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麗島事件始末:陳水扁等借此登上政治舞台 | 陽光歷史

 

A-A+

台灣美麗島事件始末:陳水扁等借此登上政治舞台

2016年12月26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507 次

  「美麗島」:台灣政治分水嶺

  30年前,一本雜誌引發了一場著名的政治事件,成為台灣政治發展史的分水嶺。在30年前「美麗島事件」中,黃信介、施明德、呂秀蓮、陳菊、姚嘉文等因此進了監獄,當時的辯護律師陳水扁、謝長廷由此步入政壇,宋楚瑜作為國民黨官員開始嶄露頭角。今天台灣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在30年前的這場事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輪番登上了政治的舞台。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耀著高山和原野。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

  這首叫《美麗島》的歌曲是台灣校園民歌運動先鋒李雙澤的遺作,由他好友胡德夫和楊祖珺在其逝世後發現。歌曲裡瀰漫著濃重的原鄉情結,體現著那代台灣人對家國與人生的思考。此曲雖在當時被當局以鼓吹「台獨」為由禁掉,但它生命力卻越來越強,竟成了一代懷抱民主理想的台灣人的聖歌。

  後來,一本雜誌用這支歌名作刊名,由這本雜誌引發了一場著名的政治事件,成為台灣政治發展史的分水嶺。

美麗島雜誌社

  在30年前「美麗島事件」中,黃信介、施明德、呂秀蓮、陳菊、姚嘉文等因此進了監獄,當時的辯護律師陳水扁、謝長廷由此步入政壇,宋楚瑜作為國民黨官員開始嶄露頭角。今天台灣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在30年前的這場事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輪番登上了政治的舞台。

  「美麗島事件」在後來成了民進黨的政治資本,也成為黨內爭權奪利的砝碼。民進黨不僅用此事件來反映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專制,也彰顯民進黨爭取民主的歷史功績。能否搭乘上「美麗島」號這趟政治列車,成為日後政治人物的重要指標。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1979年5月,黃信介準備申請創辦一份新雜誌。他們從傳唱一時的歌曲裡找到靈感,決定新刊就叫「美麗島」。

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的合照

  之前,黃信介像台灣早期所有黨外人士一樣,通過辦《台灣政論》、《這一代》雜誌來宣傳政治主張。他在雜誌被禁後又聯合林義雄、姚嘉文等人組成「黨外人士助選團」,通過選舉機制來要求進一步民主。他們不但舉辦各種座談會、記者招待會等,還不斷發表政見並印發傳單。這時呂秀蓮在哈佛深造,聞訊後放棄深造機會,回台投身風起雲湧的黨外運動,參選桃園縣國大代表。

美麗島雜誌社

  在30年前「美麗島事件」中,黃信介、施明德、呂秀蓮、陳菊、姚嘉文等因此進了監獄,當時的辯護律師陳水扁、謝長廷由此步入政壇,宋楚瑜作為國民黨官員開始嶄露頭角。今天台灣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在30年前的這場事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輪番登上了政治的舞台。

  「美麗島事件」在後來成了民進黨的政治資本,也成為黨內爭權奪利的砝碼。民進黨不僅用此事件來反映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專制,也彰顯民進黨爭取民主的歷史功績。能否搭乘上「美麗島」號這趟政治列車,成為日後政治人物的重要指標。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1979年5月,黃信介準備申請創辦一份新雜誌。他們從傳唱一時的歌曲裡找到靈感,決定新刊就叫「美麗島」。

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的合照

  之前,黃信介像台灣早期所有黨外人士一樣,通過辦《台灣政論》、《這一代》雜誌來宣傳政治主張。他在雜誌被禁後又聯合林義雄、姚嘉文等人組成「黨外人士助選團」,通過選舉機制來要求進一步民主。他們不但舉辦各種座談會、記者招待會等,還不斷發表政見並印發傳單。這時呂秀蓮在哈佛深造,聞訊後放棄深造機會,回台投身風起雲湧的黨外運動,參選桃園縣國大代表。

