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對大明的最後一擊:松錦之戰耗盡大明帝國 | 陽光歷史

 

A-A+

皇太極對大明的最後一擊:松錦之戰耗盡大明帝國

2018年01月16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206 次

  皇太極對大明的最後一擊

  松錦之戰,使大明帝國的有生力量消耗殆盡,是大清帝國與大明帝國之間的最後一次殊死戰。這場大會戰,是皇太極生前親臨前線指揮的最後一場戰役,其判斷和指揮稱得上出神入化,是他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從此,明王朝再也沒有力量對付自己的內外敵人了。兩年後,大明帝國轟然垮台。

  大明崇禎二年、後金汗國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這一年,皇太極第一次繞道蒙古奔襲大明帝國首都北京。就在這差不多同一時刻,西北山陝地區陸續發生了高迎祥等領導的農民暴動。

  此後,大明帝國烽煙四起,它不得不在對抗大清鐵騎的同時,費盡心機地力圖遏制四處流竄的暴動農民。在這種情形下,不論是皇太極,還是張獻忠、李自成,均大受其益。他們結成了事實上的統一戰線,成了素不相識、素無往來卻親密無間的戰友,他們奮戰於不同的戰線,向他們備受憎恨的共同敵人大明帝國發起攻擊。

  就這樣,大明帝國曾經強橫無比,由於自我感覺過好而極度傲慢,如今受到了來自外部敵人和自己內部治下人民兩個方面的憎恨。帝國無比艱辛地周旋於內外強敵之間,幾乎是在轉眼之間,便陷入了腹背受敵、四面作戰的窘境。皇太極曾經和他的部下談起過自己對於明王朝的總體戰略:大明就像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要想一下子推倒它不是那麼容易。因此自己要帶領他們砍伐這棵大樹的枝枝杈杈、根根梢梢。等到這樹枝禿根朽之後,輕輕一推,它也就轟然倒地了。第一次打到北京城下時,皇太極看著壯麗如畫的北京城,不無輕蔑地說道,此時拿下那皇城中的「癡兒」,大約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攻之易而守之難,於是他放棄了攻打北京城。皇太極具有極強的定力,其戰略思想顯然是明確而一以貫之的。為此,甚至有部下認為他太過於瞻前顧後,太過於謹小慎微了。

  這一次繞道奔襲大明京師,皇太極獲得重大戰果。在後來的歲月裡,他又陸續發起了四次大規模的長途繞道奔襲,每一次都戰果豐碩,大體上達到了下列兩個目的:其一劫掠了大量人畜物資,其二極大消耗了大明的力量。此外,於有意無意之間,還在第二戰場、兩線作戰的意義上,特別強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張獻忠、李自成們的發展壯大。

  松錦之戰,則大體上可以看成是他對大明這棵老朽的大樹,完成了諸多砍伐工作後的最後一擊。

  被認為是國家棟樑的大將滿桂,死了;號稱一代名將、被袁崇煥倚為臂膀的趙率教,死了。無論如何,他們畢竟戰死沙場,死在了抗擊敵人的陣地上,算是死得其所。有蓋世之才的熊廷弼,死了;號稱肝膽義氣奇男兒的袁崇煥,死了。他們則是死在了自己的皇帝手中,死得慘烈無比,死得充滿了負面的價值。而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孫承宗,也被皇帝不由分說地免去職務,黯然回鄉了。

  時人和後人談到此時的大明帝國,時常使用的詞彙是:賄賂公行,黨爭劇烈,刑章倒錯,宵小橫行。意思是說,貪污受賄成了公開的秘密,帝國官場中不問是非善惡只看是不是自己人,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國家重用獎勵的大多是些壞蛋,品行高尚才幹卓越之士或者命運悲慘或者很快便被邊緣化,而貪官污吏、宵小壞蛋們則興高采烈地奔走於帝國堂皇的廟堂之上。在內外敵人和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大明帝國似乎在目不暇接的轉瞬之間,便完成了從花團錦簇淪入百孔千瘡的全過程。速度快得令人目瞪口呆,幾乎沒有反應的時間。

  就這樣,大明帝國曾經強橫無比,由於自我感覺過好而極度傲慢,如今受到了來自外部敵人和自己內部治下人民兩個方面的憎恨。帝國無比艱辛地周旋於內外強敵之間,幾乎是在轉眼之間,便陷入了腹背受敵、四面作戰的窘境。皇太極曾經和他的部下談起過自己對於明王朝的總體戰略:大明就像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要想一下子推倒它不是那麼容易。因此自己要帶領他們砍伐這棵大樹的枝枝杈杈、根根梢梢。等到這樹枝禿根朽之後,輕輕一推,它也就轟然倒地了。第一次打到北京城下時,皇太極看著壯麗如畫的北京城,不無輕蔑地說道,此時拿下那皇城中的「癡兒」,大約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攻之易而守之難,於是他放棄了攻打北京城。皇太極具有極強的定力,其戰略思想顯然是明確而一以貫之的。為此,甚至有部下認為他太過於瞻前顧後,太過於謹小慎微了。

