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雙狀元: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對「父子狀元」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共產生過800多名狀元,但父子同為狀元的,只有北宋時期的梁灝、梁固父子,他們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對「父子狀元」。梁灝、梁固父子是鄆州須城人(今山東省東平縣州城鎮),家鄉人民以這一對「父子狀元」為榮耀,後人為其修建了「父子狀元」坊,原為木質結構,規模較小,毀於戰火,現存的是清康熙五十八年重修的石坊,兩旁石柱上是當時兗州太守金一鳳所題的楹聯:「是父是子同作狀頭千載少,為卿為相流傳歷代一門多。」
據梁氏族譜所記,梁灝之祖,在周敬王時遷曲阜從學孔子,位列孔子七十二賢,晚年入鄆為東原梁氏始祖。其後,梁氏徙入東原(今東平)。宋代,是東原梁氏家族最為顯赫之時,其族人居朝為官宦者頗多,當時就有著「梁半朝」之稱,當時山東、河南一帶流傳的《滿堂笏》戲劇中還有這樣的唱詞:「笏床多插梁家板,赤心盡報宋江山」。在中國啟蒙教育的經典讀物《三字經》中,梁灝留下了華彩的一筆。「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經裡的句子,梁灝也因之而聲名遠播,流傳歷代,成為千百年來的勵志典範。
《三字經》中說梁灝八十二歲中狀元,宋朝陳政敏的《遁齋閒覽》也記述:「梁灝八十二歲,雍熙二年狀元及第。其謝云:『白首窮經,少伏生之八歲;青雲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其實這些說法都是訛傳。關於梁灝的生平事跡,在《宋史》中有專門的《梁灝傳》,在《續資治通鑒》等正史中也都有相關記載。這兩部正史,都言明梁灝考中狀元時年僅22歲。
《宋史》記載,梁灝,字太素,963年生於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度早逝,由其叔父撫育成人。雍熙二年(985年),梁灝23歲考中狀元。曾任翰林學士、宋都開封知府等職。其間,曾與楊勵、朱台符、李若拙同掌科舉事務。又與錢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實錄》及《起居注》。灝有吏才,每上朝進奏,詞辯明敏,對答如流,且見地高遠,倍受真宗賞識,時論稱讚。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於開封知府任上,年42歲。所著文集15卷。
梁灝生有三子,固、述、適。長子梁固,狀元及第;次子梁述,早卒;第三子梁適,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梁固,字仲堅,生於985年,幼有大志,尚節操。曾著《漢春秋》,深得其父賞識。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參加勤詞學科考試,得中第一名(狀元),與父親梁灝共同演繹了「父子狀元」的歷史佳話。梁固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監丞、著作郎、戶部判官、戶部勾院等職。受命斷獄,判案公正,時稱「平審」。天禧建元(1017年)病逝,享年33歲。所著文集10卷。(劉繼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