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頤和園八大不可思議:「看不見」的警戒線 | 陽光歷史

 

A-A+

大清朝頤和園八大不可思議:「看不見」的警戒線

2016年04月06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201 次

  為什麼說頤和園是中國最早的主題樂園?為什麼說今天的頤和園比過去矮了大半截?為什麼昆明湖中撈起的佛頭竟然與北京城內的明代銅佛嚴絲合縫?神秘的水牢,高大的圍牆,隱秘的廢墟,頤和園裡到底藏著多少秘密?

  一、中國最早的主題公園

  頤和園是乾隆皇帝為其母親祝壽而修建的皇家園林。1860年遭戰火破壞,後經慈禧修復,許多建築的外形與功能已經與最初的設計大不相同。那麼頤和園的老樣子和現在有什麼不同?這些改動中又蘊涵了哪些秘密?接下來就讓咱們一起走進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說到這頤和園,估計多數人都不陌生,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在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的時候,乾隆的母親孝聖憲皇后要過六十歲生日。乾隆為了給母親慶祝六十大壽,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就把原來的甕山和西湖加以改造。甕山就是現在的萬壽山,而西湖就是現在的昆明湖。

  當年的甕山可不像今天這麼漂亮,只是一個什麼也不長的,光禿禿的荒山。西湖原來的形狀也不是今天的樣子,當時看上去像半個月亮,而它的位置是在山的左面,並沒有像今天的昆明湖幾乎包圍了萬壽山。所以從園林的角度來講,這個地方並不是理想的場所。因此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就是1749年的冬天,乾隆就動員民工挖湖,把原來西湖的面積擴大。最早的西湖東邊還有一道西堤,等到擴建的時候就把西堤中間的一部分,也就是現在南湖島的那部分留了下來,而其他的部分全部被挖掉了。就這樣一直往東開拓,拓到現在的東堤。從此這個湖的形狀也變了,由最開始的月牙變成了一個桃形,有點仿照西湖的樣子了。這湖裡挖出的土就被堆在了萬壽山上,山的形狀也變了。原本什麼都不長的荒山,被加上土以後又進行了綠化,這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萬壽山。

  等到了乾隆十五年的時候,也就是1750年,太后生日的前一年,乾隆命人開始在萬壽山的南面動工。經過這次改造以後乾隆把當初的甕山正式改名為萬壽山,為什麼改為萬壽山呢?當然是寓意母親萬壽無疆。然後又在萬壽山的南面修建了一組建築,叫大報恩延壽寺。所以清漪園當時的主體建築就是大報恩延壽寺,它的主題很明確,就是要報母親的恩。等到孝聖憲皇后六十大壽慶祝完了以後,頤和園的工程仍在繼續進行,一直到乾隆二十九年,這個清漪園才修成,前後一共修了十五年,共計用了四百四十萬二千八百五十一兩九錢五分三厘銀子。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這個「史上第一孝子」——乾隆。乾隆對他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十分孝順。母親喜愛旅遊,乾隆就侍奉母親三遊五台,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幾乎每年都到避暑山莊。為母親慶壽更是不惜財力,除了修清漪園,從北京萬壽寺到頤和園還搭建了一條蘇州街,令人沿途唱戲慶祝。民間廣為流傳的《白蛇傳》就是乾隆專門為老人家修訂的。在其母死後更是用三千多兩黃金製作了金塔一座,用來做什麼?盛放皇太后的頭髮!這座金塔後來就放在壽康宮東佛堂內,今天您要是到故宮去還能看到。

  清漪園(頤和園)的修建一方面是乾隆為母親祝壽,另一方面也改良了京西的水利情況。值得一提的是從元代開始,昆明湖也就是當年的西湖,就是京城水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明代,甕山泊地區水患嚴重,經常出現水災。直到乾隆興建清漪園,挖掘昆明湖,這水患才算是徹底根除了。如今的頤和園已經是北京最有名的旅遊勝地了,可您知道嗎,現在的頤和園和當年乾隆年間清漪園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這裡面還有著很多的說道。

