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八陣圖」到底有多厲害?可擋十萬精兵 | 陽光歷史

 

A-A+

諸葛亮的「八陣圖」到底有多厲害?可擋十萬精兵

2017年05月03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272 次

  八陣圖傳說是由三國時諸葛亮創設的一種陣法。相傳諸葛亮禦敵時以亂石堆成石陣,按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變化萬端,可擋十萬精兵,算得上是無敵陣法了。諸葛亮「八陣圖壘」據傳就在永安宮南江灘上,就坐落在金壇儒林鎮東南的大魯墅和小魯墅村,因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巨變,「八陣圖村落」早已面目全非。

  諸葛亮的八陣圖雖然名氣很大,但到現在人們已經搞不清那是怎麼一回事。《三國誌》中的記載很簡略,後世的大軍事家們雖也有繼承和發揮,但也難說有多少真實性。《三國誌諸葛亮傳》中有陳壽編輯的《諸葛亮集目錄》,也不見有「八陣圖」一章。晉朝時,皇帝曾命一個人專門學過諸葛亮的兵法,但學會了沒有也很難說。

  看《三國演義》,發現「八陣圖」有太多的神秘性,除了像迷宮一樣讓敵人找不到生門死門之外,好像還有六丁六甲的神力。《楊家將》等評書中,也有許多陣法,但好像是事先找一個地方布好了陣,等敵人來破,敵人要不來破,那陣也沒法動。《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藥師和黃蓉,好像也會點八陣圖的本事,可讓金庸寫出來仍是無說服力的迷宮,幾個土堆雖有效力,但踢爛了就算破了。

  筆者在網路上看有人討論這個八陣圖,大家的普遍認識是「戰鬥隊形」。夜來無事,我再做一番胡亂猜想,就正於諸君。

  首先,八陣圖既然叫了這個名字,那肯定是「八陣」,就是八種戰鬥隊形。而不能理解為是一個大方陣,裡頭有八種變化。因為在戰鬥中,讓敵人進包圍圈來打陣的情形,雖然也有,但畢竟不多。而且要布一座八面埋伏式的大陣,所費兵力也太多,操作起來不方便。

  第二,八陣圖可以理解為一個戰鬥編製的八種隊形。這八種隊形應該分別適用於進攻、包抄、撤退、行軍、駐紮、休整……等任務,到什麼時候就擺什麼隊形。而在大的戰鬥中,各小隊可以根據戰鬥需要,擺出不同的或相同的隊形進行相互配合,並且隨時根據需要變換隊形,以達到最佳效果。

  第三,隊形的編排方法應該是充分考慮各種兵器的運用和人員的協調。比如每隊中安排幾個長槍手,幾個弓箭手,幾個牌刀手,幾個步兵,幾個騎兵等等,在不同的隊形中大家分別在什麼位置,完成什麼任務等等。

  第四,使用這種八陣圖,必須依賴於嫻熟的訓練,嚴明的紀律,高效率的通訊,和靈活正確的指揮,缺一不可。

  第五,這種八陣圖的基本原則,是讓一個兵頂幾個兵用,一支箭頂幾支箭射,同時讓士兵做到勞逸結合,在最大程度上節省人力物力,發揮效率。

  第六,這種陣法,設計上的難度應該不是太高,有一個智商高學問好的人就足以設計成功。難度應該在訓練和使用上,使幾萬乃至十萬人熟練掌握這些隊形變化技巧,在戰鬥中能夠認真執行使用,並且聽從命令,應該是比較難的,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所以一般的將軍,手裡即使有這套陣圖,也得費一番功夫才行。

  第七,看諸葛亮本人的實踐,在他用兵的後期,八陣圖的威力似乎發揮到了極致,魏兵根本不敢出來交戰,戰則必敗。但八陣圖的威力似乎局限在正面交戰和防守中,對於嚴陣以待,拒不出戰的敵人,缺乏有效的進攻手段。諸葛亮當時改用了激將等手段,但司馬懿不出戰,他仍然沒有辦法。

  第八,八陣圖說白了並不神秘,是一種極佳的資源配置和調度手段,在兵法中它只能佔一個小部分,適合於陸戰交鋒。諸葛亮的用兵手段也不僅限於八陣圖,他在其他方面應該還是有獨特研究的,比如攻城,打郝昭的陳倉時,孔明的手段就非常豐富,這裡不多說了。

  諸葛亮的八陣圖是被後人神化的?

