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末期 瘋狂印鈔票與瘋狂搶購黃金 | 陽光歷史

 

A-A+

民國末期 瘋狂印鈔票與瘋狂搶購黃金

2017年05月09日 老照片之年代寫真 暫無評論 閱讀 106 次

民國末期 瘋狂印鈔票與瘋狂搶購黃金

1.jpg

民國末期,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經常聽說「拿著一口袋錢買不到一口袋米」,可是對於現在的我們很難想像當時的情景。圖為印鈔廠內


由美國生活雜誌攝影師馬克?考夫曼(markkauffman),拍攝於1947年2月的這個圖集,就展示了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統治下通貨膨脹的奇景。圖為印鈔廠內


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時,法幣的發行額是5,569億元,比1937年6月的14.1億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與以後的發行量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到1947年12月法幣的發行額高達331,885億元,為1945年8月抗戰結束時的60倍,為抗戰前1937年6月的23538倍。圖為印鈔廠內

物價飛漲、幣值日跌,貨幣逐漸喪失了價值儲藏和交換媒介的職能。人們拿到紙幣後,就像拿了燙手的紅薯盡可能馬上扔掉。圖為印鈔廠內

"大街過三道,物價跳三跳"。

人們在核算成本、利潤時紛紛改用米、金、銀、外匯等為單位,支付工資採用米、生活指數或者外匯。圖為繁忙的印鈔廠車間

圖為紅火的印鈔廠車間

圖為紅火的印鈔廠車間

通貨對內價值的嚴重貶低,導致對外價值暴落。

由於物價瘋狂上漲,貨幣實值持續下跌,受預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驅使,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資,人們還競相追逐黃金、外匯

引致對黃金、外匯的超額需求,價格遂盤旋而上,節節攀高。

在核算成本、利潤時紛紛改用米、金、銀、外匯等為單位

支付工資採用米、生活指數或者外匯。

上海市場大宗交易,如買賣房屋、地產、機器,甚至頂房子,都以黃金計價

947年一根金條所需的法幣片

商品交易甚至蛻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1945年12月,上海人們蜂擁至銀號或路邊小販處兌換貨幣。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