  等到了乾隆十五年的時候,也就是1750年,太后生日的前一年,乾隆命人開始在萬壽山的南面動工。經過這次改造以後乾隆把當初的甕山正式改名為萬壽山,為什麼改為萬壽山呢?當然是寓意母親萬壽無疆。然後又在萬壽山的南面修建了一組建築,叫大報恩延壽寺。所以清漪園當時的主體建築就是大報恩延壽寺,它的主題很明確,就是要報母親的恩。等到孝聖憲皇后六十大壽慶祝完了以後,頤和園的工程仍在繼續進行,一直到乾隆二十九年,這個清漪園才修成,前後一共修了十五年,共計用了四百四十萬二千八百五十一兩九錢五分三厘銀子。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這個「史上第一孝子」——乾隆。乾隆對他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十分孝順。母親喜愛旅遊,乾隆就侍奉母親三遊五台,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幾乎每年都到避暑山莊。為母親慶壽更是不惜財力,除了修清漪園,從北京萬壽寺到頤和園還搭建了一條蘇州街,令人沿途唱戲慶祝。民間廣為流傳的《白蛇傳》就是乾隆專門為老人家修訂的。在其母死後更是用三千多兩黃金製作了金塔一座,用來做什麼?盛放皇太后的頭髮!這座金塔後來就放在壽康宮東佛堂內,今天您要是到故宮去還能看到。

  清漪園(頤和園)的修建一方面是乾隆為母親祝壽,另一方面也改良了京西的水利情況。值得一提的是從元代開始,昆明湖也就是當年的西湖,就是京城水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明代,甕山泊地區水患嚴重,經常出現水災。直到乾隆興建清漪園,挖掘昆明湖,這水患才算是徹底根除了。如今的頤和園已經是北京最有名的旅遊勝地了,可您知道嗎,現在的頤和園和當年乾隆年間清漪園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這裡面還有著很多的說道。

  二、不可思議一:頤和園曾經高樓林立

  從照片中不難看出來,當年的文昌閣與今天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當年的文昌閣是三層建築,而且旁邊小亭子有兩層簷。原始的文昌閣比現存的文昌閣高出一大截,而且裝飾更為精美,上面還有一座西洋大鐘。可以看出在清漪園時代的文昌閣整個建築都是比較獨特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慈禧重修後的景象,因為當時的財政原因,將三層的文昌閣修成兩層,這樣整體的形象和感覺就比清漪園時代矮了好多。

  其實不只文昌閣,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慈禧重修過的頤和園,許多建築都比之前矮了很多,比如兩層的曇花閣變成單層的景福閣,三層的香巖宗印之閣也變成了單層,還有許多完全消失的高層建築,如西堤上的景明樓,湖中心的治鏡閣、鳳凰墩,後山構虛軒、花承閣等。文昌閣一方面是頤和園的陸地關口,另一方面在建築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裡面講究對稱。當年的文昌閣裡供奉著文昌帝君,管文的。而與之相對的就是西面的宿雲簷,那上面供奉的是關聖帝君。一文一武,遙相呼應。

  三、不可思議二:看不見的警戒線

  文昌閣旁邊最美麗的風景,莫過於寬闊的昆明湖。早在明朝的時候,這裡就是北京地區最有名的風景區了,每年三四月,到這裡來踏春已經成為當地百姓的風俗。後來,乾隆看上這塊風水寶地,修了皇家園林,那就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來的了。可要是派重兵把守呢,又破壞了這裡的景致。據說,有人就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修了一條看不見的「警戒線」。您知道這警戒線在哪兒嗎?

