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煤史:曾被認為是疾病、死亡和魔鬼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煤史:曾被認為是疾病、死亡和魔鬼

2015年05月09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44 次


 

13世紀裡,教會和煤炭商人為煤炭利潤而展開爭搶,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意義。16世紀中期以前的煤炭貿易都是無關緊要的,因為煤的使用還沒有普及。之所以很少有人燒煤,一個不可否認的重要原因就是煤煙,英國人發現煤煙的氣味既令人作嘔,又有害健康。埃莉諾女王1257年訪問諾丁漢時,沒待多久就匆忙逃離了,因為她無法忍受煤煙的氣味,並且擔心煤煙會危害她的健康。


令埃莉諾女王感到煩擾的煙味兒,可能是鐵匠燒煤或人們燒製石灰時發出的,這些石灰要用來修整諾丁漢城堡。在13世紀,諾丁漢人並不在家裡燃煤,因為煤的氣味實在不討人喜歡,不適合家庭使用。當時燒的煤大部分是從靠近地面的地方開採出來的,確實極易產生煤煙。後來,諾曼底的城堡和一些大莊園豎起了排放煤煙的煙囪,但直到兩個世紀後,這種奢侈品才出現在普通人家的小房子上。一般家庭通常在房屋的中央用石頭壘起壁爐,遠離木製牆壁。因此,煤煙很容易就會充斥整個房間,直到它從牆壁或屋頂的縫隙裡慢慢散逸。幾十萬年前,直立猿人把木頭火堆聚攏到木製的寬敞棚屋裡,從室內空氣質量的角度看,13世紀的英國人並沒有比直立猿人創設的這種條件進步多少。


在愛德華一世統治時期,從1285年開始,為了解決煤煙的問題,在倫敦設立了很多委員會,因為當時人們紛紛抱怨煤煙已經「污染和腐化」了空氣:在1306年夏天,鐵匠、釀酒者和其他需要硬燃料的人們,因為燃燒了太多的煤而引起廣大民眾的抗議,政府於是頒布了一道禁止燃煤的法令。儘管新的法令規定對燃煤者課以重罰並毀掉其熔爐,但還是有人偷偷地燃煤,這仍是一個問題。有傳言說,有人因為違背煤的禁令而被絞死、被拷打、被斬首,但這只是傳說,並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證實有人因燃煤而被處死,而且一些學者也認為這種說法不可靠。那些強制措施確實限制了煤的燃燒,但這只是暫時的,幾年後,燒製石灰者和鐵匠們又重新使空氣中充滿了煤的辛辣而刺鼻的氣味。


倫敦之所以鼓勵燃煤,原因很簡單:倫敦的人口乃至英國的人口都已大大增長,這導致森林面積正不斷減少。城市附近的森林首先遭到了破壞:人們為了取火而燃燒樹木,為了得到木材而大肆砍伐,為了種植穀物、飼養家畜而向森林無度索取……由於森林提供的能源變得越來越珍貴,因此人們轉而求助於地下資源。那不斷擴張的城市和逐漸縮減的森林,在那些煤炭商人們的眼中,也許意味著一個煤炭工業欣欣向榮的春天。但實際上,要解決能源這個特殊的問題,不能靠煤,最根本的是要大量縮減人口,或許這要靠一次人類歷史上的大災難來完成。


1347年,在西西里島海港靠岸的一艘商船,把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eague)(即黑死病)帶到了歐洲。當時,黑死病(Black Death)已經使中國、印度和中東的人口銳減,如今它又向歐洲發起了第一輪衝擊,將有大約1/3的歐洲人死於這場災難,也就是250萬人;而這場災難一直持續到了1351年。一些學者分析道,黑死病之所以形成如此致命的災難,是因為多年來不穩定的氣候、糟糕的收成和饑饉已經使人們變得脆弱。當時享有盛名的巴黎大學的醫學專家們經過認真的研究,發現1345年3月20日發生過一次罕見的行星排成一線的現象,這就是黑死病的起因。但儘管如此,當時仍有許多人把這場瘟疫看作上帝的一次發怒。


15世紀之前,瘟疫至少三次捲土重來,降臨英國;在疾病和其他原因的打擊下,英國的人口一再減少,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6世紀前後。那時,英國只剩下約300萬居民,大約是瘟疫來臨之前人口的一半。人們在廢棄的農場上重新培育出的森林,已足夠供應縮減後的人口所需要的能源,因此,煤炭貿易衰落了。


