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殺了多少大將?揭秘悲劇皇帝崇禎的末日瘋狂 | 陽光歷史

 

A-A+

崇禎殺了多少大將?揭秘悲劇皇帝崇禎的末日瘋狂

2017年01月06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824 次

  乾清宮的悲劇很多,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剛愎自用之悲和末日瘋狂之悲,是悲劇中的典型。

  北京有句民諺說:北京城前三門,東面亡明,西面亡清。什麼意思呢?北京城的前三門,東面叫崇文門,明朝亡於崇禎帝;西面叫宣武門,清朝亡於宣統帝。當然,這是個巧合,也是後人的附會。大家聽了,一笑置之。

  崇禎帝即朱由檢,明代末帝,年號崇禎。他的父親是泰昌帝,就是那位登極一個月,八月初一日隆重登極稱帝,九月初一日吞下紅丸歸天,演繹成「紅丸案」,39歲就死去的薄命皇帝。泰昌帝有七個兒子,其中五個兒子早殤,只剩下朱由校(天啟帝)和朱由檢(崇禎帝)。天啟帝朱由校16歲繼位,在位7年,23歲死去。天啟帝有三個兒子,都先他而死,所以他死後沒有兒子繼位。按照明朝朱家皇帝的家法,「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就是說父親死了兒子繼承,沒有兒子由弟弟繼承。天啟帝沒有兒子,死後就由皇五弟朱由檢繼承,這就是崇禎皇帝。

  崇禎帝朱由檢,天啟二年(1622年)被封為信王。六年(1626年)搬出皇宮,到信王府。天啟七年(1627年),天啟帝死,崇禎帝立。崇禎帝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做皇帝,因為皇兄天啟帝朱由校死的時候才23歲!朱由檢18歲當皇帝後,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失去的母親。

  崇禎帝的生母是怎麼回事呢?這要從泰昌帝的后妃說起。《明史·后妃傳》記載,泰昌帝生前一妃、五選侍,都是悲劇結局——太子妃郭氏未及封後即病死;天啟帝生母王選侍,也早死;東李選侍,魏忠賢亂政,憤郁而死;西李選侍,因「毆崩聖母(天啟帝生母)」也沒有好結果;趙選侍,因得罪魏忠賢和客氏,被「矯旨賜自盡」——「西向禮佛,痛哭自經死」;還有一位就是崇禎帝的生母劉選侍。

  崇禎帝生母劉氏命運悲慘,死後被秘葬於西山,朱由檢當皇帝後,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失去的母親。

  崇禎帝生母劉氏,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海州區)人,後隸籍宛平(今北京市)。初入宮,為淑女。萬曆三十八年(1611年)十二月生朱由檢。不久,失寵,受到切責,驚嚇病死。夫君後悔,怕父皇萬曆帝知道,便秘密葬於西山。這年,朱由檢5歲(虛歲)。稍長大後,朱由檢問身邊近侍:「西山有劉娘娘墳乎?」回答說:「有!」他秘密地攜帶紙錢前往母親墳墓祭奠。崇禎帝童年失去母親是他人生的第一大悲。孤獨、驚恐的皇子生活,「三案」、複雜的宮廷糾葛,是形成崇禎帝孤僻多疑、剛愎多變性格的重要原因。或者說,幼年喪母,身處深宮,崇禎帝幼年形成了一種不健康的性格。

  崇禎帝的母親,宮裡稱作劉娘娘。朱由檢做了皇帝,問左右宮女等人,我母親是什麼樣?誰也說不上來。有一位老宮女說自己曾和劉娘娘隔屋居住,知道劉娘娘長的模樣。於是照這位老宮女所述,由宮廷畫師畫了劉娘娘的像。像畫成,在隆重儀仗導引下,由正陽門經大明門,穿承天門過端門,迎往皇宮。崇禎帝在午門前,跪迎已故母親的畫像。崇禎帝見到母親畫像,往事回憶,思緒萬千,悲痛欲絕,淚如泉湧:「帝雨泣,六宮皆泣。」(《明史·后妃傳》卷一百十四)朱由檢迎進母親畫像,懸掛在宮中。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幼年喪母對他的傷害至深。

