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懷義之死:武則天首任「二爺」薛懷義的結局
導讀:馮小寶是武則天的第一任男寵,原本是江湖小混混出身。當年為了抬高他的身份,武則天曾給他改名為薛懷義,還讓太平公主的前夫薛紹認他做叔叔。可是,馮小寶得寵時間一長,就漸漸恃寵而驕,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為了跟武則天撒嬌賭氣,他甚至放火燒了武則天得天命的象徵——明堂。
事情還要先從唐高宗說起。唐高宗死後,武則天稱帝就已經進入倒計時了。在高宗死後的幾年時間裡,武則天先後廢黜了她的三兒子中宗李顯(當時叫李哲),軟禁了四兒子睿宗李旦,鎮壓了徐敬業領導的揚州叛亂,又通過所謂的裴炎謀反案,肅清了軍政系統的反對派。她緊鑼密鼓,一步一步,離皇帝的寶座越來越近。但是,中國古代王朝可都是一家一姓,要想改李唐為武周,要調換的其實不光是皇帝,還有整個皇族。所以,武則天想當皇帝,還得把李唐宗室清理一下。武則天是怎麼辦的呢?她搞了一個陰謀。當時,為了給武則天改朝換代做輿論宣傳,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偽造了一塊帶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字樣的寶石,謊稱是從洛水打撈出來的,並說這代表著上天降下的祥瑞,派人獻給了武則天。根據傳統的儒家信仰,「河出圖,洛出書」,這可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重要標誌,屬於國家一級祥瑞。這杜撰出來的祥瑞正合武則天的意,她立刻決定,大張旗鼓地操辦一下這件事,讓全國人民都知道,她當皇帝可是天意!怎麼操辦呢?她把這塊石頭命名為「天授寶圖」,又給自己加了一個尊號叫做「聖母神皇」,同時宣佈要在十二月的時候親臨洛水,舉行受圖大典,並在明堂裡接受百官朝賀。為了辦好這件盛事,她詔令各州的都督刺史以及李唐宗室外戚都在典禮舉行之前的十天到洛陽集合!顯然,武則天想利用這個國家禮儀工程,把李唐勢力一網打盡。
這個詔令一出來,李唐宗室馬上慌作一團,他們覺得,武則天來者不善,肯定是想把他們集中到洛陽,然後甕中捉鱉,一舉消滅!越想越緊張,怎麼辦呢?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就在這種恐慌情緒支配下,宗室成員開始彼此聯絡,密謀造反。造反者都包括什麼人呢?首先當然是前幾代皇帝的兒子孫子等男性成員,另外,唐代還未流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樣的觀念,所以,幾代皇帝的公主也都接到了通知。但是,因為叛徒告密等種種原因,這次造反被迫提前舉行,而且造反者也從整個李唐宗室萎縮成了越王李貞和琅琊王李沖父子倆。這樣的小打小鬧哪裡是朝廷的對手,很快就被武則天鎮壓下去了。但是,剿滅李唐宗室的有生力量本來就是武則天的既定目標,讓他們到洛陽集合也是引蛇出洞的一種策略,現在蛇都出來了,怎麼能再讓他們縮回去呢!於是,鎮壓了李貞父子之後,武則天開始順籐摸瓜,大肆株連,把很多宗室都給牽扯進這樁宗室謀反案之中,一大批宗室皇族被下令處死,武則天血洗李唐宗族的目的便完成了。而她的女婿、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紹和他的哥哥薛顗居然也在其中!
女婿薛紹想造岳母的反,事情看起來真是觸目驚心。但是,考慮到武則天誅殺宗室是個政治陰謀,我們不免要懷疑一下,薛紹兄弟到底有沒有謀反呢?對於這件事,史書中本來就有截然相反的兩種記載。一種是《新唐書?公主傳》,說:「琅邪王衝起兵,顗與弟紹以所部庸、調作兵募士,且應之。沖敗,殺都吏以滅口。事洩,下獄俱死。」按照這種說法,薛紹兄弟確實已經出錢招兵買馬,準備造反,可惜李貞父子太窩囊,還沒等他們響應就失敗了。這時候薛家兄弟為了掩蓋罪行,又殺了手下的具體執行人員滅口,所以被處死也算罪有應得。但是,對於同樣一件事的記載,《舊唐書》卻大相逕庭。《外戚傳》中說:「紹,垂拱中被誣告與諸王連謀伏誅。」也就是說,薛紹本來沒有謀反,說他謀反是一種誣陷。那麼哪一種記載可靠呢?