  諸葛亮作八陣圖見於史書記載,在流傳過程中,八陣圖被人為神化,並與陰陽五行、八卦、道教符菉化的遁甲術相聯,愈加撲朔迷離。八陣圖本身所具有時效性、複雜性,老百姓對作八陣圖的諸葛亮的推崇及三國故事流傳過程中,孔明被道士化,是造成八陣圖脫離本來面目,走向神秘化的原因。

  諸葛亮作八陣圖見於史書記載,《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曰:「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這個八陣圖作出來後,在當時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諸葛亮就曾說:「八陣既成,至今行師,庶不覆敗矣。」《晉書·馬隆傳》:「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

  據文獻記載,諸葛亮八陣圖遺址有三處,一在今重慶奉節西南七里的江灘上,一在陝西漢中定軍山附近,一在四川新都北彌牟鎮附近。這些八陣圖遺跡都是用石頭堆砌而成,都是棋布整齊、排列有序的石堆。

  東晉干寶《晉紀》載:

  諸葛孔明於漢中積石為壘,方可數百步,四郭,又聚石為八行,相去三丈許,謂之八陣圖。於今儼然,常有鼓甲之聲,天陰彌響。

  干寶,東晉初史學家,所著《晉紀》,今已亡佚,上面這段故事出自張澍《諸葛忠武侯故事》,它為八陣圖注入了神奇的力量,普普通通的石頭堆裡常有戰場中才有的鼓甲之聲響起,而且越是陰天越響,這應該是八陣圖最早神化的開始。

  首先,八陣圖既然叫了這個名字,那肯定是「八陣」,就是八種戰鬥隊形。而不能理解為是一個大方陣,裡頭有八種變化。因為在戰鬥中,讓敵人進包圍圈來打陣的情形,雖然也有,但畢竟不多。而且要布一座八面埋伏式的大陣,所費兵力也太多,操作起來不方便。

  第二,八陣圖可以理解為一個戰鬥編製的八種隊形。這八種隊形應該分別適用於進攻、包抄、撤退、行軍、駐紮、休整……等任務,到什麼時候就擺什麼隊形。而在大的戰鬥中,各小隊可以根據戰鬥需要,擺出不同的或相同的隊形進行相互配合,並且隨時根據需要變換隊形,以達到最佳效果。

  第三,隊形的編排方法應該是充分考慮各種兵器的運用和人員的協調。比如每隊中安排幾個長槍手,幾個弓箭手,幾個牌刀手,幾個步兵,幾個騎兵等等,在不同的隊形中大家分別在什麼位置,完成什麼任務等等。

  第四,使用這種八陣圖,必須依賴於嫻熟的訓練,嚴明的紀律,高效率的通訊,和靈活正確的指揮,缺一不可。

  第五,這種八陣圖的基本原則,是讓一個兵頂幾個兵用,一支箭頂幾支箭射,同時讓士兵做到勞逸結合,在最大程度上節省人力物力,發揮效率。

  第六,這種陣法,設計上的難度應該不是太高,有一個智商高學問好的人就足以設計成功。難度應該在訓練和使用上,使幾萬乃至十萬人熟練掌握這些隊形變化技巧,在戰鬥中能夠認真執行使用,並且聽從命令,應該是比較難的,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所以一般的將軍,手裡即使有這套陣圖,也得費一番功夫才行。

  第七,看諸葛亮本人的實踐,在他用兵的後期,八陣圖的威力似乎發揮到了極致,魏兵根本不敢出來交戰,戰則必敗。但八陣圖的威力似乎局限在正面交戰和防守中,對於嚴陣以待,拒不出戰的敵人,缺乏有效的進攻手段。諸葛亮當時改用了激將等手段,但司馬懿不出戰,他仍然沒有辦法。

  第八,八陣圖說白了並不神秘,是一種極佳的資源配置和調度手段,在兵法中它只能佔一個小部分,適合於陸戰交鋒。諸葛亮的用兵手段也不僅限於八陣圖,他在其他方面應該還是有獨特研究的,比如攻城,打郝昭的陳倉時,孔明的手段就非常豐富,這裡不多說了。

  諸葛亮的八陣圖是被後人神化的?

  諸葛亮作八陣圖見於史書記載,在流傳過程中,八陣圖被人為神化,並與陰陽五行、八卦、道教符菉化的遁甲術相聯,愈加撲朔迷離。八陣圖本身所具有時效性、複雜性,老百姓對作八陣圖的諸葛亮的推崇及三國故事流傳過程中,孔明被道士化,是造成八陣圖脫離本來面目,走向神秘化的原因。

  諸葛亮作八陣圖見於史書記載,《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曰:「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這個八陣圖作出來後,在當時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諸葛亮就曾說:「八陣既成,至今行師,庶不覆敗矣。」《晉書·馬隆傳》:「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

