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尋訪神奇美麗的西雙版納熱帶雨林
這條「空中走廊」架設在西雙版納雨林之中的望天樹上。1974年,這些高達70餘米的巨樹在雲南西雙版納猛臘縣被首次發現,證實我國確有熱帶雨林分佈。
榕樹形成的獨木成林,與四數木的大板根和望天樹一起構成了雨林的主體景觀
「老莖生花」是某些樹木在熱帶雨林生態環境條件下的一種適應對策,避開濃密的樹冠層,利於傳播花粉和種子。圖為火燒花在老莖上的絢麗花朵。
很多生活在雨林下層的植物,為了獲得足夠的陽光,長出了巨大的葉片。
位於西雙版納植物園東區的溝谷雨林景區頗顯神秘。這裡有高達四五十米的望天樹,有開在高高樹杈上的空中花園,有粗壯結實的籐條「扁擔籐」,有可以給幾個人遮風擋雨的巨大葉片,還有人見人怕的箭毒木(見血封喉)。在這裡,你可以全身心地去體會雨林奇觀。
幾年前我去美國邁阿密大學研修,指導老師Ted Fleming教授正在撰寫一本傳記性專著—《熱帶蝙蝠人》,講述他作為熱帶生物學家的故事。40年前,他懷著對熱帶雨林動植物的極大好奇,隻身去了巴拿馬和哥斯達黎加,開始了充滿神奇的科學研究生涯。在歐洲和北美,類似於Fleming教授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許多世界知名的熱帶生物學家本身並非出生於熱帶,但是他們有共同點,就是孩提時代就對熱帶紛繁的動植物很著迷。
在中國,提起熱帶雨林,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遙遠的巴西亞馬遜河流域。另外,在當前學生就業壓力很大的形勢下,熱帶生物學似乎不太被學生們看好,專注並願意獻身熱帶生物學研究的年輕學子更是寥寥無幾。這和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的情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其實在中國,也不乏具有浪漫色彩的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創始人蔡希陶先生即是其中之一。50年前,蔡希陶先生和他的追隨者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深處創建了第一個國立熱帶植物園。在這以後的幾十年中,他們通過深入細緻的研究,為揭開這片熱帶森林中的科學奧秘、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熱帶森林資源做出了重要貢獻。
神奇的熱帶雨林距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在我國西南部的西雙版納地區就保存有大面積的熱帶雨林。上個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國際學術界還普遍不認同中國有熱帶雨林分佈,英國著名的熱帶雨林專家T. C. Whitmore教授考察過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後在他的專著中風趣地寫到:中國的西雙版納確實保存有大面積的熱帶雨林,那裡林中小鳥唱的歌都和馬來西亞低地熱帶雨林中小鳥唱的一樣。同樣,在中國海南島和西藏的南部低地也都有熱帶雨林分佈。
黑色的花朵
黑色的老虎鬚既不招蜂也不引蝶,它依靠自花授粉結出種子。
在西雙版納的雨林中,你能看到一種特別的花,從花序基部長出很多老虎鬍鬚一樣的細絲,因而得名老虎鬚。更特別的是,這種花的花瓣是黑色的。
在人們的印象中,花朵都是五顏六色的,紅橙黃綠青藍紫無所不有。唯有黑色花朵是個偏門,極為罕見。這是因為,花朵的一大功能就是招蜂引蝶,吸引傳粉者。由於不同動物對顏色的喜好不同(蜂類喜歡黃色和藍色,鳥類喜歡紅色,蛾類喜歡白色),所以花朵針對傳粉者釋放特定的顏色信號。不僅如此,還結合了一些傳粉者的小嗜好,加強它們在傳粉工作中的專一性,黃色的臘梅為喜歡聞香的蜂類準備了香甜氣味作為導航標誌;沒有絲毫氣味的紅色的蘆薈則準備大量花蜜,因為它們的鳥類傳粉者需要更多的食物,但鳥兒們的鼻子卻很不好用。雖然,這樣的分類導航還略顯粗糙,但是已經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花粉傳遞的質量。
