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代火器:火炮威力強大致朱元璋遠擴城牆
明朝守城第一器是何物
魯迅先生在《電的利弊》一文中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外國人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但如果魯迅先生瞭解了明朝火器也許就不會這麼看了。
明朝是中國古代把火器使用到最極致的年代,火器的種類紛繁多樣。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教師賀雲翱告訴記者,明朝的火器在當時的世界是數一數二的。明朝的火器一般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燃燒性火器,比如火箭、火球等;一類是爆炸性火器,比如地雷、炸彈等;還有一類是管形射擊火器,就是槍和炮這些火器。
明朝有一種叫萬人敵的燃燒性火器,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就稱讚它是「守城第一器」。這種火器是用泥製成的,周圍留有小孔的空心圓球,晾乾後裝填火藥,並摻入有毒物質。當敵人攻城時,點燃引信,拋到城下,火焰會四面噴射,並不斷旋轉,燒灼敵軍。因為它製作簡單,取材又方便,又有殺傷功能,所以才有此稱號。
南京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潘仁明告訴記者,古代火器主要都是利用黑火藥的燃燒作用來製作武器。黑火藥的工作原理很簡單,主要成分是硝石和硫磺,將這兩種物質按照一定的比例配製,再加入其他一些輔助成分,點燃後它們會發生化學反應,生產高溫氣體,公式如下:2KNO3
+ S + 3C = K2S + N2 ↑+ 3CO2
↑。黑火藥對火花和火焰敏感,點燃後火焰的傳播速率較快。燃燒時能釋放出大量的高溫氣體,並產生很多熾熱的固體顆粒,形成大量的煙,能造成一定迷惑作用。
明代的火銃兵,他手持的三眼銃創製於明嘉靖年間,連射性能好,且實用性高,廣泛引用於明騎兵和神機營部隊,是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但此銃精度不高且二次裝填(三發後裝填)不便,逐漸被明軍廣泛裝備的鳥槍和弗朗機等火器替代,但因其功能的特殊性(連射,可當錘)明末騎兵確依然大量裝備。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出宮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銃。 明朝使用最多的火器是什麼
賀雲翱告訴記者,在明朝,使用最頻繁、產量最大的就是火銃了。堪稱明朝時期的頭號火器。現今發現的最早的明朝火銃也是南京製造的,是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寶源局」製造的一把銅銃。身長就有44.2厘米,口徑是2.2厘米,重量是2斤12兩。
火銃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元朝,比西方早數十年。火銃在明朝運用得最廣泛。這一時期的火銃,還沒有槍和炮的區別,如果想使用輕便,就造得小一點,如果想增大威力,就造得大一點。而通常大一點的叫火銃,小的就叫手銃。兩者後來漸漸發展為不同方向,大的往炮發展,小的往槍發展。
但不管大的火銃還是小的手銃,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由前膛、藥室和尾銎(qiong)三部分構成。其中藥室部分隆起,上有火門。發射時,先把火藥從銃口裝進藥室,再塞入用木頭做成的馬子,用來閉氣,然後將子彈裝入前膛,用火繩通過火門點火,點燃藥室裡的火藥,火藥燃燒生成大量的高溫氣體,就可以將前膛的子彈推射出膛。
潘仁明教授說,黑火藥的主要作用其實就是推進和發射作用,爆炸性能不強,主要是燃燒,通過燃燒時釋放的高溫氣體將周圍的東西推射出去。所以黑火藥和現代火藥的功用都主要是作為發射藥所用,而不是炸藥所用。
現代火藥與古代的黑火藥不同,主要是無煙火藥,點燃後產生的煙霧很小,沒有多少固體顆粒,可以避免黑火藥作為發射藥時因為雜質太多而導致堵塞。所以現代火藥作為發射藥更為好用。
明代的爆炸性兵器地雷水雷用的什麼藥
明朝時期的爆炸性火器也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地雷和水雷。地雷和水雷最早都是由中國的明朝時期發明的。
據1412年焦玉所著的《火龍經》記載了最早的地雷——「炸炮」,是最早的壓發地雷。歐洲是在15世紀的要塞防禦戰中才開始出現地雷。
而在1558年明朝人唐順之編纂的《武編》中,詳細記載了一種「水底雷」的構造和布設方法。「水底雷」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歐美國家是在18世紀才開始實戰使用水雷的。
但是潘仁明說,因為黑火藥爆炸性能不強,古代的爆炸火器只是利用黑火藥的推射功能。爆炸性的火器是把黑火藥放置在密閉的空間裡,通過引線點燃後,黑火藥燃燒過程中產生了高溫氣體迅速膨脹,從而使密閉的罐子或盒子炸開,而如果密封的罐子裡再放些石子、瓷片、鐵珠之類有殺傷性的東西,那這些東西也會隨著氣體膨脹而炸開,從而射殺敵人。
