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與袁崇煥之死:以通敵叛國大罪判凌遲處死 | 陽光歷史

 

A-A+

山海關與袁崇煥之死:以通敵叛國大罪判凌遲處死

2016年05月10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448 次

  【導讀】袁崇煥死後曾留下 「身中清白人誰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壯詩句,表明自己的冤屈。到底,他有何冤屈之情呢?

  明思宗崇禎二年(1629),即後金天聰汗(皇太極)三年的十二月初一這日,崇禎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平台,召見袁崇煥。

  崇禎傳諭袁崇煥是要「議軍餉」。待袁崇煥到了平台之後,崇禎皇帝並沒有同他議軍餉,而是當即下令將他逮捕下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袁崇煥的「仇種」

  當年,後金的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被袁崇煥堅決打敗。從此,努爾哈赤百戰百勝的神話破滅,不久後鬱鬱而終。

  後來,皇太極決心替父雪恥。在寧錦之戰的戰場上,皇太極為了證明自己,又親自敗給了袁崇煥。

  父親喪命的深仇似海,自己兵敗的恥辱奇大。皇太極決不能就此善罷甘休。

  復仇進行。袁崇煥,皇太極永生不休的仇根。

  袁崇煥的被「間」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親率八旗大軍和蒙古騎兵,繞過袁崇煥的防區,即關(山海關)寧(寧遠)錦(錦州)防線,通過蒙古,突破長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

  袁崇煥奉命駐軍在寧遠(今遼寧興城)。當時,袁崇煥身擔的職務就是:明朝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薊遼督師(全稱是督師薊、遼、天津、登、萊軍務),以為抵禦後金軍隊南進,守衛山海關,保衛北京城。

  袁崇煥巡視到山海關時,收到皇太極即將進攻北京的軍報。他心焚膽裂,憤不顧死,急點九千兵馬,「士不傳餐,馬不再秣」,日夜兼馳,趕在皇太極之前,到達北京廣渠門外。

  當時北京,正值寒冬,大營露宿,缺乏糧料,兵饑馬餓。而袁崇煥率領援軍,在這樣極度不利的情況下,背依城牆,先後在廣渠門外、左安門外,打退皇太極軍隊的猛烈進攻。

  袁崇煥的被「間」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親率八旗大軍和蒙古騎兵,繞過袁崇煥的防區,即關(山海關)寧(寧遠)錦(錦州)防線,通過蒙古,突破長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

  袁崇煥奉命駐軍在寧遠(今遼寧興城)。當時,袁崇煥身擔的職務就是:明朝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薊遼督師(全稱是督師薊、遼、天津、登、萊軍務),以為抵禦後金軍隊南進,守衛山海關,保衛北京城。

  袁崇煥巡視到山海關時,收到皇太極即將進攻北京的軍報。他心焚膽裂,憤不顧死,急點九千兵馬,「士不傳餐,馬不再秣」,日夜兼馳,趕在皇太極之前,到達北京廣渠門外。

  當時北京,正值寒冬,大營露宿,缺乏糧料,兵饑馬餓。而袁崇煥率領援軍,在這樣極度不利的情況下,背依城牆,先後在廣渠門外、左安門外,打退皇太極軍隊的猛烈進攻。

  袁崇煥身先士卒,策馬迎敵,甲冑上佈滿箭鏃,如刺蝟皮一般。當時場面,馬頸相交,揮刀廝殺,險象環生。一個後金軍勇士一刀砍向袁崇煥,幸虧袁崇煥手下的副官用刀一格,才使他倖免於難。

  在北京廣渠門和左安門兩場惡戰中,雙方均有損失,而皇太極更重。戰爭之後,皇太極也並沒有率八旗大軍撤退,他仍在等待時機。皇太極一面伺機向北京城發動更強大的進攻,一面使用「反間計」,離間明朝君臣。

  此前,後金大軍在廣渠門戰敗大清的屯駐地南海子時,俘虜了明朝提督大壩的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二人。第二天,皇太極指派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和巴克什達海等,將楊春、王成德帶到德勝門外,對這兩人加以監守。