我個人認為,真實情況很可能是薛紹的哥哥薛顗參與了謀反,但是他並沒有聯絡薛紹,因此薛紹本人並不知情。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李貞、李沖父子起兵之前確實曾經廣泛發動宗室,幾代公主都在聯絡之列,薛顗作為城陽公主的兒子肯定被發動到。其次,薛顗跟武則天有私人恩怨,兩個人在太平公主嫁給薛紹之前就已經結了仇。這是怎麼回事呢?前面不是說過薛紹的家庭條件優越,特別適合當駙馬嗎?武則天本來對這樁門當戶對的婚事也非常滿意,可是,就在婚禮即將舉行的時候,武則天忽然發現問題了,怎麼薛紹的兩個嫂子——一個成氏,一個蕭氏,不是大族出身呀!和這樣小門小戶的人當妯娌,這不是辱沒我的女兒嗎!於是,武則天馬上發難了,找到薛家說,這兩個鄉巴佬的女兒怎麼配和我的女兒做妯娌呢,不如把她們休了吧。這不是叫人家妻離子散嗎?所幸有人出來打圓場說,這姓蕭的嫂子,也就是薛顗的太太,出身於江南貴族蘭陵蕭氏,也是大族,而且祖上也和皇室聯姻過,是國家的老親,還是算了吧。薛紹的兩個嫂子這才逃過一劫。這樣一來,雖然並沒有真的休妻,但薛顗還是和武則天結了怨,現在宗室聯合造反,薛顗在群情振奮的氣氛下準備響應,這並不奇怪。
但是薛顗想要起兵,是不是一定就要告訴他的弟弟薛紹呢?我認為他應該沒有告訴,而且還要盡可能地避免讓弟弟知道。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薛紹當時已經是太平公主的駙馬了,而太平公主又是武則天的掌上明珠,母女倆感情甚篤。如果他把起兵計畫透露給薛紹,薛紹再不小心透露給太平公主,那不等於自投羅網嗎?可能有人會說,哥倆兒住到一塊兒,這邊招兵買馬,緊鑼密鼓,那邊怎麼可能一無所知呢?這還真有可能。因為按照唐朝的慣例,公主出嫁之後都是由國家單獨建造府邸,不跟夫家住在一起。換言之,薛紹、薛顗兩個人雖然是親兄弟,但是他們的住宅卻可能相隔甚遠。這樣一來,薛顗向弟弟隱瞞造反的事情也並不困難。如果這番推理成立,那麼說薛紹造反就是一樁冤案了。
冤枉與否暫且不管,眼看著薛紹身陷囹圄,太平公主怎麼辦呢?她肯定要積極營救啊。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太平公主和薛紹是結髮夫妻啊,何況已經生了四個孩子了,怎麼能讓孩子這麼小就失去父親的怙持呢!所以,太平公主便跑到武則天面前哭哭啼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苦哀求,母親看在她們母女情深的面子上饒過薛駙馬。她說,您看我們倆剛剛結婚七年,感情這麼好,最小的一個孩子才滿月,您怎麼能夠忍心把他殺死呢?再說你說他謀反,證據在哪兒啊?您僅僅懷疑他,就能把他殺死嗎?太平公主肯定是跟武則天擺事實、講道理,而且講感情。按照她的想法,既然她是母親唯一的女兒,母親又那麼愛她,怎麼會置她的幸福於不顧呢!那麼武則天到底有沒有給太平公主這個面子呢?在江山穩定和女兒的感情之間,武則天選擇了前者,最終還是把薛紹以謀反罪論處了。但是太平公主畢竟求了情,所以薛紹沒有被直接斬首,而是打了一百大棒,扔進監獄裡餓死了,好歹保存了全屍。那一年,太平公主剛剛二十五歲。
女婿薛紹想造岳母的反,事情看起來真是觸目驚心。但是,考慮到武則天誅殺宗室是個政治陰謀,我們不免要懷疑一下,薛紹兄弟到底有沒有謀反呢?對於這件事,史書中本來就有截然相反的兩種記載。一種是《新唐書?公主傳》,說:「琅邪王衝起兵,顗與弟紹以所部庸、調作兵募士,且應之。沖敗,殺都吏以滅口。事洩,下獄俱死。」按照這種說法,薛紹兄弟確實已經出錢招兵買馬,準備造反,可惜李貞父子太窩囊,還沒等他們響應就失敗了。這時候薛家兄弟為了掩蓋罪行,又殺了手下的具體執行人員滅口,所以被處死也算罪有應得。但是,對於同樣一件事的記載,《舊唐書》卻大相逕庭。《外戚傳》中說:「紹,垂拱中被誣告與諸王連謀伏誅。」也就是說,薛紹本來沒有謀反,說他謀反是一種誣陷。那麼哪一種記載可靠呢?