  然而,1978年年底,美國突然宣佈與台「斷交」,蔣經國獲息後,宣佈停止一切選舉活動。像黃信介、呂秀蓮這樣的黨外人士,雖然在地方參選掀起了不小波瀾,但隨著當局終止原本明年舉行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他們不得不改變策略,尋求更廣泛的合作和鬥爭。

  1979年6月2日,這些黨外人士所創辦的《美麗島》雜誌在台北正式掛牌,一場挑戰權威的新民主運動發軔了。在7月的一次會議上,雜誌社確定由許信良任社長,呂秀蓮、黃天福任副社長,施明德任總經理,姚嘉文、林義雄任發行管理人,張俊宏任總編輯。這個雜誌網羅了台灣各派的知名黨外人士,幾乎涵蓋大部分本土反對精英,包括了當時傾向統一的「夏潮」以及以康寧祥為代表的穩健派,但是主要還是以施明德等激進派為骨幹。雜誌成為黨外勢力的大本營。

  這時的施明德重獲自由才一年多,他此前因1962年在小金門擔任炮兵軍官時企圖軍事政變推翻政權,被以首謀叛亂罪遭投入監獄裡15年之久。他在監獄裡受盡嚴刑,牙齒和脊椎受損,從22歲開始就滿口假牙。

  然而,正是這個剛剛被釋放的施明德,卻又再度投入對抗台灣威權體制的《美麗島》組建中。施明德和《美麗島》的目的是,「要形成沒有黨名的政黨,主張實行『國會』全面改選與地方首長改選」。民主化目標非常清楚,直指台灣黨禁、報禁和30年不改選的「萬年國會」。

  這年8月,《美麗島》,創刊號即一鳴驚人。在當時台灣尚未開放報禁、黨禁的沉悶氣氛裡,這份充滿異議色彩的政論刊物,猶如在密不通風的暗室撕開一道裂口,這束光亮立即吸引來無數渴求的目光,一時一紙風行。

  當然,《美麗島》的目標不僅僅是辦一份宣傳「異端」思想的雜誌,他們還要以此為平台成立一個沒有名字的政黨。隨著雜誌銷售的節節攀升,施明德等人四處遊說地方人士,催生了多處雜誌社地方服務站,廣泛吸收有志青年,並藉著集會、演說等活動宣傳要求民主的政治主張。

  雜誌知名度不斷提高,至1979年11月,雜誌發行量已過8萬冊,雜誌社只經數月就在各縣市成立了十一處地方服務站。一個「沒有黨名的黨」已初具規模。這在當時,無疑是以身試法,《美麗島》與當局在政治權利與意識形態上矛盾迅速激化。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

  這天的高雄顯得格外的擁擠,《美麗島》各地服務處成員和支持者源源不斷地湧來,他們慢慢向著扶輪公園方向彙集,彷彿受到某種神秘的力量的召喚。而與此同時,荷槍實彈的防爆警察,也如臨大敵般集合起來把守住各個路口。

  山雨欲來風滿樓。

  原來,在11月14日,《美麗島》雜誌組織了一場聯合祈禱會,施明德在會上聽從幾位神甫的建議,決定在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舉辦大規模紀念活動。時任高雄服務部負責人的陳菊協助施明德準備進一步籌組「人權紀念委員會」,並打算在紀念活動當天正式成立。

  這年8月,《美麗島》,創刊號即一鳴驚人。在當時台灣尚未開放報禁、黨禁的沉悶氣氛裡,這份充滿異議色彩的政論刊物,猶如在密不通風的暗室撕開一道裂口,這束光亮立即吸引來無數渴求的目光,一時一紙風行。