  在歷史上,尤其是慈禧之前,頤和園內的廓如亭是一個欣賞風景的地方,因為在廓如亭東南面以前是一片稻田,清晰的時候,甚至可以看見西直門城樓。而且最早頤和園的東南方是沒有牆的,那麼廓如亭就成為最東南的一個大型建築了,站在廓如亭裡面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稻田。為什麼要在這裡建個亭子看稻田呢?這有說道了,要知道,咱中國是以農耕為主要生產資料的一個國家,如果糧食豐收了,那這年國家基本就不會有什麼大事發生了,國泰自然就民安了,所以乾隆皇帝最喜歡在這兒欣賞老百姓種糧食的情景,每當這時候他心裡就有國家富強的感覺,那叫一個踏實啊。這叫什麼?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啊,只要糧食夠了,有吃有喝了那咱們一切就都有了。

  可是這當皇帝的站在頤和園內欣賞風景,他能看到外面,那外面的人也自然能看到他啊。得,皇帝在園子裡看豐收,老百姓在田里看皇上,這成何體統啊?怎麼辦?把這片地方用圍牆圈起來?不合適啊,為什麼?這地方打明朝起就是京城百姓遊玩的地方,您為了一己私慾就佔為己有,這傳出去顯得皇帝太不體恤百姓了。那怎麼辦呢?

  在歷史上,尤其是慈禧之前,頤和園內的廓如亭是一個欣賞風景的地方,因為在廓如亭東南面以前是一片稻田,清晰的時候,甚至可以看見西直門城樓。而且最早頤和園的東南方是沒有牆的,那麼廓如亭就成為最東南的一個大型建築了,站在廓如亭裡面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稻田。為什麼要在這裡建個亭子看稻田呢?這有說道了,要知道,咱中國是以農耕為主要生產資料的一個國家,如果糧食豐收了,那這年國家基本就不會有什麼大事發生了,國泰自然就民安了,所以乾隆皇帝最喜歡在這兒欣賞老百姓種糧食的情景,每當這時候他心裡就有國家富強的感覺,那叫一個踏實啊。這叫什麼?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啊,只要糧食夠了,有吃有喝了那咱們一切就都有了。

  可是這當皇帝的站在頤和園內欣賞風景,他能看到外面,那外面的人也自然能看到他啊。得,皇帝在園子裡看豐收,老百姓在田里看皇上,這成何體統啊?怎麼辦?把這片地方用圍牆圈起來?不合適啊,為什麼?這地方打明朝起就是京城百姓遊玩的地方,您為了一己私慾就佔為己有,這傳出去顯得皇帝太不體恤百姓了。那怎麼辦呢?

  直到最後,乾隆也沒有用圍牆把整個園子都圍起來,昆明湖南邊是一片稻田,基本上用不著圍牆,文昌閣到東宮門這段有圍牆,文昌閣以外一直到廓如亭這段都沒有圍牆,所以老百姓可以到這個地方來。這樣既滿足了老百姓遊玩的意願,又能減少百姓直接面對龍顏的可能,同時皇帝也能隱隱約約看到昆明湖沿岸的風景。

  在嘉慶二十二年的時候,曾經出版了一本書,這個作者叫得碩亭,書的名字叫《草珠一串》。他寫的是北京的一些事兒,是用竹枝詞這種形式寫的,其中裡邊有一首這樣寫道,「昆明堤上看銅牛,萬頃煙波百樣樓。我愛西湖未曾見,自疑身已到杭州」,您看到了嗎,人家詩中說了,到昆明湖上去看銅牛,這就證明至少在當時是可以到銅牛身邊的,老百姓可以到這裡來玩的,但是你可以遠看,不能進去。

  今天的南湖島上存留的是慈禧後來修建的涵虛堂,這和當初的樣子已經是大相逕庭了。但實際上,早在乾隆時期最開始修建望蟾閣的時候,這建築就修得不順利。由於當初施工的時候是冬天,地面的土都凍了,所以地基打得並不深。當工匠們把這個三層的望蟾閣放上去以後,南湖島這下面的地基就承受不住了,等到房子修好以後,來年春暖花開了,人們發現地基開始下陷,為此當時乾隆還處罰了一批匠人和一批有關的官員。事先沒有進行考察,沒測量好,地基都沒弄好,就敢在上面修東西,這還了得啊?