我個人認為,真實情況很可能是薛紹的哥哥薛顗參與了謀反,但是他並沒有聯絡薛紹,因此薛紹本人並不知情。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李貞、李沖父子起兵之前確實曾經廣泛發動宗室,幾代公主都在聯絡之列,薛顗作為城陽公主的兒子肯定被發動到。其次,薛顗跟武則天有私人恩怨,兩個人在太平公主嫁給薛紹之前就已經結了仇。這是怎麼回事呢?前面不是說過薛紹的家庭條件優越,特別適合當駙馬嗎?武則天本來對這樁門當戶對的婚事也非常滿意,可是,就在婚禮即將舉行的時候,武則天忽然發現問題了,怎麼薛紹的兩個嫂子——一個成氏,一個蕭氏,不是大族出身呀!和這樣小門小戶的人當妯娌,這不是辱沒我的女兒嗎!於是,武則天馬上發難了,找到薛家說,這兩個鄉巴佬的女兒怎麼配和我的女兒做妯娌呢,不如把她們休了吧。這不是叫人家妻離子散嗎?所幸有人出來打圓場說,這姓蕭的嫂子,也就是薛顗的太太,出身於江南貴族蘭陵蕭氏,也是大族,而且祖上也和皇室聯姻過,是國家的老親,還是算了吧。薛紹的兩個嫂子這才逃過一劫。這樣一來,雖然並沒有真的休妻,但薛顗還是和武則天結了怨,現在宗室聯合造反,薛顗在群情振奮的氣氛下準備響應,這並不奇怪。
但是薛顗想要起兵,是不是一定就要告訴他的弟弟薛紹呢?我認為他應該沒有告訴,而且還要盡可能地避免讓弟弟知道。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薛紹當時已經是太平公主的駙馬了,而太平公主又是武則天的掌上明珠,母女倆感情甚篤。如果他把起兵計畫透露給薛紹,薛紹再不小心透露給太平公主,那不等於自投羅網嗎?可能有人會說,哥倆兒住到一塊兒,這邊招兵買馬,緊鑼密鼓,那邊怎麼可能一無所知呢?這還真有可能。因為按照唐朝的慣例,公主出嫁之後都是由國家單獨建造府邸,不跟夫家住在一起。換言之,薛紹、薛顗兩個人雖然是親兄弟,但是他們的住宅卻可能相隔甚遠。這樣一來,薛顗向弟弟隱瞞造反的事情也並不困難。如果這番推理成立,那麼說薛紹造反就是一樁冤案了。
冤枉與否暫且不管,眼看著薛紹身陷囹圄,太平公主怎麼辦呢?她肯定要積極營救啊。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太平公主和薛紹是結髮夫妻啊,何況已經生了四個孩子了,怎麼能讓孩子這麼小就失去父親的怙持呢!所以,太平公主便跑到武則天面前哭哭啼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苦哀求,母親看在她們母女情深的面子上饒過薛駙馬。她說,您看我們倆剛剛結婚七年,感情這麼好,最小的一個孩子才滿月,您怎麼能夠忍心把他殺死呢?再說你說他謀反,證據在哪兒啊?您僅僅懷疑他,就能把他殺死嗎?太平公主肯定是跟武則天擺事實、講道理,而且講感情。按照她的想法,既然她是母親唯一的女兒,母親又那麼愛她,怎麼會置她的幸福於不顧呢!那麼武則天到底有沒有給太平公主這個面子呢?在江山穩定和女兒的感情之間,武則天選擇了前者,最終還是把薛紹以謀反罪論處了。但是太平公主畢竟求了情,所以薛紹沒有被直接斬首,而是打了一百大棒,扔進監獄裡餓死了,好歹保存了全屍。那一年,太平公主剛剛二十五歲。
那麼,既然薛紹沒有謀反,而且自己的寶貝女兒太平公主又這麼苦苦哀求,為什麼武則天非要置薛紹於死地呢?問題的關鍵在於,武則天認為太平公主嫁錯郎了,當初太平公主嫁給薛紹,是因為他的母親是唐高宗的姐姐,這門婚事的意義在於鞏固李唐江山。而現在,武則天要改李唐為武周,需要加強武家的力量,這時候太平公主要承擔新的政治使命,所以薛紹必須讓位。換句話說,對於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武則天而言,太平公主也不過是她手中的一顆棋子,可以這樣走,也可以那樣走,目的無非是為她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務。這樣一來,薛紹剛死,武則天就開始給太平公主張羅再嫁的事情了。而在挑選這個新駙馬時,得滿足一個條件——必須姓武。