  當然,《美麗島》的目標不僅僅是辦一份宣傳「異端」思想的雜誌,他們還要以此為平台成立一個沒有名字的政黨。隨著雜誌銷售的節節攀升,施明德等人四處遊說地方人士,催生了多處雜誌社地方服務站,廣泛吸收有志青年,並藉著集會、演說等活動宣傳要求民主的政治主張。

  雜誌知名度不斷提高,至1979年11月,雜誌發行量已過8萬冊,雜誌社只經數月就在各縣市成立了十一處地方服務站。一個「沒有黨名的黨」已初具規模。這在當時,無疑是以身試法,《美麗島》與當局在政治權利與意識形態上矛盾迅速激化。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

  這天的高雄顯得格外的擁擠,《美麗島》各地服務處成員和支持者源源不斷地湧來,他們慢慢向著扶輪公園方向彙集,彷彿受到某種神秘的力量的召喚。而與此同時,荷槍實彈的防爆警察,也如臨大敵般集合起來把守住各個路口。

  山雨欲來風滿樓。

  原來,在11月14日,《美麗島》雜誌組織了一場聯合祈禱會,施明德在會上聽從幾位神甫的建議,決定在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舉辦大規模紀念活動。時任高雄服務部負責人的陳菊協助施明德準備進一步籌組「人權紀念委員會」,並打算在紀念活動當天正式成立。

  11月30日,《美麗島》雜誌社以「人權紀念委員會」名義,向高雄市警察局申請在扶輪公園舉辦「世界人權紀念日大會」,遭到當局拒絕。就在人權日前一天,國民黨當局以將舉行演習為由,宣佈次日禁止任何示威遊行活動,很明顯是想扼殺這次遊行於萌芽之中。

  當局為了嚇退這幫「烏合之眾」,襲擊了黃信介住宅和《美麗島》在高雄、屏東的服務處。沒想到《美麗島》人員依然我行我素,駕車號召民眾參加翌日集會。兩名《美麗島》義工在發傳單時被警察逮捕,並遭到毆打和拘留,一直到次日凌晨才被釋放。

  不斷升級的暴力活動沒有震懾這些人,他們毅然決定按原計畫在高雄舉行遊行。很多原本沒準備參加遊行的群眾被之前的迫害事件激怒,也不顧一切加入遊行隊伍中。隊伍裡最引人矚目的自然是施明德,他手持火把站在車上,和姚嘉文規劃著路線。面對著神情嚴肅的警察,黃信介要求提供演講場地,遭到拒絕。

  在施明德的引導下,遊行隊伍拉著布條、喊著口號,浩浩蕩蕩地向扶輪公園集中。然而等他們快到達集會中心時發現,扶輪公園已被封鎖,他們臨時改變集會地點,即中山一路與中正四路口的大圓環。

  這時,隊伍遭到大批警察的阻攔,一時間如洪水被阻塞,烏壓壓的人群越積越多。呂秀蓮從人群中站出來大聲疾呼:「幾百年來,台灣人從來沒有機會像今天用這麼大的心聲喊出咱的勇氣、咱的正義感,喊出咱對人權的要求,今天是偉大的一天,希望大家用最熱烈的掌聲,來挽救大家的生存命運。」

  下面口號聲、掌聲一片。

  遊行群眾氣憤填膺,按捺不住的怒火讓他們騷動不安,場面已經完全失控了。全副武裝的警察越來越多了。當局的高壓姿態讓對立愈演愈烈,民眾長期積怨演變成暴力相對。警察這時手持盾牌逼近行隊伍,群眾還以石塊和棍棒。奉令打不還手的警察受傷慘重,主要街道一片狼藉。

  為了避免事態的擴展,警方決定施放催淚瓦斯,最後以全面鎮壓收場。這場「美麗島事件」,成了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官民衝突。

  國民黨的反應

  蔣經國聞訊後感到事態嚴重,他於12月12日親自慰問在事件中受傷的警察,次日下令查封《美麗島》雜誌社,逮捕張俊宏、姚嘉文、陳菊、周平德、呂秀蓮、林義雄等人,通緝在逃的施明德。