感染了的小腫塊,或者說淋巴結的腫脹,是黑死病特有的恐怖症狀,令那些煤炭商人感到倒霉的是,煤與這症狀有著某種相似之處。一位在瘟疫中倖免的威爾士人說,淋巴腫塊在爆發時看起來就像「零碎且脆弱的海煤」,那疼痛則「如同燃燒的煤渣一樣火燒火燎」。皮膚的發炎讓人想起煤,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紅疹(carbuncle)也是由小塊的煤或木炭引起的,起源於拉丁地區,已經蔓延到了英國。不久,一種以結節潰爛為症狀的病被人們稱為「炭疽熱」(anthrax),也就是希臘語中的「煤」。


這些要命的聯想使得中世紀的人們深信,污濁的空氣一般都對人體有害,這也許是英國如此迅速地把煤煙定為一大威脅的原因之一。還是那位把爆發的淋巴腫塊比作碎煤的威爾士作家,也曾用典型的中世紀比喻風格寫道:「死亡正像黑色的煙幕一樣向我們逼近。」人們可以聞到並且尤其感到頭疼的是煤煙中硫的氣味,他們相信硫——就是通常說的硫磺——具有惡魔般的地獄氣息。簡而言之,在中世紀,想像力給煤帶來了一個難題,即人們總是把煤與疾病、死亡和魔鬼聯繫在一起。


雖然像英國許多地方那樣的富有煤礦仍歸羅馬天主教堂所有,但這並沒能消除煤給人帶來的恐怖聯想。在16世紀,羅馬天主教堂發現與煤打交道的道路變得更加艱難。能夠很容易地從石頭中萃取或從狹窄的礦井中開採的煤礦,已經越來越少。要想開採更深處的煤,就必須具備雄心壯志和更深的隧道,而重要的是,新的建設不僅耗費巨資,而且必須保證在地下水位以下挖掘礦井時不能破壞地下水。


進行這麼大手筆的投資,需要對煤的未來充滿切實的信心,並且願意付出行動,但神職人員們對煤可沒有這麼大的信心,所以他們拒絕投資。事實上,他們通常並不親自管理礦業,而是將礦井租給那些願意管理的人們。但是,礦井的租期非常短,因此,礦井的實際經營者們只有斥資擴大礦井的規模,才能在租期內獲得利潤。我們可以推知,如果礦井自始至終都掌握在教堂手中,那麼煤炭工業就無法滿足即將到來的對煤的需求的劇增。但這種假設是否能夠成立,我們卻無從得知。1527年,國王亨利四世決定廢除來自西班牙阿拉貢的凱瑟琳王后,因為凱瑟琳沒能為他產下男性繼承人,亨利四世的這一決定影響到了英國的很多方面,包括煤炭工業。


由於羅馬教皇沒有准許亨利四世廢除王后,亨利四世於是與羅馬一舉決裂,這件事在歷史上轟動一時。亨利四世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由此產生的一個結果就是英國工業的極大繁榮。當時,教會佔據著英國大約1/5的土地和財富,在收入上是王室的將近三倍,因此,當國王極度渴望金錢,並且反教會情緒高漲的時候,教會的處境就顯得危險了。教會將近一半的財富由大約800座修道院把持著,要在以前,亨利四世也許只是將其進行削減,但在1536年和1539年之間,他卻解散了英國的修道院,並在國會的幫助下沒收了他們的財產。英國許多富有的煤礦突然成了王室的財產,另外,通過合法的土地買賣,新興的商人和貴族階層也得到了一些煤礦,他們急切地希望通過各種手段從中獲取利潤。


紐斯卡爾周圍的城鎮商人們,在與教會爭奪煤礦控制權的鬥爭中終於取得了實質性的勝利。泰恩茂斯修道院院長管轄的那些礦井,曾經引起1268年城鎮商人與僧侶之間那場暴力衝突,如今都已歸屬商人們名下。雖然達拉謨的主教在其後幾年裡繼續把持著手中的財富,但在亨利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這些財富還是轉到了商人們手中。紐卡斯爾的商人們最終控制了這個地區的煤炭出產,他們可以瘋狂地拓展礦井了。


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即位時,英國還時常被鄰國嘲笑,那些鄰國都比英國更大、更強、更完備。英國與歐洲的貿易關係還處於半殖民狀態,主要靠出口毛料半成品和原料來支撐。在海上,英國仍然勢單力薄;在科學、技術和都市化進程方面,英國也遠遠落後於鄰國。總而言之,那時候幾乎看不出,英國即將進入如今稱之為黃金時代的發展階段,並且將在世界事務中變得舉足輕重。