到底誰是合格的駙馬候選人呢?武則天提出的第一候選人是武承嗣,他是武則天的大侄子,當時襲爵周國公,是武則天父親的繼承人。武承嗣為武則天改朝換代立下汗馬功勞,是武周王朝的功臣,也是武則天的重點培養對象。把寶貝女兒嫁給最有政治前途的侄子,這是武則天打的如意算盤,而且,在武則天心中,也曾經考慮過將自己的皇位傳給這個侄子,那女兒就可達到一個女人一生的頂點——皇后了,這也是對女兒的愛護啊。而武承嗣方面,他要想再往上攀一步,也需要抓住這樣的良機。所以,他肯定也願意答應這門親事。剛開始太平公主也答應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婚禮即將舉行的時候,太平公主忽然變卦,當了「逃跑新娘」。而武承嗣這個候選人也奇怪地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武則天伯父武士讓的孫子武攸暨。這是怎麼回事呢?史書的解釋是武承嗣身患「小疾」,關鍵時候身體鬧毛病了,太平公主這才變卦。如果真是這個原因,我們也能理解,太平公主當時剛剛二十五歲,按我們現在的眼光看,還是一個年輕姑娘嘛,憑什麼讓人家嫁給一個病秧子啊。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以後活不了多久,這婚姻締結得還有什麼意義呢?但是,這兩個候選人之間的轉換其實沒那麼簡單。淘汰武承嗣、改嫁武攸暨反映的是太平公主內心的真實意願,其實太平公主並不願意嫁給武承嗣。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必須要確認,武承嗣的病是否嚴重到不能結婚的程度呢?顯然沒有。因為武承嗣死於聖歷元年(698年),距離太平公主第二次擇婿已經過了十年之久,而此前武承嗣一直在積極謀求太子之位,表現得生龍活虎,根本沒有多病的記載。就算是在聖歷元年去世,也是因為武則天最終選擇了李顯做自己的接班人,武承嗣半生心血化為烏有,心理打擊太大,因此鬱鬱成疾,這才一命嗚呼。可見在垂拱四年(688年),就算是武承嗣有病,也只是一些小毛病而已,大約感冒發燒一類的,不應該影響婚姻大局。這樣看來,所謂武承嗣有病,只是一個借口。
既然武承嗣沒什麼大病,太平公主為什麼不願意和他結婚呢?我覺得,太平公主不滿意他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對於薛紹之死,武承嗣有間接責任。第二,武承嗣離政治核心太近缺乏安全感。太平公主和薛紹是結髮夫妻,兩個人感情很深。因此,對於薛紹之死,太平公主心裡肯定是百轉千回,無法釋懷。薛紹為什麼會死呢?直接的推導是:薛紹之所以被處死,是因為李唐宗室聯合謀反。李唐宗室之所以想要謀反,是因為武則天要他們到洛陽集合。武則天之所以要他們到洛陽集合,是因為有了那塊寫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寶石,而這塊寶石,恰恰就是武承嗣炮製出來的。當然,太平公主心裡肯定非常清楚,母親才是整個事情真正的主謀。但是對於母親,太平公主的感情非常複雜,可以說是愛恨交織,母親生她養她,她不能完全去恨母親,而且母親是那麼強勢,她也不敢去恨母親。因此,只能遷怒於武承嗣。在她心裡,武承嗣成了替罪羊,就是他害死了薛郎,害死了我那幾個孩子的父親!一想到這兒,心裡都不舒服,又怎麼能再跟他夫唱婦隨同床共枕呢?