  到後來雖然採取了一些措施進行維修,但是畢竟是地基不行,再有乾隆年事已高,也不適合再登高了,這要是把他摔了,誰負得起責任啊,所以後來在嘉慶年間就把望蟾閣拆毀了。拆毀以後就建成了涵虛堂,吸取了上一次地基的教訓,這次把它由三層改成了一層,但是1860年的時候涵虛堂也被八國聯軍燒了,燒了以後,光緒的時候重建,又把它按照嘉慶年間的樣子原樣重建。等到慈禧太后在昆明湖檢閱水師的時候,就是在這個地方檢閱的。

  所以說實話,慈禧也沒見過以前的建築什麼樣,還甭說慈禧了,就連咸豐也沒見過,道光皇帝恐怕也沒見過。所以當時就按照嘉慶時期的樣子修建,因此這個建築不存在以大變小的問題。實際上涵虛堂就是完全按照嘉慶時期,按1860年之前的樣子修建的。放眼整個清漪園也只有涵虛堂一個建築屬於這種特殊情況。

  站在南湖島上向北眺望,萬壽山上的佛香閣顯得君臨天下,十分突出,殊不知在乾隆年間,在萬壽山左肩上還有一座顯赫的高層建築——曇花閣,閣的四周各有一座高大的牌樓,五光十色,與佛香閣遙相呼應。如今這座樓閣的位置上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單層殿宇——景福閣。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祭牛郎織女、八月十五中秋節賞月、九月初九重陽登高,甚至陰天下雨「過陰天」,慈禧首選的地兒都是這裡,可見慈禧對這裡的喜愛。這景福閣的前身,就是乾隆時期修建的曇花閣,文獻記載,曇花閣的平面是仿照佛經裡「六瓣曇花」的形狀,內供普賢菩薩,設計精巧無比,這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這座在中國建築史絕無僅有的樓閣到底是什麼樣子?

  到後來雖然採取了一些措施進行維修,但是畢竟是地基不行,再有乾隆年事已高,也不適合再登高了,這要是把他摔了,誰負得起責任啊,所以後來在嘉慶年間就把望蟾閣拆毀了。拆毀以後就建成了涵虛堂,吸取了上一次地基的教訓,這次把它由三層改成了一層,但是1860年的時候涵虛堂也被八國聯軍燒了,燒了以後,光緒的時候重建,又把它按照嘉慶年間的樣子原樣重建。等到慈禧太后在昆明湖檢閱水師的時候,就是在這個地方檢閱的。

  所以說實話,慈禧也沒見過以前的建築什麼樣,還甭說慈禧了,就連咸豐也沒見過,道光皇帝恐怕也沒見過。所以當時就按照嘉慶時期的樣子修建,因此這個建築不存在以大變小的問題。實際上涵虛堂就是完全按照嘉慶時期,按1860年之前的樣子修建的。放眼整個清漪園也只有涵虛堂一個建築屬於這種特殊情況。

  站在南湖島上向北眺望,萬壽山上的佛香閣顯得君臨天下,十分突出,殊不知在乾隆年間,在萬壽山左肩上還有一座顯赫的高層建築——曇花閣,閣的四周各有一座高大的牌樓,五光十色,與佛香閣遙相呼應。如今這座樓閣的位置上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單層殿宇——景福閣。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祭牛郎織女、八月十五中秋節賞月、九月初九重陽登高,甚至陰天下雨「過陰天」,慈禧首選的地兒都是這裡,可見慈禧對這裡的喜愛。這景福閣的前身,就是乾隆時期修建的曇花閣,文獻記載,曇花閣的平面是仿照佛經裡「六瓣曇花」的形狀,內供普賢菩薩,設計精巧無比,這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這座在中國建築史絕無僅有的樓閣到底是什麼樣子?

  四、不可思議四:中國最奇特的建築

  世紀之交,中國報刊爆出驚人消息,據說是有人在國外發現了一張圓明園中式建築老照片。照片的拍攝時間為1860年10月18日,正是圓明園被焚燬的日子。照片上的這座建築結構奇特,呈六角星形,可是人們遍查圓明園檔案,卻沒有找到它的所在。那麼這座神秘建築到底在哪兒?