  這一次繞道奔襲大明京師,皇太極獲得重大戰果。在後來的歲月裡,他又陸續發起了四次大規模的長途繞道奔襲,每一次都戰果豐碩,大體上達到了下列兩個目的:其一劫掠了大量人畜物資,其二極大消耗了大明的力量。此外,於有意無意之間,還在第二戰場、兩線作戰的意義上,特別強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張獻忠、李自成們的發展壯大。

  松錦之戰,則大體上可以看成是他對大明這棵老朽的大樹,完成了諸多砍伐工作後的最後一擊。

  被認為是國家棟樑的大將滿桂,死了;號稱一代名將、被袁崇煥倚為臂膀的趙率教,死了。無論如何,他們畢竟戰死沙場,死在了抗擊敵人的陣地上,算是死得其所。有蓋世之才的熊廷弼,死了;號稱肝膽義氣奇男兒的袁崇煥,死了。他們則是死在了自己的皇帝手中,死得慘烈無比,死得充滿了負面的價值。而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孫承宗,也被皇帝不由分說地免去職務,黯然回鄉了。

  時人和後人談到此時的大明帝國,時常使用的詞彙是:賄賂公行,黨爭劇烈,刑章倒錯,宵小橫行。意思是說,貪污受賄成了公開的秘密,帝國官場中不問是非善惡只看是不是自己人,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國家重用獎勵的大多是些壞蛋,品行高尚才幹卓越之士或者命運悲慘或者很快便被邊緣化,而貪官污吏、宵小壞蛋們則興高采烈地奔走於帝國堂皇的廟堂之上。在內外敵人和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大明帝國似乎在目不暇接的轉瞬之間,便完成了從花團錦簇淪入百孔千瘡的全過程。速度快得令人目瞪口呆,幾乎沒有反應的時間。

  松錦之戰發生在皇太極和洪承疇之間。

  此時,偌大的一個大明帝國,如果說還有能夠和皇太極抗衡的人物的話,或許就只有洪承疇和孫傳庭了。他們之間上演了一出真正的悲喜劇。

  洪承疇是福建南安人,字亨九,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此人能文能武,富有才幹,曾經是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們的真正剋星。當李自成還是高迎祥部下的闖將時,闖王高迎祥就大敗於洪承疇指揮的一次大戰中,他本人也被洪承疇指揮的孫傳庭所俘,並被送往京城處死。李自成成為闖王后,在與洪承疇的陝西潼關南原一戰中,全軍覆滅,李自成僅僅帶領十八騎逃進商洛山中。恰在此時,皇太極發動了針對大明朝的軍事行動。假如崇禎皇帝多一點點政治謀略和戰略頭腦,不是急吼吼地將洪承疇和孫傳庭調去對付皇太極的話,李自成可能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他可能會死在商洛山中,而不是後來的九宮山。當時的大詩人、大學者吳偉業認為,大明帝國「危亡之局,實決於此」。(吳偉業《綏寇紀略》卷六)

  隨著歲月的推移,我們將會意識到,這種見解的確有根據而且十分準確。這件事情發生在大明崇禎十一年、大清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冬天。這年冬天和後來發生的事情,充滿黑色幽默,其情節之離奇,讓人無法置信,可能足以令不管擁有多麼豐富想像力的小說家都要瞠目結舌。

  洪承疇擔任大明帝國陝西三邊總督時,曾經專門負責平息關中地區的農民暴動,孫傳庭是他極為得力的部下。孫傳庭有大才幹,治軍嚴整,作戰作風凶悍而富有謀略,在與暴動農民的周旋中,屢立大功。高迎祥死在他的手裡,李自成也大敗在他手下,一大批農民軍首領都曾經吃過他的大苦頭。在早期的軍事生涯中,他似乎就沒有打過敗仗。《明史》作者認為他「沈毅多籌略」,就是深沉剛毅多謀善斷的意思。(《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孫傳庭)假如運氣足夠好,或者上天能夠賦予他另外一種才能的話,他有可能成為大明帝國末年挽狂瀾於既倒的人物。可惜,他的運氣不夠好。或者說,上天對他還不夠關愛,沒有在賦予他處理軍國大事之能力的同時,還賦予他帝國官場更加看重的才能,比如察言觀色、投人所好、乖巧一點,更討人喜歡一點等等。結果,他性格和才能上的此種特徵,導致他的頂頭上司很生氣,後果也就變得特別嚴重。

  差不多就在他屢立大功的同一時間,崇禎皇帝特別著迷地寵信上了楊嗣昌,幾乎給了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處理軍機大事的全權。偏偏孫傳庭無法苟同他的諸多決策,並上書皇帝申訴自己的看法,導致楊嗣昌切齒痛恨之。在此前後,孫傳庭還因為缺少投人所好的才能,把一位同樣得罪不起的大太監高起潛也得罪得不輕。於是,孫傳庭應該受到的獎勵和晉級便多次被壓在楊嗣昌手中,他的部下也自然受到了同等待遇。

