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隴南5國』:平級的隴南曾也有獨立政權
歷史上的『隴南5國』在隴南歷史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東晉、南北朝時期,全國各地割據政權林立,四方戰亂不已。在全國大環境的影響下,從公元296年到公元580年的284年中,隴南先後出現過仇池國、宕昌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等5個氐、羌民族的地方政權,通常稱為隴南5國。隴南5國與中原十六國、南北朝等大國及周圍其它地方政權頻繁交往和連續戰爭,在隴南歷史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仇池國
隴南是我國氐族故地。公元296年,氐族首領楊茂搜在仇池山建立政權,至371年楊纂時為前秦符堅攻滅。公元387年前秦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後迅速崩潰,楊纂族人楊定收集舊眾,再建政權於歷城(今西和北)。楊定子楊盛繼位後,遷回仇池山,至公元442年被南朝劉宋政權攻滅。兩個仇池政權前後實際存在134年。習慣上把楊茂搜建立的政權稱前仇池國,傳5代5主,歷76年;把楊定重建政權稱後仇池國,傳2代4主,歷58年。仇池國在楊難當時最為強盛,國土東至漢中,南逾廣元,北達天水,西據宕昌,人口在50萬以上。楊難當自稱大秦王,改元「建義」,立妻為皇后,子為太子,置百官,宮女數千,前呼後擁,威風不亞於中原大國的皇帝。前趙劉曜曾一次截獲「其輜重千餘輛,士女六千人」。在當時戰亂環境中,仇池不僅國力較強,也相應安定,《魏書·氐傳》稱「西方流人以仇池豐實,多往依附」。所以,仇池不僅足以與其他政權抗衡,而其他政權也爭相與仇池聯絡交往,甚至聯姻結盟。前秦符堅就將女兒嫁給楊定,又將另一女順陽公主嫁給楊壁。符丕娶楊膺妹為皇后。北魏主拓拔燾也將公主嫁給楊保宗。在對外交戰中,仇池曾先後擊敗過前趙、後趙、成漢、前秦、西秦、後秦、大夏、東晉和劉宋諸多政權的進攻。公元371年,前秦以7萬大軍攻仇池,仇池主楊纂率5萬之眾迎敵,在鷲峽展開大戰,仇池兵敗,前秦兵驅掠仇池人口入關中。公元405年、406年、412年,後秦姚興3次率兵攻仇池,均被擊退。公元441年,仇池主楊難當攻佔葭萌(今四川昭化),俘劉宋晉壽太守申坦,又攻涪城(今四川綿陽),獲雍州流民7千餘家還仇池。公元442年,南朝劉宋數路大軍攻仇池,在濁水之戰中仇池兵敗,楊難當亡入魏都平城。
仇池山遺跡很多。地方志記載,仇池山在宋時尚有楊難當廟,廟中有碑,陝西略陽也有楊難當廟。現存仇池楊氏後人魏將楊大眼造像碑受到中外書法界的珍視。近代在仇池山附近發現了氐、羌王、侯金印,被收入張維所編《隴右金石錄》。
宕昌國
宕昌國是宕昌羌人政權,都城就在今宕昌城關舊城。宕昌哪一年建國,已不可考知。從公元424年北魏確認梁彌忽為宕昌王,到公元566年被北周攻滅,有記載的時間是142年,共傳9代12主。宕昌國力弱小,《北史·宕昌傳》記載,國土「自仇池以西,東西千里,席(藉)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萬餘落(戶)。」宕昌羌人當時還處於畜牧為主的階段,雖建立了政權,但社會生活仍以部落組織為基礎,「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織犛牛尾及羖羊毛以覆之。國無法令,又無徭賦。唯征戰之時,乃相屯聚,不然,則各事生業,不相往來。皆衣裘褐。牧養犛牛、羊、豕以供其食。」宕昌很少向相鄰政權發動攻擊,也難以抵禦其他政權的進攻,常常受到西鄰吐谷渾的威脅。公元470年前後和公元485年,吐谷渾兩次顛覆宕昌政權,都是北魏干涉保護,才免於滅亡。處於各強大政權夾縫中的宕昌,不僅對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頻頻進貢,也向南朝的宋、齊、梁不斷貢奉。公元492年,宕昌王梁彌承親自朝拜北魏皇帝元宏。公元505年,宕昌王梁彌博又親自向南梁進貢甘草、當歸。公元563年,宕昌向北周獻給野生猛獸兩隻。公元550年,宕昌發生獠甘叛亂,國王梁彌定逃亡西魏,獠甘自立為宕昌王。魏派大將史寧平定變亂,殺獠甘,送彌定復位。公元565年,宕昌與北周對立,攻周邊境,被擊退。又聯絡吐谷渾4000輕騎進攻北周,被北周伏兵擊敗。公元566年,北周大將田弘進軍宕昌,直至城下,獲25王,拔56寨,遂滅宕昌。
