇帝,清心寡慾這最基本的養生之道,乾隆是辦不到的。所謂「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色。」——這三個毛病,乾隆一樣不落,款款俱全,而且登峰造極。
從我們現在能找到的太醫院札錄來看,乾隆的養生之道,除了騎射習武的鍛煉之外,就是食用藥餌。他每天都要噙服少許上好野山參(——這跟他的祖父康熙不同,康熙對參類非但沒有好感甚至深惡痛絕,因此,民間傳說雍正在康熙常飲的參湯裡下毒弒父,純屬胡言亂語。)乾隆還常飲藥酒(這些酒的種類很多,其中有一種酒,製作過程中甚至還要埋在深山古松之下)。常服補品。在他常吃的小食中,很多食物的配方都是遵循養生的原則製作的,其中很多甚至是他親自配伍的——例如一種八珍糕,其中的八種成份,都是味道又好又強身祛病的東西(蓮子茯苓薏米之類)。
作為他養生健身大有成就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在他六十五歲的時候,後宮的淳妃為他生下了一個女兒。
這就是乾隆的十女兒固倫和孝公主。按照清朝宮規,只有皇后的嫡出女兒,才能被封為固倫公主,享受的待遇相當於親王,妃嬪的女兒只能受封和碩公主,待遇等於郡王。
而十公主居然能被破格封為固倫公主,可見乾隆對這個女兒的寵愛到了何等地步。
淳妃姓汪,十八歲入宮,封為「永常在」。在同時進宮的少女裡,淳妃算是出色的一個,因此很快就得到了乾隆的臨幸,封為「永貴人」,不久更得以晉封為淳嬪,正式成為皇帝的六宮粉黛之一。乾隆三十九年,並非寵妃的淳嬪居然懷孕了,這令六十多歲的老皇帝大喜過望——從乾隆三十一年小兒子永璘出生以來,八年裡後宮就再沒響起嬰兒的啼聲。因此他久沒想到,自己和青壯年男子一樣,仍然還有讓女人孕育孩子的能力,那就是說,自己定能得享遐齡。
作為一個花甲老人,六十五歲的乾隆不可避免地已經開始畏懼死神的降臨。因此,淳妃有孕的消息讓乾隆所感到的欣喜,恐怕僅次於當初即位為帝。
十公主生在乾隆四十年的正月初三,正是宮內宮外都喜氣洋洋地過新年的時候。
既有如前所述的原因,又選了這麼大吉大利的日子降生,十公主的受寵,便有了充分的先天理由。
她剛剛降世,立下大功的淳嬪便被冊封為妃。
乾隆一生,有十七個兒子,可惜,大多數都夭折了。元配皇后富察氏連生兩個嫡子,都沒有成年,庶長子永璜只活到二十三歲,皇三子永璋死時二十六歲。還有一位皇五子即五阿哥永琪(就是《還珠格格》裡提到過的那個),是乾隆十七個兒子中最出色的,生母為愉貴妃,從小聰明穩重,文武雙全,一表人材,是乾隆最賞識的,滿心要傳帝位於他,因此乾隆三十年時,就破格封他為和碩榮親王,誰知封親王的第二年永琪就病逝了,年僅二十六歲——說句題外話,這個榮親王的封號不太對勁啊,順治的皇四子即董鄂貴妃的兒子早夭,就是追封的榮親王,現在永琪好端端地落了這麼個封號在頭上,真是想不夭也難哪。
到乾隆四十年的時候,乾隆的兒子只剩了七個,其中還有兩個過繼給了皇室宗親。剩下的五個乾隆也並不是完全滿意,正因如此,甚至曾經有人猜測過,他會不會把皇位直接傳給已經成年的孫輩,比如庶長子永璜的兒子綿恩,他年紀比後來的嘉慶帝永琰還要大些,而且文才武略十分超眾,稱為第一勇士,十九歲就掌管了大清國的頂尖兵力:火器營及建銳營。
不難想像,假如淳妃此次生下的不是公主,而是皇子的話,不但她自己有成為貴妃、皇貴妃的機會,歷史都是大有可能改寫的。
即使如此,乾隆對這個盼望已久的女兒,給予的關愛也是超過所有其它子女的。經常有世間稀少的珍寶被送入淳妃宮中,賞賜給十公主以及她的母親。
倚仗著女兒,淳妃漸漸地被寵壞了,不但不像剛入宮時那麼謹慎小心,反而經常會為一點小事,就打罵宮女內侍解氣。
乾隆四十三年的時候,淳妃一怒之下,居然把一名宮女活活打死了。
這可闖下了大禍。清宮的宮女制度與前朝不同,宮女都是在八旗自己的眷屬裡挑選出來的,在宮裡如果得到皇帝寵幸,便能得到晉封,即使不能,到了一定年紀也還要送回家嫁人的。並不是就此賣給帝王家的。