此外,對於剛剛經歷了喪夫之痛的太平公主來說,既然政治已經奪走了第一任丈夫的生命,她不願意第二任丈夫再捲入政治漩渦。而武承嗣顯然離政治核心太近,也太熱衷政治投機了,跟這樣的人生活沒有安全感。經過這樣的一番比較,太平公主便不願意嫁給武承嗣這樣一個政治狂人了。所以最後她就以武承嗣身體有病為借口,拒絕了這門婚事。
那太平公主為何最終選擇武攸暨做自己的駙馬呢?武攸暨和武承嗣有共同的優點,都是武家的人,政治可靠,能夠讓母親放心滿意。另外,武攸暨還有武承嗣所沒有的優點。第一,他跟薛紹之死無關,跟他結婚沒有什麼感情上過不去的地方。第二,他與武則天的親屬關係比較遠,相對來講,離政治核心也就比較遠;而且生性恬淡,沉謹和厚,不會主動捲入政治鬥爭。第三,武攸暨還是一個標準的美男子。反正是政治婚姻,既然無法以感情為前提,那麼選一個養眼的也沒什麼錯。所以太平公主對母親說,我要嫁給武攸暨。
既然太平公主提出了武攸暨這個駙馬候選人,武則天在非原則問題上一向是尊重女兒意見的,所以便滿口答應。可是在武則天和太平公主雙方對這門婚事都首肯之後,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什麼問題呢?武攸暨這方面出問題了,因為他既不是單身,也不是離異或者喪偶,他當時是有妻子的,而且妻子還很年輕,很健康,如果再結婚就犯重婚罪了。這可怎麼辦?這點小事可難不倒武則天。幾天之後,她派一介使臣到武攸暨家去,宣太后令,隨即給武攸暨的妻子奉上了三尺白綾,您吶,自盡吧。這樣一來,武攸暨就立刻重新恢復單身漢的身份。經過如此一番緊鑼密鼓的安排,薛紹死後不到一年,太平公主梅開二度,再嫁武攸暨。此後不久,武則天正式改唐為周,登基稱帝,實現了她的女皇夢。
毫無疑問,太平公主的再婚之路是在母親的強權壓迫之下,由薛紹和武攸暨前妻的鮮活生命鋪就而成的,這樣的婚姻怎麼還敢再奢望幸福呢?可是,太平再嫁與否,原本就與婚姻本身無關啊。薛紹之死與再嫁武攸暨,對太平公主的一生產生了重要影響。她開始丟掉了對生活的浪漫幻想,明白了幾個冷冰冰的道理。第一,作為身處政治核心的公主,她不可能真正脫離政治,去做一個普通的賢妻良母。第二,如果說她的第一次婚姻體現了父親唐高宗的利益,那麼第二次婚姻無疑體現了母親武則天的利益,薛紹的死讓她明白,從此以後,母親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第三,感情在政治面前是相當脆弱的,如果沒有政治權力,生命甚至都難以保障,感情更是無從談起。所以,無論是母子親情還是夫妻恩情,面對政治利益時,都是不堪一擊的。這三點認識讓太平公主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她從一個嬌媚純真的少婦一下就轉化成了一個心機深沉的女人。母親武則天遺傳給她的政治家潛能被激發出來了。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然母親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太平公主也就只能積極投身於母親麾下,為母親服務了。從此,她漸漸參與到武則天的決策之中,成了武則天的心腹。史載太平公主「多權略,每預謀議」,那她都謀議了什麼事情呢?根據現存史料記載,她至少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處死馮小寶。馮小寶是武則天的第一任男寵,原本是江湖小混混出身。當年為了抬高他的身份,武則天曾給他改名為薛懷義,還讓太平公主的前夫薛紹認他做叔叔。可是,馮小寶得寵時間一長,就漸漸恃寵而驕,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為了跟武則天撒嬌賭氣,他甚至放火燒了武則天得天命的象徵——明堂。雖然這個巍峨的建築物是馮小寶嘔心瀝血監督建造的,現在放火燒掉也不過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但它可是武則天政權合法性的符號。武則天怎麼能夠容忍呢!非但如此,馮小寶還在寺院裡糾集了一些不法分子整天舞槍弄棒的,為了防備他喪心病狂突然襲擊,武則天甚至被迫挑選了一百多個健壯的宮女在身邊,以防不測。馮小寶在武則天心中的地位早就每況愈下了,這樣一來,更使得武則天必欲除之而後快。