而古代的火藥跟現代意義上的炸藥是不同的,火藥一般是用作火器中的發射藥用的,主要用作彈藥的推進劑,讓彈藥飛射出去。而炸藥是現代才出現的,炸藥自身帶有爆炸性能,比如我們常說到的TNT,就是炸藥的一種。它在燃燒過程中還會發生其他化學反應,從而產生大量的爆炸能量,會產生衝擊波,這也是炸藥比火藥厲害的地方。而古代黑火藥只是利用了它的推射能量,把冷兵器的能量放大。
中國第一部有瞄準具的炮是南京製造
在明朝之前,中國的火炮都不具備瞄準功能,火炮發射時經常位置跑偏,有時火炮在發射時自身還不穩定,因為發射時後坐力大,跳動得厲害,有的後坐力距離高達二三十步,有時還向左右橫蹦,甚至倒翻轉過來,傷害炮手和自己人。因此,在使用時要先挖一個坑,將火炮安設在坑內,使炮身固定住,然後才能發射。但是這樣帶來一個麻煩,就是只能固定向一個方向射擊,不能機動地調整火炮位置,如果遇到緊急情況,火炮就只能捨棄。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一種名叫佛郎機的輕型火炮傳入中國,並且被一位叫何儒常的中國人學會了製造該炮的技術。賀雲翱說,最早的佛郎機就是在南京生產。
據資料記載,當時製造的佛郎機炮有大樣、中樣、小樣三種。後來又把佛郎機炮分為五種,依此稱號,如一號、二號等,其中一號、二號是重型火炮。各式佛郎機炮,凡是重量在70斤以上的,射程可達2000米。
佛郎機炮是一種攜帶瞄準具的火炮,前面有準星,後面有照門。裝在炮架上,可以上下左右自由轉動。因為有了佛郎機傳入,中國的火炮開始進入有瞄準具的時代。提高了火炮的命中率,增大了火炮的射程。
為了提高瞄準率,明朝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叫「銅銃規」的瞄準器具,專門給重型火炮進行發射角度的測量。
當然這種瞄準具和今天的瞄準具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南京理工大學彈道研究所所長王中原告訴記者,現代瞄準具種類多樣,技術也更為發達。瞄準具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三點一線,但是根據彈道原理,彈藥飛射出去時不可能是直線飛行,是有弧度的,所以在火器口的準星設計上尤其注意,一般現代火器的準星已經考慮了很多因素,比如重力、子彈發射的初速等等。但這是最簡單的瞄準具,好一點的瞄準具考慮的因素更多,比如風速、氣溫、濕度等,一些瞄準具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調節刻度,以使瞄準更精確。
不過,雖然明朝的火器不及現在發達,但在瞄準具上面,王中原說他們也可以根據經驗來設置準星和照門的位置,通過不斷試驗來精確瞄準具。
紫金山上架大炮能打中明皇宮嗎
在南京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當年朱元璋在南京將城牆修好後,在大臣和兒子們的簇擁下,登上了紫金山。看著虎踞龍盤、城垣如鐵的明城牆,朱元璋忍不住連連點頭。可是,其年僅14歲的兒子朱棣卻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朱元璋大驚,因為紫金山、幕府山、雨花台等制高點均在城外,極不利於防守。於是,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他下令增修外城郭。外城郭周長180華里,設仙鶴門、麒麟門等18座城門(如今環繞南京的繞城路,基本上在其舊址上修建)。多疑的朱元璋敏感地意識到,聰明過人的朱棣,對日後自己的繼任者將是個威脅。但當時不動聲色,剝一個橘子給朱棣吃。馬皇后得知此事後,覺察到朱元璋的意圖,剝橘子表示要剝了朱棣的皮,抽他的筋,於是趕緊讓朱棣遠離朱元璋。
這個故事真假先不說,如果真的發生了,有敵人在紫金山上架設大炮,在明朝那種火器情況下是否有可能真的打到當時朱元璋的皇宮內呢?
不妨可以估算一下,當年明朝的皇宮就在今天的明故宮位置,而離太平門附近的紫金山直線距離其實非常近,最多也就一兩千米,那麼明朝初年的大炮是否有這麼遠的射程呢?
根據資料記載,明朝初年,大型的火炮有鐵臼炮、大將軍鐵炮、攻戎炮、神銃車炮等等,重一點的有三四百斤,比如大將軍炮,輕一點的一兩百斤,如神銃車炮。而神銃車炮的最大射程已經可達六七里(500米為一里),由此可推斷,如果用厲害一點的炮架設在太平門附近的山上,射到皇宮裡是不成問題的。這還只是明朝初年的火炮。到了後來,比如出現了佛郎機炮、紅夷大炮等等,射程更是遠。
潘仁明告訴記者,一座大炮的射程要跟很多因素有關,首先是火藥的推射能力,簡單來說,應當是火藥用的越多,推射力也越大,但對發射的火器要求也很高,火藥越多,說明能量越大,那麼承載火藥的火器穩定性要求更高,否則很有炸膛的危險。而在古代,雖然火藥的來源很多,但生產火器的能力也要跟得上,要能承受得了火藥的威力,否則用再多的火藥也沒用。另外射程的遠近跟火器自身的形狀、位置等也有很多關係。不過在明朝能把炮彈射到2千米外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而現如今炮的射程一般都在50公里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