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皇帝總喜歡利用外戚:外戚勢力的三大作用 | 陽光歷史

 

A-A+

為什麼皇帝總喜歡利用外戚:外戚勢力的三大作用

2016年11月02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159 次

  利用外戚:1.打出外戚牌

  古代帝王是權力金字塔的頂尖,高則高矣,但他的高高在上也必須靠各種基礎支撐。因此,帝王不僅要培植親信,調動大臣,同時也要合理安排宗室,充分利用外戚,一個台階接一個台階,少了哪個台階,這金字塔也難保不傾斜甚至倒塌。

  外戚者,皇后、皇太后一姓之親戚也。他們主要與母系一支有關。這支力量如果利用得好,對皇帝基業也有舉足輕重的衛護作用。當然,怎樣利用,如何利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帝王,也就有不同的「術」。

  外戚願意為皇帝賣命那絕對是在情理之中的,俗話說:「看姑娘待姑爺」是也。試想漢高祖劉邦當年在鴻門宴上危急萬分,樊噲聞訊,怒闖軍營,以「死且不避」的威勢懾服殺人不眨眼的霸王項羽,為劉邦趁機逃走創造了條件,那豈不是看在妻子呂嬃和劉邦夫人呂雉是親姊妹的份上?所以,反過來對於帝王方面來說,功成之後,適時地打出外戚這張牌,對於維護和鞏固皇權也是大有用場的。就說劉邦,他在平定天下後,於高祖六年分封時,第一批就封了呂後的哥哥呂澤和呂釋之。20天之後,才封賜功居群臣之冠的蕭何和張良。隨後,居然又把呂澤部下的兩個不大起眼的將領也給封了。而此時功勳卓著尚未封侯的還大有人在,如曹參、陳平就是。他之所以這樣做,與其說是呂後枕頭風的效果,倒不如說是劉邦有意打出外戚牌更加真實。

  無獨有偶,漢武帝時,皇后衛子夫的弟弟衛青、侄子霍去病都立有不世軍功,也都受封甚夥。那段時期,可以說沒有外戚差不多就沒有漢武帝北抗匈奴的功業。關於這一點,漢武帝本人絕不會不明白。唐玄宗時,皇帝寵幸貴妃楊玉環,楊氏一家這張牌被打得更響。楊貴妃的大姐被封為韓國夫人,三姐被封為虢國夫人,八姐被封為秦國夫人,族兄楊朏為鴻臚寺卿,領四十餘使。

  不僅如此,有些帝王在為太子選擇顧命大臣時甚至也不忘打外戚牌。像漢武帝臨崩前,遍觀群臣,覺得惟霍光「任大重,可屬社稷」。於是遺詔霍光以大將軍身份輔佐年僅8歲的幼主漢昭帝。這霍光原是衛皇后姐姐的兒子,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弟,為皇室外戚毫無疑問。據史書記載,霍光受命時已「出入禁闥二十餘年」。他侍奉昭帝13年,後來又廢昌邑王,迎立漢宣帝,「威震海內」。《漢書》中記載,他輔佐昭帝期間,「百姓充實,四夷賓服」,是西漢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個重要人物。可見,漢武帝臨終前打出霍光這張牌並沒有打錯。

  還有,唐代初年有個長孫無忌,他是唐太宗李世民之文德皇后的兄長,高宗李治的舅舅。當年他曾與李世民一起策動玄武門事變,幫李世民奪得了帝位。太宗臨終又托孤於他。他做宰相長達三十餘年,又兼任太尉,位極人臣,可以說他為唐王朝大業奠基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可見,唐太宗的這張外戚牌也沒有打錯。