  崇禎帝的生母是怎麼回事呢?這要從泰昌帝的后妃說起。《明史·后妃傳》記載,泰昌帝生前一妃、五選侍,都是悲劇結局——太子妃郭氏未及封後即病死;天啟帝生母王選侍,也早死;東李選侍,魏忠賢亂政,憤郁而死;西李選侍,因「毆崩聖母(天啟帝生母)」也沒有好結果;趙選侍,因得罪魏忠賢和客氏,被「矯旨賜自盡」——「西向禮佛,痛哭自經死」;還有一位就是崇禎帝的生母劉選侍。

  崇禎帝生母劉氏命運悲慘,死後被秘葬於西山,朱由檢當皇帝後,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失去的母親。

  崇禎帝生母劉氏,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海州區)人,後隸籍宛平(今北京市)。初入宮,為淑女。萬曆三十八年(1611年)十二月生朱由檢。不久,失寵,受到切責,驚嚇病死。夫君後悔,怕父皇萬曆帝知道,便秘密葬於西山。這年,朱由檢5歲(虛歲)。稍長大後,朱由檢問身邊近侍:「西山有劉娘娘墳乎?」回答說:「有!」他秘密地攜帶紙錢前往母親墳墓祭奠。崇禎帝童年失去母親是他人生的第一大悲。孤獨、驚恐的皇子生活,「三案」、複雜的宮廷糾葛,是形成崇禎帝孤僻多疑、剛愎多變性格的重要原因。或者說,幼年喪母,身處深宮,崇禎帝幼年形成了一種不健康的性格。

  崇禎帝的母親,宮裡稱作劉娘娘。朱由檢做了皇帝,問左右宮女等人,我母親是什麼樣?誰也說不上來。有一位老宮女說自己曾和劉娘娘隔屋居住,知道劉娘娘長的模樣。於是照這位老宮女所述,由宮廷畫師畫了劉娘娘的像。像畫成,在隆重儀仗導引下,由正陽門經大明門,穿承天門過端門,迎往皇宮。崇禎帝在午門前,跪迎已故母親的畫像。崇禎帝見到母親畫像,往事回憶,思緒萬千,悲痛欲絕,淚如泉湧:「帝雨泣,六宮皆泣。」(《明史·后妃傳》卷一百十四)朱由檢迎進母親畫像,懸掛在宮中。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幼年喪母對他的傷害至深。

  崇禎帝登極後,很想有所作為,中興大明皇朝。上任的第一板斧,砍向客、魏集團。客,是客氏;魏,是魏忠賢。這一舉措,既得心應手,又頗得人心。當時真是人心大快、大快人心啊!但是,關內的農民軍,關外的八旗軍,兩拳打擊,雙重困擾,導致崇禎帝內外交困,焦頭爛額。本來,崇禎帝有志向,還算勤政,應當在「中興之路」上一步一步地前進。但是,崇禎帝自以為是,剛愎自用,事與願違,出現悲劇。

  崇禎帝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他是一個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的皇帝。崇禎帝認為:明朝覆亡原因,都由「諸臣誤朕」!他到臨死還不認錯,也不自省。

  許多人同情崇禎帝,認為他還是一個勤政之君,他的悲劇原因之一,在於「生不逢時」。時勢雖不能違逆,但可以順應。崇禎帝登極後,殺了太監魏忠賢,卻啟用太監高起潛等,對於宦官頑症問題,換湯不換藥,改革無決心,僅做個案處理,沒做制度改革。

  崇禎皇帝在嚴峻形勢面前,開始重用太監,1644年,他命高起潛監軍山海關,太監杜勳鎮守宣府,太監曹化淳守廣寧門(今廣安門),太監王承恩提督京師全城防守。太監杜勳到任宣府後,不率眾堅守,卻立即「降賊」。廷臣要追究責任,崇禎帝受太監假情報的蒙蔽,傳旨:「杜勳罵賊殉難,予廕祠。」不僅不加懲治,還建廟祠祭祀。不久,李自成帶著杜勳到廣寧門外,還有原在西安的秦王,在太原的晉王,也被押在廣寧門外。杜勳在城下呼喊,要進城,見皇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守城的是太監,見城下呼喊的也是太監,就把太監杜勳用繩吊筐提到城牆上,同入大內。杜勳見崇禎帝,「盛稱賊勢,勸帝自為計」。崇禎帝左右大臣,請扣留他們,杜勳說:「不可,如果不返,則二王危。」於是,將他們放出,還是用繩吊筐縋下。杜勳還在廣寧門做策反:「吾曹富貴固在也!」鼓動大家都投降。不久,農民軍攻打廣寧門,就是這個太監曹化淳打開城門投降,此是後話。崇禎帝用人的一大特點是:對太監是三個字:信,信,信;對忠良大臣也是三個字:殺,殺,殺!

