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隋大唐兩個王朝為何要相繼征討高句麗?
高句麗,亦作「高句驪」、「句麗」、「句驪」,又叫高氏高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的三國時代。
公元589年,隋朝消滅了南陳,統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國。周邊國家尊之為宗主國。然而,高句麗對隋王朝採取的是陽奉陰違策略,表面順從,暗中較勁。更為嚴重的是,公元598年,高句麗竟然對我東北大片土地,有了攫取的野心,不宣而戰地進攻遼西地區。這是隋朝與高句麗的第一次戰爭。
正當隋文帝準備舉兵征討時,高句麗王玩了個兩面派手法,勿忙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把自己罵得臭狗屎不如。文帝楊堅心一軟,放了一馬,沒再追究。事實上,表面裝慫的高句麗王,並沒有停止入侵的腳步,四處聯結反隋勢力,拉攏西北部的突厥人,對我隋朝疆土饞涎欲滴。
隋煬帝楊廣接班以後,朝廷各部彙集了各路情報,確認高句麗王的狼子野心不死,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決定教訓一下這個不安分的小鄰居。公元612年,隋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攻打高句麗,一路破城四五十餘座,但自身損失也不小。第二年,隋煬帝率軍親征,卻因負責糧草的將領楊玄感反叛作亂,導致此次征討胎死腹中。第三年,楊廣再次御駕親征,這次比較順利,給高句麗以沉重打擊,令其元氣大傷。高句麗王一時驚慌失措,連忙派遣使臣來請降謝罪,並交還了叛逃的隋將斛斯政。隋煬帝點頭答應,率部班師回朝。
其實,北方高句麗的隱患,並未完全消除,這一點隋王朝君臣人人心知肚明。隋煬帝本打算再給高句麗點顏色看看,徹底讓這個鄰居老實安靜下來。不巧的是,中原內亂加劇,國內矛盾爆發,他根本騰不出手來,教訓高句麗的計畫遂告流產。
但不管怎樣,隋對高句麗的幾次討伐,還是起到了作用。大大消弱了高句麗的國力,扼制了其猖狂滋事的勢頭,阻止了其覬覦中原王朝疆土的邪念。遺憾的是,很快——公元618年——好大喜功的隋煬帝自己,政權先行崩塌了。
唐初貞觀末期,東突厥基本被消滅了,四夷威服,然而在李世民眼裡,高句麗仍是一個心腹之患,隨時危及大唐的國家安全。他決定要接替隋煬帝,狠狠地收拾一下高句麗,「為中國報子弟之仇」。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派遣使者到長安,狀告位居半島西南的鄰居百濟,非法攻佔了它們四十餘座城池,同時提醒唐太宗,稱百濟密謀與高句麗聯手,企圖斷絕唐朝的海上通道。唐太宗李世民先禮後兵,他派人前往高句麗,勸說其停止侵略新羅的戰事,結果,竟然遭到高句麗當權者的一口回絕。太宗震怒了,當下決定,發兵東征高句麗。
公元644年冬,唐太宗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翌年二月,李世民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今屬大連金州區);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今屬遼陽市),殲敵傷敵兩萬餘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今屬遼寧海城東)。高句麗北部軍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軍打得一敗塗地,殘存者悉數歸降。消息傳到其國內,高句麗全國恐慌。
太宗意欲一舉拿下高句麗,再度集結,開始圍攻安市城(今屬遼寧鞍山),未果。加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征占高麗的預期目的。
公元647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648年,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於泊灼城(今屬遼寧丹東)大敗高麗軍;655年,因高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攻擊高麗;658年,程名振攻克高麗赤烽鎮(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屬遼寧遼陽),大敗高麗軍。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更是將最後消滅高句麗提上了日程。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泉蓋蘇文死後,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相當於丞相),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唐。唐高宗借此機會,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推進至鴨綠江畔,高句麗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亡國。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曾對左右大臣講:「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不遺後世憂」,正是隋唐兩朝相繼征伐高句麗的根本原因所在。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制服高句麗的戰爭,就不會有後來的萬邦歸順、大唐盛世。歷史反覆告誡我們,團結才是復興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