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政與暴政的區別:子產領導鄭國改革成功的秘訣
子產的家族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都掌權鄭國。公元前563年,鄭國的子駟、子國、子耳、子孔在朝執政,這年十月,鄭國發生了叛亂,尉止、司臣、侯晉等人率領叛亂者攻入宮中,殺死了子駟、子國、子耳,並劫持了鄭國君主鄭簡公。子孔因事先對此事有所耳聞,所以倖免於難。子駟的兒子子西聽說發生了叛亂,趕緊入宮,收起他父親的屍體,回家召集人馬,要想進攻叛軍,但是他的家臣大多都已逃走,沒有能夠成功。
子國的兒子子產則鎮定自若,他聽說有叛亂,便設置了守門的警衛,配備了所有的官員,關閉了檔案庫。然後,他又把士兵排列好,並準備了戰車,往北宮攻打叛亂分子,並很快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尉止、子師僕。侯晉逃到了晉國,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齊逃亡到宋國。
叛亂過後,子孔便接替了子駟的位置,掌握了國家大政。他為了防止類似的事件發生,便想辦法集中權力。他寫了一份盟書,要求所有官員向盟書宣誓,保證各守其位,聽從他的號令。官員們當然覺得這顯然是一種侮辱性的行為,都不願接受。一時在朝中引起喧然大波,大夫、官員及他們的家人都不願意宣誓。子孔大怒,認為他們都有叛亂的嫌疑,準備把那些不服從他的人全都殺死。
子產聽到這個消息,十分震驚,他知道,如果真的那樣做了,就會八面樹敵,鄭國將會有滅頂之災。他急忙前來勸阻子孔不要這樣做。他說:「既然大家對盟書有看法,不如把它燒了。」子孔不同意,他對子產說:「我之所以要制定盟書,就是為了要集中權力,使國家安定,以免再發生叛亂。現在大夥一不同意,就把盟書燒掉,順從大家,這不成了眾人當政了嗎?我怎樣管理國家呢?」
子產說:「您現在面臨兩件難事。一是眾怒難犯,二是個人集權是十分困難的。兩件難事加在一起就更是難上加難,這不但不能使國家安定,反而會釀成更大的危險。不如燒掉盟書,使大家安心。這樣一來,國家才會安全。專權不會長久,更不會最後成功,而觸犯眾怒就會招致禍亂,這個道理請您仔細想想。」
子孔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便燒掉了盟書,眾官員們才安定下來。
子產不毀鄉校的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舉動。在子產執政期間,鄉校是供人學習的場所,後來大家都聚集到這裡來議論國政,有人建議毀掉鄉校,認為許多人在這個地方胡言亂語,說一些不利於政府和國君的話,敗壞了國家,蠱惑了人心,不利於國家的「安定團結」。然而,子產卻認為,大家敢於說話,是政治開明的表現,說明大家還對國家抱有熱情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人們的議論來瞭解國家政治的缺陷和不足,有助於改進國家的政治。子產最終沒有同意毀掉鄉校。在子產的治理下,鄭國曾經繁榮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子產的這種胸懷和措施,不要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評議】
今天看來,子產確實有政治家的氣度和胸懷。強權是根本不能收服人心的,只能招致禍亂,況且,子孔當時根本就沒有必要採取這種簡單而有些極端的措施。我們倒是可以從中看出為什麼有人發動叛亂殺死了子駟等人,大概就是因為他們施政也像子孔一樣。正所謂禍起蕭牆,子駟、子孔等人不得人心,招致了殺身之禍,恐怕是由自己造成的。而子產則採取了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措施,寬緩待人,循序漸進,而且放棄高壓暴政手段,善於吸取別人的意見,發現自己的缺點,這種不爭之爭,正是子產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