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抗清生涯:曾經單騎救父擊退萬餘名清兵
這些八旗兵,當時卻錯誤的分析了形勢!他們認為,吳三桂肯定是誘敵深入之計,於是,輕而易舉的,吳三桂就率領這可憐巴巴的二十來個人,一舉突破了重圍,將其父親救回到了城中!
1612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明萬曆四十年,吳三桂出生於遼寧中後所城的一個低級軍官之家。吳三桂的生母是誰,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我們現在只是知道他的繼母是明代名將祖大壽的妹妹。
吳三桂,字長白,在家裡面他排行老二,哥哥叫吳三鳳,弟弟叫吳三輔,此外還有兩個妹妹。
吳三桂的相貌是什麼樣的呢?簡單的說,按照吳梅村的《圓圓曲》中的記載,可以說是個美男子——「白皙通候最少年」嘛。也就是說,江南的水氣和塞外的長風同時溶進了他的氣質,他的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的雙重特點。
具體說,按照劉健《庭聞錄·卷六》的記載:「三桂巨耳、隆準,無須。瞻視顧盼,尊嚴若神。雞鳴即興,夜分始就枕,終日無惰容。鼻樑傷痕,右高左低,中有黑紋如絲,非締視不見。忤意,即自捫其鼻。與人語,如疾言,則意無他;或中變,則閉唇微咳,聲出鼻中。以此兩者測,百不失一。」這鼻子的傷痕從何而來呢?後面有交代。
清朝另一個不知名作者的著作《吳逆始末記·附〈觚剩〉一則》記載:「延陵將軍美丰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頗以風流自賞。」
少年時代的吳三桂:棄文從武
一心望子成龍的吳襄在培養兒子上不惜工本,曾多次勸說酷愛武術的兒子吳三桂棄武從文,還為他提供機會,投在明朝美術界的宗師董其昌門下讀書。可少年吳三桂卻執意不聽,他認為,將來國家有難,還是要武人衝鋒在前。俗語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吳三桂認為自己絕對沒有入錯行。早年吳襄帶著兒子沒從軍前以販馬為業,自山東到遼東走的都是京津地區,有心計的吳三桂一直在觀察著明朝的漸漸衰老的政治中樞,在這個大背景下,一個理智的青年當然會理智的選擇自己的行當。
在練武場上,吳三桂表現出了很好的自律能力和吃苦精神:第一、投入:長時間單調而艱苦的練習中,他異常投入,從不偷懶。第二、好勝:另一個突出的品質就是爭強好勝,從不服輸。
祖大壽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外甥身上的不凡素質,對他極為寵愛,廣延名師,悉心栽培。才十幾歲,他的一身騎射本領就已十分出眾,較場上常常奪魁,在關外軍中已小有名氣。
1627年,崇禎皇帝登基,面對戰雲密佈的關外,他決定開武科取士。錄取工作由禮部尚書董其昌來主抓。董其昌拜見了已經做了京官的吳襄,打探武科人才,吳襄毫不謙虛的推薦了自己的兒子吳三桂。果然,吳三桂沒有辜負父親的吹噓和舅父的教誨,最終以自己的實力奪得武科舉人。此時,上距其父吳襄奪得武進士才5年的時間。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從而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事情也怪,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棄商從軍,結果,得到了李成梁的賞識,還與祖大壽成為了患難與共的朋友;此時,吳三桂又棄文從武,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會遇到什麼樣的機緣呢?