  據文獻記載,諸葛亮八陣圖遺址有三處,一在今重慶奉節西南七里的江灘上,一在陝西漢中定軍山附近,一在四川新都北彌牟鎮附近。這些八陣圖遺跡都是用石頭堆砌而成,都是棋布整齊、排列有序的石堆。

  東晉干寶《晉紀》載:

  諸葛孔明於漢中積石為壘,方可數百步,四郭,又聚石為八行,相去三丈許,謂之八陣圖。於今儼然,常有鼓甲之聲,天陰彌響。

  干寶,東晉初史學家,所著《晉紀》,今已亡佚,上面這段故事出自張澍《諸葛忠武侯故事》,它為八陣圖注入了神奇的力量,普普通通的石頭堆裡常有戰場中才有的鼓甲之聲響起,而且越是陰天越響,這應該是八陣圖最早神化的開始。

  《太平寰宇記》一百九十三卷, (宋)樂史撰,裡面也記載了八陣圖。

  縣西南七里,《荊州圖記》云:

  「永安宮南一里,渚下平磧上,周回四百十八丈,中有諸葛孔明八陣圖,聚細石為之,各高五尺,廣十圍,歷然棋布,縱橫相當,中間相去九尺,正中開南北巷,廣悉五尺,凡六十四聚。或為人散亂。及為夏水所沒,冬水退,復依然如故。

  東晉干寶《晉紀》所載八陣圖,常有鼓甲聲響起。到了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引《荊州圖記》,八陣圖就有了自動復原的功效,無論它是被人為地散亂,還是夏天的時候,漲水,將它淹沒,看似消失在人的視野外,一旦到了冬天,它又「依然如故」。任乃強先生曾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他認為:「世人妄傳諸葛神奇如此。夫江水力能轉運巨石,安得武侯陣圖細石堆遂不可移乎?」他認為陣圖之所以能恢復原樣,是因為「魚腹江南,峽口外有洲,人稱鹽磧,從古產鹽。魚族依之建國。江水夏秋沒磧,惟冬春可煎。鹽工侯江落磧出時,於泉上搬去石磧為堆,乃得鹽水。歲歲為之,泉位與磧堆不變。」

  夔州西市,俯臨江岸,沙石下有諸葛亮八陣圖,箕張翼舒,鵝形鸛勢,像石分佈,宛然尚存。峽水大時,三蜀雪消之際,傾湧混漾,可勝道哉!大樹十圍,枯槎百丈,破磑巨石,隨波塞川而下,水與岸齊,人奔山上,則聚石為堆者,斷可知也。及乎水落川平,萬物皆失故態,唯諸葛陣圖小石之堆,標聚行列,依然如是者,僅已六七百年,年年淘灑推激,迨今不動。

  上段引文出自《太平廣記》,引文中八陣圖神奇功效主要還是在於具有自動修復功效。張澍編《諸葛忠武侯故事》,曾引此文。

  《全相平話三國誌》是一部關於三國故事的平話,元代至治年間(公元1321——1323年)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此書初具《三國演義》主要輪廓,羅貫中在寫作《三國誌通俗演義》時,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它裡面對八陣圖是這樣記載的:

  章武三年,劉禪立,改建興元年。卻說軍師壓住帝星,差一萬軍民去白帝城東離二十里下寨,搬八堆石頭;每一堆石上有八八六十四面旗。有人告呂蒙,呂蒙引軍來看號。元帥陸遜大驚!眾官問,呂蒙曰:「擺木為陣,火也;草陣,水也;石陣,為迷也。眾官不見每堆石上有六十四面旗,按周公八卦看,諸葛會周天法,八百萬垓星官,皆在八堆石上。」呂蒙又言:「非太公、孫武、管仲、張良不能化也。」

  與前面八陣圖有關神奇功效記載不同的是,《全相平話三國誌》將八陣圖與八卦、陰陽五行相聯繫,還說「八百萬垓星官,皆在八堆石上」,星官是中國古代對天上幾個恆星組合的稱呼。(唐)司馬貞《史記·天官書》題解:「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體的存在和運行,給古人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助,如劃分節氣,但也讓古人產生了強烈的神秘感,當古人無法解釋某種現象時,就認為是神靈在主宰星辰的運行、變化,他們認為每個星辰都有相應的神靈對應。(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論婦人形相》中說:「歷觀古名士畫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婦人形相者,貌雖端嚴,神必清古。」這裡的星官明顯是指星宿這一類神仙即星辰對應的神靈,而不是就實實在在存在的星辰而說。不僅如此,星官這類神仙還有男女性別之分。星官和人類社會一樣,也有階級等級劃分,《史記·天官書》就說:「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八百萬星官在八堆石上,就是說八百萬星官對應的神靈在八堆石上,這裡的孔明顯然具有驅使鬼神的本領。

