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中國經濟的驚天大掠奪:日本的經濟侵略
日本明治立憲第二年,1890年11月底,東京召開了第一次日本帝國國會。
原本喜歡用刀劍解決問題的武士們,開始西裝革履地在國會議事堂裡討論政治。日本首相也在這裡代表政府發表施政演說,首次以這種方式公開日本未來政策。
這一貌似「文明開化」的成果,引來國際上一片讚譽,然而,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山縣有朋,這位發表施政演說的日本第一任首相,卻是一名被稱為「皇軍之父」的軍人。這位軍人首相在施政演說中直截了當地指出,日本不僅要保衛自己的國土,也就是「主權線」,還要走出去,保衛日本生存不可或缺的「利益線」。
「利益線」是什麼?當時很多人並不清楚,但接下來的甲午戰爭、侵華戰爭,日本追逐利益的腳步踏在了鄰國的土地上,很多人才知道「利益線」的真實意思。
在山縣有朋發表「利益線」理論四十年後,同樣是在日本國會上,一條寫著「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的橫幅,被後來成為甲級戰犯的松岡洋右舉起。
日本的生命線,怎麼會在他國的土地上?在這條步步推進的線背後,他又是怎樣對中國實施瘋狂掠奪的呢?
山縣有朋
日本,中國東海上的彈丸島國,國土面積只有三十多萬平方公里,卻在明治維新後更趨野心勃勃,他們將太陽印在自己國旗上,夢想成為日不落帝國。然而,相對於疆土龐大的大清國,以及西方列強,日本的國土實在太小。那麼,他們的信心又來自哪裡呢?
精於查證的日本人發現:大英帝國的起點英倫三島,面積甚至比日本列島還小,而在歐洲大陸叱吒風雲的德意志帝國,除去殖民地外的國土面積,其實也和日本差不多。
因此,很多日本人認為,英國是歐洲的海洋國家,日本是亞洲的海洋國家。大英帝國受著全世界殖民地的供養,日本也可以走出去,讓亞洲供養自己。
福澤渝吉,日本著名思想家,他認為被西方列強從日本拿走的,日本可以從亞洲鄰國那裡拿回來,這就是後來對日本影響深遠的「補償論」。
日本,自古資源貧瘠,依靠從中國學來的養蠶制絲,以及以廉價人力換來輕工業產品。然而,在終於積攢夠了一點軍事本錢後,與大清國在甲午年大戰一場,嘗到了巨大的甜頭。隨後利用清政府賠償的白銀,完成日本近代化經濟結構的升級,隨著國力迅速提升,日本加快了侵略掠奪的步伐。
在一次次侵略戰爭後,日益富足的日本在國際上更加體面。巴黎和會上,日本成了有資格在密室裡宰割世界的五大國之一。而被日本侵略的人們漸漸發現,自己的家鄉日益貧窮。日本侵佔中國台灣後,修建的工廠幾乎都是砂糖廠;侵佔朝鮮後,要求朝鮮到處都種上水稻。而收穫的砂糖和稻米,大多運向日本,這是日本喜愛和需要的食物。在中國東北,本溪的鐵礦、撫順的煤礦,都被日本人攫入囊中。
日本每每遇到困難,本能地都會將手伸向鄰國。20世紀2、30年代,每年增長的百萬人口,讓土地狹小的日本不堪重負,日本便有計畫地向中國東北進行數百萬規模的移民。
在日本移民無法同堅韌的當地中國農民競爭之際,日本當局便發動九一八事變,直接把中國農民的土地強佔過來,分給日本農民。九一八後日本在東北掠奪了3.9億畝土地,分給了日本移民2200多萬畝。
在19世紀初的中國,隨處可見日本的「中國通」,他們很多是探礦隊員,他們的使命就是在中國尋找日本稀缺資源,然後設法強佔竊取。
當西方列強紛紛將庚子賠款返還中國,用於中國教育事業,而一直自稱致力於中日提攜的日本,卻成為最不願意還錢的消極抵制國。日本日後鼓吹的「大東亞共榮圈」,本質就是日本侵佔亞洲各國,然後,讓被侵佔地區都按照日本的要求,發展日本所需的產業,來實現日本的繁榮。
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經過秘密培訓的大批日本人,突然出現在中國淪陷區域內各個關鍵經濟部門,成為「接受大員」,負責「沒收」中國的工廠。
這就是《日滿華經濟建設要綱》,是日本在1940年制定。要綱提出,日本本土是核心,發展武器工業、化工產;東北淪陷區提供日本所需要的資源,包括煤炭、鋼鐵及化工半製成品;中國華北則為日本提供鐵、鋁礦石、棉花、皮革等物資。
日本究竟從中國掠奪了多少財富,已經同日本在華犯下了多少罪惡一樣,因為數量龐大而漫不可考。但冰山露出的一角,仍讓人觸目驚心。在日本同美國開戰後的1942年,日本礦石及其製品的23.9%、金屬及其製品的55.8%都來自中國東北。生產大和號所用的全部煤炭,都來自中國撫順。日本士兵穿的棉衣所用棉花,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甚至日本那支在太平洋上和美軍廝殺的艦隊,多是用中國的鐵建成的。
汪偽政權發行的偽幣裡,有85%供給日軍來購買物資。由此可見日本對中國巨大的物質掠奪,這還不算文化掠奪中那被帶到日本的三萬六千件以上的中國文物,存世量三分之一以上的甲骨。
強盜可以發家致富,卻不能富過三代。貪婪只會催生更大的貪婪,一直到將自己毀滅為止。日本自掠奪中國台灣和朝鮮,一直到把掠奪範圍擴展到整個東北亞、東南亞,達到頂峰,恰好用了不到三代人的時間,而日本帝國的末日,也在其侵略掠奪的頂峰上到來了。
日本近代歷史是侵略與殘殺的歷史,
日本近代經濟是掠奪與搾取的經濟,
日本應該對這段歷史進行深刻反省。
(來自高會民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