通過正式選秀入宮的女子,一般出身較高,得幸後便能直接封貴人,如後來的慈禧太后,第一個封號就是蘭貴人;而宮女出身受寵的才要從常在、答應起封。從淳妃自己曾為「常在」的經歷來看,初入宮時,她也不過是宮女子而已。現在她飛上枝頭,居然動手打死宮女,行為可謂惡劣之極。
乾隆得知這個消息,不由勃然大怒。照他的脾氣,本來是要狠狠處置的,但是想到十公主的前途,他手下留情,只是將淳妃革去妃位,降為嬪級
淳妃既然帶罪,自然沒有撫養女兒的權力,十公主遂被送到其它的貴妃宮中。
但是不知世事的小女孩兒,離開了母親,怎麼會習慣呢,於是十公主不停地啼哭,日不能食,夜不能眠。乾隆看著女兒紅紅的小臉幾天工夫就變得蒼白起來,不禁心疼萬分。只得又將十公主送回淳嬪宮裡。
女兒既然回了淳嬪宮中,乾隆想念女兒時,便只能去那裡看望。不可避免的,也要就跟淳嬪碰面了。
正所謂見面三分情,不多久,乾隆就看在女兒的份上,寬恕了淳嬪,將她恢復了妃位。
小小的女孩兒,挽救了母親及整個汪氏家族的前途和顏面。
由於特別受寵,十公主從小就跟在父親的身邊,經常與大臣公卿見面,與親哥哥及堂兄弟們混在一起,熟知政務。為了方便,她經常穿著男裝,顯得風姿不凡、爽朗開闊。
十公主尤其與她的姐姐們不同的是,在例行的上書房學習之外,她還沿襲了滿蒙女子的特色,喜好騎射。在木蘭秋狩的時候,每當她彎弓搭箭,總是能箭無虛發,比她的哥哥們要能幹得多。因此,她甚至還得到過乾隆賞賜的黃馬褂。
乾隆看著這個文武雙全,酷似自己的女兒,總是不由自主地慨歎:「恨你不是男兒身啊。」
然而,十公主生來就是女兒身,她不可能繼承父親的皇位。深感遺憾的乾隆只能用其它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愛女之心。
十公主六歲的時候,乾隆就在滿朝文武的子弟中,挑選了自己最信任的人、權臣和珅的獨生子豐紳殷德為未婚夫。這其實是皇帝最大的失誤,也是十公主一生悲劇的起點。
豐紳殷德本身沒有什麼大問題,問題出在他的父親身上。但是乾隆並不知道。
十三歲的時候,乾隆開始為女兒籌備大婚的事宜。
首先,他破格晉封十公主為「固倫和孝公主」,享受皇后嫡出女兒的待遇,相當於親王。而且,他還讓十公主享有乘坐金頂轎的資格,那更是嫡出公主都不一定能得到的特殊待遇,超過了她所有的姐姐們。
就在這一年,乾隆晚年最寵愛的妃子之一,維吾爾族的容妃和卓氏因病去世了。容妃,即傳說中的「香妃」。但是她的人生與民間傳說大相逕庭——她的家族和卓,被認為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人,在穆斯林中享有至高的威望,出於政治考慮,乾隆迎娶了和卓氏二十九代王的女兒買木禮艾則穆。和卓氏初入宮受封和貴人,後封容嬪、容妃。她的家族因為她而備受皇寵,哥哥與堂兄都被封為一等台吉(享有封地握有兵權的王爺)。
從宮廷畫家留下的油畫來看,和卓氏氣質高貴,樣貌秀麗,身材裊娜。由於娘家的雄厚背景,再加上自己出眾的品貌,容妃在後宮備受皇寵。可惜,她一生都沒有生育兒女。
沒有親生兒女的容妃,熱愛草原,也熱心皇家狩獵活動,常常追隨在乾隆身邊,一身戎裝,在木蘭圍場上追逐奔跑的獸群。——因此,她十分喜愛與自己興趣相投的十公主,將她作視作親生女兒一般地疼愛。
容妃去世的時候,大約是五十多歲,臨終時,她對自己不能親眼看著十公主出嫁感到十分遺憾,她在留下的遺言裡,將自己多年收藏的珍寶財物分送給家人以及後宮的姐妹。得到遺贈最多的,就是她念念不忘的十公主,遺贈的珍寶器物多達二百四十多樣。
乾隆五十四年的十一月,十五歲的固倫和孝十公主出嫁了。乾隆送給女兒的陪嫁豐厚奢華,僅綾緞類的衣料就達到近兩千匹,可以堆滿一間倉庫。
婚後,十公主與豐紳殷德琴瑟和諧,感情倒也融洽恩愛。
然而,她的「丈人」和珅卻仗著自己成了皇帝的親家,更加地為所欲為起來。
從小跟隨在乾隆身邊,深諳政事微妙的十公主意識到了平靜中潛藏的危險,正在向自己靠近,但是她對這一切都無能為力,只能時時提醒規勸丈夫,盡量不要參與公爹的事務。
按照自己的承諾,乾隆在登基六十年的時候,將帝位傳給了第十五子永琰,是為嘉慶帝。