  到了《三國演義》,作者將八陣圖的神奇功能更是描繪到極致,《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寫道:

  卻說陸遜大獲全功,引得勝之兵,往西追襲。前離夔關不遠,遜在馬上看見前面臨山傍江,一陣殺氣沖天而起。遂勒馬回顧眾將曰:「前面必有埋伏,三軍不可輕進。」即倒退十餘里,於地勢空闊去處排成陣勢,以禦敵軍。即差哨馬前去探視,回報並無軍屯在此。遜不信,下馬登高望之,殺氣復起。遜再令人仔細探視,哨馬回報,前面並無一人一騎。遜見日將西沉,殺氣越加,心中猶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報江邊只有亂石八九十堆,並無人馬。遜大疑,令尋土人問之。須臾,有數人到。遜問曰:「何人將亂石作堆?如何亂石堆中有殺氣衝起?」土人曰:「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陸遜聽罷,上馬引數十騎來看石陣,立馬於山坡之上,但見四面八方,皆有門有戶。遜笑曰:「此乃惑人之術耳,有何益焉!」遂引數騎下山坡來,直入石陣觀看。部將曰:「日暮矣,請都督早回。」遜方欲出陣,忽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遜大驚曰:「吾中諸葛亮之計也!」急欲回時,無路可出。正驚疑間,忽見一老人立於馬前,笑曰:「將軍欲出此陣乎?」遜曰:「願長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逕出石陣,並無所礙,送至山坡之上。遜問曰:「長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諸葛孔明之岳父黃承彥也。昔小婿入川之時,於此布下石陣,名『八陣圖』。反覆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臨去之時,曾吩咐老夫道:『後有東吳大將迷於陣中,莫要引他出來。』老夫適於山巖之上,見將軍從死門而入,料想不識此陣,必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將軍陷沒於此,故特自生門引出也。」遜曰:「公曾學此陣法否?」黃承彥曰:「變化無窮,不能學也。」遜慌忙下馬,拜謝而回。後杜工部有詩曰: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三國演義》裡的八陣圖是按遁甲八門布下的,用遁甲八門布下的八陣圖最主要特點是「每日每時,變化無端」,這種變化的特徵使得人走進去,迷失於其中。並且這種變化是不需借助人的任何外力,石頭自身就可以完成,從而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可比十萬精兵」。遁甲是中國古代術數的一種,它是在周易八卦的基礎上,又結合了星象曆法、天文地理、干支四柱、陰陽五行等,利用時空因素來趨吉避凶。它實際上是一門預測學,當然這門預測學中預測方法是否具有科學依據尚難定論,但古時人們常將它運用於軍事,為兵家常修之課, (唐)著名兵書《太白陰經》就有專門的遁甲篇。(明)章潢撰《圖書編》在介紹奇門遁甲時說道:「是遁甲法,不過乘天之日時,擇地之方向,使人皆知趨吉避凶雲耳,豈行軍避敵伏匿逃形之怪術哉。」這顯然否認了《三國演義》描寫的用遁甲八門之術布下的八陣圖神奇功效,它只是一種趨吉避凶之術,並非什麼神乎其神的的怪術。

  《四庫全書·遁甲演義提要》中說:

  考漢志所列,惟「風鼓六甲」、「風後孤虛」而已,於奇遁尚無明文。至梁簡文帝,樂府始有「三門應遁甲」語,《陳書·武帝紀》「遁甲」之名遂見於史,則其學殆盛於南北朝。《隋志》載有伍子胥《遁甲文》,信都芳《遁甲經》,葛秘《三元遁甲圖》等十三家,其遺文,世不概見,唐李靖有《遁甲萬一訣》,胡幹有《遁甲經》,俱見於史志,至宋而傳其說者愈多,仁宗時嘗命修《景佑樂髓新經》,述七宗二變,合古今之樂,參以六壬遁甲,又令司天正楊維德撰《遁甲玉函符應經》,親為制序,故當時壬遁之學最盛,談數者至今多援引之,自好奇者援以談兵,遂有靖康時,郭京之輩以妖妄誤國,後人又攙雜以道家符菉之法,益怪誕不可究詰,於是六壬盛行而遁甲之學幾廢。

  遁甲之術有一個發展過程,宋代是發展的一個高峰期。符菉之術,在道門內被視為瑰寶,道士們堅信一旦擁有此法術就能使自然界的一切受制於他們,可與鬼神進行溝通,並駕馭之。「菉通常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道教經典中有時又統稱符菉。」《道法會元》稱:「符者,陰陽契合也,惟天下之至誠能用之,苟不誠自然不靈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會天地萬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紙號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對。」總之,充滿著神秘色彩。隨著道教將遁甲之術與符菉之法相結合,遁甲之術也走上了怪誕化的道路,變得神秘不可測。(清)紀昀甚至認為這樣使得「遁甲之學幾廢」。《三國演義》裡所寫孔明用遁甲之術布下的八陣圖,應受遁甲之術後期道教符菉化影響,所以才如此的神秘莫測,只是幾堆石頭就堪比十萬精兵,消滅敵人於無形中。

