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性能強大卻又短命的十大武器
導讀:歷史上有這樣一批超級兵器,它們理念先進、性能強大,令同時代同類裝備難以望其項背,但最終卻因為各種原因曇花一現,令人唏噓不已。這裡,本文特選取了十大超級短命大殺器,以供網友賞鑒。
一、「俾斯麥」號戰列艦
希特勒稱它為「德國海軍的驕傲」,就連敵人丘吉爾也不得不讚歎「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隻」,這就是納粹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它以普魯士鐵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國最先進的工業和科技智慧結晶,其武備之強令同時代戰艦望塵莫及,只用6分鐘就消滅了被稱為英國海上國力象徵的胡德號戰列艦,震驚了整個世界。然而,初戰3天後,「俾斯麥」號就永遠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戰與初戰一樣驚心動魄,至今仍為無數軍迷津津樂道。
「俾斯麥」號於1936年開工,1939年下水,並於第二年8月24日服役。它是希特勒極度自大的表現,是一架屠殺機器。身長830英尺(約合252米),幾乎和泰坦尼克號相當;標準排水量為41700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在海軍史上也僅次於「大和」級和「衣阿華」級。儘管個頭很大,但在15萬馬力引擎推動下,航速可達30節。主炮裝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能夠摧毀15英里以外的船隻。裝甲防護方面,擁有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防護尺度,側面裝甲厚13英吋(約合33厘米),魚雷防禦系統可以抵禦300千克德國黑索金烈性炸藥,防護能力十分驚人。
此外,艦上還裝有德國最新式的雷達、無線電側向儀等電子設備,加上精巧周密的水密艙設計,被德國海軍稱為「不沉的海上鋼鐵堡壘」。1939年,「俾斯麥」號舉行下水儀式時,希特勒親自到場發表聲嘶力竭的演說,並親手執行了砸碎香檳酒的傳統儀式,對其寄予無限厚望。
6分鐘消滅皇家海軍驕傲—「胡德」號
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全家福」。1941年5月24日,「胡德」號被「俾斯麥」號擊沉,船上1400餘人,僅有3人生還。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伴隨下,駛出格丁尼亞港,第一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線。5月24日,「俾斯麥」號駛出丹麥海峽,即與兩艘英國戰艦「胡德」號和「威爾士親王」號相遇。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是為德國海軍所熟知和痛恨的一艘戰艦。據德國軍官回憶,「我們從事軍事演習時,指揮官總用這艘船嚇唬我們,每次任務之前都會說『我們要和胡德號交戰』。」5月24日的這次相遇後,「胡德」號和「俾斯麥」號全速駛向對方。「胡德」號首先開火,「俾斯麥」號回敬了一連串炮火,其中一枚炮彈貫穿「胡德」號薄薄的裝甲甲板,引爆了船尾的彈藥庫。僅僅不到10分鐘後,「胡德」號就沉沒了,船上1400餘人,只有3人生還。
重重圍殲之下永沉大洋
「胡德」號被擊沉的消息傳到英國後,舉國震驚,就像美國人對於珍珠港遭襲時的感受,英國人無法相信,集皇家海軍輝煌歷史於一身的「胡德」號,竟然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被擊沉了。「『俾斯麥』號既然能在6分鐘內打沉『胡德』號,還有什麼做不到的?」首相丘吉爾深思熟慮之後,決定集結各處的海上力量,將矛頭一起指向「俾斯麥」號,以將其摧毀。
5月26日,「俾斯麥」號在海上遭遇風暴。英國人的進攻也開始了。從「皇家方舟」號航母上起飛的15架「箭魚」魚雷轟炸機穿越風暴向「俾斯麥」號發起猛攻,一顆魚雷命中艦尾螺旋槳,使「俾斯麥」號喪失了方向控制,只能原地打轉,英國艦隊隨即圍攏過來。27日,皇家海軍「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戰艦向俾斯麥號開火,一時炮彈齊發,不久,另外3艘英國戰艦也加入了戰鬥。一發發炮彈從「俾斯麥」號的上層船體和船員中穿過。