  關於這座神秘的建築當時在史學界著實爭論了一陣子,最終人們把目光鎖定在了圓明園之外的頤和園。像這種老照片,時過境遷,照片的作者早已不在人世,所以人們習慣性地把它歸到了圓明園中,這也給後來的辨別工作增加了不少麻煩。不過不管怎麼說吧,這張照片最終被確認為頤和園傳說中的曇花閣。我們在看到照片後,會很驚奇地發現,曇花閣為二層建築,閣及台基、外牆均為六角星形,閣周圍有四柱四式九樓牌樓六座。

  那麼曇花閣在哪兒呢?事實上曇花閣就是現在景福閣所在的位置,閣裡原來是供佛的。供的什麼佛呢?供的是普賢菩薩,是佛教裡面一個重要的人物。曇花閣後來被一把大火燒燬了,等到慈禧重修頤和園的時候,對於曇花閣,慈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慈禧喜歡賞月,喜歡看雨景,過去曇花閣的樣子顯然不適合慈禧的要求,怎麼辦?就在這兒給她弄一個景福閣,景福閣的意思是什麼呢?景福就是大福,景就是大的意思。因為慈禧年老了,她企望的一個是福一個是壽,所以說把這個叫景福閣,而景福閣下面有一個小院,它叫益壽堂。

  站在萬壽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會發現西堤以西的湖水當中有一座孤島,這裡常年封閉,無路可通。冬季有人踩著冰過去,發現島上有兩道高大的城牆,有人傳說,這裡以前是頤和園的秘密水牢,專門關押不聽話的宮女和太監。於是「頤和園中有水牢」的說法不脛而走。據說當年英法聯軍攻入頤和園的時候,發現島上有城牆和高台,懷疑這裡是清軍的崗哨,嚇得他們不敢貿然前進,遠遠地向島上發射了一通炮彈後,立即撤走了;如今這裡早已成為了一片廢墟,讓一切的傳說成為了懸案。那麼頤和園中這座最具傳奇色彩的孤島過去究竟什麼樣?以前真的有水牢嗎?

  五、不可思議五:頤和園「水牢」真相

  這座孤島上的建築叫做治鏡閣,這張照片拍攝於1865年前後,從照片的年份來看,治鏡閣這個建築至少沒有毀於英法聯軍之手。因為治境閣是建在湖中孤島之上,四周都是水,沒有陸路連接,因此在八國聯軍火燒頤和園的時候躲過了一劫。不過今天如果您有機會登上小島的話,就會發現,偌大的治境閣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堆殘垣斷壁,那麼這麼大的一組建築是如何消失的呢?按照目前的資料推斷,這個湖中建築並非毀於戰亂,而是在慈禧重修頤和園時,由於缺少木料,直接將治境閣拆除,將材料挪用到了其他地方,說白了,這建築沒毀於侵略者的手裡,反倒是被自己人給拆了。

  治鏡閣很有特色,它的外層有一個大概五丈高的一個城,裡邊有一個比外城高一倍的一個城,在這個城台的上邊建起三層樓閣,這個三層樓閣按宗教界的說法算是壇城式的建築。它以漢族的傳統建築形式,表現藏傳佛教的宗教理念。過去因為它是禁區,沒有人去過,所以人們對這個建築它究竟是幹什麼的產生了猜疑,以至於後來有人說這是一個水牢,宮女太監犯了錯誤就關在裡面。其實這是一個誤會。

  站在萬壽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會發現西堤以西的湖水當中有一座孤島,這裡常年封閉,無路可通。冬季有人踩著冰過去,發現島上有兩道高大的城牆,有人傳說,這裡以前是頤和園的秘密水牢,專門關押不聽話的宮女和太監。於是「頤和園中有水牢」的說法不脛而走。據說當年英法聯軍攻入頤和園的時候,發現島上有城牆和高台,懷疑這裡是清軍的崗哨,嚇得他們不敢貿然前進,遠遠地向島上發射了一通炮彈後,立即撤走了;如今這裡早已成為了一片廢墟,讓一切的傳說成為了懸案。那麼頤和園中這座最具傳奇色彩的孤島過去究竟什麼樣?以前真的有水牢嗎?

