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呂伯奢全家謎案:曹操為什麼要殺呂伯奢? | 陽光歷史

 

A-A+

曹操殺呂伯奢全家謎案:曹操為什麼要殺呂伯奢?

2017年02月12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404 次

  曹操被扣上「惡賊」、「小人」的帽子,原因是《三國演義》第四回的「曹操殺義父呂伯奢全家案」。可以說,這是一宗從法律、道德、人格諸方面審判曹操、否定曹操、詆毀曹操的案件。只可惜,作者羅貫中的故事編得太不高超,該故事邏輯混亂、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使人不得不懷疑這是一樁子虛烏有的文學冤案。

  毫無疑問,《三國演義》是一部以劉氏漢室為正統的話語體系,儘管曹魏政權控制了全國的絕大部分地區,劉氏蜀漢最終淪為地方割據政權,但舊史家文人和藝人還是視蜀漢集團為正宗,視曹操為篡位的奸雄。

  《三國演義》裡是這樣說的,曹操行刺董卓未遂,棄官逃亡,逃到中牟縣時,被軍士抓住。為求脫身,曹操自稱客商。當時,守關軍士並不認識曹操,中牟縣縣令陳宮認識曹操,知道他是朝廷通緝的要犯。

  陳宮本不宜說破卻當眾說破,還揚言要押解曹操去京師請賞。這陳宮既然公開說要押解曹操請賞,晚上卻又親手把曹操放了,還棄官攜款隨曹操一起逃亡——如果按照正常邏輯出牌,陳宮應按客商身份,當著軍士面,心照不宣地把曹操放掉,既落了人情,又擺脫了私放逃犯的嫌疑和責任。

  誰都知道,天下大亂之時,官府是最好的避風港,縣令實權在握,生活條件優越,經營人生的資源豐富,為什麼要跟一個逃犯亂跑呢?陳宮畢竟是一個見過世面、知道利害關係的領導幹部,何至於如此愚昧?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陳宮對曹操來說是個危險人物,因為他是曹操殺呂案的唯一證人。陳宮當面指責曹操多疑濫殺、不義妄殺,倘若曹操與他翻臉,他自己和家人都有被滅口的危險。所以,陳宮當初也有趁曹操熟睡之機結果其性命的想法。他知道曹操奉行的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哲學,但最終陳宮沒有下手。而曹操同樣也沒有下手殺陳宮。

  作者羅貫中花費了大量筆墨刻意描寫曹操的奸詐惡毒,但在描述陳宮與曹操的矛盾衝突中卻沒有體現出來。陳宮在殺呂案中僅僅充當目擊證人的角色,以證實殺呂案確實有其事,而且正是陳宮把曹操的醜事傳播出去,流傳後世的。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對二人的矛盾刻畫明顯地不合常理,充滿了刻意的顛覆性的安排。

  再說呂伯奢此人。他是曹操父親的結義弟兄,雖伯奢稱呼曹操、陳宮二人為「小侄」,呂老漢實際上算是曹操的義父,呂家當是朝廷排查逃犯的重點戶。呂伯奢明知曹操是朝廷遍行文書張榜通緝捉拿的甲A級逃犯,他來借宿一夜,如果說是要接待,肯定是悄悄地接待,避人耳目,以絕後患,絕對不敢鋪張折騰,還殺豬宰羊,這不符合常規。難道呂伯奢腦子壞掉了,不怕被外人舉報,丟了全家人的身家性命?

  按照舊日習俗,農家也只有逢年過節、遇到結婚等大事才殺豬,日常待客買幾斤肉足夠,何況只是接待兩個年輕人吃一頓晚飯而已,殺一頭肥豬幹什麼?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殺豬款待曹陳二人的情形過於誇張,不合日常生活情理,也有悖特殊政治環境下的人之常情。

  從民俗禮教上來看,書中交代,呂家共9口人,呂伯奢是一家之主,家中來客,當是呂老在堂作陪,婦人張羅茶飯,青壯男兒上街採購。這是千年禮教之下的中國家庭的生活規則,就算今天也是這樣的禮節和安排。羅貫中居然安排呂老漢騎驢往西村買酒去了。這個情節寫得非常幼稚,有違禮法家教。

  還一件事,既然安排呂老漢到街上去買酒,為什麼不將酒肉一起買回?一起買了豈不是比殺豬宰羊要來得快捷和方便?這個地方羅貫中把呂老漢寫得有點兒弱智了。

  有個細節值得一提——大家都知道,殺豬就要綁豬,這個時候豬必然會垂死掙扎大叫不止,而直到被殺死之前,豬會一直號叫。豬的號叫聲勢必會驚動左鄰右舍,甚至半個村莊。曹操、陳宮能聽見莊後的磨刀聲,隔牆能聽到呂家人的說話聲,難道就沒有聽到豬叫聲?難道這豬是啞巴豬嗎?

  由此可見,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候對曹操是一肚子成見,所以抱著一種「概念在先」的臉譜化描寫,充滿了濃厚的儒家正統、道德和法統意識形態。他安排殺呂案的立意就是要從道德上給曹操戴一頂薄情寡義、殘忍缺德的帽子,從人生觀、價值觀和靈魂深處深挖曹操的「反動本質」,徹底否定他的個人品質,把曹操寫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無信無禮、喪失理智、慘無人道、徹頭徹尾、裡外都壞的壞人。在這樣的一種前提下,就編製了這樣一個漏洞百出的故事來。

  從《三國演義》來看,曹操殺呂全家的事實應該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羅貫中完全可以照實寫,沒必要浪費力氣和時間去專門編一個出來。退一步說,即使曹操確實殺了呂全家,起碼也不是像《三國演義》寫的這樣殺法,因為那樣的行為無論是從人的思維、行動習慣還是邏輯上,都是講不通的。

  如果此案換一個說法,呂家幾個兒子見曹操和陳宮隨身攜帶錢財甚多,臨時起意,想弄死曹操和陳宮,結果被曹操和陳宮發現,先行下了手。倘若這樣,曹操在激憤下殺了呂家人,倒是有幾分可能性。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出於政治立場和個人的思想局限性,為了在讀者心中建立曹操冷酷無情、忘恩負義、殺人成性這樣一個形象,可謂用心良苦。他借助曹操殺呂伯奢全家一事,形成了貶低曹操的巨大證據鏈,以此證明了曹操一貫奉行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原則,這就是他的目的和用意。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