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解密:八大「鐵帽子王」擁有免死金牌嗎? | 陽光歷史

 

A-A+

清朝歷史解密:八大「鐵帽子王」擁有免死金牌嗎?

2015年12月30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402 次

2015 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中央和地方媒體在報道中一再使用「鐵帽子王」這個詞,強調反腐中沒有「鐵帽子王」。2015 年全國兩會的首場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呂新華表示 :「反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什麼樣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

「鐵帽子王」是怎樣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呢 ?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以王爵世襲罔替者僅有十二家:建政初期封了八家,中期後封了四家,時京城的人將他們都稱為「鐵帽子王」。

清朝建政初期冊封的「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岳托(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後來的四位「鐵帽子王」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有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禮親王等「八大鐵帽子王」均以其始祖在清朝開國及入關統一中國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的,因為他們勳勞卓著,所以王爵世襲,無嗣或嗣王有罪革爵的,以旁支承襲王爵。

在清代「鐵帽子王」也不是「免死金牌」,一旦干犯國法,「鐵帽子」也保不住被制裁的命運

絕無僅有的「一家三王」

「八大鐵帽子王」之中,禮親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佔去了將近一半。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怪事。原因是皇太極所以能夠順利登上龍庭寶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擁戴」之功。由於代善一家「有大勳勞」,朝廷也「回饋」給他們以特殊榮耀。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在後金建國前就隨父征討女真各部,以作戰勇敢被稱為「古英巴圖魯」。天命元年(1616 年),努爾哈赤稱汗,封代善為和碩貝勒,稱大具勒。在明清薩爾滸決戰、征伐葉赫部等戰役中,代善率所部勇敢作戰,立有戰功。天命十一年清太祖崩逝,代善及其子岳托擁立皇太極即汗位,是為太宗。後又迎合太宗意,改變了四大貝勒共坐聽政的制度,獨尊太宗,加強了後金皇權的集中鞏固。清太宗死後,代善為支持兩黃旗大臣立太宗之子,還檢舉了自己的兒子碩托、孫子阿達禮謀立睿親王的「陰謀」,最後由他主持確定了立福臨(清世祖)為帝,睿親王、鄭親王輔政的妥協辦法,避免了褚王爭立、互相殘殺的局面,為入主統一奠定了基礎。順治五年十月,代善病逝,賜祭葬,立碑紀功。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活得最安穩的當屬禮親王代善,靠著不斷地忍讓,甚至不惜出賣兒孫,才得以在險惡的宮廷爭鬥中自保

兩個「鐵帽子王」的悲慘下場

雖然這十二家王爺的王爵「世襲罔替」,被稱為「鐵帽子」,但並不代表真是「鐵帽子」。歷史上「鐵帽子」王自身因罪被處理的例子屢見不鮮。縱觀清代 260 多年,「鐵帽子王」也不是「免死金牌」,一旦干犯國法,「鐵帽子」也保不住被制裁的命運。

順治元年四月,攝政王多爾袞被任為奉命大將軍,率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以及豪格等「鐵帽子王」及宗室貴族,統領八旗士兵入主中原。進入北京之後,多爾袞立即派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軍追擊李自成,並下江南滅南明政權,又派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為平南大將軍,鎮守江南。派肅親王豪格往定山東、河南,後又命其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取四川、陝西。

豪格能征慣戰,戰之必勝,捷報頻傳,特別是征戰四川,戰果纍纍,「川寇悉平」。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凱旋回到北京,雖然受到皇帝福臨的「宴勞」,但是整個氣氛顯得冷冷清清,不僅未得到任何功封,反而被多爾袞抓住其手下護軍參領希爾艮冒功一事,小題大做、羅織罪名,竟然下令把豪格的「鐵帽子王」削除。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在古北口打獵,不慎從馬上摔下,不治身亡。由於多爾袞生前大權獨攬、驕縱傲橫,對其他「鐵帽子王」無情壓制、打擊和迫害,最後遭到了清算,被追論為「逆謀」大罪,削去「鐵帽子王」,黜除宗室,籍沒所有家產,人口全部入官,他的正白旗也被收歸皇帝所有,而且被挖墳掘墓,焚骨揚灰,堪稱「鐵帽子王」中下場最慘的一個。

清初所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中,豫親王多鐸、莊親王碩塞、成親王岳托、穎親王薩哈廉四人因病早夭。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暴死。其中岳托41歲、多爾袞39歲、豪格38歲、多鐸 36 歲、薩哈廉 33 歲,碩塞只有
27 歲。另一個「鐵帽子王」濟爾哈朗雖得善終,活得卻很艱難。「八大鐵帽子王」中活得最安穩的當屬禮親
王代善。靠著不斷地忍讓,夾著尾巴做人,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兒子孫子,才得以在險惡的宮廷爭鬥中自保。
代善死時 66 歲,是「八大鐵帽子王」中最長壽者。

乾隆朝重新審定「鐵帽子王」

自皇太極設立「鐵帽子王」制度始,經順治、康熙、雍正數朝,「八大鐵帽子王」已名存實亡。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見王爵制度紊亂,遂對其作了重新審定,把王爵分為「軍功」和「恩封」兩部分。凡是戰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襲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遞降」,即每襲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將軍截止。從此劃清了「鐵帽子王」與一般王爵的界限。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對祖宗創業艱難、功臣輔佐業績感觸頗深。聯想到後來有些人或因事被削爵,或被更改封號,覺得應該宣揚他們的功績,追復他們的爵號,進行繼絕昭屈的工作。為此,他首先為沉冤一百多年的多爾袞翻案昭雪,恢復他的宗籍,補入玉牒,恢復睿親王「鐵帽子王」王號,並按照親王園寢規制為其修復墓園。又對豫親王多鐸等人降爵改號也都恢復如初。至此,清初詔封的 「八大鐵帽子王」王號重新濟濟一堂,後世子孫得以承繼福蔭。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