  五、不可思議五:頤和園「水牢」真相

  這座孤島上的建築叫做治鏡閣,這張照片拍攝於1865年前後,從照片的年份來看,治鏡閣這個建築至少沒有毀於英法聯軍之手。因為治境閣是建在湖中孤島之上,四周都是水,沒有陸路連接,因此在八國聯軍火燒頤和園的時候躲過了一劫。不過今天如果您有機會登上小島的話,就會發現,偌大的治境閣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堆殘垣斷壁,那麼這麼大的一組建築是如何消失的呢?按照目前的資料推斷,這個湖中建築並非毀於戰亂,而是在慈禧重修頤和園時,由於缺少木料,直接將治境閣拆除,將材料挪用到了其他地方,說白了,這建築沒毀於侵略者的手裡,反倒是被自己人給拆了。

  治鏡閣很有特色,它的外層有一個大概五丈高的一個城,裡邊有一個比外城高一倍的一個城,在這個城台的上邊建起三層樓閣,這個三層樓閣按宗教界的說法算是壇城式的建築。它以漢族的傳統建築形式,表現藏傳佛教的宗教理念。過去因為它是禁區,沒有人去過,所以人們對這個建築它究竟是幹什麼的產生了猜疑,以至於後來有人說這是一個水牢,宮女太監犯了錯誤就關在裡面。其實這是一個誤會。

  治鏡閣在清漪園的時候就是個比較重要的建築。乾隆年間一個畫家叫弘晤,是一個宗室,他畫了一幅畿輔水利圖,裡邊就有關於清漪園這部分,從圖中能看出治鏡閣所佔的體量還是相當大的。治境閣的造型是仿造壇城修建的。壇城,梵文音譯「曼陀羅」,是佛教世界的宇宙模型,是藏傳佛教密宗修法時陳設和觀想的重要道具,治鏡閣兩道城牆加上高台樓閣的設計,本身就是一個小壇城,而通過匾聯,它又把漢族古典文化融入到西藏佛教建築中。乾隆對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的造詣頗深,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中處處體現了佛教的含義和象徵。

  那治鏡閣到底是用來幹嘛的呢?在清朝的時候,在皇家園林裡邊的這些建築物中放些什麼東西,譬如說,有些什麼傢俱,傢俱上放了什麼古玩,牆上掛了什麼,都有詳細的記載。清漪園它有三十六個點,每一個點都有一個陳設清冊。按照冊中記載,治鏡閣有三層,第一層進去有一個平台,是用木頭做的,有的叫它地平床,現在故宮、頤和園都有。在這平台上面有皇帝的寶座,寶座的旁邊還有兩個藍翎羽扇,這只能是皇帝的東西。另外一個牆上還掛了一口寶劍,您想想,如果是關太監的地方還放個寶劍在裡邊做什麼?絕對不可能。

  第二層也有一個寶座,那第二層的寶座是什麼樣的?是椅式寶座,像個椅子一樣的寶座,那說明還是皇帝坐的地方。第三層是什麼呢?是供的佛像,一個銅的佛像,這個佛像叫什麼?叫無量壽佛。那就是說,這個地方還是一個宗教建築,但是它也是供皇帝在這兒來遊玩、欣賞風景的地方。因此陳設清冊來看,這裡絕對不可能是關押太監的水牢,也不可能是清朝的軍隊在那望哨、站崗的地方。這個地方其實也是給皇帝修身養性用的。您看它現存的遺跡中有一塊匾,叫仰觀俯察,這仰觀俯察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裡面是這樣說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往上是看天,往下是看地,多有氣度啊,難道還能讓太監到這兒來仰觀俯察啊?絕對不可能了。