  因此,諸葛亮的八陣圖神化有一個由淺至深、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他去世不久,八陣圖就開始被人為地添上神秘色彩,後來,人們開始把它與陰陽五行、八卦、道教符菉化的遁甲術相聯,它愈發變得撲朔迷離。孔明的八陣圖被後人附會得如此神秘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 孔明所作八陣圖是一種佈陣排兵的陣法,它具有古時陣法的共通性——時效性,又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複雜性、難懂性,這是它後來被神化的基礎。

  前面已說過,孔明所作八陣圖是一種可用於實戰的陣法,《晉書·馬隆傳》就載馬隆曾使用過這種陣法。雖然八陣圖在蜀漢滅亡以後一段時間裡,仍有很多人清楚它的戰術要領,但從中也可窺見它的複雜性、難懂性,不是人見人會、通俗易學的陣法。

  《晉書》卷九八載:

  時李勢微弱,溫志在立勳於蜀,永和二年,率眾西伐。時康獻太后臨朝,溫將發,上疏而行。朝廷以蜀險遠,而溫兵寡少,深入敵場,甚以為憂。初,諸葛亮造八陣圖於魚腹平沙之上,壘石為八行,行相去二丈。溫見之,謂「此常山蛇勢也」。文武皆莫能識之。

  桓溫,東晉時著名將領,史書說他少有雄略,諸葛亮造八陣圖於魚腹平沙上,眾人看之,皆不能識別,唯他說「此常山蛇勢也。」這一方面突出了桓溫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說明在孔明死後一段時間內,儘管有不少人清楚八陣圖的戰術要領,但也非一般普通人物懂之。《晉書》卷二四還載司馬昭下令讓人專門學習諸葛亮佈陣陣法:

  陳勰為文帝所待,特有才用,明解軍令。帝為晉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後,令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勰悉諳練之,遂以勰為殿中典兵中郎將,遷將軍。

  上文中「帝」是指晉文帝司馬昭,陳勰是他比較重視的一個人,有才幹,「明解軍令」。因此,司馬昭令他學習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這裡的諸葛亮陣法應該就是指八陣圖,司馬昭下令讓陳勰這樣一個有才幹的人學習八陣圖,而不派其他的人,從側面說明八陣圖具有一定的複雜性,一般的人要學會它有一定的難度。

  八陣圖除了自身複雜性和難懂性這些特點外,在流傳過程中,它又被人為地改變,從而變得更複雜,更難懂。《宋史·兵志九》載:

  黃帝始置八陣法,敗蚩尤於涿鹿。諸葛亮造八陣圖於魚復平沙之上,壘石為八行。晉桓溫見之曰:「常山蛇勢。」此即九軍陣法也。至隋韓擒虎深明其法,以授其甥李靖。靖以時遇久亂,將臣通曉者頗多,故造六花陣以變九軍之法,使世人不能曉之。

  據上文, (唐)李靖就為了讓人不懂八陣圖軍事要領,而故意改變它。八陣圖本來就具有複雜性、難懂性,經李靖一變,後人就更難通曉之。

  任何一種可用於實戰的陣法都具有一定時效性,這是自然規律。如果說諸葛亮所作八陣圖在三國及以後一段時間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那麼隨著社會的發展,戰爭雙方軍事裝備、技術都發生了很大變革,八陣圖也漸漸失去了它的軍事魅力。《金史·夾谷清臣阿不沙傳》載:

  一日,上謂宰臣曰:「人有以《八陣圖》來上者,其圖果何如?朕嘗觀宋白所集《武經》,然其載攻守之法亦多難行。」清臣曰:「兵書皆定法,難以應變。本朝行兵之術,惟用正奇二軍,臨敵制變,以正為奇,以奇為正,故無往不克。」

  上文明確闡明了兵書的缺陷性——「難以應變」,這也是夾古清臣在回答自己主上關於八陣圖問題所給予的答案。他明確認為行兵之術,在於正奇,強調變化,而非恪守兵書。至於他的主上,雖然問臣子八陣圖的效果如何,但又馬上說他自己看《武經》,覺得裡面所載攻守之法多難行,暗含他對八陣圖的看法——多難行。是什麼原因導致八陣圖在這個時候多難行?應該是陣法自身所具有的時效性。孔明當年推演八陣圖,主要是為了應付曹魏集團強大的騎兵,當戰爭的時間、敵我雙方的武器裝備發生變化時,若一味地迷信兵書,而不順應形勢變化,要想取得戰爭勝利無異於緣木求魚。