  潼關南原戰後,李自成全軍覆滅,只有十八騎隨他逃遁到商洛山中。就在孫傳庭和洪承疇準備徹底搜剿商洛山時,皇帝急急忙忙地命二人率部進京,前去保衛京畿並對付皇太極。就此,李自成獲得了一線生機,而孫傳庭則掉進了無邊的噩夢之中。

  孫傳庭接到崇禎皇帝的調令,任命他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賜尚方劍,代剛剛戰死的總督盧象升對抗入侵清兵。當此時,孫傳庭帶兵來到了北京郊外。楊嗣昌和深受皇帝喜愛的大太監高起潛不願意孫傳庭見到皇帝,二人找了許多理由,證明孫傳庭十分招人討厭,說服皇帝下旨「切責」——痛斥孫傳庭,並以京師戒嚴為名,不許他進京朝見。恰在此時,洪承疇也趕到了京郊。皇帝不但派人來到郊區犒勞,而且命他即刻朝見天子,搞得孫傳庭意興闌珊,頗感鬱悶。

  隨後,在楊嗣昌主持下,做出了一系列決策。此時的孫傳庭還是沒有學會看人臉色,他仍然堅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做法,和楊嗣昌辯駁不已。他認為,不應該把陝西精兵長期調離山陝地區,以防發生不可測之後果。他說的一切被後來的發展所證實。一年之後,李自成就是在陝西部隊被調走後,休養生息並東山再起的。然而,倒霉的是,預言家本人不但兩個耳朵都聾了,而且在他的預言被證實的過程中,他只能在皇帝的監獄裡苦熬時光。

  關於孫傳庭耳聾的經過,《明史》中的記載十分簡略,大意是說,孫傳庭堅決勸告楊嗣昌接受自己的忠告,「嗣昌不聽。傳庭爭之不能得,不勝鬱鬱,耳遂聾」。(《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孫傳庭)表明他的耳聾與心境的極度焦慮鬱悶有關。

  孫傳庭被抓進監獄的大體過程是:

  孫傳庭接受皇帝的調令時,曾經上書皇帝,其中談道:「邊疆事務敗壞到這種程度,原因是決策失誤;目前工作告一段落之後,請求皇帝允許我當面商決大計。」(《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孫傳庭)不久,適逢京師解除戒嚴,皇帝重新任命他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也就很自然地請求覲見皇帝。楊嗣昌知道後,大驚,以為孫傳庭是要在皇帝面前對付自己。於是,將孫傳庭派來投書的人拒之門外,並將給皇帝的上書一併退還本人。孫傳庭大為惱火,立即上書皇帝,「引疾乞休」,就是以生病為由,請求辭職。楊嗣昌一見,也立即上書皇帝,彈劾孫傳庭,說他並不是真的聾了,而是以此為借口,發洩對皇帝的怨氣。崇禎皇帝遂大怒,下令撤銷孫傳庭的一切職務,廢為平民。然後,想想不過癮,又派一位省級官員前去核實孫傳庭那廝是真病還是假病,耳朵是真聾還是假聾。這位官員核實後報告說:孫傳庭真是聾了,不是托詞。皇帝又大怒,索性把這位官員和孫傳庭一起抓進了監獄。

  《明史》記載說,舉朝皆知其冤,可是沒有人為他講話,原因是沒有人敢於讓皇帝和楊嗣昌不高興。

  此後,孫傳庭在監獄裡一待就是三年。三年間,楊嗣昌一敗塗地,孫傳庭曾經作過的預言成為現實,而且是所有的可能中最糟的那一種——陝西精兵離開山陝地區之後,李自成得以東山再起。崇禎皇帝又一次想起了孫傳庭,於是,把他從監獄裡放出來,讓他再立新功。三年時間,天下已經變成了另外一副模樣,李自成和張獻忠已然成了氣候,在皇帝的逼迫下,孫傳庭稀里糊塗地死在了戰場上。

  如果說孫傳庭遭遇了黑色幽默般的命運,洪承疇演出的就是一出悲喜交集的、相當經典的小劇場實驗話劇了。

  洪承疇肯定十分瞭解孫傳庭的才幹與為人。我們沒有確切的資料,無法知道孫傳庭的遭遇對洪承疇產生了什麼影響。差不多在孫傳庭被抓進監獄的同時,洪承疇接受了總督薊遼軍事、對抗皇太極的重任。這真是一個不祥的職位,從薩爾滸之戰開始,近二十年時間裡,沒有一個人在那個位置上能夠建功立業後全身而返。幾乎所有面對這個使命的人,不是身敗名裂,就是家破人亡。事實上,僅此一點,就足夠證明大明帝國在自己生死存亡的問題上,是何等輕浮乖戾了。

  洪承疇富有謀略,聲名卓著,深孚眾望,在這個足以令人精神分裂的凶險崗位上,他被成功地撕扯成了兩個人,從而成為一個特殊的例外。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