  這時的宋楚瑜剛擔任負責媒體審查的「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年僅37歲的宋楚瑜在內閣中年紀最輕,屁股沒坐熱就發生這麼嚴重的事件,自然要好好表現。「奉令行事」的宋楚瑜開動一切宣傳機器,宣稱警察「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發動社會團體聲討「美麗島叛亂」。

  由宋楚瑜經手的報告提到,《美麗島》雜誌社表面上是雜誌,實際上是一個陰謀組織,有計畫的、有預謀的進行「叛亂」。雜誌社還歪曲事實否定執政者的合法性,抹煞當局30年來經濟建設成就,有鼓勵暴力之傾向。

  紙包不住火,媒體紛紛報道此事件。現場的錄音帶在BBC上播出,打破了台灣當局的一方言辭。美國《新聞週刊》發表施明德的美籍妻子艾琳達所寫的題為《台灣:接連不斷打擊反對派》的文章,指責此事件是「幾年來台灣進行的幾次最大的政治鎮壓之一」。作為當局新聞發言人的宋楚瑜針鋒相對,以強硬的語氣斥責《新聞週刊》和美聯社記者的報道,並宣佈取消其採訪權。

  當時海外很多人害怕這次事件會發展成另一次「二·二八事件」,國際相關團體通過各種方式展開救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約50名教授寫信給蔣經國,抗議台灣當局對持不同政見者的大規模逮捕。很多學者當時也投書《紐約時報》,說其實受審判的不是這些人,而是台灣的民主。

  蔣經國在海內外輿論的壓力下,不禁產生了動搖。他懷疑若《美麗島》的那群人真的那麼壞,為何全世界有那麼多人在救援他們?

  蔣經國又問他的幕僚,這幾個人是該判死刑還是網開一面?幕僚中有人說,當年國父就是因為清政府送了他們72具屍體而成事(黃花崗起義),今天我們不能送他們這幾具屍體,讓他們成事。

  於是,蔣經國猶豫了。

  美麗島的辯護律師

  台灣當局決定用「軍事法庭」審訊此次事件。由於牽涉人員甚多,審訊受到國際傳媒、歐美政府、人權組織的高度關切。為使審判過程公平公開,當局開放島內外人士旁聽,並同意被告委託律師辯護。

  被告方聞訊,開始積極延攬律師,但這又談何容易?此時台灣政治氣氛異常緊張,風聲鶴唳人人自危。律師要辦理這樣的重大案件,肯定吃力不討好,不說公然與當局作對恐有滅頂之災,但影響職業和前途是不言而喻的。

  張德銘找到了陳水扁,這時剛到而立之年的陳水扁只是一名小有名氣的海商法律師。打慣了賺錢的經濟糾紛,面對這麼一個棘手的案件,阿扁雖有意但又不敢冒然應允。躊躇不定的阿扁跟妻子吳淑珍商量此事,沒想到妻子大義凜然地說:「當一位律師,如果說要自私不敢站出來替他們辯護,那麼當律師還有什麼用呢?」

  陳水扁經過幾番思想鬥爭,最終決定成為被告辯護律師團的一員,負責為主犯之一黃信介辯護。

  相對而言,謝長廷的思想鬥爭就少得多。謝長廷1975年從日本留學返台後,曾任林義雄、姚嘉文等人創辦的「中國比較法學會」秘書長,因此他當仁不讓地接受姚嘉文妻子周清玉的委託,擔任姚的辯護律師。

謝長廷

  謝長廷當時跟家人說:「我們律師有的辯分屍案,有的辯強姦案,有的辯偷竊案,這個案件為什麼不能辯護呢?除了有風險外,沒有什麼理由啦。如果這個案件來了,我們律師不敢辯護,其實沒有資格再做律師。」

