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後期宦官專權的起因:安史之亂後對將領不信任
唐朝是皇位繼承製度極不穩定的一個時期,由於皇位繼承衝突而導致的宮廷政變與統治集團內部的誅殺,幾乎貫穿於近三百年的歷史。尤其到了唐代後期,皇位繼承特別不穩定,唐代後期的13個皇帝,繼承皇位時爭奪異常激烈,十分具有時代特色。
唐代後期皇位繼承的不穩定中處處有著宦官們的身影。從唐肅宗至唐昭宗共13位皇帝,竟然其中的11位是由宦官擁立的,這多少令人驚訝不已。清代史學家趙翼說:「唐代的宦官權力在人主之上,他們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在是自古以來不曾多見的。」看來唐代的皇位繼承和爭奪幾乎全與宦官有關。
皇宮裡有宦官,自古皆然,只是唐代前期的宦官都是不干預政事的。到了玄宗時期,後宮嬪妃人數增多,為她們服務的宦官也跟著增加,身著黃衣、紫衣宦官服裝的有數千人,地位最高的已官拜三品,列戟於門。政局的動盪不定,宦官們就成了皇帝的私人親信,是一批忠實的依靠對象,恃功得寵就大有人在了。
唐玄宗開始,宦官在議立儲君問題上開始有發言權了。太子李瑛被廢後,李林甫等想立壽王,而玄宗考慮肅宗年紀最長,當立肅宗。正在無法定奪之際,高力士說:「推長而立,孰敢爭?」玄宗一下子就聽了進去,最後肅宗成了太子。李輔國在擁戴肅宗時立了大功,開了後世宦官擁立皇帝的先例,到了代宗也是他擁戴而立的。其時宦官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等交替專權,權力在不斷上升,但皇帝仍是有能力將自己不滿意的宦官除掉的,其實皇帝往往是在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一時期的宦官還沒有全部控制皇位的繼承。
唐德宗以後,宦官集團控制了皇帝,因而他們在一系列的政權之爭中居於主動地位。德宗以後的皇帝,除順宗外,全是由宦官廢立,憲宗和敬宗還是宦官親手殺死的。這時的皇帝心有餘而力不足,在政事上要依靠宦官,而且在繼承人問題上也是無可奈何。有時他們心有所屬,卻作不了主,全由宦官說了算。唐文宗病重期間,讓一些宦官和朝中官員到禁中,想奉太子監國,想不到掌有實權的神策中尉仇士良、魚弘志不想立太子,矯詔一道就改立了皇太弟,根本不將文宗當作一回事。
宦官的所作所為,自然要遭到皇帝和大臣們的反感,但宦官自有其辦法。對皇帝,他們揣摩其心理,知道怎樣去討好皇帝,最後乖乖地不理政事。仇士良致仕前向同黨面授機宜:「天子不可令閒,常宜以奢靡娛其耳目,使是新月盛,無暇更用他事,然後吾輩可以得志。慎勿使之讀書,親近儒生,彼見前代興亡,心知上憂懼,則吾輩疏斥矣。」只要讓皇帝走向墮落,沒有上進心,宦官們就能永遠抓住大權。
對大臣,他們常常採取拉攏的手段,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在控制皇位繼承方面立於不敗之地。唐敬宗暴虐,常常無緣無故地責打左右,宦官劉克明等不堪忍受,一氣之下殺了敬宗,準備立絳王。樞密使王守澄、梁守謙等想控制局面,遂拉攏宰相裴度和翰林學士韋處厚等人迎立江王,共討克明。整個事件中,裴度的作用極其重要,出謀劃策的主要是他,這樣迎江王就十分順利。文宗立,韋處厚以功立即當上了宰相。
宦官們還經常聯合地方勢力。由於朝廷向各地派出監軍,而監軍全是宦官,所以宦官與地方將帥關係十分融洽。王叔文等發動的永貞改新,曾想奪宦官的兵權,想不到俱文珍等宦官擁立廣陵王為皇太子,又聯合藩鎮,使得改革派內外交困。皇位繼承權一旦定了下來,大局實際上己定,在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裴均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皇太子又順利地登上皇位,是為憲宗,改革派鳥獸散而去。