  一殺王洽。明崇禎朝六部中的兵部,第一個下獄死的是兵部尚書王洽。王洽,臨邑(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人,萬曆進士。王洽貌美:「儀表頎(qi)偉,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清廉:「其廉能為一方最」,既廉潔、又能幹,為一方官吏中最為優秀的。王洽官工部侍郎,主持部務。崇禎元年(1628年)十二月,兵部尚書王在晉罷免,崇禎帝召見群臣——「奇洽狀貌,即擢任之」。崇禎帝任命王洽為兵部尚書。王洽上任不到一年,就是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八旗軍由大安口攻入,過通州,到京城,北京戒嚴。十一月,崇禎帝深感憂慮,召集廷臣,商討對策。這時,侍郎周延儒言:「世宗斬一丁汝夔,將士震悚,強敵宵遁。」意思是說,當年蒙古俺達兵臨北京城下,嘉靖帝下令將兵部尚書丁汝夔斬首——「即日斬於市,梟其首,妻流三千里,子戍鐵嶺」。官兵震動,敵軍撤退。暗示這次皇太極兵臨城下,首要的是將兵部尚書王洽斬首,以振奮將士守城禦敵的決心。崇禎帝點頭,將王洽下獄。王洽的兵部尚書,上任不到一年,雖有責任,卻無死罪!次年四月,王洽死於獄中,死了還不算,還要「尋論罪,復坐大辟」——「大辟」,是古代五刑中最嚴重的一種,包括梟首、腰斬、剖腹、鑊烹、車裂、磔死等,崇禎帝將王洽大辟處死。

  二殺袁崇煥。袁崇煥也是掛兵部尚書銜、薊遼督師,崇禎帝中皇太極「反間計」,老羞成怒,不聽大臣懇請慎重,「敵在城下,非他時比」的諫言,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三殺陳新甲。 陳新甲,四川長壽(今重慶市長壽區)人,萬曆舉人,知曉邊事,以才能著。史書稱他辦事幹練:「軍書旁午,裁答無滯。」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為兵部尚書。明朝自弘治以後,非進士出身,不能官尚書。但形勢危殆,諸大臣不願任兵部尚書,陳新甲才獲任此職。當時的局勢,南北交困,內外危機。崇禎帝開始秘密同皇太極進行議和。陳新甲為兵部尚書,受命遣使關外,負責這項工作,但朝廷官員不知。崇禎帝先後手寫書信數十封,交陳新甲同皇太極聯繫,告誡他千萬不能洩露。一日,陳新甲所派遣的兵部職方郎中馬紹愉回京,以機密文件報告。陳新甲深夜看完報告後,沒有收起來,放在几案上。第二天早晨,陳新甲的家僮誤以為是塘報稿(「塘報」相當於現代的《內部簡報》),交付出去,進行抄傳。於是,朝廷上下,輿論嘩然。崇禎帝下嚴旨,命陳新甲回奏。陳新甲不但不引罪,反而誇功——這就使君臣矛盾激化。崇禎帝覽奏大怒,將陳新甲下獄。陳新甲在獄中派家人上下行賄求人營救,沒有結果。有的大學士營救,說:「國法,敵兵不薄城,不殺大司馬。」奏上,不聽。崇禎十五年(1642年)八月,將陳新甲凌遲處死。

  唐太宗說:用功不如用過。崇禎帝如有唐太宗的大度與胸懷,對王洽、袁崇煥、陳新甲等,不僅能用其功,而且能用其過,那麼,大明江山會是另一番局面,至少不會由自己演出「末日瘋狂」的悲劇。

  滅亡之前多瘋狂,瘋狂之後必滅亡。崇禎帝在滅亡之前,表現了末日的瘋狂。

  中國的政治舞台,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主要有三股軍事、政治勢力:第一股是以朱由檢為代表的大明,第二股是以多爾袞為代表的大清,第三股是以李自成為代表的大順(還有大西)。清朝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歷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六十年的集聚,不僅建立八旗軍隊,而且建立清朝政權。特別是皇太極時期,關外軍隊先後六次,破牆入塞,騷擾中原,明朝政權受到極為沉重的打擊。西北農民軍揭竿而起,幾乎同崇禎帝糾纏了十六年。大明、大清、大順三股軍事、政治勢力,到甲申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1644年),進行了一場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大決戰。在大明、大清、大順三角勢力決戰的關鍵時刻,在明清之際的舞台上,崇禎皇帝的表演——不是智慧,而是愚昧;不是戰鬥,而是虛弱;不是鎮定,而是焦躁;不是理智,而是瘋狂。