  歷史更迭,頤和園雖然表面上延續了乾隆時期的設計,但是許多建築已不是當初的設計,尤其是中國古典建築中極為罕見的高層建築,損失更大,除了以上幾座,還有昆明湖南端的小島鳳凰墩,原先是仿造無錫大運河中的黃埠墩,建有一座精巧的鳳凰閣,道光年間,崇信道教的皇帝因為連生了幾個女兒,求子心切,以為鳳凰閣不利於生子於是命人將其拆除;後山大廟香巖宗印之閣,是仿照西藏桑耶寺設計的金剛寶座神殿,內供二十四臂觀音,1860年被毀後也因慈禧重修而改建單層建築。所幸今天在承德普寧寺還能看到它的姊妹建築。此外後山三層的構虛軒、花承閣也僅剩遺址。

  頤和園高層建築的損失,有的是因為戰火,有的是出於歷代皇帝的旨意,有趣的是,雖然整體上頤和園比清漪園變矮了,但慈禧重建的頤和園也有長高的建築,究竟是什麼呢?

  歷史更迭,頤和園雖然表面上延續了乾隆時期的設計,但是許多建築已不是當初的設計,尤其是中國古典建築中極為罕見的高層建築,損失更大,除了以上幾座,還有昆明湖南端的小島鳳凰墩,原先是仿造無錫大運河中的黃埠墩,建有一座精巧的鳳凰閣,道光年間,崇信道教的皇帝因為連生了幾個女兒,求子心切,以為鳳凰閣不利於生子於是命人將其拆除;後山大廟香巖宗印之閣,是仿照西藏桑耶寺設計的金剛寶座神殿,內供二十四臂觀音,1860年被毀後也因慈禧重修而改建單層建築。所幸今天在承德普寧寺還能看到它的姊妹建築。此外後山三層的構虛軒、花承閣也僅剩遺址。

  頤和園高層建築的損失,有的是因為戰火,有的是出於歷代皇帝的旨意,有趣的是,雖然整體上頤和園比清漪園變矮了,但慈禧重建的頤和園也有長高的建築,究竟是什麼呢?

  六、不可思議六:頤和園也會長個

  其實這頤和園重修後也不是所有的建築都變矮了,也有增高的,德和園大戲台就是增高的一個。頤和園中大戲台這個地方,原來在清漪園的時候,是一個四合院,是一層的戲台,它名字叫怡春堂。但到慈禧的時候,樂壽堂這兒是慈禧的寢宮。慈禧喜歡看戲,不僅是喜歡看戲,而且還喜歡編戲。所以說,就在離這個樂壽堂不遠的地方修了這麼一個大戲台,這個原來是一層的房子,變成了三層的大戲樓。這個就是蓋高了的,由一層變成三層。

  除此之外,頤和園的這個圍牆,也是由慈禧來加高的,為什麼要加高圍牆呢?原來的這個圍牆是光緒十四年的時候修的,那時候牆還比較低。到1905年的時候,清政府出台一個預備立憲。但是當時的革命黨人就認為,如果清王朝把預備立憲搞起來了,這對革命是不利的。當時清王朝要派五個大臣,以載澤為首,有戴鴻慈、徐世昌、紹英五個人,要出國去進行憲政考察。有個革命黨人叫吳樾,就在那一天,在老的北京站,搞了一個自殺性爆炸。他自己死了,另外載澤、戴鴻慈他們兩個受了傷。這個事件發生以後,清政府就決定頤和園的牆要增高三尺。所以現在您看頤和園的一些牆,它是兩層,兩截的,除了有的牆是因為後來塌了再重修的看不出來以外,其他光緒年間留下來的牆,還可以看到它增高的這一部分。