青年吳三桂的崛起
吳三桂的青年時代,正是明朝與後金政權爭奪遼東的時代,因此他所生活的地區——遼東正是雙方激烈爭奪的戰場!而這給了他以施展才華的大好時機!根據《明清史料》裡面的記載,我們知道,吳三桂從青年時期開始隨父征戰各處,並以此而小有聲譽而迅速陞遷。
關於吳三桂的青年時代在戰場上的具體情況,《庭聞錄》和《吳三桂紀略》上面都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1629年冬,皇太極親率大軍,繞道內蒙,直趨北京。崇禎皇帝誤中皇太極的反間計,將大將袁崇煥逮捕入獄。
當年袁崇煥被崇禎皇帝逮捕下獄的時候,袁崇煥的身邊就只帶了祖大壽和吳三桂這兩員關外大將,還有一名是幫他背劍的貼身衛士,袁督師對吳三桂的器重,也由此可見一斑。
袁崇煥被捕之後,袁崇煥手下大將祖大壽偕同吳三桂率遼兵奔返寧遠,崇禎皇帝派使者到山海關才追上祖大壽,宣稱只罪袁崇煥一人,與眾將無關。如此,祖大壽和吳三桂才返回孤城寧遠自己的陣地,打算截擊後金兵,這時已到了1630年春了。
話說這一天,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帶領數百人外出偵察敵情,忽然與上萬名後金的八旗軍隊相遇。八旗軍隊一看對方就這麼點人,於是欺負吳襄他們人單勢孤,企圖迫使他們投降,於是這些八旗兵採取了圍而不攻的計策。而這個時候的祖大壽看見後金的八旗軍人多勢眾,不敢派兵出城救援!這個時候的吳襄等人,眼看只有死路一條了!吳三桂眼看父親被困,萬分焦急,於是大膽向祖大壽請戰。祖大壽不允,吳三桂便帶著二十來個家丁,偷偷的溜出城去,準備無論如何,也要把自己的父親救出來!
出城之後,吳三桂提刀上馬,親自居中,左右各置家將一人,其餘十八騎分作兩翼,勇敢地衝入包圍圈。八旗軍隊在突然之間見到二十餘騎明軍衝來,一時束手無策。吳三桂拈弓一箭,射中一八旗軍隊的將領,那位將官立即從馬上跌落下來!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心裡面想,我要把他的首級割下來立功!於是從馬上彎下腰去,不料那個將官忽然跳起,用短刀一下子就刺中了吳三桂的鼻樑!此時的吳三桂,哪裡顧得上面部的鮮血呀,說時遲,那時快,手起刀落,將那個將官的首級砍了下來!接著,他與父親吳襄兵合一處,將打一家,迅速率眾突圍!
這些八旗兵,當時卻錯誤的分析了形勢!他們認為,為什麼明朝出來作戰的部隊只有這麼少呢?對了,肯定是誘敵深入之計,我們可千萬別上當!於是,輕而易舉的,吳三桂就率領這可憐巴巴的二十來個人,一舉突破了重圍,將其父親救回到了城中!
根據《庭聞錄·卷6》記載,吳三桂就是在這次戰鬥中,鼻子受到創傷而留下了輕微疤痕。幸虧他受傷時很年輕,靠著他旺盛的生命力,恢復得很快,疤痕還不那麼顯眼。也許他感到這是一個缺陷,每當與人談話不投合時,就用手「自捫其鼻」,這已成了習慣,到了晚年,也未改變。據長期同他一起共事的人說,觀察他的這個下意識的動作,「百不失一」。
我們回過頭來再說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這個時候,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親自出城迎接,並替吳三桂申請擢升!吳三桂孤膽救父之事,一時傳為佳話!吳三桂也因為這份功勞被提升為遊擊將軍。這時,他還不到20歲,這在當時可謂出類拔萃!
與此同時,吳三桂的義父高起潛得到三桂救父出圍的消息,大喜,說:「真是我的兒子啊!」關於高起潛這個人,我們後面還會說到,這裡暫且從略。
這幾乎是小說演義中才會有的一戰,既奠定了吳三桂軍旅生涯的起點,也造就了他「孝聞九邊,勇冠三軍」的傳奇名聲,以至戰後他的「忠孝之名,夷夏震懾,即四王子亦曰:『好漢子!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吳三桂紀略》中所說的四王子,就是大清皇帝皇太極。
一時之間,幾乎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傳揚著「聰俊絕人」、「純忠極孝」、「夷夏震懾」、「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吳三桂孤膽救父的英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