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死後誰當大都督:孫權為何不直接讓呂蒙接班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當時東吳上下都以為繼任都督非呂蒙莫屬,可是孫權卻下令,由從事中郎將嚴峻代替陸遜,擔任都督,率兵一萬鎮守陸口。當命令傳來,呂蒙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軍中將領更是議論紛紛。那嚴峻何人,有什麼資格可以擔任東吳軍隊統帥呢?依據《三國誌》記載,嚴峻本是安徽彭城人,從小就喜歡儒學,對儒家的經典費昂瞭解,在天下大亂之時避亂江東,和諸葛瑾、步騭等人關係很好,是東吳文臣中的佼佼者。既然嚴峻本就是一個文人,根本不瞭解什麼軍事那孫權為什麼還要派嚴峻接替魯肅呢?
當嚴峻被指派代替魯肅時,嚴峻的一些親友紛紛來道喜,可是嚴峻卻百般推辭,不接受大家的祝賀,並且一再向孫權上表,表示自己「樸素書生,不閒軍事」,要辭掉職務。可是孫權不同意,希望嚴峻不要客氣。但是嚴峻天天來找孫權,而且說話之間,眼淚都流下來了,看到嚴峻如此為難,孫權於是下令改任虎威將軍呂蒙接任。大家一看,紛紛讚賞嚴峻「能以實讓」,了不起。
「能以實讓」,什麼意思?就是說,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嚴峻根本沒有資格接替魯肅,嚴峻推辭,只不過是依據事實,辭讓職務罷了。那孫權為何要做出這樣一個荒唐的決定呢?孫權這麼做大有深意,而最主要的意思,就是打壓呂蒙。呂蒙是東吳重臣,對孫權忠心耿耿,為什麼還要打壓他呢?這就要提到呂蒙的兩位前任,周瑜和魯肅了。在周瑜時代,孫權名義上是東吳之主,可是在軍中,實際上的最高指揮者卻是周瑜。當孫權接替兄長孫策的權力之時,人心浮動,江東不寧。周瑜率領大軍回到吳郡奔喪,然後長時期駐紮在吳郡。在周瑜來說是為了保護孫權,捍衛孫權,可是在孫權看來,未免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傀儡,名位東吳之主,卻要倚仗周瑜的支持。
而當曹操率領大軍征討江東,張昭等人一片投降之聲,雖然有部分武將主張作戰,但也心中猶豫,不知道是成是敗。可是一旦周瑜回來,文臣也好,武將也好,紛紛前往拜會周瑜,希望周瑜一語定乾坤。而在殿前大會時,周瑜慷慨激昂陳訴滅曹大計,孫權於是決心作戰。而當周瑜大敗曹軍之後,周郎威名更是傳遍天下,甚至有人傳言,江東只知道有周瑜,不知道有孫權。而劉備和曹操更是別有用心的告訴孫權,周瑜才智卓絕,絕對不會久居人下,假惺惺的提醒孫權小心提防周瑜。雖說孫權知道周瑜未必有謀反之心,可是周瑜實在功高震主,難怪在周瑜的晚年,孫權對周瑜一再壓制,多次拒絕周瑜殺劉備,奪荊州的計畫。
而周瑜之後的魯肅呢?魯肅比之周瑜,在江東的威望要小一些。可是,魯肅和周瑜本就是多年好友,長年輔佐周瑜,熟悉軍務,雖然是文人出身,卻深得東吳眾將推崇。而在赤壁之戰前,眾說紛紜之時孫權難以決斷之時,是魯肅告知孫權,眾人皆可以投降,唯獨孫權不可投降。在赤壁之戰前後,魯肅跟主動聯合劉備,完成孫劉聯盟的大戰略,成功打退曹操,並且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可是,孫權和魯肅也有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就是雙方對孫劉聯盟的態度不同。魯肅一直主張孫劉聯盟,甚至就是由他出面借給劉備荊州(江陵)。而孫權呢,是在困境中就希望聯盟,借助劉備的力量對抗曹操。可是一旦形勢有利,就想咬劉備一口。
孫權是個實用主義者,而魯肅的目光更加長遠。不過,魯肅的一些儒者氣質,也確實使得魯肅有些心慈手軟。而孫權三十出頭,野心勃勃,哪裡會安分。可是就算是自己對魯肅不滿,對孫劉聯盟的策略不滿,可是只要魯肅在世,孫權就無法乾綱獨斷。於是,孫權渴望能夠有一隻完全聽從自己指揮的軍隊,希望能夠有一位完全服從自己調遣的將軍。而呂蒙就是最好的人選。呂蒙在赤壁之戰後就迅速成長起來,青年時期的呂蒙殘忍好殺,不務學業,由於孫權的勸告,呂蒙開始學習兵法,一段時間之後,魯肅拜訪呂蒙,一番交談之後大驚失色,說:「非復吳下阿蒙!」而呂蒙的回答更是精彩:「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呂蒙成為當時東吳最優秀的軍事家和謀略家。在建安十八年(213)年,呂蒙率領七萬吳軍,大敗號稱四十萬的曹軍,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就算是呂蒙再能打,也需要對孫權絕對的忠誠。雖然說在逍遙津之戰是,呂蒙拚死守護孫權,忠肝義膽可鑒日月。但是,孫權不但要向呂蒙表示,自己可以隨意陞遷、罷黜呂蒙,更向整個東吳軍民表示,自己才是東吳軍政的最高指揮者。於是,孫權在魯肅去世之後,沒有直接任命最合適,最有人氣的呂蒙接任。那孫權為何選擇嚴峻呢?萬一嚴峻不主動辭職,那孫權怎麼下台呢?原來,孫權選擇嚴峻也是早有打算。嚴峻此人,「性質直純厚,其於人物,忠告善道,志存補益」。孫權就是看中了嚴峻為人質樸,忠厚老實,對人也從來沒有壞心眼,總是想著幫助別人。向這樣的人,怎麼會貪戀權位,怎麼會佔著那個不屬於自己的蹲位呢?於是,從呂蒙開始,孫權結束了周瑜時代、魯肅時代,開始了漫長的孫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