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者的最高榮譽:配享孔廟的著名文人有哪些?
孔廟中供奉著一百多位神靈,有孔子、四配、十二哲、歷代先賢先儒、孔子的先祖等,是一個龐大的祭祀體系。其中主祀者為孔子,其他人員都屬於從祀行列,所有榮損也都繫於孔子一人之榮損。
正祀——孔子
歷代尊奉孔子,其隆重程度直接反映在孔子的謚號封爵上。據史料記載,封建統治者授予孔子「封號」的制度始於漢代,止於1935年,其間共有十餘個不同的「封號」。比如: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孔子被封為「褒成宣尼公」,這是孔子的第一個封號。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褒成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聖尼父」。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稱其為「先師尼父」「宣尼」。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授為「隆道公」。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元)稱為「文宣王」。「文宣」為謚號,「王」是爵位。此「王」並非後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聖文宣王」。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封號:「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封號:「大成至聖先師」。
配享——四配
孔廟威儀,除了彰顯於建築氣勢與孔夫子盛容外,還體現在一個具有強大陣容的隨祀團體上,這個團體可稱之為從祀。從祀有尊有卑,就位置來看,享配、十哲在大成殿中,其他從祀在兩廡。
四配按地位排列依次是:顏子、曾子、子思、孟子。按配享時間排列依次是:顏子、孟子、曾子、子思。
顏淵在漢明帝首祀七十二弟子時,就已經位列第一,後被稱為「復聖」。曾子,因以孝行卓著而成名,後世稱為「宗聖」。子思,祖父孔子曾直接教過他,為曾參弟子,獨能傳授孔門心法。因述聖祖之業,後世稱為「述聖」。孟子,孟子比孔子晚生一百年,其一生遭遇和孔子極為相似,是孔子之後儒家第一人,將儒學盡力宣揚並予光大,後世儒家每以孔孟並稱,尊他為「亞聖」,僅次於至聖孔子,亦為千古的聖人。
從祀——十哲(十二哲)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十哲」是指孔門七十二弟子中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時期,一是指隨孔子周遊於陳、蔡中的主要弟子;二是指孔門「四科」中的代表人物。這兩項合在一起,就是孔子最初鎖定的十哲。用孔子的話來說:「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回)、閔子騫(損)、冉怕牛(耕)、仲弓(冉雍)。言語:宰我(予)、子貢(端木賜)。政事:冉有、季路(仲由、子路)。文學:子遊(言偃)、子夏(卜商)(《論語·先進》」。以上就是春秋時代,孔子界定的十哲。
到了唐代,「十哲」又有了新的變更。唐開元八年(72O年),所定十哲為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字子夏)、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字子遊)、曾參(子輿)。由以上可以看出,春秋時的「十哲」與唐代的「十哲」不同。三國魏至唐代,顏淵已升為配享,故不在十哲之列。春秋時曾參不在十哲之列,在唐代卻被列入十哲,正好補了顏回之缺。
由於顏回進入「四配」,故唐代所定「十哲」逐風行於後世。可是唐代所定「十哲」中的曾參,南宋時也進人「四配」行列,故十哲又出現了空缺。到了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孔門弟子顓孫師(字子長)升為十哲,從而填補了這一空缺。所以南宋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十哲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和顓孫師。這是十哲的最後定位,也是被後世所公認的十哲。乾隆三年(1738年)再增加孔門弟子有若(字子有)和宋儒朱熹,從而構成了「十二哲」。
從祀——先賢先儒
先賢先儒都是中國歷史上被推崇的著名人物,是當時社會道德規範的楷模。孔廟從祀先賢先儒,始於唐代。以後經歷代帝王增添,改換,到了清末,先賢先儒達到156人。這些先賢先儒上自春秋,下至清末,其中,先賢大多為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另有宋代五位哲人入先賢列。先儒為歷代先儒,時間跨度長達二千五百多年。
中國各地孔廟從祀先賢先儒,位置都在大成殿前的東西兩廡內。一般只豎牌位書寫名字供奉,其中先賢79人,座位排列為:
東廡:(同)公孫僑、林放、原憲、南宮適、商瞿、漆雕開、司馬耕、梁鱣、冉儒、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齊、公良儒、公肩定、鄔單、罕父黑、榮旗、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會、公西輿如、邦巽、陳亢、琴張、步叔乘、秦非、顏吟、顏何、縣宣、牧皮、樂正克、萬章。(宋)周敦頤、程顥、邵雍。
西廡:(周)蘧瑗、澹台滅明、宓不齊、公冶長、公皙哀、高柴、樊須、商澤、巫馬施、顏辛、曹血9、公孫龍、秦商、顏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後處、奚容箴、顏祖、句井強、秦祖、縣成、公祖句茲、燕伋、樂欬、狄黑、孔忠、公西箴、顏之僕、施之常。申棖、左丘明、秦冉、公明儀、公都之、公孫丑。(宋)張載、程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