像當時歐洲的大多數國家一樣,英國的人口和經濟都正從瘟疫過後的低谷中回升。英國農民的生活正在逐步改善;一位作家在1577年寫道:如今,越來越多的貧民家庭開始使用一些舒適的小物件,如枕頭,人們用它取代了往日休息時用的「舒服的圓木」。但是,英國經濟的增長卻也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威脅——這個小小島國的森林又開始慢慢縮減。英國的羊毛工業逐漸顯出優勢,於是,越來越多的地主砍倒自己的林地,取而代之以可愛的綠色牧場;如今的英國,到處都是這種牧場。另外,鋼鐵工廠所到之處,那煉鐵的熔爐都吞噬著大量的木炭,消耗著當地的森林。


伊麗莎白在位期間,中央政府曾派出許多委員會調查全國木材短缺的狀況,每一個委員會都確定地說,全國的森林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當時的作家們都為英國木材的流失而感到驚慌,他們認為那大片的森林已經「嚴重地衰減和損壞」了。這種對森林的破壞不僅意味著燃料的短缺,而且還將威脅每個人的家庭生活和幾乎每種工業的運轉;此外,這也預示著當時許多重要的建築材料即將匱乏。木材在幾乎所有的建造方面都派得上用場,包括房子,家庭用具,手推車,勞動工具,容器,當然還有船。海軍認為木材的短缺是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因此,國家通過了一些法律,限制對木材的砍伐,並且加重了對偷盜木材者的罰款。在艾塞克斯郡,那些因「偷盜樹籬」而被抓的人,將被「鞭打至鮮血淋漓」。


在城市裡,能夠更加敏銳地感覺到燃料的短缺,尤其在倫敦。整個英國的人口是處於增長的趨勢,而倫敦的人口則增長得更快。當然,由於城市不斷擴大,附近郡縣的森林漸漸被砍伐至盡,因此人們不得不從越來越遠的地方拖運木材。木材主要用於家庭的取暖和做飯,但很多生產流程也離不開它。一項統計表明,單單是倫敦的釀酒者,每年就要燒掉2萬貨車的木頭。由於燃料短缺越來越嚴重,木頭價格的上漲速度已經超過了通貨膨脹;貧民們苦不堪言,因為燃料已佔據了他們絕大部分的生活開銷。


那段日子裡,倫敦居民的生活尤為艱難,他們甚至無法在家中取暖。也是在那時,歐洲進入了一直延續到18世紀的所謂小冰期。就平均溫度而言,自從最後一片薄冰從北半球消融之後,那是歐洲最冷的一段日子;人們跌入漫長的嚴冬,泰晤士河偶爾會被冰層覆蓋。據說,在1564年至1565年的冬天,伊麗莎白女王每天都到河面的冰層上散步。在1607年至1608年的冬天,倫敦的人們在泰晤士河上舉行了第一次冰上集市。小販們賣著吃的和喝的,人們興高采烈地進行著各種娛樂活動,有的跳舞,有的打保齡球。在此後的兩百年裡,人們曾多次舉行這種集市,而且一次比一次精巧。


如果16世紀的燃料短缺愈演愈烈,那麼它最終不僅會減緩倫敦經濟的發展,還將影響到倫敦人口的增長。像當時的大多數城市一樣,倫敦的出生率一直低於死亡率;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部分是因為瘟疫、天花和傷寒的間歇性爆發,它們很容易在擁擠的城市貧民中傳播。墓地裡的墳墓在不斷增加,城市要想發展,就必須從農村吸引更多的居民,填補死亡所造成的空缺。但是,人們儘管遷居心切,卻不得不考慮,燃料短缺仍沒有得到解決,這不僅會遏制經濟的發展,而且將使原本就不方便的城市生活變得更加困難。最終,倫敦的生活會變得讓人難以忍受,人們於是寧願選擇待在農村,這樣離森林更近,而且起碼他們可以在自己家裡取暖、烤麵包。後來,由於森林仍在繼續縮減,燃料的短缺可能會減緩整個國家的人口增長。人口統計學的研究表明,在前工業時代的英國,經濟的不景氣導致了人們的晚婚,和人口出生率的降低。


但是,能源危機卻從未像燃料危機那樣嚴重,這要歸功於——煤。16世紀70年代,英國國內的用煤量劇增,到1603年,也就是伊麗莎白統治末期,儘管人們對煤的抱怨仍不絕於耳,但煤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燃料來源,倫敦的富人們盡可能地避免用煤,因為他們依然蔑視煤煙。在1630年有一種傳言:三十年前,「倫敦體面的女士們從來不進入燒海煤的人家或房間,也不願吃任何用海煤烘製或燒烤的肉」。然而幾十年後,那些體面的女士和先生們屈服了。在17世紀20年代,煤昂首進入了富人家的大雅之堂,就像進入貧民家一樣。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