怎麼辦呢?公佈他的罪行然後處死?不行,那會影響武則天的形象。所以只能搞暗殺。派誰去執行呢?太平公主當時是武則天的心腹,有謀略,辦事又可靠,當然就成了首選。太平公主接到任務後,馬上想出了一個非常周密的方案。她派人去馮小寶那裡假傳聖旨,說武則天宣他到瑤光殿相會,同時又派自己的心腹乳母張夫人率領壯士到瑤光殿埋伏起來。馮小寶聽了心裡很高興,以為武則天要和他重修舊好,沒有任何防備就如約而至。結果等待他的不是武則天,而是一群大內高手。可憐的馮小寶,別看平時也會幾下花拳繡腿,但在亂棒面前毫無還手之力,沒過幾分鐘就一命嗚呼。太平公主派人把屍體運到馮小寶當住持的白馬寺,在那裡焚灰造塔。一個大活人幾個小時之內灰飛煙滅,整個事情辦得是乾淨利落,不辱使命,讓武則天非常滿意。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然母親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太平公主也就只能積極投身於母親麾下,為母親服務了。從此,她漸漸參與到武則天的決策之中,成了武則天的心腹。史載太平公主「多權略,每預謀議」,那她都謀議了什麼事情呢?根據現存史料記載,她至少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處死馮小寶。馮小寶是武則天的第一任男寵,原本是江湖小混混出身。當年為了抬高他的身份,武則天曾給他改名為薛懷義,還讓太平公主的前夫薛紹認他做叔叔。可是,馮小寶得寵時間一長,就漸漸恃寵而驕,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為了跟武則天撒嬌賭氣,他甚至放火燒了武則天得天命的象徵——明堂。雖然這個巍峨的建築物是馮小寶嘔心瀝血監督建造的,現在放火燒掉也不過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但它可是武則天政權合法性的符號。武則天怎麼能夠容忍呢!非但如此,馮小寶還在寺院裡糾集了一些不法分子整天舞槍弄棒的,為了防備他喪心病狂突然襲擊,武則天甚至被迫挑選了一百多個健壯的宮女在身邊,以防不測。馮小寶在武則天心中的地位早就每況愈下了,這樣一來,更使得武則天必欲除之而後快。
怎麼辦呢?公佈他的罪行然後處死?不行,那會影響武則天的形象。所以只能搞暗殺。派誰去執行呢?太平公主當時是武則天的心腹,有謀略,辦事又可靠,當然就成了首選。太平公主接到任務後,馬上想出了一個非常周密的方案。她派人去馮小寶那裡假傳聖旨,說武則天宣他到瑤光殿相會,同時又派自己的心腹乳母張夫人率領壯士到瑤光殿埋伏起來。馮小寶聽了心裡很高興,以為武則天要和他重修舊好,沒有任何防備就如約而至。結果等待他的不是武則天,而是一群大內高手。可憐的馮小寶,別看平時也會幾下花拳繡腿,但在亂棒面前毫無還手之力,沒過幾分鐘就一命嗚呼。太平公主派人把屍體運到馮小寶當住持的白馬寺,在那裡焚灰造塔。一個大活人幾個小時之內灰飛煙滅,整個事情辦得是乾淨利落,不辱使命,讓武則天非常滿意。