  因此,當八陣圖這種陣法不適應當下戰爭情況時,研究和熟悉它軍事要領的人自然也就少了,它漸漸走向歷史的故紙堆,甚或直接失傳。後人想要探索它本來面目時,由於它本身就具有一定複雜性,就算在當時,也僅有少數智力非凡的人掌握它,在當下它甚至已失傳,人們就很有可能把它加以神秘化。而這種神秘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正是建立在它本身已經失傳或者眾人都不瞭解的基礎上的。若沒有這一點,任何神話都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神話多產生於人類發展早期原因也在此。

  二 孔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後人對他的推崇是八陣圖神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如果說八陣圖本身特點是它神化的基礎,缺乏這一基礎,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那麼孔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後人對他的推崇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其神化的充分條件。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其生前就「聲烈震於遐邇」,生後依然享有極高的威望,受到人們推崇。《三國誌·諸葛亮傳》載:「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他不僅得到蜀漢老百姓的尊崇,連敵對方也對他敬重有餘,當魏征西將軍鍾會征蜀時,「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采。」

  前面在分析孔明八陣圖神化時,我們會很容易發現,八陣圖在孔明死後就開始被神化。目前,我們所見到關於孔明八陣圖最早被神化的資料出自於干寶《晉紀》,雖然干寶《晉紀》今已亡佚,這則材料也來自清人張澍《諸葛忠武侯故事》,但還是有一定的真實性。一般說來,老百姓對於自己敬重、推崇的人物,往往喜歡用口頭文學加以美化,以表達熱愛之情。《晉紀》載八陣圖「常有鼓甲之聲,天陰彌響」,就反映出了當時老百姓對孔明深深懷念之情。八陣圖從孔明離世後不久就開始被神化也不難理解。

  上文中「帝」是指晉文帝司馬昭,陳勰是他比較重視的一個人,有才幹,「明解軍令」。因此,司馬昭令他學習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這裡的諸葛亮陣法應該就是指八陣圖,司馬昭下令讓陳勰這樣一個有才幹的人學習八陣圖,而不派其他的人,從側面說明八陣圖具有一定的複雜性,一般的人要學會它有一定的難度。

  八陣圖除了自身複雜性和難懂性這些特點外,在流傳過程中,它又被人為地改變,從而變得更複雜,更難懂。《宋史·兵志九》載:

  黃帝始置八陣法,敗蚩尤於涿鹿。諸葛亮造八陣圖於魚復平沙之上,壘石為八行。晉桓溫見之曰:「常山蛇勢。」此即九軍陣法也。至隋韓擒虎深明其法,以授其甥李靖。靖以時遇久亂,將臣通曉者頗多,故造六花陣以變九軍之法,使世人不能曉之。

  據上文, (唐)李靖就為了讓人不懂八陣圖軍事要領,而故意改變它。八陣圖本來就具有複雜性、難懂性,經李靖一變,後人就更難通曉之。

  任何一種可用於實戰的陣法都具有一定時效性,這是自然規律。如果說諸葛亮所作八陣圖在三國及以後一段時間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那麼隨著社會的發展,戰爭雙方軍事裝備、技術都發生了很大變革,八陣圖也漸漸失去了它的軍事魅力。《金史·夾谷清臣阿不沙傳》載:

  一日,上謂宰臣曰:「人有以《八陣圖》來上者,其圖果何如?朕嘗觀宋白所集《武經》,然其載攻守之法亦多難行。」清臣曰:「兵書皆定法,難以應變。本朝行兵之術,惟用正奇二軍,臨敵制變,以正為奇,以奇為正,故無往不克。」

  上文明確闡明了兵書的缺陷性——「難以應變」,這也是夾古清臣在回答自己主上關於八陣圖問題所給予的答案。他明確認為行兵之術,在於正奇,強調變化,而非恪守兵書。至於他的主上,雖然問臣子八陣圖的效果如何,但又馬上說他自己看《武經》,覺得裡面所載攻守之法多難行,暗含他對八陣圖的看法——多難行。是什麼原因導致八陣圖在這個時候多難行?應該是陣法自身所具有的時效性。孔明當年推演八陣圖,主要是為了應付曹魏集團強大的騎兵,當戰爭的時間、敵我雙方的武器裝備發生變化時,若一味地迷信兵書,而不順應形勢變化,要想取得戰爭勝利無異於緣木求魚。

