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貧積弱的晚清為何還要屢次支援他國? | 陽光歷史

 

A-A+

積貧積弱的晚清為何還要屢次支援他國?

2017年12月27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84 次

  晚清時,在風雨飄搖、財政入不敷出的窘境下,也曾經屢屢對他國施以援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清朝政府「頒帑十萬助賑日本災」。這樣規模的經濟援助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對日本的首次援助。

  第二次援助日本是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壬寅,日本以水災來告,輸江、皖、浙、鄂諸省米糧六十萬石濟之」。若細看清朝歷史,晚清一直是把大米類同戰略物資來對待,嚴禁輸出,尤其是在本國饑荒災難之年。1907年恰是中國的災荒年,但是,晚清政府依然懷著「國際情懷」,賑濟日本六十萬石大米。

  1908年12月28日凌晨5時25分,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墨西拿市發生7.5級地震,墨西拿人口的一半,約7.5萬人喪生。另外,西西里島已成廢墟的村莊和在義大利本土,還有7.5萬人喪生,總計喪生人數15萬之多,震驚世界。清政府沒有袖手旁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癸酉,義大利地震災,出帑銀五萬兩助賑」。

  此外,晚清政府對海外的華人也體現著祖國的「關心」。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美國舊金山地區發生8.3級地震,清政府也沒有置之不理,「丁酉,美國舊金山地震,頒帑十萬賑華民。」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廣東周邊地區發生了颶風災害,「乙卯,發廣東庫儲十萬賑香港及潮、高、雷、欽、廉屬風災」。其時的香港雖已是英國殖民地,但災難當前,中國政府並沒有置之不理,依然視為子民。

  其實,看1905~1908年的中國,饑荒、災害幾乎遍地皆有:東三省饑荒,江蘇、貴州、雲南水災,太康風災,鎮番暨巴燕戎格(位於今青海化隆巴燕鎮)雹災風災,會澤潦災,荊州水災,英吉沙爾(今新疆英吉沙縣)水災雹災,廣東水澇災,武陟水災,徐州、海州、淮西、安徽水災,湖州澇災,江寧、揚州水災,直隸水災等等,多數省份都需賑濟。

  為什麼在這種窘況之下,清政府還積極地搞國際援助呢?

  兩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敗,尤其是1900年之後,清政府逐漸認識到,實行改革,融入國際社會刻不容緩。在光緒年間,清政府參加的國際社會組織有萬國保和會、萬國禁煙會、萬國紅十字會等,更多的是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數量繁多的國際條約。這促使當時的晚清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接觸日漸常態化。

  其次,在屢遭國際列強勢力打擊,屢戰屢敗、積貧積弱的情形之下,晚清政權很想融入國際社會,從而學習國際經驗,實現社會改良進步,以達到鞏固滿族統治的目的。

  可以說,光緒末年的晚清政府積極謀求著國際社會的認同,然而,光想光說是不行的,這就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形象,國際援助就是一個很好的手段。然而,歷史證明,晚清中國的國際形象,並不是僅靠對外的金錢捐助就可以改變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