  34歲的謝長廷和30歲的陳水扁等人最終走向「美麗島大審」,與蘇貞昌、尤清、張俊雄等人組成15人辯護律師團。他們在法庭上慷慨陳詞,明確指出所謂的「戒嚴令」本身就是非法,「軍事法庭」也沒有資格審理此案。他們不僅僅為被告在辯護,也是在為台灣整個黨外運動做歷史性的辯護。

  這次不尋常的辯護不僅成為律師們職業生涯的亮點,也成為很多人的人生轉折點。他們中很多人由此成為台灣黨外運動的主角,尤以陳水扁與謝長廷為代表。這兩位出生貧寒的台大法律系校友,都因幫「美麗島事件」打官司而名聲鵲起,由此開始走上了從政之路。之後他們同時當選台北市議員並轉進「立法院」,成為民進黨新生代中最閃亮的兩顆政治明星,相互爭鋒。

  「美麗島大審」

  從1980年2月20日開始,一場備受矚目的審判開庭了,「警總軍法處」以叛亂罪起訴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姚嘉文、陳菊、呂秀蓮、林義雄等人,其他30多人則在一般法庭遭到起訴。

  在開庭前當局為了緩解外界的非議,准許部分被捕者同家屬通信,派國民黨官員接見被捕家屬代表。被捕者的家屬同一些未被捕的黨外人士積極活動,他們組團環島慰問,並派出代表分別會見來台訪問的女作家陳若曦、美國國會眾議員代表團成員等人,爭取更廣泛的支持。

  開明的蔣經國權衡再三,在1980年1月4日的《中央日報》上給事件定性:「高雄暴力案件的發生非常不幸,這是一樁『法律』案件,對於涉嫌分子自應『依法』秉公處理,尤其對於首、從應明確區分,毋枉毋縱。在高雄的暴力案件發生後,『政府』一定『依法』處理,今後不會影響我們推動『民主法治』的既定政策及決心。『民主法治』之路,是我們一定要走的路。」他堅持要好好開一次庭並全程錄像,使媒體有史以來第一次進入「軍事法庭」。

  在法庭的審訊期間,每一個被告都有機會陳述。施明德、黃信介等人把法庭變成了民主講壇而「大鳴大放」,律師亦以長篇報告詳述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以致審訊本身形同公開的政治大辯論。報紙、電台連續一周長篇累牘地報道大審情況,事無鉅細,公佈於眾。

謝長廷

  謝長廷當時跟家人說:「我們律師有的辯分屍案,有的辯強姦案,有的辯偷竊案,這個案件為什麼不能辯護呢?除了有風險外,沒有什麼理由啦。如果這個案件來了,我們律師不敢辯護,其實沒有資格再做律師。」

  34歲的謝長廷和30歲的陳水扁等人最終走向「美麗島大審」,與蘇貞昌、尤清、張俊雄等人組成15人辯護律師團。他們在法庭上慷慨陳詞,明確指出所謂的「戒嚴令」本身就是非法,「軍事法庭」也沒有資格審理此案。他們不僅僅為被告在辯護,也是在為台灣整個黨外運動做歷史性的辯護。

  這次不尋常的辯護不僅成為律師們職業生涯的亮點,也成為很多人的人生轉折點。他們中很多人由此成為台灣黨外運動的主角,尤以陳水扁與謝長廷為代表。這兩位出生貧寒的台大法律系校友,都因幫「美麗島事件」打官司而名聲鵲起,由此開始走上了從政之路。之後他們同時當選台北市議員並轉進「立法院」,成為民進黨新生代中最閃亮的兩顆政治明星,相互爭鋒。

  「美麗島大審」

  從1980年2月20日開始,一場備受矚目的審判開庭了,「警總軍法處」以叛亂罪起訴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姚嘉文、陳菊、呂秀蓮、林義雄等人,其他30多人則在一般法庭遭到起訴。