  因此,當八陣圖這種陣法不適應當下戰爭情況時,研究和熟悉它軍事要領的人自然也就少了,它漸漸走向歷史的故紙堆,甚或直接失傳。後人想要探索它本來面目時,由於它本身就具有一定複雜性,就算在當時,也僅有少數智力非凡的人掌握它,在當下它甚至已失傳,人們就很有可能把它加以神秘化。而這種神秘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正是建立在它本身已經失傳或者眾人都不瞭解的基礎上的。若沒有這一點,任何神話都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神話多產生於人類發展早期原因也在此。

  二 孔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後人對他的推崇是八陣圖神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如果說八陣圖本身特點是它神化的基礎,缺乏這一基礎,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那麼孔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後人對他的推崇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其神化的充分條件。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其生前就「聲烈震於遐邇」,生後依然享有極高的威望,受到人們推崇。《三國誌·諸葛亮傳》載:「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他不僅得到蜀漢老百姓的尊崇,連敵對方也對他敬重有餘,當魏征西將軍鍾會征蜀時,「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采。」

  前面在分析孔明八陣圖神化時,我們會很容易發現,八陣圖在孔明死後就開始被神化。目前,我們所見到關於孔明八陣圖最早被神化的資料出自於干寶《晉紀》,雖然干寶《晉紀》今已亡佚,這則材料也來自清人張澍《諸葛忠武侯故事》,但還是有一定的真實性。一般說來,老百姓對於自己敬重、推崇的人物,往往喜歡用口頭文學加以美化,以表達熱愛之情。《晉紀》載八陣圖「常有鼓甲之聲,天陰彌響」,就反映出了當時老百姓對孔明深深懷念之情。八陣圖從孔明離世後不久就開始被神化也不難理解。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很多軍事家留下了他們的軍事著作,也有一部分是關於陣法的。我們不能否認那些陣法也具有八陣圖作為陣法的一些基本特點,如時效性,有些也具有複雜性、難懂性,但孔明的八陣圖在老百姓那裡被神化,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作八陣圖的孔明在人民群眾中享有極高的威望,而這種極高的威望使得老百姓喜歡將他的一切加以美化。

  《太平廣記》記載的夔州八陣圖有自動修復的神奇功效。張澍編《諸葛忠武侯故事》引用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的話來解釋八陣圖具有這種功效的原因,說:「是諸葛孔明誠一心,為玄德公效死。況此法出《六韜》,是太公上智之才所構。自有此法,惟孔明行之,所以神明保佑,一定而不可改也。」顯然劉禹錫也認同八陣圖神化主要在於孔明,而孔明如何能到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孔明誠一心,為玄德公效死」的品質。

  孔明無論生前,還是生後都受到了大眾的推崇,到了羅貫中的《三國誌通俗演義》,他更被塑造為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毛宗崗評他為「古今賢相第一人」,他的這些人格魅力使得老百姓對他念念不忘,並在其歷史本身的基礎上加以無限擴大化,這也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原因。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塑造是「欲顯諸葛之智而近似妖」,這一方面有作者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同三國故事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孔明被大眾美化得近乎完美有關。孔明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他所作八陣圖,豈能和常人一樣,大眾很自然將它神化。因此,孔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大眾對他的推崇是八陣圖神化的重要因素。

  三 孔明這一歷史人物形象,在後來被逐漸道士化,八陣圖神化與孔明道士化形象有很大關聯,孔明道士化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八陣圖與道教法術相聯,為八陣圖進一步走向神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於資料的闕漏,孔明形象何時被道士化現已無從探知。(唐)李商隱《驕兒詩》云:「或笑張飛胡,或謔鄧艾吃。」宋代也有「說三分」藝人的記載,但當時的孔明是不是已經被道士化由於資料原因我們無法給出結論。我們現在能夠明確的是,元代,諸葛亮在眾多文學作品中的形象都是道士。

  《全相平話三國誌》記載:

  話說先主,一年四季,三往茅廬謁臥龍,不得相見。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學業,時至中年,無書不覽,達天地之機,神鬼難度之志;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揮劍成河。司馬仲達曾道:「來不可□,□不可守,困不可圍,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

  元雜劇是元代著名的一種文學樣式,在無名氏所撰《諸葛亮博望燒屯》中,孔明從一出場就自稱為「貧道」。

  (正末扮諸葛上。開:)貧道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於南陽鄧縣,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有一岡名曰臥龍岡,好耕鋤隴畝。近有新野太守劉備,來謁兩次,於事不曾放參。蓋為世事亂,龍虎交雜不定。正每日向茅廬中松窗下,臥看兵書。哎,諸葛,幾時是出世處呵! (唱:)