  一殺皇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天濛濛亮,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廣安門。崇禎帝見局勢危殆,對周皇后說:「大勢去矣!」周後跪下磕頭說:「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這時,周皇后邊撫慰皇太子和兩個兒子,邊慟哭。她派太監將兒子送出宮。這時,崇禎帝命令周皇后自裁。周後回到北屋,也就是坤寧宮,哭泣著,關上門。一會兒,宮女出來奏報:「皇后領旨!」就是大明崇禎帝的周皇后自殺了!

  二殺貴妃。崇禎帝逼周皇后自殺後,又逼寵愛的袁貴妃自殺。袁貴妃被逼無奈,上吊自殺,但繩子斷了。她初雖斷氣,一會兒甦醒過來。崇禎帝見袁貴妃沒死,揮劍砍到她的肩上,袁貴妃慘遭寵愛自己的皇帝夫君砍傷。崇禎帝又揮劍砍他的數位妃嬪,有的被砍死,有的被砍傷。

  三殺公主。崇禎帝怎樣對待公主呢?他有六個女兒,此前已經死去四位,此時還有兩位公主。這兩位公主,一位是長平公主,十六歲,已經與周顯訂婚,本來要結婚,因北京告警,就暫緩婚期。這天,崇禎帝砍死袁貴妃、砍傷妃嬪後,提著寶劍,來到長平公主居住的壽寧宮。長平公主聽說城已陷落,皇后上吊自殺,自己正驚恐萬狀、六神無主的時候,皇父來到宮裡,急忙牽拉皇父的衣服,哭哭啼啼,哀求庇護。崇禎皇帝沒有安慰一句女兒,反倒無情地說:「汝何故生我家!」對一個十六虛歲,不懂世事的女孩來說,是何等的無情!你崇禎皇帝是長平公主的生身父親,沒有父親之因,焉有女兒之果?崇禎皇帝不等女兒回答,便舉劍砍向長平公主的肩膀。一劍揮去,砍斷左臂。可憐長平公主,連驚帶嚇,出血過多,昏睡五天。清順治帝進京,長平公主請求出家為尼,清帝不許!命周顯仍娶公主,並賜給土地、府邸、車馬、金錢等。公主因父母已亡,自己斷臂,驚恐未定,憂懼生病,一年後病死。(《明史·公主傳》卷一百二十一)另一位是昭仁公主,住在昭仁殿。崇禎帝來到殿中,又揮劍砍向這位可憐的小昭仁公主!

  崇禎帝有七個兒子,早殤四人,另三人:明亡時長子十六歲,三子、四子都不知所終。太子的下落,一說城破後被李自成軍捉住,李自成撤退時逃出,不知所終。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明亡,自大學士范景文以下死者數十人。而宮人的命運更為悲慘。魏氏,見大軍入宮,大聲呼喊:「我輩必遭賊污,有志者早為計。」遂躍入御河而死,從死者一二百人。宮女費氏,年十六,自投井。被撈出,見其姿容美麗,互相奪搶。費氏欺騙說:「我是長公主!」李自成命太監來驗看,證明不是。於是,李自成將她賞給將校羅某人。費氏又欺騙羅某人說:「我是天潢貴胄,將軍應隆重婚娶成禮。」羅某人很高興,置酒歡飲,喝得酩酊大醉。費氏懷揣利刃,直刺羅某人。羅某人斷喉而死。費氏也自刎死。

  最後自殺。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天昧爽,內城陷。崇禎帝在萬歲山(今景山),自縊而死,太監王承恩從死。崇禎帝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崇禎帝演出了歷史悲劇——丟了大明江山,成為亡國之君。這既是崇禎的悲劇,也是明朝的悲劇。崇禎帝臨死冥頑不悟:明滅亡之因,「皆諸臣誤朕」。果真是這樣嗎?七十歲的文淵閣大學士成基命,為了大明江山,或痛哭伏宮外,或長跪會極門,自辰至酉,達十小時,崇禎帝仍不聽諫,一意孤行。

  崇禎帝最後正如西方諺語所說:上帝要誰滅亡,就先讓他瘋狂。

  崇禎帝在萬歲山(今景山)自殺,他在遺書裡把國破城亡的責任都推給了大臣。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