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上的「大躍退」:商賈之家竟不許穿綢紗 | 陽光歷史

 

A-A+

明朝史上的「大躍退」:商賈之家竟不許穿綢紗

2016年05月29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54 次

  導讀:中國古代歷史上絕大多數統治者都重農抑商,但宋朝開國就對工商業經濟十分重視,這也使宋代的社會經濟文化獲得了空前繁榮。宋神宗時任用王安石變法,將商業化社會的建設推向了高峰。明代的財政經濟政策具有連貫性,它由明代開國君主朱元璋一手設計,可稱為「洪武型」財政經濟政策。其特點是徹底放棄商業化的努力,財政經濟退回到以廣大小農經濟為基礎,可以說是宋朝政策的「大躍退」。

  朱元璋痛恨王安石變法,他曾說:「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財,小人競進,天下騷然,此可為戒。」他的「改制」的基本精神就是重農抑商,以最落後的經濟部門——廣大農村為財政稅收之基礎,將大帝國建築在小農經濟之上,厲行節儉,注重均平。明朝統治者打擊工商業,商賈之家不許穿綢紗;百姓不許航海,對外貿易以進貢名目由禮部掌管。朱元璋又連興大案,打擊富豪,「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這樣就確立了全國小自耕農為主的基礎,保證了帝國農業自然經濟的本位。

  這就意味著政府不再發展商業,不再追求用提高社會生產和流通的效率來增加社會財富,而是完全回到小農經濟時代。這樣的經濟就只能在數量上膨脹,而沒有效率和質量上的實質性進步了。這樣做政治上確實簡化了,有利於中央集權和政治控制,但文明也幾乎處於停滯狀態,有的只是王朝的循環。

  自此,全國變成無數個村莊之集合,全國經濟成為一個龐大的扁平體,除了千萬個小農家庭,就是統治者。民眾直接面對國家,沒有獨立性的中間團體的阻隔,沒有中層的商業代理機構及各種審計、會計機構的監督,也沒有適當的司法程序來維護,政府機構又由一班文學之士來主持,對地方的人戶、田土、物價等實際情況很難做到切實瞭解。晚明時期,中國的商業經濟又有較顯著的發展,被許多人稱為「資本主義萌芽」,但儘管如此,晚明在商業化方面仍遠不及宋代。明代整個「鑄錢當不出千萬貫」,僅相當於北宋兩年的鑄錢量。

  政府在摒棄商業化管理手段、將社會組織機構盡量簡化的情況下,面對越來越繁複的社會事務,找不出恰當的技術手段來處理,就對道德紀律、意識形態進行空前強化。以現代眼光來看,明代本該用技術手段如民商法律來解決的問題,都統統歸結到道德價值上去,用簡單的道德信條如尊卑、長幼、男女來解決問題,以道德代替了法律。明帝國政治徹頭徹尾地文人化,處處以道德倫理相標榜,這樣以道德立國的社會,其專制、虛偽、不切實際的程度也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高峰。可以說,這正是明代全面離棄技術,以道德代法律的必然結果。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