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永貞革新為何失敗?史書對唐順宗評價很高
永貞革新,指中國唐朝中期唐順宗進行的試圖打擊宦官的政治革新運動。唐順宗中風,經過治理後啞了,失去執政能力。宦官俱文珍等遂和外藩劍南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聯合反對改革派。三月,唐順宗被迫立李純為太子,並於八月迫使順宗讓位給太子,史稱「永貞內禪」。永貞革新宣告失敗,前後共146天。
永貞革新失敗的原因:
一,時運不濟。順宗由於身體羸弱,實際當皇帝才半年多。就在這幾個月裡,也是重病在身,口不能言。總發動機停轉,改革產品當然下線。
二,權力基礎薄弱。唐朝中後期,國家權力長期掌握在宦官和藩鎮手中,盤根錯節。改革者只是一小群地位較低的新人,有筆無劍。兩相對比,一個是大樹,一個是浮萍。比如宦官拒不交出兵權,二王一點辦法沒有。「二王劉柳」一度頭腦發熱,互相吹捧是伊尹、周公、管仲再世,豪壯得意、不可一世。這種狂熱不但引發了普遍的妒忌和敵意,而且也無法冷靜駕馭複雜政局,處理多方面牽扯關聯。宦官集團則依靠實力強大的藩鎮和老臣,實施反擊。改革者的權力如同圖畫山嶽,一戳就破,基礎太脆弱了。
三,「休克療法」操作太急。德宗積弊已深,企圖採用「休克療法」或「震盪療法」,短短幾個月就煥然一新,很難奏效。只有循序漸進,方為上策。但「二王劉柳」擔心順宗不久於世,以百米跑速度接連推出力度很大的改革措施,結果欲速而不達。
四,涉嫌腐敗。改革集團仍然未能逃脫人性弱點。他們在運動中忙於陞官,急於求成,一個接一個提拔朋友和熟人。只要團體內有人說「某甲可以擔任某官」,過不了兩天某甲便已得到這個職位。二王得勢時,門庭若市。王伾還專門做了一個收藏禮金的大木櫃,夫婦二人在大櫃子上睡覺,享受金錢快感,結果授人口實。
五,內訌。改革深入之後,王、韋產生不同意見,竇群事件就是個例子。另外,王叔文要殺劉辟,韋執誼竭力勸阻。還有個叫羊士諤的人指責革新運動,王叔文也要殺他,韋執誼以為不可。王叔文氣得不得了。其實韋執誼的用意,是為了緩解改革者與眾多朝官的緊張。韋執誼派人向王叔文解釋說:「我並不是違背約定,只是多方設法成就老兄的事情罷了。」但王叔文不能容忍,甚至想殺掉韋執誼。
六,不善於妥協。對立雙方都陷入了你死我活、魚死網破的鬥爭哲學之中,不能自拔。王叔文固然勇氣有餘計謀不足,韋執誼在最後關頭也拒絕了與新皇帝憲宗妥協的餘地,實為遺憾。
為什麼史書對唐順宗評價這麼高?
他在位不到一年,永貞革新也沒有成功,史書卻認為他比在位二十八年的父親德宗還要英明,順宗的革新為什麼沒有成功,如果他沒有中風,能不能實現中興的夢想,扭轉局勢?
他爹做了28年皇帝,他自己當了26年太子,做太子期間真的表現的很好,有勇有謀,面對叛軍他親自持武器率軍抵抗粉碎叛亂,協助父親處理朝政也很得體,到後期的時候他實際上已經獲得父親的信任和皇帝的大部分權力,並且得到了朝臣和宦官的擁護,地方很多節度使也很服他,如果不是突然中風的話,順宗確實有能力有機會實現唐朝的真正中興。至少唐朝後期已經很難找到同時得到朝臣、宦官和地方節度使真心擁護的皇帝了。
順宗之後唐憲宗元和中興,其實也就是順宗當太子時期給憲宗打的好底子,順宗當太子時期,中央政府的財力和軍力都有顯著增長,唐憲宗有了這些積蓄才能夠進行改革和削藩政策。但憲宗畢竟不是順宗,登基太快,沒有順宗那樣良好的基礎,以至於改革和削藩過於激進,後期對藩鎮只能採取強力鎮壓的方式削藩,對唐朝國力其實損害很大,最終使元和中興曇花一現,沒有能夠實現唐朝的復興。如果是順宗在位,估計有很大可能以和平手段削藩,維持穩定的局勢,慢慢的恢復國力,使唐朝恢復貞觀開元年間的國力也有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