  [仙呂][點絳唇]數下皇極,課傳周易,知天理。飽養玄機,待龍虎風雲會。

  [混江龍]有朝一日,出茅廬指點世人迷。憑著我腸撐星斗,如還我志遂風雷,立起天子九重龍鳳闕,顯俺那將軍八面虎狼威。

  《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傳》四集,刻於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但其書牌題「重刊」,當有初刻本。且此書版刻上圖下文,與元至治年間(1321年——1323年)刊本《全相平話三國誌》十分相似,故其初刻亦當在元代。裡面的孔明也是個道士形象:

  一朝天子升天去,天降飛花滿地艮(銀)。靈魄走入關張□,諸葛軍師說事因,房中今朝年已老,沒了三人親弟兄。不戀西川成都府,臥龍崗上去修行。大小眾官勸不住,去了軍師一個人。氣倒少年花關索,看看成都害其身。思憶關張劉先主,怒天恨地說元(原)因。

  上文內容是劉關張去世後,孔明因為朝中沒有他們,也離開成都到臥龍崗修行去了,說到修行一般指的都是道士,因此這裡的孔明也是道士形象。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是活躍在中國自然區域與悠久歷史中的許多族團文化的宗教產物」,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構建了自己龐大的鬼神系統。它以古代傳統的鬼神信仰為基礎,以國家祭祀和民間崇拜的諸神為主體,並將儒家的先王聖人及佛家的菩薩羅漢也納入自己的鬼神系統。就連一些歷史人物如關羽也是道教鬼神系統中的一員。

  孔明在元代形象道士化,原因眾多,有可能是道教有意識將他納入自己的鬼神系統。也有可能是由於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中國下層群眾中有深厚的信仰基礎,人們在美化與修飾孔明故事時也就很自然加上自己的信仰背景。不管怎麼樣,元代文學作品中孔明與道教仙人已無異,《全相平話三國誌》說孔明「撒豆成兵,揮劍成河」,「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由於羅貫中作《三國誌通俗演義》時,又按自己儒家化理想來塑像這個人物,使得孔明又從一個道士形象回到了儒者本身,這也許是孔明最終沒有像關羽那樣成為道教鬼神系統中一員神的原因。就算如此,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依然沒有完全擺脫道士形象。《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回寫道:

  (司馬)懿自出營視之,只見孔明簪冠鶴氅,手搖羽扇,端坐於四輪車上;左右二十四人,披髮仗劍;前面一人,手持皂幡,隱隱似天神一般。懿曰:「這個又是孔明作怪也!」遂撥二千人馬吩咐曰:「汝等疾去,連車帶人,盡情都捉來!」魏兵領命,一起追趕。孔明見魏兵趕來,便教回車,遙望蜀營緩緩而行。魏兵皆驟馬追趕,但見陰風習習,冷霧漫漫,盡力趕了一程,追之不上。各人大驚,都勒住馬言曰:「奇怪!我等急急趕了三十里,只見在前,追之不上。如之奈何?」孔明見兵不來,又令推車過來,朝著魏兵歇下。魏兵猶豫良久,又放馬趕來。孔明復回車慢慢而行。魏兵又趕了二十里,只見在前,不曾趕上,盡皆癡呆。孔明教回過車,朝著魏兵,推車倒行。魏兵又欲追趕。後面司馬懿自引一軍到,傳令曰:「孔明善會八門遁甲,能驅六丁六甲之神。此乃六甲天書內『縮地』之法也。眾軍不可追之。」

  道士化的孔明對八陣圖後期走向詭異、荒誕提供了一系列的依據,《全相平話三國誌》裡的八陣圖,有八百萬星官在八堆石上,星官,是中國道教龐大神系裡的諸神之一,他們駐守在孔明搬來的八堆石上,說明孔明會驅使鬼神的法術即道教秘而不傳的符菉之術。《三國演義》的八陣圖是按遁甲八門布下的,遁甲最大特點是「變」,《三國演義》八陣圖除了吸收遁甲本身「變化無窮」的特點之外,還應與道教符菉之學有關。「符菉」是天神的旨令與眾神之名錄,是道教的主要法術之一。道教神仙一個重要特徵是富於神通和法術,他們之所以神通廣大也主要是他們能通過背誦菉文中天官功曹姓名來役使鬼神和降服自然界,《三國演義》中的八陣圖雖未明言有神助,但他神奇的功效除了神助,無法用其他理由解釋,應該是符菉化的遁甲之術使它具有神奇的功效,不然石頭怎麼會自身產生狂風,困人於陣中。

  孔明道士化的形象為他掌握這些道教法術提供了依據,既然道士化的孔明會這些法術,他將這些法術運用於軍事中也就理所當然,八陣圖也正在這種情況中,與道教法術相結合,變得神乎其神、脫離其本來面目,所以,孔明的道士化為八陣圖進一步神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