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抗金名將吳玠怎麼死的 吳玠和岳飛誰厲害?
導讀:吳玠(1093年-1139年),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父親吳扆為軍校,母親劉氏,生二子吳玠、吳璘。後遷居水洛城(今甘肅莊浪),南宋初年抗金名將。
少時沉毅有志節,知兵善騎射,讀書能通大義,未冠,以良家子隸涇原軍。北宋宋徽宗宣和年間,參與平定方臘之亂和河北群盜,累功權涇原第十將。宋欽宗靖康年初,與西夏軍作戰中以百餘騎追擊,斬首百四十級,擢第二副將。玠約在政和元年(1111)從軍,在抗西夏戰爭中(參見宋與西夏的戰爭),以功升進義副尉,是未入品的小軍官,權(代理)隊將。後參與鎮壓方臘起義軍及河北起義軍立功,累轉忠訓郎,已是入品的低級武官,任權涇原第十一正將。靖康元年(1126),吳玠率軍打敗進攻懷德軍(今寧夏固原北)的西夏軍,升任涇原路第十二副將。
建炎二年(1128)四月,吳玠擊敗進犯的金軍於青(清)溪嶺(今甘肅涇川西南),升任權涇原路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十一月,吳玠又收復華州(今陝西華縣),隨後又鎮壓史斌於鳴犢鎮(今西安東南),以功升右武大夫,已成為中級武官。
南宋名將吳玠
建炎三年,張浚「謂中興當自關陝始,慮金人或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高宗任命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十一月,張浚到達秦州,升吳玠為涇原路統制。建炎四年(1130)初,吳玠又升任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成為一路的副統兵官。八月,吳玠升為權永興軍路經略司公事,後收復長安。九月,宋金「富平之戰」,宋軍戰敗。吳玠收散兵退保大散關(今寶雞西南)東的和尚原,積粟列柵,訓練士卒,死守以扼入蜀通道。
紹興元年(1131)五月,金軍東路從鳳翔西上,西路自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成縣)東出大散關,合攻和尚原(參見和尚原之戰)。西路金軍先到和尚原北山,吳玠士卒堅守陣地,以逸待勞,輪番作戰、休息,路狹多石,金軍被迫捨馬步戰,連戰三天,金軍戰敗後退往西南的黃牛堡,又遇大風雨雹,被迫退走。
東路金軍正在攻打箭笞關(今陝西千陽南),吳玠又派兵擊敗東路金軍,金軍第一次攻打和尚原失敗,吳玠以功升陝西諸路都統制。同年十月,金軍主帥宗弼(兀朮)率金兵數萬,「造浮梁跨渭水,自寶雞連三十里(結連珠營),壘石為城」,吳玠命諸將造勁弓強弩,輪番發射,號「駐隊矢」,箭射如雨。
宗弼所部「抵險不可進,乃退軍,伏兵起,且戰且走,行三十里,將至平地,宋軍陣於山口,宗弼大敗,將士多戰沒」。宗弼「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也」。和尚原之戰,後被列為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吳玠以功建節,授鎮西軍節度使。
紹興二年,吳玠兼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次年正月,金朝和偽齊聯軍攻陷金州(今陝西安康),利州路經略使劉子羽退守饒風關(今石泉西),並向吳玠求援,吳玠率部自河池(今甘肅徽縣)一日夜驅馳300里,趕到饒風關抗擊金兵,激戰六晝夜,後因叛徒引金軍從小路出關後,吳玠戰敗退保西縣(今陝西勉縣西),金軍佔領興元(今漢中)。
吳玠放棄和尚原,退往河池南仙人關(今徽縣虞關鄉),在關右築壘以守。紹興四年二月,金軍主帥宗弼、撒離喝及偽齊劉夔率軍10萬攻仙人關,激戰數日,金軍敗退(參見仙人關之戰),仙人關之戰也被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吳玠以功升任川陝宣撫副使,領二鎮(奉寧、保靜)節度使。
紹興五年十二月,南宋進行軍制改革,設行營護軍以統主力部隊,吳玠所部由地方軍「四川宣撫司軍」首次被編為朝廷直屬的主力部隊,編為行營右護軍,右護軍成為南宋的西北長城。此後,川陝邊境宋金雙方大體都以守為主,相對平靜。
紹興八年十二月,宋金第一次議和,九年(1139)正月,吳玠升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隨後又升任四川宣撫使。六月,吳玠病死於仙人關,終年47歲,後謚武安,孝宗淳熙三年(1176),追封為涪王。
關於吳玠的死因,有說因晚年服丹石,酒色過度,而亡。也有說吳玠並不是死於挾妓和吸毒,而是死於腑臟寄生蟲病。在這一問題上,《宋史》論述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