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監的悲慘人生:有錢有兵有權也上不了位
有明一朝,政治權力呈現出三角形:皇帝、內閣、宦官,三方利益達到了一個平衡。明代皇權達到了頂峰,朱元璋嫌宰相權力過大,索性廢掉了宰相,從而將皇權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收手裡。而朱棣則更甚於其父,在登基之後,對於前朝建文帝的忠臣進行了查抄,殺死了一大批前朝良臣;又開設了除錦衣衛外又一個特務機構——東廠,對朝臣進行監視。可惜,後來的皇帝就沒有那麼強力了,內閣的權力漸漸上升。在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期間,第一次出現了「內閣」的稱謂,後「內閣」這個名稱便專門用來指代這六名專門輔佐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大學士。到了英宗正統皇帝朱祁鎮繼位的時候,內閣已經可以圈點題奏、票擬批答;也就是說,內閣不再只是皇帝的「智囊團」,而進化為可以替皇帝處理政務的一個小團體。內閣的名臣有李東陽、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然而大戰才剛剛開始。
太監勢力早已和皇權如影隨形。明朝宦官機構分為十二監二司七局,其中以司禮監為「十二監中第一屬」。司禮監設提督太監一名,掌印太監一名,秉筆太監一名,隨堂太監數名,掌司、典簿若干。隸屬於司禮監的東廠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特務機構,因其內署位於東上北門而名。通常情況下,提督東廠太監由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任。太監是皇帝的身邊人,權力大得嚇人,一是擁有統督天下兵馬的權力,同時,宦官也擁有一定的經濟權利,例如監督織造和燒造,管理庫藏,甚至徵收稅銀等。兵權和錢權在握,讓人真的感覺太監上位也就是只欠東風了。然而,歷史證明太監上位完全是無稽之談。太監只是皇帝的玩物。無論太監弄得再凶,只要皇帝一句話,就能將其拿下。就拿劉瑾為例,劉瑾原姓談,因靠一個姓劉的宦官的引見得以入宮,此後便改姓劉了。劉瑾在明孝宗在位時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對這個難得的機會很知道珍惜。
在公元前1505年,即弘治十八年,明孝宗因病去世,太子朱厚照順利即位,這就是明武宗。正像劉瑾想得那樣,他時來運轉了,他和馬永成、高鳳等七名太監得到了新皇帝的寵愛,被稱為「八虎」。在劉瑾掌握大權之後,便向這些大臣開刀了。他用的方法很多,一是處罰,即罰米供應邊境。其次廷杖。行刑期間又授意執行的錦衣衛加力責打,結果大臣們常被當場打死。還有,劉瑾造了一種大枷,有150斤重,被他迫害的大臣戴上這種枷後,沒幾天便被拖累致死。在將異己的大臣們都清除後,他又控制皇帝為他所用。先用打球跑馬、帶鷹抓兔等纏住愛玩的武宗,然後,專門在武宗玩得高興的時候向他請示政事,武宗總是心煩地說:「怎麼什麼事都來找我,你們這些人都是吃閒飯的嗎?」這時候做什麼就都聽劉瑾的了。
劉瑾的權勢越來越大,最後竟想當天下老大了,他私自刻了印璽,暗造弓箭,企圖尋機奪位。武宗對別的事情不在意,一聽有人要謀反不禁大吃一驚,一句話命令將劉瑾抓捕審問。第二天,武宗親自出馬,去抄劉瑾的家。結果發現了印璽、玉帶等禁止百姓和官員私自擁有的禁物。武宗大怒,終於相信了劉瑾謀反的事實。當年8月,劉瑾被處以凌遲,也就是千刀萬剮,原來受過其害的人家紛紛用一文錢買下劉瑾已被割成細條塊的肉吃下,以解心頭之恨。宦官群體說到底是「斷了根兒」的人,權力再大,也沒人真心依附。相反皇帝們常常將他們視為自己的「知己」。所以任由太監胡作非為,在太監超出底線時,也能順利將其拿下。前有劉瑾,後有魏忠賢,都是皇帝一句話拿下,相反所謂正直的大臣們,譬如東林黨則不是那麼好對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