  現成的外戚常常成為君主帝王利用的力量,而有實力的大臣也常常被君主帝王拉攏成為外戚,於是重臣兼外戚更使君主帝王感到放心,這張牌的意義也就更大。像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就這樣做過。秦始皇準備出兵討伐楚國,先派大將李信出征,李信帶領20萬人馬出征楚國,結果大敗而歸。於是秦始皇又派王翦出征。王翦非要秦始皇派兵60萬,方才答應出征。因為此時王翦年事已高,身體有病,他有充足的理由推脫這次率兵征伐。事到臨頭,秦始皇不想改變徵伐楚國的計畫,就一口答應了王翦派兵60萬的要求,而且還出乎王翦意料之外地把女兒華陽公主許配給了王老將軍。事情是這樣的:秦始皇同意讓王翦率兵60萬出征楚國。三天後,王翦從穎陽出發,率60萬大軍浩浩蕩蕩南行,剛走出不遠,忽然見前方迎來一隊人眾,一串長長的車隊後面閃出一輛彩車,當即一位宦官走上前來高聲宣讀秦始皇將華陽公主嫁給王翦的聖旨。這一切使王翦既感到突然,又覺得滑稽。出征楚國已是箭在弦上的軍令,接納華陽公主也是皇上聖旨,王翦豈敢違抗。與華陽公主即時成親,然後繼續率軍出征,這是王翦惟一可能的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王翦出征的勝利可能顯然要大得多。本來王翦已是秦始皇宮中的元老重臣,在對外征伐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為了慎之又慎,重之又重,秦始皇不惜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兒下嫁給和自己年紀相仿的王翦,把王翦從重臣又拉入外戚行列。重臣加外戚,秦始皇顯然是百分之一百一地重視王翦了。那麼王翦此次出征怎麼能不賣力?秦始皇拉王翦入外戚肯定會奏效的。秦始皇不僅雄才大略,在重大歷史問題上頗有眼力,而且這些宮廷小賬也算得很細。

  利用外戚:2.按響「報警器」

  由於外戚和皇帝是一種特殊關係,所以外戚要想獲取皇帝的信任,那要比一般大臣容易多了。但天長日久,重任在身的外戚往往容易勢大羽豐,難以駕馭,甚至導致越俎代庖、代皇室自立的結果,西漢末年的王莽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為防止不幸事件的發生,明辨毫末的皇帝關鍵時刻就會按響報警器,煞一煞外戚的威風,控制一下外戚的發展,這也是常有的和必需的。

  西漢中期,外戚霍氏一家勢力發展過快。漢武帝晚年,霍光便受封為侯。漢昭帝一朝,霍氏勢力更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以致百姓只知朝中有霍光,而不知有皇帝,最終發生了霍光夫人顯斗膽鴆殺漢宣帝皇后許氏,而強立自己的幼女霍成君為後的重大惡性事件。等到漢宣帝地節二年三月,霍光病死,霍氏一家自行廢立、無惡不作的事實洩露,一向蒙在鼓裡的漢宣帝果斷地收繳了霍家兵權。霍光之子預感到這次事發,前事必被追究,於是打算先發制人,陰謀起兵反叛,不巧事情敗露,於是漢宣帝當即廢掉霍成君,霍夫人顯以及霍家諸婿,除自殺者外,其餘人等皆以大逆罪論處棄市。霍家幾十年的威勢頃刻間灰飛煙滅。

  東漢桓帝時,梁皇后的哥哥梁冀也是紅極一時的著名外戚。梁冀是開國功臣梁統的後代,他靠功臣之後和皇室外戚這兩重關係,飛揚跋扈,威震朝廷內外長達20年之久,所以人送綽號「跋扈將軍」。梁家壟斷皇室一切,僅梁家就有三皇后、六貴人、七侯,外加二大將軍。漢代末年好幾個幼帝的廢立都是由他一手操縱,僅漢桓帝就壓在他手下做了12年的傀儡皇帝。梁皇后去世,桓帝借助宦官力量,派近衛軍一千餘人,突然包圍了梁府,收繳了梁冀的大將軍印,迫使梁冀夫婦自殺。自此,外戚勢力受到毀滅性打擊。

