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輔張居正的臨終恩榮:歷史上加封三公榮譽銜
張居正終於支撐不住了,萬曆九年(1581年)七月,他病倒了,看起來只是身體虛弱,而非大病,但病毒已經嚴重侵蝕了他的肌體。不久病癒,照常入閣辦事,十一月,他任一品官滿十二年(京官六年一考察),皇帝對他大加賞賜,親筆敕諭:「卿親受先帝遺囑,輔朕十年,四海昇平,外夷賓服。實賴卿匡弼之功,精忠大勳,朕言不能述,官不能酬。茲歷時二年考績,特於常典外,賜銀一百兩,坐蟒、蟒衣各一襲。歲加祿米二百石,薄示褒眷。先生其欽承之,勿辭。」(《神宗實錄》)一百兩銀子、二百石米和兩件外套對富冠全楚的相府來說,算不了什麼,可出自欽賜,那是莫大的恩寵。
皇帝這樣看重元勳,吏部當然要緊跟,便建議給張居正非常之賞,欣然同意,令給張居正支伯爵的俸祿,加上柱國,太傅,被張居正推辭掉。十年二月,病又發了,病灶在下體,痔瘡痛得很厲害,但這非尋常的痔瘡,乃是體內毒素無法排出的表症,割掉以後,身體更加虛弱。首相久病不起,正是考驗各級官吏忠心的時候,那時候沒有設高幹病房的醫院,官員們不能去醫院送錢送物,——首相現在根本不缺錢。但可以採取更公開的方式表示對首相病情的關心,據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記載,部寺、科道、詹翰諸臣,紛紛於寺廟設齋醮,祈禱相爺早點康復。一些人拋掉政務,到處找人做法事,有的人為了表示自己心誠,暴曬在太陽底下,希望以此感動上蒼。燒香祈禱的長篇祝福文章,用紅紙或紅錦抄錄成副本,呈給張居正看,——這忠心不能白表,得讓相爺知道呀。張居正深居家中養病,一般人見不著他,於是拍馬者賄賂其家人,遞進去希望張居正過目,誇讚一句或點頭一笑,就會成為進獻者誇耀於同僚的幸事。大家爭相重金聘請槍手寫這類祝福文章,估計那段時間京城內的馬屁文章高手日子過得很爽。北京這樣,緊接著南京和各省也開始效仿。
日後名滿天下的東林人士領袖顧憲成此時剛中進士兩年,還是個小小的戶部主事,當時舉朝湊錢在東嶽廟祈禱,顧憲成沒搭理這事,同事擔心他因此得禍,好心代他在文後簽名。他知道後,騎馬到東嶽廟,當著眾人把自己的名字抹去。顧憲成此舉固然表明他有操守,不諂媚。但大家都這樣幹,跟著留個名字又何妨,在官場上不和光同塵的人很難混,太過於愛惜羽毛也是個毛病,顧憲成日後的遭遇與此性格大有關係。
眾官的祈禱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張居正的病一天天加重了,看來是回天無術。此時,皇帝給了他行將就木的老師最高的政治榮譽,進其為太師,加歲祿二百石,一個兒子升為世襲同知,快死的人這次沒法推辭了。
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正一品,為明朝文官最高級別。宣德朝後,「三公」的官銜,文臣沒有誰生前得到,「文臣得加三公,惟張居正」(《明史·職官志》),只是這種待遇對馬上要上黃泉路的張居正本人,究竟還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