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岳飛于謙皆死於朝廷之手愚忠還是悲壯?
「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
—— 黑格爾評論中國歷史
做岳飛,還是做于謙?
西湖給人的感覺常常過於柔美,然而也有人從中發現了陽剛之氣,清代文人袁枚寫道:「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詩中所說的「岳於雙少保」正是大家熟知的岳飛和于謙。
莫須有罪
只有在亂世,人們才會更加期待英雄,只有在亂世,英雄才能自由馳騁。
岳飛退兵後,收復的失地立即被金人重新佔領。第二年,岳飛被朝廷賜死。
這是一個讓中國人憤懣了八百多年的故事,當時的宰相秦檜成為人們心中的罪魁禍首。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有了新想法,認為秦檜不過是替罪羊,顯然最終作出決定的無疑是當時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宋高宗趙構。
冤案背後
無論真兇究竟是秦檜還是趙構,都必有不簡單的原因。
從皇帝趙構的角度看,岳飛讓他很矛盾。危難之際,有岳飛這樣力挽狂瀾的中興大將在,宛如給朝廷的半壁江山上了一道保險鎖,讓趙構倍感安全。然而一旦局勢稍微平穩,曾被金軍在海上追擊了三百餘里,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趙構,不禁又有安享眼前太平之心,不敢承擔貿然北伐的風險。 就算岳飛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自己的皇位也同樣受到威脅。最可怕的是金國還有一招「殺手鑭」,就是扶持趙構的哥哥宋欽宗建立傀儡國家。從皇帝的個人利益出發,宋高宗趙構最好的選擇就是維持現狀。
有答案,這個答案卻出現在三百年之後,就是明朝中期發生的「奪門之變」。
于謙的選擇
和宋高宗趙構一樣,明朝的景泰帝也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皇帝。他的兄長明英宗在太監鼓動下,豪情滿懷地御駕親征抵禦蒙古兵,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
在被釋放前,明英宗曾對前來探望的使臣說:「蒙古軍有意送我回去,請你轉告朝廷,我若能回去,做個平民百姓就心滿意足了。」
真相:分裂的利益
明英宗歸國七年後,景泰帝病危,有人乘機幫助英宗復辟。復辟後,面對誅殺于謙的提議,明英宗曾一度猶豫:「謙本無罪」。但是于謙還是被作為景泰帝的親信處斬抄家。
此次政變中,復辟軍攻打東華門曾一度受阻,明英宗在城門下大呼:「朕太上皇帝也!」守城部隊應聲逃散,政變得以成功。因此,史稱「奪門之變」。
這一切,冥冥中正好驗證了三百年前宋高宗趙構的「先見之明」。
顯然趙構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然而岳飛卻不關心你們姓趙的誰做皇帝,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奪回失地,一雪國恥。身先士卒的他並沒有把「迎回徽欽二帝」當作一個政治口號,而是當成一種責任去承擔。正因如此,當岳家軍高奏凱歌時,與其說是岳飛與趙構、秦檜之間產生矛盾,還不如說是趙構和秦檜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產生矛盾了。
所謂愚忠
後人看到岳飛的悲慘下場,在忿忿不平的同時,也有人認為岳飛是因為愚忠而死。
這種觀點似乎是在反皇權,但其實與趙構和秦檜有著一樣的立場。
岳飛倘若不「愚忠」,還能怎麼樣?不理會詔令,繼續長驅直入、直搗黃龍?那個時代皇權是秩序的紐帶,在大宋朝廷並未失去民心的情況下,岳飛未必能一呼百應。就算他的岳家軍全部跟隨,在失去友軍的支援和朝廷的後勤補給後,岳家軍的戰鬥力也會大打折扣。最恐怖的後果,就是使原本苦苦支撐的南宋陷入內戰之中,那樣苦的將是南宋境內的幾千萬百姓,而金人反會坐收漁人之利。
有人永遠不能理解,有人能夠理解卻會一直嘲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