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史上李鴻章修鐵路:通車後自己率先親身體驗 | 陽光歷史

 

A-A+

清末史上李鴻章修鐵路:通車後自己率先親身體驗

2016年03月07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19 次

  1886年,身為海軍衙門總理的奕到天津巡視北洋海口,與李鴻章具體商議修路辦法。奕後來說他對修鐵路以前也曾「習聞陳言,嘗持偏論」,反對修路,但經中法之戰,又「親歷北洋海口,始悉局外空談與局中實際,判然兩途」,於是支持修路的態度更加堅決。但以奕此時的權位之重,卻也不敢大張旗鼓地主張修路,所以在天津巡視北洋海口與李鴻章商議時,也不得不想方設法避開強烈的反對意見。他對李鴻章說,如果修鐵路,還必須從已修成的胥各莊一路修起,因為修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是為了運開平礦的煤,關係不大,反對的意見可能會小一些,這樣此事才有可能辦成。李鴻章也認為事情只有如此才可行,再加上在唐胥鐵路基礎上逐年修建,相當一段時間內所經之地都在他管轄的直隸境內,此事更易辦成。

  據此,李鴻章採取一點點來、穩步前進的策略。開平礦務局在李鴻章的授意下就在這一年以方便運煤為理由,將鐵路延長到蘆台附近的閻莊,總長從十公里延長到約四十公里,唐胥鐵路改稱唐蘆鐵路。同時,李鴻章趁熱打鐵,成立了開平鐵路公司,招集商股二十五萬兩。就在1886年年底,李鴻章又與奕相商,提出將唐蘆鐵路延長修建到大沽、天津。1887年春,由奕出面奏准動工修建,強調這段路是「為調兵運軍火之用」,並將開平鐵路公司改名為中國鐵路公司。此路第二年便告建成,這條從唐山到天津的鐵路全長終於達到一百三十公里左右。可以看到,從1880年修唐胥路到1888年延長到天津,幾年間李鴻章一直緊鑼密鼓,不放過任何「可乘之機」,硬是一點點修成了鐵路。其間當然也有小小的波折,如唐胥路剛修成時,一位英國工程師用礦上的廢舊鍋爐改造成一台蒸汽機車拉煤,卻遭到頑固派的反對,曾不得不改用騾子拉運煤車皮,幾經周折,方許蒸汽機車運行。唐山至天津的線路修通後,李鴻章視察了這條鐵路,親身體驗了鐵路的快捷,大為滿意地表示:從天津到唐山的鐵路一律平穩堅實,所有橋樑和機車都符合要求。除停車檢修時間不計外,全程二百六十里,只走一個半時辰,比輪船快多了。這時李鴻章信心大增,想趁熱打鐵再把鐵路從天津延伸到京城附近的通州。

  1888年11月,李鴻章又通過奕主管的海軍衙門奏請修築津通路,其理由是津通路將沿海與內陸聯結起來,可以「外助海路之需,內備徵兵入衛之用」,有利於軍事、防務。這一奏請得到朝廷批准,沒想到卻捅了馬蜂窩。頑固派本來可能是對醇親王有所顧忌,對李鴻章悄悄修路忍之又忍,並未大張旗鼓表示反對,現在他要把鐵路修到天子腳下,豈可容忍!反對聲於是像炸開鍋一樣,一時彈章蜂起、紛至沓來,掀起了近代關於鐵路的又一次大爭論。

  頑固派有的上奏朝廷,有的致函奕,想爭取他而拆掉李鴻章的後台。為了聳人聽聞,頑固派與前幾次一樣,首先指責修路是「開闢所未有,祖宗所未創」,然後將修路與「災異」聯繫起來,認為清宮太平門失火就是「天象示儆」。大體而言,頑固派的意見集中於以下幾點:一、修鐵路有利於外敵入侵。認為如修築津通路,一旦外敵入侵即可經鐵路直達京師。二、修路擾民。鐵路所經之地,要拆毀民間田廬墳墓,必致民怨沸騰。三、修築鐵路奪民生計。鐵路修通後,將導致成千上萬原來的水手、船夫、客店主貧困失業,斷了他們的生計。

  面對眾多位高權重的大臣的強烈反對,李鴻章這次因有醇親王支持,所以與頑固派針鋒相對,反覆辯駁,毫不示弱。對於鐵路「資敵」的責難,他反駁說敵人前來也必須用機車、車廂運兵,我方可先將機車、車廂撤回,使敵無車可乘;另外,到時還可以拆毀鐵軌或埋下地雷,使敵人不可能利用鐵路長驅直入。相反,鐵路將使中國運兵更加快捷。針對「擾民」觀點,他以修築唐山到大沽、大沽到天津的鐵路為例,認為修路應當盡量避免拆毀民間房屋墳墓,萬一無法避免時,只要給居民以「重價」,民眾就不反對修路。至於說到鐵路「奪民生計」,他認為更沒有道理,從國外和國內已修通的鐵路沿線來看,鐵路沿線生意發達,修鐵路、通火車只會增加各種職業。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