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梁啟超等仁人志士流亡為何大都選擇日本?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梁啟超等仁人志士流亡為何大都選擇日本?

2016年02月07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220 次

  1898年,曾經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以慘敗而告終。譚嗣同等變法6君子喋血菜市口刑場,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領袖則遭到清廷通緝。在這走投無路的關頭,康、梁二人先後東渡日本,尋求政治庇護。

  無獨有偶,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籌劃廣州起義,失敗後也輾轉流亡到了日本。從此,孫中山與這片土地結上了不解之緣。據統計,在長達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孫中山先後出入日本16次,在日本駐留時間累計達9年6個月,是他整個革命生涯的近1/3,簡直把這個島國當做了自己的「快樂老家」。

  除了康、梁和孫中山,當時中國一大批有志於改良或者革命的志士們如章太炎、黃興、陳少白都曾經來到日本避難。對這「一小撮」來自中國的政治難民們,日本政府似乎也不聞不問,任由他們在這裡創辦進步報刊,結社立黨,鼓吹各自的理念。有人說,日本是辛亥革命的搖籃,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事實上,日本政府對康有為、孫中山等仁人志士,給予了極為優厚的待遇。1898年10月,當康有為率中弟子倉皇離開中國,在海上憑船臨風,心裡一定百感交集,酸楚不能自語。好在他來到東京後,得到了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大隈重信的接見,並得到了日本政府方面提供的生活資助。比起以前那些顛倒流離、時時有生命危險的日子,可謂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

  生活好了,心情就好。在日本期間,康有為在進行政治活動之餘,還頻繁造訪親朋好友。有一次,康有為被邀請參加華僑梁渭家的婚禮。鬧洞房時,康有為興致勃勃地寫了八個大字「司月二大旦牛住了」。然後,請新郎和新娘在每個字上加上一筆,組成一句賀詞。等他們加完之後,大夥兒哄地一下笑出聲來。原來正是「同用工夫早生佳子」八個字。

  在這種環境下,本來就三妻四妾的康有為還娶了一位日本妻子。那日賓客雲集,非常熱鬧,一點都看不出流亡異國他鄉的樣子。

  孫中山在與日本的黑白兩道、政官財商都有廣泛聯繫,其中包括在1931年底到1932年作過日本首相的犬養毅,戰前最大的右翼社團玄洋社發起人頭山滿、黑龍會成員浪人宮崎寅藏(滔天)等人。這些在日本政壇呼風喚雨的人物,為孫中山的政治避難、宣傳革命、發動籌款等事宜出了不少力。有的甚至還直接參與革命。在孫中山領導的反清起義中,就有許多日本友人身影。其中,山田良政是第一個犧牲的日本人,被孫中山稱為「外國義士為中國共和犧牲者之第一人」。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創辦了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什麼日本會成為中國仁人志士的避難場所?

  從中國仁人志士這邊來看,他們願意選擇日本為最佳避難場所,第一個原因是日本的地理位置比較好,離中國本土不遠也不近。當時,康、梁和孫中山可供選擇避難(流亡)的國家不多,日本算一個,美國算一個,歐洲列國可算一個,除了日本,其餘國家都路途遙遠。雖然增加了清廷追捕的成本,但同時也增加了他們避難的成本,以後要回國發動維新或者革命也不方便。因此選擇日本,是仁人志士們的主動之選。第二個原因是日本政府對中國仁人志士採取比較寬容親近的態度,進出日本則相對容易一些。那時候美國還存在著充滿種族歧視的排華法案,歐洲列國在移民問題上向來比較保守。至於香港、東南亞、朝鮮一帶,不但離中國本土近,而且屬於清朝的勢力範圍,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康、梁和孫中山們最多將之作為流亡海外的跳板。

  那麼,為什麼日本政府對待中國仁人志士這麼親切友好呢?恐怕這還得從頭說起。

  我們形容中日關係,習慣稱為「一衣帶水」。但實際上,中日關係一貫很微妙。明朝時候,中日關係比較融洽(被稱為倭寇的海盜,其實絕大部分是朝鮮人和中國人等冒名或混雜其間作亂),日本也比較服膺明朝的統治,以中華文明的分支自居,對中華宗主產生較強的認同感。

  滿清入關,在中日關係史上是一個分水嶺。滿清用屠刀政策推行的「辮發胡服」,在文明史上是一種嚴重的倒退,因此,讓日本打心裡看不起。在這以後,日本對中華宗主的認同感逐漸消退,對滿清政府更是充滿鄙夷的心態。順便說一句,不但日本瞧不起滿清政府,就連朝鮮、越南這些滿清的藩屬國也從骨子裡蔑視滿清政府。尤其是朝鮮。表面上,每年都來給清廷上貢,可背地裡,朝鮮把清廷稱為「虜朝」,把滿清皇帝稱為「胡皇」,並堅持使用明王朝的崇禎紀年,一直延續到崇禎二百六十五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文明對野蠻的鄙夷,是進步對落後的鄙夷,是潮流對反潮流的鄙夷。也許正是在這種鄙夷的心態之下,終滿清200多年,日本沒有與清廷進行友好往來。不僅如此,還常常在暗地裡支持「反清復明」的中國仁人志士,如鄭成功。1660年,日本德川幕府等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曾經應鄭成功之約,派兵援助。只不過後來遇到海難,「舟不得前,乃回師。」現在,支持,康、梁和孫中山們似乎也是題中之義了。

  另一方面,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從道義上是願意與康、梁和孫中山們站在一起。就像當年的法國政府,要傾力支持美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一樣。畢竟,不管是進行維新改良還是進行暴力革命,相對於腐朽的清廷來說,都是進步力量。所以,日本當局一直是默許、甚至是支持康、梁和孫中山的行動。

  當然,在國際關係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當清廷一再向日本施壓,要求他們驅逐康、梁和孫中山等時,日本政府也一度屈服了,先後分別送了9000元和6000元給康有為和孫中山,「禮送」他們出境——作為主人,這還算得上比較得體吧?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