嘉慶四年的正月初三,十公主剛滿二十四歲的這一天,她的父親、人生的保護傘乾隆皇帝去世了,享年八十八歲。
乾隆帝剛去世,嘉慶便向和家動手了。他當天便下旨,讓和珅與死黨福長安晝夜輪守梓宮殯殿。這等於變相地將和珅除去了軍政大權,軟禁起來了。
隨後,嘉慶調兵遣將,立即起用自己的親信和親兄弟,接管了軍機處及戶部,並讓兄弟們領著大內侍衛將乾隆的殯殿團團圍住。
正月初十,和珅就在乾隆的棺木前束手就擒。
和珅一入天牢,立即引發了控訴他的高潮,各省督撫、各部公卿多年受他壓制敲詐,這時紛紛上書,要求將他以大逆之罪凌遲處死。
在這種波瀾之下,和府被抄,豐紳殷德也被抓起來審訊。十公主驚恐悲哀,沒有想到這一天這麼快就來到了。為了自己的丈夫和兒女,她只得忍著眼淚,趕進皇宮,跪著請求自己的哥哥,放公爹和丈夫一條生路。
嘉慶從小就特別疼愛這個小妹妹,但也從小就痛恨和珅。據說當年,他得知父親將小妹許配和家時,曾憤恨得飲食不入。
現在,面對哭成淚人的妹妹,他思來想去,只得扶起她,答應饒恕額駙。但是和珅罪大惡極,至多只能保他一個全屍。
十公主只得打道回府。
僅僅又過了四天,嘉慶便在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頒旨公佈了和珅的二十條罪狀。三天後的正月十八日,剛滿五十歲的和珅便在獄中收到了一條御賜的白帛,懸樑自盡了。
總算兄妹情深,嘉慶信守了承諾,不但赦免了豐紳殷德,還讓他仍舊享受伯爵的封號待遇。
對於和家那富麗堂皇的府邸,嘉慶將它一分為二,一半歸還十公主及額駙,另一半賞給了同母的弟弟慶郡王永璘。
永璘是乾隆兒子中最沒出息的一個,但是性格開朗,沒有非分之想,早在乾隆年間,就曾經跟幾位哥哥說:「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頭頂上,惟求諸兄見憐,日後將和珅府邸賜居,則願已足矣。」永琰記住了弟弟的這句玩笑,履行了諾言。
關於和家的產業,太長的單子我們也不用開列了,僅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和家收繳的上好人參太多,多得內務府貯參的地方都裝不下了,不得不賣掉一部份——這一部份是多少呢?——幾百斤。
和家頹態畢現,靠著十公主的身份,苦苦地支撐著。
不過豐紳殷德確是個人材,再加上他是十公主的丈夫,因此,三年後,嘉慶因破白蓮教而大封群臣時,沒有忘記他,將他晉陞為公爵。
和府似乎又出現了生機。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公主府裡的長史奎福(即管家,但是這位管家享受國家六品官的待遇)因為私怨,向嘉慶皇帝打小報告,說豐紳殷德有心造反,而且對公主不敬。
嘉慶大怒,下令調查。調查結果,豐紳殷德造反是純屬誣陷,但是對公主不忠卻是事實——他曾在國喪與公主分房而居的期間,寵幸一個侍妾,還將她偷偷藏起來,生下了一個女兒。
嘉慶怒火中燒:自己看在妹妹的面子上才放過豐紳殷德,沒想到這個傢伙居然敢背著妹妹勾引別的女人,還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國喪守孝的時候生出了孩子!
嘉慶下旨,將豐紳殷德所有的官職都革掉,禁閉在家裡不許出門。
豐紳殷德徹底沒有了出頭之日,病倒了。
自己全力維護的丈夫居然背著自己另有所愛,十公主遭到了莫大的打擊。但是作為乾隆最寵愛的女兒,十公主有尋常女子沒有的剛強和毅力。這一切,她都承受下來了,一如往常一樣,主持著偌大的家,照顧著病魔纏身的丈夫。
嘉慶十五年,不到四十歲的豐紳殷德一命歸西。35歲的十公主成了寡婦。
嘉慶帝對妹妹淒涼的處境無能為力,明清兩朝的公主都是不能再嫁的。他只能經常給妹妹送來錢物,從經濟上幫助她。
道光三年九月,十公主在冷清寂寞中去世了,享年58歲
道光帝對姑姑一生的遭遇備感哀傷,親臨她的墓前祭奠。
這份破格的優遇,應該算是十公主一生中最後一次盛大的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