在繼承皇位問題上,皇室成員難道不能與宦官們一爭嗎,他們總不見得連立個太子的權力也沒有吧?但從整個唐後期來看,皇室諸王、后妃想擁立自己中意的皇室子弟的權力的確是沒有的,他們要麼與宦官完全合拍相安無事,要麼與宦官的意思有所不同而必然出現爭鬥。事實上整個唐後期皇室都不是宦官的對手,都是以皇室的失敗而告終,其原因是宦宮手中握有強大的軍權。楊賢妃是唐文宗的妃子,曾想立安王溶為皇太子,與仇士良的看法有異。對宦官們來說,他們才不會將皇位繼承權的控制權拱手相讓。文宗病重時,仇士良和魚弘志等人矯詔廢皇太子成美復為陳王,立穎王為皇太弟,幾天後又將皇太弟推上了皇位,而與他們一爭的楊賢妃及安王溶及陳王成美等都成了宦官們的刀下鬼。
後人還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宦官們為了掌握廢立皇帝的大權,為了獲得擁立之功,常常不讓皇太子順利繼位,他們往往擁立諸王為帝而摒棄太子。自唐憲宗以下至唐昭宗八帝,以皇太子身份繼位者僅有敬宗一人,形成了「李氏子孫,內大臣立定」的罕見局面。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即在繼承皇位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宦官意見不同的情況。宦官人數眾多,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自的利益不同,所以內爭很厲害,有時十分激烈。掌握了皇位繼承權,有的人就能消滅異己,獨攬大權,有的人可以一步登天改變以前的地位,所以宦官在皇位繼承過程中十分活躍,這樣我們對兩個左右神策中尉聯合對付兩樞密使的情況也就不以為奇了。至於兩個中尉之間的爭鬥,中尉和樞密使聯合起來對付中下級宦官的事情更是多見。唐憲宗時,惠昭太子死後,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讓憲宗立澧王李惲為太子,憲宗沒有同意,承璀心有不甘,一直沒有停止動作。憲宗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一直在吃金石藥物,弄得身體十分虛弱,宦官王守澄與陳弘志乾脆在憲宗的食物裡下毒,將他害死了,於時他們就輕輕鬆鬆立穆宗為帝。唐穆宗即位後,知道當初吐突承璀並沒有想立自己,於是讓人在他到禁中時亂刀殺死。
除上面的肅、代、憲、穆諸帝外,其他諸帝如敬宗是眾宦官擁立,文宗是梁守謙、王守澄等擁立,武宗是仇士良、魚弘志擁立,宣宗為眾宦宮擁立,懿宗為王宗實所立,僖宗為劉行深、韓文約所立,昭宗為楊復恭、劉季述所立。那麼這些宦官為什麼有控制皇位繼承權的特權?
張文斌等一些專家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中唐時,皇帝為了對付相權,設立了樞密使,以此來分割宰相的權力。所以樞密使不但分了相權,同時在唐代後期的政治生活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樞密使干政的權力不斷深入,還可以與宰相一起來討論決定軍國大事。由於樞密使權盛位重,控制皇位繼承權就得天獨厚。宦官控制繼承權的關鍵是掌握了兵權,因而能將皇帝廢立控制於股掌之中。神策軍既是中央的禁軍,也是一支中央直屬的作戰部隊。左右神策護軍中尉是神策軍的最高統帥,同時也是整個宦官軍事系統的最高首腦。神策軍的其他軍事職務,如中尉副使、中護軍、辟仗使等都是由宦官來擔任的。而唐朝的有些皇帝並沒有很好認識到這個局面的實質,反而認為宦官掌軍權等於是自己直接掌控,十分安全,想不到宦官們就是利用了手中的軍權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宦官監軍表面上看是以皇帝特派員的身份到各節度藩鎮處監督地方軍事,而事實上一些監軍使和中央禁軍中尉勾結到一起,互通消息,互為表裡,牢牢掌控地方軍權,為其廢立皇帝提供了有力的後盾。
看來宦官之所以能控制皇位繼承權的秘密,大概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