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俄抗日:晚清首輔李鴻章甲午後的外交大戰略
世界上最長的鐵路是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鐵路跨越8個時區、2個國家和16條歐亞河流。不少人都知道,這條鐵路在二次大戰中,成為蘇聯紅軍對日作戰的重要交通生命線。
然而,一些人也許不知道,這條大鐵路的修建,是清政府實施「聯俄抵日」外交政策的結果。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1896年初,清政府收到俄國的邀請,沙俄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有意請大清帝國派人參加典禮。清政府準備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跑一趟隨個份子。可俄國直接提出要派個重量級的人物來。言下之意,就是要說話算數的人到俄國去,有事要談。
這一軍倒是將醒了慈禧太后。在「三國干涉還遼」中俄國人立了頭功,要避免重蹈甲午戰敗的覆轍,何不順水推舟,借此實施「聯俄抵日」戰略?
按照老佛爺的旨意,一位74歲的老人再次被推上歷史的舞台,他就是晚清重臣李鴻章。
大清帝國「聯俄抵日」的外交策略由來已久,曾一度上升為國策。甲午戰敗後,《馬關條約》不僅要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還要割占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一時間舉國嘩然,連列強也覺得日本獅子大開口。於是,俄國打頭陣,聯合德法兩國要將日本煮熟的鴨子打飛。
剛打完仗元氣大傷的日本招架不住了,在向清政府追加3000萬兩白銀「贖金」後,放棄遼東半島。這就是「三國干涉還遼」。沙俄從中獲利頗豐,俄國艦隊當年就乘機堂而皇之地開始在膠東灣過冬了。
「三國干涉還遼」讓甲午戰敗後的清政府嘗到了「以夷制夷」的甜頭。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先後密奏朝廷,提出「聯俄抗倭」。他們認為,日本圖謀我東三省,也是沙俄的心頭之患。不如採取遠交近攻之道,借沙俄防範日本的侵略野心。
此時,英國已站到了日本一邊,清政府只有指望俄國了。於是,「聯俄抵日」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當時最急迫、最務實、最沒有爭議的外交方略。那麼,李鴻章俄國之行能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嗎?
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出發訪問歐美8個國家,第一站就是俄國。沙俄作出精心準備,專門派出特使到蘇伊士運河迎接,以國家元首的禮節接待李鴻章。拜訪沙皇時,李鴻章以光緒皇帝之名呈上價值四十萬金的賀禮。
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特別隆重,彼得堡的慶典活動持續了近一個月。沒想到,最熱鬧的一天在霍頓卡廣場發生了嚴重的踩踏事故。當地治安官如實報告了傷亡人數,沙皇聽後勃然大怒,罵得群臣狗血噴頭。
李鴻章聽到此事,淡然一笑:這算啥事呀!何不少報些傷亡人數,免得讓皇上大動肝火。他還說,在中國遇到饑荒、瘟疫之類的,他就是這麼幹的,上下相安無事,君臣不就一團和氣?
前面講的故事近些年在網上一直流傳,說李鴻章訪俄時向沙俄官員傳授「多報喜少報憂」的技巧。其實,這個故事有硬傷。儘管欺上瞞下在大清官場俯拾皆是,但身為大清國資深外交家的李鴻章,斷然不會信口開河自曝家醜的。
久經沙場的李鴻章在中俄談判中一直是錙銖必較,力爭以最小的讓步換取俄方的合作。俄方代表維特開門見山,中俄雙方訂立對付日本的軍事同盟,俄方要修一條直通中國東北的鐵路。他直接提出,中國若不同意「借地築路」,俄國想幫助中國也是鞭長莫及。最終經過幾輪的討價還價,於1896年6月3日,「專門對付日本」的秘密同盟悄然誕生。
許多文章裡都說「沙俄重金賄賂李鴻章」,到底有無此事呢?
不少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認同「黑金交易」這一說法,證據源自當時參加談判的俄方代表事後的披露。說當時條約遲遲不簽,俄方心急如焚,財政部長維特遂向李鴻章許諾,修路協議實施,將給李300萬盧布的酬金。
可恰恰是密約談判的主要參與者、沙俄財政大臣維特在回憶錄中除了欽佩李鴻章為官為人的品性外,還證實:「說李鴻章受了俄國政府的賄賂,我必須說明這個謠言是毫無根據的。」此時李鴻章已辭世,且維特也已年近七旬,離開重權崗位。相比於那些證明「黑金交易」的碎片來,維特回憶錄應該更可信一些。
《中俄密約》共六項條款,俄國沒並有直接將自己的利益寫進密約,確立了中、俄兩國共同防禦日本的軍事同盟關係,但是,沙俄不費一槍一彈已將中國的東北劃入俄國的勢力範圍,獲得在中國東北修築西北利亞大鐵路的特權。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日俄矛盾由來已久,總體上說,是出於在華乃至遠東的利益博弈。但清政府多年來採取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尤其是「聯俄抵日」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為日俄矛盾的不斷升級推波助瀾。可以說,中俄戰爭的爆發是「聯俄抵日」成功的範例。
那麼,引發國人詬病的「局外中立」究竟有怎樣的利弊呢?
就中國的實力而言,支持哪一方都討不到便宜,如果同時向日俄宣戰,必然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沼,甚至有丟失整個東北乃至國家的分崩離析。「局外中立」,是次優選擇。從現實情況和結果上看,「局外中立」外交策略貫徹日俄戰爭始終,取得了中國利益的最大化。
日俄戰爭的結局多少讓人有點意外,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可以戰勝仍是君主制的俄國,且黃種人能夠打敗白種人,讓中國的維新立憲派興奮不已,增強了民族自信。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中國能走上立憲之路,富國強兵。
東北問題國際化之後,談東北問題清政府已無話語權。因覬覦東北日俄互為對手,日本取得戰爭的勝利,一子將沙俄「獨霸東北」的企圖打得粉碎。清廷選擇「局外中立」是明智之策,至少可能在戰後保住東北的領土主權。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傷亡近五十萬人,而骨幹將校軍官傷亡較多,甲午一戰後積蓄10年的軍事實力消耗殆盡,且幾乎無兵可招,客觀上放緩了大規模侵略中國的步伐。
李鴻章早在甲午海戰之前就說日本「誠為中國永遠大患」,74歲萬里赴沙俄,據說還帶了口楠木棺材,雖然「聯俄抵日」取得了一時的成效,但以羸弱之身謀劃「以夷制夷」,終究是不靠譜的。
俄國日後反而成為侵吞中國國土最多的國家。
求人不如求自己,唯有富國強兵,走民族復興之路,方為禦敵守土之王道。
資料附錄:
西伯利亞大鐵路(Trans-Siberian Railway)是橫貫俄羅斯東西的鐵路幹線。起自莫斯科,經梁贊、薩馬拉、車裡雅賓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赤塔、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總長9,33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鐵路。奔跑在這一鋼鐵大動脈上的共有大約1000列貨運和客運列車。車裡雅賓斯克以西,於十九世紀中建成;以東長7,416公里,於1891年始建,1916年全線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