很少有動物喜歡黑色,並且黑色花瓣會吸收過多的熱量,灼傷嬌嫩的花蕊。黑色的老虎鬚是如何生存的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科研工作為我們提供了答案—它們都生活在林下的樹蔭中,所以不會被曬傷;它們都是可以自己給自己授粉,也就用不著明亮的顏色招蜂引蝶了。
無聲的廝殺
黃葛榕無聲無息地絞殺寄主
榕樹的氣生根已經將寄主牢牢「捆住」。
絞殺進行末期,中心被纏繞的大樹已經腐爛,只剩下鏤空雕刻般的榕樹。
並非所有的「房客」都溫柔可人,桑科榕屬的一些植物就是異類,儘管它們和林中大樹的緣分也是從附生開始,最後卻往往要拚個你死我活。
黃葛榕和董棕的戰爭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它的種子在一次無意的旅行中來到這棵董棕的枝椏上。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生長出氣生根。這些氣生根環繞著宿主的樹幹,悄無聲息地向四周延伸,有的順著大樹「爬行」而上,有的則懸掛在半空,慢慢地垂向地面,扎入土中。董棕並沒有察覺,直到有一天,這些氣生根彼此交織,在它的樹幹周圍纏成緊密的一圈,便成了它噩夢的開始。看上去兩棵樹還是如此親暱,互相依偎,可誰知道生長在裡面的那棵樹正日漸枯槁?在地下,董棕的根系競爭不過掠奪者,每日裡處於飢渴的狀態;在地面,它的樹幹被緊緊包裹,無法增粗;在樹冠上,那有限的陽光早已被後來者掠奪。溫柔的表現逐漸褪去,內在的殘酷開始顯露出來。
也許在很久之後,董棕最終會出現頹態,它的鮮活不再,軀幹被松鼠和白蟻穿進穿出,慢慢腐朽、剝落,在夜風中發出哀婉的低吟,這已經是它們最後的生命之歌。再若干年後,這些不甘和悲憤都會消失殆盡,只剩下黃葛榕獨立生存。
這種故事在雨林中每天都發生,勝利的主角不單單是黃葛榕,還有高榕、斜葉榕、垂葉榕……人們把雨林植物間的這種殘酷廝殺稱作「絞殺」。
除了作為武器襲擊其他大樹,榕樹的氣生根,有時還能從從空氣中逐漸下垂,直到地面,繼續增粗成為支撐樹木軀幹的支柱根。所謂的「獨樹成林」就是由樹木大量支柱根構成的一種景觀。
吃出雨林的滋味
芭蕉花分為雄花(紫紅色)和雌花(綠色)。我們吃的芭蕉花其實只是芭蕉的雄花,而我們吃的芭蕉則是由雌花發育形成的。炒菜時,先將芭蕉雄花(序)切碎,然後用食鹽搓,再經清洗就可以炒成美味菜餚了。
傣味名菜——油炸竹蟲。你有膽量嘗嘗嗎?
雨林中,一年四季都有花朵在展示絢麗的色彩,釋放淡淡的幽香,眼睛和鼻子都受用無比。然而鮮花常有,果子卻不常有。不過你不用著急,即使沒有果子也可以撫慰你肚子裡的饞蟲。「沒有果子吃,難道還能吃花嗎?」沒錯,今天我們就來吃花。
所謂靠山吃山,聰明的雨林居民把花朵收集起來的變成了傣家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吃花似乎有點暴殄天物,但是從你吃下第一片花瓣開始,所有的顧慮都在瞬間消散。品味著芬芳的花朵,你甚至會感覺那份明晃晃的嬌艷就在慢慢在嘴裡融化開來。
只要你在傣味餐廳裡坐下,熱情的傣族服務員就會向你介紹,「要不要來盤芭蕉花嘗嘗」,初到版納的遊客一定會懷疑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沒錯就是芭蕉花。上菜之後,顧慮全消,那味道就像竹筍一樣清甜,其間還泛著芭蕉的清香。吃完芭蕉花,再嘗嘗雞蛋花。作為傣族信奉的佛教植物「五樹六花」之一的雞蛋花深受傣家人的喜愛。它的的花瓣中心淡黃,邊緣純白就像切開的煮雞蛋。用雞蛋花沾上調好作料的蛋液油炸,香酥之下還透著芬芳,是傣家人招待貴客的一道美食。
除了這兩種鮮花,在西雙版納你還可以品嚐到大白花、雲南石梓、火燒花等鮮花。除了味道鮮美特別,鮮花中的氨基酸等成分對人體保持健康還有好處,真是美味與健康共享。傣族少女的曼妙身材可能也與常吃鮮花有關係吧。
除了鮮花,臭菜恐怕是讓人印象最深的菜餚了,它是含羞草科植物臭菜的嫩芽。用臭菜煮成的雜菜湯有種特殊的味道,有人說那是臭豆腐和豆豉混合的味道。不過,臭菜跟臭豆腐有還真有異曲同工之妙—聞著臭吃著香。如果你喝不下這種湯,那就來盤臭菜烘蛋吧,跟雞蛋配合在一起,「臭」減少了很多,並且還增了幾分鮮香。除了野菜,竹蟲和酸肉也值得嘗一嘗。前者是鱗翅目昆蟲的幼蟲,就像縮小一號的家蠶,用油炸得香酥金黃,令人垂涎。不但味道鮮美,它還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純天然綠色食品。做酸肉原本是傣家人在濕熱條件下保存肉類的方法,如今酸鮮開胃的酸肉已經成為傣味菜餚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