  西漢東漢皇帝兩次剿殺外戚,都是因為外戚勢力過大,功高震主,被皇帝有意識地按響報警器的結果。皇帝為皇室計,偶爾對給了鼻子就上臉的外戚按動報警裝置,煞一煞外戚的威風,使身邊失衡的政治天平恢復常態,這是古代帝王行政策略之一。皇帝對外戚按報警裝置,其意並不在徹底除之而後快,不過是要殺一儆百、殺雞儆猴。只有這樣,皇帝的報警才是有意義的。在一個不可能正常的社會裡,如果皇帝大著膽子把外戚一族徹底趕出朝廷,那麼這個王朝的政治天平又很有可能會偏往另一邊,這其中的奧妙絕非局外人所能看得準、道得出的。女皇武則天有這樣一個故事頗耐人尋味。

  武則天由貴人而皇后,由皇后而皇太后,最後由幕後走向台前,逕直做起了名正言順的皇帝。她的一生作為很有戲劇性,可挖掘的地方實在很多。從大眾的一般瞭解來看,武則天是篡奪了、背叛了李唐王朝,但殊不知她即使在做了皇帝之後也曾站在李唐宗室的立場上巧妙地警告過她的武氏宗親。武則天在做了十餘年皇帝以後,武氏家族的勢力已經相當膨脹,晚年的武則天開始考慮她的繼承人問題了。照武氏家族的理解,武則天既是在位皇帝,那麼其繼位者當然應該是武氏後人。而李氏宗室和朝中多數大臣則認為,武則天的皇帝寶座是從李家手中奪走的,她身後的朝廷依然應該姓李而不能姓武。兩種意見之間的爭執及其利弊,武則天是相當清楚的。經過權衡,武則天毅然選擇三兒子李顯做了繼承人,明確立為太子。立李顯為武周皇帝的皇位繼承人,從道理上似乎不大容易說得過去,而強行立李顯為太子又不免會激化她身後李氏與武氏之間的矛盾。於是武則天另想出一條妙計,她除了在人事安排上稍稍壓抑一下武氏的氣焰以外,還讓自己的親生兒子李顯改姓母姓——武。這一來,母子之間從血緣上講是關係最親的,他人無法與之相比;李顯又改姓了母姓,成為武周政權的合理繼承人不再成為問題,反對此舉的武氏已沒理由再說什麼。但不管怎麼說,武則天自己心裡明白,這一切都不過是一種文飾,一篇表面文章,它無非是要堵住武氏家族的嘴,讓武氏家族在有口難辯、有苦說不出的情況下受到一次警告。權力平穩回歸李家,不軟不硬地對武家報警一次,讓人實在不能不為武則天別具一格、極具想像力的政治藝術所折服。讀者諸君不妨開動腦筋想一想,倘不如此,在劍拔弩張的李、武兩家之間又將會演成怎樣—種政治結果呢?

  利用外戚:3.拋出替罪羊

  皇帝重用外戚,主要是把外戚作為一股政治力量,使之在諸種政治勢力的對抗拉鋸中起一種制約和平衡的作用。當然,外戚可以平衡政治天平,但有時也會導致天平失衡。一旦政治天平失衡,外戚就難免被皇帝作為替罪羊而拋出局外。像唐玄宗寵愛楊玉環,楊氏兄妹不僅封官加爵,而且玄宗常常把他們帶在身邊。每年十月,玄宗赴華清宮過冬,楊氏兄妹必跟隨前往,「遺鈿墮釵,瑟瑟璣NCB2C,狼藉於道,香聞數十里」,其規模聲勢之巨大,由此可見一斑。這是真實的歷史記載,不是民間說書藝人信口開河的瞎謅。然而事有湊巧,此時北方有一位藩將名叫安祿山,此人膽大野心大,他瞄準宮廷行情,認楊玉環為母,認唐玄宗為父,於是大受寵幸。浪漫之極、詩性十足的唐玄宗高興之餘就任命他做了平陽、范陽、河東三節度使,兼閒廄隴右群牧使、樓煩牧鹽等職,這一下安祿山勢力大增,以致終成尾大不掉之勢。此後,安祿山於天寶十四年起兵漁陽,反叛唐室。叛軍由漁陽出發,直抵長安,玄宗只好統領護衛軍出延秋門南逃蜀中。這時太子忠王李亨也隨父同行。車馬行至馬嵬坡,與太子李亨一向親密但與楊國忠素有矛盾的右龍武威將軍陳玄禮突然發難。他先命部下殺死楊國忠,又逼迫玄宗必須賜死楊玉環。迫於追兵在即,皇室難保的危急情勢,玄宗揮淚賜死楊貴妃,同時被殺的還有楊貴妃的三姐韓國夫人。不久,太子繼位為肅宗,玄宗被尊為太上皇,權力盡被剝奪。馬嵬坡事變中,玄宗在眼見政治天平失衡的情況下,不惜拋出貴妃及楊氏一家外戚作犧牲,目的仍然是要保全李唐政權。

