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有多少國軍將領投敵? | 陽光歷史

 

A-A+

抗戰中有多少國軍將領投敵?

2016年07月19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244 次

  導讀:岡村寧次說,「和平阻力」為「以蔣介石為中心,以黃埔軍官學校系統的青年軍官為主體的中央直系軍的抗日意志」。

  有46名西北軍將領投敵,幾乎佔到國軍投敵將領總數的二分之一

  國軍在抗戰期間的投敵問題,一向為人所關注。有的網帖諷刺國軍,「抗戰時國軍投敵人數竟然超過殺敵人數」,是為一大「奇跡」。甚至還有網友稱,「抗戰國民黨投敵將軍數百個,共產黨一個沒有」。那麼究竟有多少國軍投敵,又各自歸屬於誰呢?對於國軍投敵問題,葉劍英說,從1942年孫良誠投敵開始,至1944年6月,「在抗戰陣營中投敵將領共有將級軍官六十七人之多。」1後來,學者王侃、楊樹標進一步統計,從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99名國軍高級將領投敵。

  在投敵將領中,軍銜最高者為上將孫良誠,任冀察戰區副總司令兼遊擊總指揮,三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孫良誠所屬的西北軍也是投敵將領最多的一支軍隊,除孫自帶的8名將領外,第128師師長王勁哉,與屬下將領9 人;孫殿英、龐炳勳與屬下將領11人;吳化文與部下數人,都先後率部投敵。西北軍投敵將領共46人,幾乎佔到國軍投敵將領總數的二分之一。2東北軍的投敵將領人數僅次於西北軍。東北軍的鮑文樾(曾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參謀長、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中將)等三人,在西安事變後寓居上海,因不甘寂寞而投敵。魯蘇戰區的第89軍副軍長潘干丞等,則是率部投敵。東北軍投敵將領計有11人。3其他投敵的國軍將領多來自地方武裝、軍統、晉綏軍、粵系或中央軍。

  在投敵中央軍將領裡,除了曾任武漢警備司令的葉蓬,在香港隻身投汪;第一戰區旅長賀凱憲在河南率部投降外,只有衡陽戰役後,周慶祥等5人隨方先覺被迫降日(後來大都反正歸來)。他們僅佔投敵將領總數的8%。4在這99人以外,還有數十名東北抗日聯軍、八路軍的師長、團長投敵。如抗聯第1軍軍需部長胡國臣和政治部主任安光勳相繼於1937年和1938年投降日軍,為消滅楊靖宇部出謀劃策。八路軍冀魯邊軍區司令員邢仁甫,先在1943年投降蔣鼎文,又在1944年降日。

  1943年2月,新編第四師師長吳化文率部投降日軍。圖為吳化文(左二)到南京受到汪偽要員褚民誼等人的歡迎。抗戰中,國軍投敵總數約50萬,其中大都是雜牌軍,中央軍很少那些投敵的國軍將領,有的是失意後,一個人做了漢奸;有的則是率所部投敵。很多投敵事件發生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當時日軍加大了對敵後國軍的壓力。作為遊擊區的冀察戰區、魯蘇戰區崩潰,致使魯蘇戰區遊擊縱隊副總指揮李長江、江蘇保安第八旅旅長楊仲華兩部4萬人;冀察戰區孫良誠所部3萬人、孫殿英率所部1萬人,全部做了偽軍。5相繼投敵的將領,究竟共帶走多少國軍,無法確知數量。

  葉劍英在1944年時說,「偽正規軍的數量約有三十八萬多人,偽地方軍約有四十萬人,全國共計偽軍約有七十八萬人,其中百分之六十二是由國軍投敵的。」6或許是以此為依據,《劍橋中華民國史》說,有「50多萬軍隊跟隨這些叛逃的將軍離去,而日本人則利用這些偽軍去保衛其佔領的地區,以對抗共產黨遊擊隊。」7從以上資料可知,在各種原因下投敵的軍事將領主要為「雜牌軍」,中央軍的大規模投降只有衡陽一次。

  1939年11月,岡村寧次在「關於迅速解決日華事變作戰方面的意見」中曾判斷:「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既不在於中國4億民眾,亦不在於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於包括若干地方雜牌軍在內之200萬抗日敵軍,而只在於以蔣介石為中心、以黃埔軍官學校系統的青年軍官為主體的中央直系軍的抗日意志。只要該軍存在,迅速和平解決有如緣木求魚。」8岡村的這一判斷,是否合理,自可見仁見智。

  汪精衛在偽軍政部長鮑文樾的陪同下檢閱偽軍。註釋:16葉劍英:《中共抗戰一般情況的介紹(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328、329頁;234王侃、楊樹標:《論1939—1945年國民政府軍將領投敵之原因》,《黨史研究與教學》2000年第5期;5李桂屏:《抗戰時期偽軍眾多原因的深層剖析》,《文教資料》2009年第22期;7《劍橋中華民國史(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650頁;8《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上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19頁。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