第二件大事是推薦張氏兄弟。太平公主自從第二次結婚之後,其實對感情就看淡了。什麼感情啊?都是政治利益的產物。所以她開始包養男寵。她自己這兒男寵一大堆,而她的母親,自從失去了馮小寶,身邊無人,肯定很寂寞,當女兒的怎麼能夠不體貼這一層呢?俗話說,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所以,在處死馮小寶後不久,太平公主就把自己的得意男寵張昌宗推薦給了武則天。這個張昌宗長得面若桃花,而且擅長吹拉彈唱,可謂色藝俱佳,一到武則天身邊馬上贏得了「蓮花六郎」、「神仙童子」等種種美譽,讓武則天好不得意。後來,張昌宗又引薦了自己的親哥哥張易之一起伺候武則天。兩兄弟默契配合,互相取長補短,把武則天迷得神魂顛倒,成了晚年武則天的回春妙藥。這步棋一走,太平公主在武則天心目中的地位更高了,覺得還是女兒貼心啊。這就叫做打感情牌,非常自然地贏得了母親的好感和信賴。同時,太平公主把自己的男寵推薦給母親,也不乏希望男寵能夠不忘舊情,時常在武則天面前美言幾句的意思。所以說在心機方面,太平公主絕對是深得母親真傳。
太平公主辦的第三件大事是參與扳倒來俊臣。來俊臣是武則天親手提拔起來的王牌酷吏。武則天利用他來打擊反對派從來沒有失手過,算是一員愛將。酷吏的職責就是糾察謀反案,這種工作在武則天稱帝之初曾紅極一時。可是隨著武則天統治日漸穩定,有謀反嫌疑的人變得越來越少了,這讓來俊臣漸漸產生了失業的恐慌。怎麼辦呢?沒有謀反者,那就製造謀反者吧。情急之下,他居然打起了武則天親人的主意,誣告她的兒子、女兒、侄子統統謀反。武則天心思是何等的周密啊,對於來俊臣的用心早就是洞若觀火,知道他不過是狗急跳牆,所以並沒有當真。但是事情傳到武承嗣的耳朵裡可就不一樣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萬一哪天武則天又當真了呢?為了確保無虞,武承嗣決定先下手為強,反告來俊臣。可是,既然來俊臣是武則天的愛將,僅憑他武承嗣一個人的力量恐怕難以撼動。這時候,武承嗣就想到太平公主了。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愛女,因為誅殺馮小寶、推薦張昌宗這幾件事,正得武則天的寵愛,讓她也在控告來俊臣的上書裡簽一個名,然後再私下找武則天溝通一下,這不是更好嗎?事關切身利益,太平公主慨然允諾,參與到倒來的運動中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來俊臣的倒台和武周酷吏政治的結束。
通過這三件事,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初涉政壇的太平公主呢?首先應該承認,此時的太平公主確實已經顯露出政治權謀,什麼樣的事情該她參與,以什麼方式參與,都拿捏得很準。第二,太平公主為人處世非常謹慎,參與的任何政治秘密都從不向外洩露,值得信任。所以,雖然史書記載太平公主常常參與謀議,但是,我們今天知道的,也就只有這麼一點蛛絲馬跡。武則天認為太平公主像她,絕非虛言。最後,此時太平公主參與政治的程度還相當膚淺。殺死馮小寶、推薦張昌宗,都還屬於武則天的私生活範圍;即便是扳倒來俊臣,也僅僅是一種自保的行為,而且起的作用也並不關鍵。
為什麼會如此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武則天當時還牢牢控制著權力,不容許任何人染指。雖然太平公主表現出了讓她欣賞的政治才華,雖然她也會和太平公主謀劃一些事情,讓太平公主知道一些心腹機密,但是,她永遠不會忘記警告太平公主,這是大內秘事,絕不能洩漏出去!另一方面,太平公主也從薛紹之死中體會到,母親的絕對權威不容挑戰。她雖然貴為第一公主,但也只能是盡力取悅母親。因為有這樣的認識,所以對這個時候的太平公主,史書的評價是「畏懼自檢」,小心翼翼,不敢露出半點鋒芒。這樣的態度讓她贏得了武則天的認可,她的封戶從出嫁時的三百五十戶漲到了一千二百戶,後來又漲到三千戶,是其他公主的十倍。太平公主也利用這些資產求田問捨,生活過得相當滋潤。
此時的太平公主,既沒有走上政治前台的機會,也沒有走上政治前台的打算。不過,這一時期在武則天監控下的參政,還是給了太平公主很多的經驗。武則天日復一日,逐漸衰老,而太平公主正處在錦繡年華,這對她來說意味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