  在開庭前當局為了緩解外界的非議,准許部分被捕者同家屬通信,派國民黨官員接見被捕家屬代表。被捕者的家屬同一些未被捕的黨外人士積極活動,他們組團環島慰問,並派出代表分別會見來台訪問的女作家陳若曦、美國國會眾議員代表團成員等人,爭取更廣泛的支持。

  開明的蔣經國權衡再三,在1980年1月4日的《中央日報》上給事件定性:「高雄暴力案件的發生非常不幸,這是一樁『法律』案件,對於涉嫌分子自應『依法』秉公處理,尤其對於首、從應明確區分,毋枉毋縱。在高雄的暴力案件發生後,『政府』一定『依法』處理,今後不會影響我們推動『民主法治』的既定政策及決心。『民主法治』之路,是我們一定要走的路。」他堅持要好好開一次庭並全程錄像,使媒體有史以來第一次進入「軍事法庭」。

  在法庭的審訊期間,每一個被告都有機會陳述。施明德、黃信介等人把法庭變成了民主講壇而「大鳴大放」,律師亦以長篇報告詳述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以致審訊本身形同公開的政治大辯論。報紙、電台連續一周長篇累牘地報道大審情況,事無鉅細,公佈於眾。

  媒體的廣泛報導,再一次展現了台灣執政者與反對者的信念與力量衝突,讓台灣民眾接受到民主的洗禮。這次大審其實是審判國民黨政府,《美麗島》雜誌未盡的事業,讓國民黨的「軍事審判」完成了。

  根據蔣經國「不能有死刑」的指示,1980年4月18日,「軍事法庭」宣佈判決結果:施明德處無期徒刑,黃信介處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張宏俊、林義雄、林弘宣、呂秀蓮、陳菊等處12年有期徒刑。後黃信介改判10年,其餘六人為8年。此外,尚有三十餘名人士被控以公然聚眾施暴,其中一部分被處以1至3年的有期徒刑。

  美麗島成就了誰

  現實的禁地一經打開便再也止不住步伐,「美麗島事件」使國民黨不得不逐漸放棄一黨專政,乃至於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台灣民主化從小而大,既而鋪天蓋地。

  在1981年底續開的「立法院」選舉中,《美麗島》辯護律師陳水扁、謝長廷和受難者家屬許榮淑、周清玉、黃天福等人,打著悲情牌大獲全勝。他們與《美麗島》諸公形成了1986年成立的民進黨的主力,在上世紀80年代持續通過選舉、群眾活動、辦雜誌等形式擴張其影響力,衝擊台灣舊有政治和社會體制。

  等到李登輝1990年上台後,開始對「美麗島事件」政治犯頒布特赦令。施明德卻不買賬地撕毀特赦令,堅持要求無條件釋放。李登輝不得不宣佈當年判決無效,施明德才終於結束長達4年7個月的絕食,和強迫插胃管3040次痛苦的灌食。更具有戲劇性的是,當年的主犯之一陳菊2006年又回到高雄當上了市長,當年的事發地也被命名成美麗島站。

  如今「美麗島事件」已過去整整30年,當年那個為民主運動不惜赴湯蹈火的熱血青年陳水扁,卻因涉嫌諸多貪腐弊案而等待著司法審判。在看守所的日子裡,陳水扁也曾憶起「美麗島」,並把自己的遭遇比喻為「美麗島事件」,自認為歷史以後會還他清白,這讓大多數人哭笑不得。

  唯有施明德這位充滿理想主義的民主戰士還在孜孜以求,他2007年發起了不亞於「美麗島事件」的「倒扁運動」,依然是總指揮的他把控訴對像換成了當年的盟友。記得2006年9月10日,「倒扁」民眾在凱達格蘭大道靜坐那一晚,廣場上的喇叭一遍遍播著《美麗島》。這首歌原唱胡德夫也現身了,教大家唱起這首曾經唱垮了一個政權的歌。施明德即興宣佈《美麗島》是「倒扁運動」的永久主題歌,讓很多人唏噓不已。 (文/國家歷史特約撰稿周為筠)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