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身份證:曾是特權的象徵老百姓無資格佩戴 | 陽光歷史

 

A-A+

古代身份證:曾是特權的象徵老百姓無資格佩戴

2016年07月01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61 次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鎮館之寶——動漫版《清明上河圖》裡有一個細節:兩名衛士在一條路口執勤,一位騎馬的官員從身上摸出一隻金屬小物件,於是順利通過。這個金屬小對像叫「魚袋」,裡面裝的是「魚符」。「魚符」者,即符號、標記,它就是宋代官員的「身份證」了。魚符又稱符牌,系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其形為魚,分左右兩片,裡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官職品位等內容。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的高官所持魚符,用黃金所製,以顯示品位身份之高貴;次之為銀質;低級官員則為銅質了。

  古代官員憑魚符作為身份的憑證,《新唐書》中云:「符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到了明代,「魚符」變成「牙牌」,牙牌是用象牙、獸骨或金屬製成的小片,上刻持牌者的姓名、所事衙門及職務等,有點類似今天盛行的表明身份的名片或「工作證」。明代陸容《菽園雜記》中記載,「凡在內府出入者貴賤皆懸牌,以別嫌疑」,說明此時擁有「身份證」者已日漸增多。因為它們通常掛在腰間,故又稱腰牌,古代小說裡就不乏關於腰牌的描述。古代還有一種稱為「門券」的東西,也用來表明持有者的身份。甚至古代的出家人——和尚與尼姑,也有「身份證」,它叫「度牒」或「戒牒」。《水滸傳》裡的魯智深、武松犯了命案還敢招搖過市,不怕官府的人來找麻煩,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本度牒,恰如母夜叉孫二娘所云:「且得這本度牒做護身符,大膽前去,看誰敢盤問?」不過花和尚魯智深的戒牒是真的,而武二郎則是冒用他人度牒,幸虧那時沒有照片!

  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出現戶籍制;再向前發展,就需要「身份證」了,身份證是社會進步的象徵。中國古代不僅存在戶籍制,同樣也有證明身份的必要——所以有了「路引」、「門券」抑或「魚符」、「牙牌」之類證明身份的腰牌。不過古代畢竟科學技術太落後,比起今天具有防偽功能的身份證來,那些只能算「初級階段」的「小兒科」了。何況古代的「身份證」只是達官貴人和僧尼等人的專利或憑證,普通老百姓是無緣佩戴腰牌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