  吳樾事件過後,革命黨一直以刺殺慈禧為最終目標,而清漪園很多建築,實際上是為了欣賞遠處的景色修建的,例如諧趣園後邊有一個地方叫眺遠齋,就是看遠處的地方。這個眺遠齋原來的地基跟牆是平的。這個地方是幹什麼用的呢?這是慈禧太后用來看廟會的。當年妙峰山的廟會辦了以後,這個廟會遊行隊伍要從那兒經過,她就在眺遠齋這個地方看群眾的娛樂活動和遊行隊伍的情況。所以類似眺遠齋這類建築離圍牆都比較近,如果圍牆過矮,就很容易暴露慈禧的行蹤。當時已經有手榴彈等一些便於投擲的武器了,隔著矮牆向內投擲,成功係數還是很高的,所以必須要把圍牆墊高,這樣一是保證了皇太后的安全,二是降低了她遭遇刺殺的風險係數。應該說這次工程其實也不小,基本上從北牆到東牆都進行了加高。

  在頤和園中轉了一大圈,我要問問您了,這頤和園中最有名的建築是什麼啊?您一定會說是佛香閣。沒錯,要說這頤和園中最有名、最具傳奇色彩的,那就得說是佛香閣了。想當年乾隆爺修清漪園的時候,這佛香閣本是仿照杭州六和塔,按照九級浮屠設計的,也就是九層。沒成想這塔修到八層時居然倒了。與此同時,北海的琉璃塔工地,也發生火災。乾乾隆認為這是上天示警,於是改變設計,變成了三層。可要說佛香閣最離奇的事,那還得說是發生在建國後的一次靈異事件……

  七、不可思議七:佛香閣的靈異事件

  現在頤和園佛香閣裡面的這個佛像,它是怎麼來的呢?故事還是比較離奇的。佛香閣從1966年到1989年,一直沒有開放,裡面的佛像一直是空的。到了1989年的時候,因為當時是建國四十週年大慶,希望把佛香閣開放展現給人民群眾,當時佛香閣裡面如果沒有佛像的話,覺得很彆扭,但是時間比較緊,重新鑄一個佛像也不太可能。其次呢,重新鑄的佛像到底是恢復慈禧時期泥的呢,還是恢復乾隆時期銅的,也是個爭議。而且就算是恢復銅的,重新鑄也來不及。當時就有人提議,說能不能找一尊佛像,擱到佛香閣裡面,這樣的話,一減少成本,其次時間也來得及,同樣又恢復了佛香閣作為佛教建築的一個功能。這時就有人說,好像北京城裡頭鼓樓西邊那邊有一個廟,裡面有尊佛像,而且佛像的體積、體量及規格,和歷史上佛香閣裡面的很相像,所以當時就經過尋訪找了這個廟。

  這個廟當時是一個小學,在學校裡找到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佛像,就把這個佛像從北京城裡運到了頤和園,當時據說是用直升飛機連夜給運出來的,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什麼呢?這個佛像運到了頤和園之後,發生了一個故事。這個當時從城裡運來的佛像並不完整,殘缺了一塊,在佛像的腦袋頂上少一個蓋子,看上去感覺很是彆扭。

  正當所有人都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有人提出,在20世紀70年代,有人在頤和園昆明湖中遊泳的時候,撈起過半個佛頭,也是銅的。當時交到青龍橋革委會,經鑒定不是頤和園的東西,但由於是在昆明湖發現的,所以暫時就放在了頤和園的倉庫中,這一放就十幾年啊。反正現在也沒有合適的東西,不如把那個佛頭拿來試試,看能不能放到佛像頭上,先應付一下。這麼一說大家覺得可以試試,這一試不要緊,不當不正,正好放在佛像上,嚴絲合縫,看樣子這兩個東西原本就是一體的。一個是從城中廟裡找來的佛像,一個是昆明湖中撈起的佛頭,為什麼會合到了一起呢?這個謎到今天也沒能解開。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焚圓明園,這頤和園也沒能倖免於難。從當年的老照片中我們看到,園中許多主體建築遭到破壞,不過令人驚訝的是,萬壽山東部的建築基本都毀了,可西部以寶雲閣為首的很多建築卻絲毫無損,甚至有些木製建築也是保存完好。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冥冥中真有天神眷顧?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