經過1400年的滄桑變化,宕昌羌人早已與當地漢、藏民族融合。而宕昌這一國名、族名、城名三位一體的名稱,卻保留至今,仍是宕昌城和宕昌縣的名稱。這在全國是僅有的。宕昌羌人獨具特色的房屋建築在宕昌、舟曲兩縣交界地區還大量存在,是我國民居建築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宕昌故城至今完好。近年發現的「漢率善羌君」和「魏率善羌伯長」兩顆銅印,在宕昌縣文化館陳列,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
武都國
仇池政權滅亡後,公元443年,楊文德在前仇池國鎮東司馬洪達、征西從事中郎任勝等擁立下,於葭蘆(今武都外納鄉)建武都政權,至公元477年楊文度時為北魏所滅,傳2代4主,歷34年,是隴南幾個政權中歷時最短的政權。武都國的領土是仇池國的東南部,東據今陝西略陽以東,西界鄧至(今四川南坪),南有平武(今四川平武),北鄰宕昌。武都國的建立,一方面依靠氐族群眾對楊氏家族的擁戴,另一方面依靠劉宋政權的支持。公元447年楊文德招納氐、羌人口,被北魏所攻佔的「武都等五郡氐皆附之」。公元448年魏將皮豹子率大軍攻佔武都北部地區,將武都郡治由下辨(今成縣廣化)遷到今武都城關舊城山,楊文德流亡南朝劉宋漢中,劉宋發大軍助文德反攻,復立武都國。公元477年,武都國主楊文度遣其弟楊文弘攻破仇池,魏將皮歡喜等反攻,文弘棄城退走。魏軍攻破葭蘆,殺楊文度,武都國亡。
武興國
公元477年武都國亡後,南朝劉宋政權以楊文弘襲封武都王,退守武興(今陝西略陽),後又改武都王為武興王,建立又一個氐族楊氏政權,至公元552年為西魏所滅,傳5代5主,歷75年。武興國東界漢中,西接宕昌,南鄰陰平,北據鳳州,只是武都國的東北部地盤。人口「本有十萬戶,世世分減」。楊文弘雖由劉宋扶持建立政權。但很快即與北魏通好,魏亦封文弘為武都王。南北兩大政權不僅都插手武興,使武興內部不能統一,而且不時向武興發動進攻。楊文弘子楊集始在位時,曾兩次親自朝魏,但魏多次進攻武興,迫使楊集始依附南齊。公元505年楊紹先時,魏又發大軍攻破武興,俘楊紹先並送往魏都洛陽,改武興為東益州。公元534年楊紹先趁魏內亂逃回武興,再建政權,而送妻、子入魏為質,仍與魏維持關係。楊紹先子楊智慧繼位,以4000戶附梁,魏又封紹先另一子楊辟邪為東益州刺史。公元552年楊辟邪反魏,西魏將叱羅協、趙昶等攻佔武興,殺楊辟邪,武興亡。
經過仇池,武都兩個政權170多年的發展,武興時期隴南氐族社會經濟進入新的階段。《南史·武興傳》載:「言語與中國同。地植九谷。婚姻備六禮。知書疏。種桑麻,出綢、絹、布、漆、蠟、椒等。山出銅鐵」。
陰平國
在公元477年北魏攻滅武都國時,武都國主楊文度族叔楊廣香配合魏軍殺楊文度,魏封楊廣香為陰平公、葭蘆鎮主,後又得到南齊承認,於是楊廣香在陰平(今文縣)建立與武興並立的陰平政權,實際上將武都國一分為二。至公元580年楊永安時,為北周所滅,傳7代7主,歷103年。陰平國土,東與武興界,北與宕昌鄰,西至南坪,南據昭化、平武,有戶數萬。陰平與宕昌一樣,不但沒有對外發動戰爭的能力,也難抵禦外來進攻,僅在立國的第二年,擊退過南朝劉宋的進攻。雖然也以北朝為宗主國,同樣也不得不與南朝頻繁往來。在楊孟孫時,曾迎合南朝侵擾北朝邊境,魏遣使斥責,孟孫畏懼,立即遣子入魏侍直,與魏和解。楊法深時附魏反梁,梁發兵2萬討陰平,焚平興後退兵。公元552年楊法深又從魏攻梁,平蜀後回軍,與族人楊崇集、楊陳挫相互攻擊,魏將趙昶乘機置州郡以處其眾,將陰平政權瓦解。但王族勢力仍然存在,不斷反抗北朝統治。北周代魏後,隴南氐族人民連續舉行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公元580年,陰平氐帥楊永安發動利、興、武、文、沙、龍六州氐人反周,被北周大將達奚長儒鎮壓。至此,陰平王族勢力最終攻滅,使從茂搜開始,歷經仇池、武都及武興、陰平幾個政權的隴南氐族地方勢力在歷史舞台上消失。
隴南各地的氐族都已於漢族融合,唯有今文縣西南白馬峪河谷的鐵樓鄉白馬人,是延續至今的氐人的直接後裔。他們雖然現劃屬藏族,但自認是白馬氐人,地方志和歷史文獻,也稱他們為氐人。《皇清職貢圖》載,文縣番民「與西南諸番不同,男帽插雞翎。每農事畢,常挾弓以射獵為事。番婦以布抹額,雜綴珠石,衣五色褐布緣邊衣。頗勤」。白馬人獨特的風情,吸引著眾多的學者和遊人前去白馬峪河畔考察、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