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慈禧太后為何不讓自己的兒子挑媳婦?
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媽媽,也是寡婦熬兒,挺不容易的。到了同治皇帝十七歲的時候,慈禧太后和當時的東太后慈安決定為皇帝選妃立後。候選人也有不少,比如旗人狀元的女兒阿魯特氏、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知府崇齡的女兒赫捨裡爾氏,還有副都統賽尚阿之女,當然還有其他名門之女。一時間宮廷裡繁花似錦,春意融融。
同治皇帝是個聰明的孩子,自小就能文能武,他的老師李鴻藻也是當時的大學問家。不過父親早亡,讓他過早失去了父愛,母親慈禧太后一生都在勾心鬥角,因此同治皇帝雖然功課做的還不錯,可是有逃課的壞毛病。慈禧太后有時能一整天的醉心於爭權奪利,完全把撫養孩子的重任交到了別人手裡。不過眼看兒子大了,不能再往下拖了,當時同治這個年號就是表示兩宮太后臨朝同治之意或者說兩宮太后與眾大臣共理朝政之意,如今皇帝年齡大了,該親政了。不過慈禧並不想這樣做,垂簾聽政的味道實在是好極了。慈禧是個歷練的女人,她真想抓住權力不放,可慈安不幹,慈安是一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女人,宮廷裡的打打殺殺太累了,她想歇歇。她多麼希望兒子載淳能夠擔起國家的重任,其實她也知道慈禧其實才是皇帝的生身母親。
到了該皇帝決定誰是自己最喜歡的女人的時刻了,皇帝也很激動,他看中了狀元崇綺的女兒,此人文化修養極高,而且容貌俊秀,據說能寫一手漂亮的文章。這和慈安太后不謀而合,常言道一個好媳婦能夠旺三代,慈安也覺得這小兩口在一起珠聯璧合,很是般配。偏偏皇帝的親娘不喜歡,慈禧認為員外郎鳳秀的女兒系出名門,身份高貴,另外年輕做事不穩重,如果嫁過來,後宮的事肯定還是自己做主。就這樣,再立後和選妃上,三個主要人物意見不統一,一時間陷入僵局。但慈禧就是慈禧,她知道此刻不能來硬的。她心想兒子總是自己的,今後肯定聽自己的話,至於兒媳婦,只要自己拿的緊,還不知自己手心裡的小菜,該對付的就是那個慈安,誰讓她不聽自己的擺佈。就這樣,在慈安和同治帝的堅決要求下,皇后的桂冠落在狀元之女阿魯特氏身上,其他的不過是嬪妃之類,當然慈禧太后相看的富察氏被立為惠妃,僅次於皇后。皇后的確錦心繡口,當時有人這樣稱讚她:蕙質蘭心秀並如,花鈿回憶定情初。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
不過婚後的日子讓慈禧很不痛快,那就是同治帝只喜歡和阿魯特氏過家家,忽略了富察氏,慈禧認為這一對狗男女真不地道,於是便有拆散小夫妻的意思。慈禧便將同治帝召來,說:「慧妃賢慧,雖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嫻宮中禮節,宜使時時學習。帝毋得輒至中宮,致妨政務。」慈禧嚴重地干擾了他們的夫妻生活。對於慈禧的話,同治帝不得不聽,但又不想與他不喜愛的慧妃親近,所以乾脆就獨居乾清宮。
那時候同治帝內心苦悶,自己心愛的人自己親媽又不讓見,見的又不是自己自己喜歡的女人,就鬱鬱寡歡,這時候有個機靈的小太監便帶同治帝出去逛外面的花街柳巷,同治帝本就討厭宮牆內的繁文縟節,就樂此不疲。不想後來卻得了大病。翁同龢日記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醫李竹軒、莊某於內務府坐處,據云: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內潰則不可言,意甚為難。」二十八日又記:太醫云:「腰間潰如碗,其口在邊上,揭膏藥則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復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記:見「御醫為他揭膏藥擠膿,膿已半盅,色白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銘日記也記載:「上旋患癰,項腹皆一,皆膿潰。」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在皇宮養心殿銜憾而去。同治帝走後,皇后終日鬱鬱寡歡,不久也隨著皇帝走了,不過慈禧卻因禍得福擦掉憂傷的眼淚走向更加獨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