  身處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保全生命。而當身處太平穩定之時,聲望和榮譽就變得重要起來了。按照這一道理來衡量,唐玄宗的對待楊氏一家,當屬前者;而我們下面要說的清帝雍正對待妻兄年羹堯、舅舅隆科多就屬於後者了。

  雍正如何從康熙手中得到的帝位,歷史上有各種不同的說法。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他篡改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的說法雖不一定靠得住,但可以肯定,康熙諸子之間爭奪繼位權的鬥爭肯定是相當激烈的。爭做皇位繼承人,其間的骯髒手段一定很多,而幫助雍正最終取勝的有兩個人即兩個外戚,一個就是妻兄年羹堯,另一個就是舅舅隆科多。年羹堯的作用是,年氏當時正在川陝總督任上,而雍正的有力競爭者之一允禵時任撫遠將軍,駐兵甘肅。允禵握有重兵,足以對雍正構成威脅,但年羹堯的防區恰恰可以阻止允禵由甘肅入京。年羹堯在關鍵時刻做到了這一點。雍正的舅舅隆科多時任九門提督,負責保衛皇帝及維護京城治安,由於隆科多出面擁戴雍正,北京城內的眾皇子才沒能在遺詔宣佈後動手威脅雍正的安全。而且,遺詔宣讀人就是隆科多,這中間的秘密究竟如何,更沒有人能夠弄清楚。問題在於,雍正在得到這樣兩位外戚的有力幫助登上龍輦之初,其對年、隆二入的褒獎、寵信筒直無以復加,因為那還是一個特殊時期。兩年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雍正的權力已經牢牢握在手中,人們對康熙死後政權的更替過渡漸漸有閒暇反思和琢磨了。而如果說雍正的帝位得來確實是靠第三隻手,那麼年羹堯和隆科多既是陰謀的參與者,又是事件的知情人。這樣,找一個借口,從明處除掉當時的參與者、知情人以補暗處的舊日道德之缺就勢在不免了。所以,並沒有看出年羹堯有什麼明顯的不忠和過失,年氏先是由撫遠大將軍調任杭州將軍,不久又撤職令其自裁。與此同時,隆科多也被宣佈犯有41條大罪,最後囚禁而死。從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發展看,年、隆二人當初幫雍正奪取權力是屬於自願;而雍正後來裁處兩人又屬不得不如此之舉。因為在太平盛世裡,皇帝的德風遠比政績更重要。為了使人們忘記過去,雍正似乎必須拋出當年的同盟者,兩個真心實意幫助了他的外戚。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上,外戚專權常使人憎恨,人們以為外戚似乎真的可以為所欲為。而實際上,包括外戚在內,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都不過是皇帝整個棋盤上的一個卒子,至多也不過是一個馬而已。利用外戚,抑制功臣豪強,力爭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其中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怕只有皇帝自己才最清楚吧。帝王適時適當地利用外戚,誰人見過學此道有老師教授,有書籍可讀?「紙上得來終覺淺」,不具體操作,不親自體驗,說破老天也是白搭。我們上面羅列、分析的就是操作,就是體驗,就是不學而得來的「術」。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