  高鴻中、鮑承先等按照皇太極旨意,在夜裡回營,坐在兩個太監臥室的隔壁,故作耳語,秘密談話。他們在談話中明示袁崇煥已經與皇太極有密約,攻取北京,城下之盟,很快可以成功。

  太監楊春、王成德假裝臥睡,傾耳竊聽。到十月二十九日,高鴻中、鮑承先又受命故意放走了楊、王兩太監。二人回到紫禁城,將獄中竊聽到的密談內容,奏報崇禎皇帝。

  

  在王先謙《東華錄·天聰三年》中,對此事說得極為確切:

  「明朝有兩個太監被後金軍俘虜去以後,被關在金營裡。有天晚上,一個姓楊的太監半夜醒來,聽見兩個看守他們的金兵在外面輕聲地談話。

  一個金兵說:「今天咱們臨陣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極)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個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一個又說:「剛才我就看到皇上一個人騎著馬朝著明營走,明營裡也有兩個人騎馬過來,跟皇上談了好半天話才回去。聽說那兩人就是袁將軍派來的,他已經跟皇上有密約,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崇禎帝既惑於閹黨的蜚語,又誤中後金的反間計,決定在平台召見袁崇煥「議餉」。在《明史·袁崇煥傳》說:「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

  袁崇煥的被棄

  崇禎二年十月,發生在北京廣渠門和左安門的戰事之後,袁崇煥也在休整兵馬,準備再戰。

  隆冬時節,大地冰封,袁崇煥率領的軍隊,露宿城外,無糧無草。當時,軍隊缺餉是最嚴重的問題。

  恰逢,此時的崇禎皇帝要在平台,召見袁崇煥「議餉」。聽到皇帝要議軍餉,袁崇煥非常高興,便急不可待地要入城。很快,袁崇煥來到北京城下。

  這時的北京,九門戒嚴,城門禁閉。袁崇煥來到城下,城上人用繩子吊一個筐子下來,所謂「縋城而入」。這樣,袁崇煥就坐在筐子裡被提到城上。

  十二月初一,袁崇煥到了平台之後,崇禎皇帝嚴肅地坐在那裡,沒有議軍餉,而是直接下令將袁崇煥逮捕,即「逮督師袁崇煥於獄。」

  這件事,在計六奇的《明季北略》中,記述比較詳實:

  「著錦衣衛拏(捉拿)擲殿下。校尉十人,褫(剝奪)其朝服,杻(捆綁)押西長安門外錦衣衛大堂,發南鎮撫司監候。」袁崇煥被剝掉官服,身受刑具,押送到錦衣衛大獄。

  袁崇煥被逮捕入獄,囚禁審訊半年。至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明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以「通敵叛國」的大罪,被判磔刑而凌遲處死。

  身後的「沉冤昭雪」

  公元1630年9月22日,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崇禎帝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將袁崇煥處死於西市。

  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對袁崇煥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所割之肉,頃刻間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拾得其骨者,刀斧砍碎,骨肉全無。剩一頭顱,傳視九邊」。

  袁崇煥被殺後被棄屍於市。他的部下佘義士,「夜竊督師屍」,將其葬在北京崇文門的一個菜園子中,並讓自己的子孫世代在此守墓。袁崇煥得冤案直道乾隆四十七年(1782)才真相大白,得以昭雪。

  袁崇煥死時,被當作賣國賊而含冤處死,但「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直到袁崇煥死去152年後,清朝乾隆皇帝正式公開為他平反。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為袁崇煥平反昭雪。在《清高宗實錄》第1170卷中記載,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

  「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

  從此時起,才有人公開祭奠袁崇煥。袁崇煥也終於卸下了賣國賊的枷鎖,重新登上民族英雄的祭壇。

  尾聲

  袁崇煥的冤屈終於得到平反,賣國賊的恥辱之名得以洗刷。從此清白之名在世間流傳。

  後人為紀念袁崇煥,先後修建了祠和墓。現在的袁崇煥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有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墳側小丘為佘義士之墓。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