英軍的轟炸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共向「俾斯麥」號投擲了近三千發炮彈,但令人驚奇的是,「俾斯麥」號在如此打擊之下居然始終在海面漂浮。最終,英軍只能通過巡洋艦發射魚雷才將其徹底送入深淵。
殺傷力指數:★★★★★
此外,艦上還裝有德國最新式的雷達、無線電側向儀等電子設備,加上精巧周密的水密艙設計,被德國海軍稱為「不沉的海上鋼鐵堡壘」。1939年,「俾斯麥」號舉行下水儀式時,希特勒親自到場發表聲嘶力竭的演說,並親手執行了砸碎香檳酒的傳統儀式,對其寄予無限厚望。
6分鐘消滅皇家海軍驕傲—「胡德」號
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全家福」。1941年5月24日,「胡德」號被「俾斯麥」號擊沉,船上1400餘人,僅有3人生還。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伴隨下,駛出格丁尼亞港,第一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線。5月24日,「俾斯麥」號駛出丹麥海峽,即與兩艘英國戰艦「胡德」號和「威爾士親王」號相遇。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是為德國海軍所熟知和痛恨的一艘戰艦。據德國軍官回憶,「我們從事軍事演習時,指揮官總用這艘船嚇唬我們,每次任務之前都會說『我們要和胡德號交戰』。」5月24日的這次相遇後,「胡德」號和「俾斯麥」號全速駛向對方。「胡德」號首先開火,「俾斯麥」號回敬了一連串炮火,其中一枚炮彈貫穿「胡德」號薄薄的裝甲甲板,引爆了船尾的彈藥庫。僅僅不到10分鐘後,「胡德」號就沉沒了,船上1400餘人,只有3人生還。
重重圍殲之下永沉大洋
「胡德」號被擊沉的消息傳到英國後,舉國震驚,就像美國人對於珍珠港遭襲時的感受,英國人無法相信,集皇家海軍輝煌歷史於一身的「胡德」號,竟然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被擊沉了。「『俾斯麥』號既然能在6分鐘內打沉『胡德』號,還有什麼做不到的?」首相丘吉爾深思熟慮之後,決定集結各處的海上力量,將矛頭一起指向「俾斯麥」號,以將其摧毀。
5月26日,「俾斯麥」號在海上遭遇風暴。英國人的進攻也開始了。從「皇家方舟」號航母上起飛的15架「箭魚」魚雷轟炸機穿越風暴向「俾斯麥」號發起猛攻,一顆魚雷命中艦尾螺旋槳,使「俾斯麥」號喪失了方向控制,只能原地打轉,英國艦隊隨即圍攏過來。27日,皇家海軍「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戰艦向俾斯麥號開火,一時炮彈齊發,不久,另外3艘英國戰艦也加入了戰鬥。一發發炮彈從「俾斯麥」號的上層船體和船員中穿過。
英軍的轟炸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共向「俾斯麥」號投擲了近三千發炮彈,但令人驚奇的是,「俾斯麥」號在如此打擊之下居然始終在海面漂浮。最終,英軍只能通過巡洋艦發射魚雷才將其徹底送入深淵。
殺傷力指數:★★★★★
短命指數: ★★★★★
二、「大鳳」號航母
初次出擊就被擊沉的「不沉航母」
一艘強調生存性、高防護的大型重裝甲航母,第一次出戰就因為一次本不致命的魚雷攻擊而導致油氣洩漏,最終引發大爆炸而葬身大海,這就是日本海軍在二戰中建造的最先進的大型航母「大鳳」號。
天下第一艦?
「大鳳」號航母是作為日本二戰主力翔鶴級航母的後續艦型設計的,於1941年7月在川崎神戶造船廠開工,此時距離太平洋戰爭爆發僅5個月。原計畫在1944年6月竣工,但是中途島海戰後前線戰況日趨惡化,特別是航母的損失很大,為了及早服役,補充戰損,「大鳳」號通過簡化工程加快進度,於1943年4月7日下水,並在1944年2月初進行最後舾裝,3月加入日本海軍。
無論是來自民間的造船工人,還是日本海軍官員,都對「大鳳」號充滿信心。當時甚至有人在機庫後壁上用墨手書「天下第一艦」。其技術數據如下:標準排水量29300噸,公試排水量32400噸,滿載排水量37268噸,全長260.6米,寬27.7米,吃水9.67米,航速33.3節,續航力10000海里/18節,艦員1751名,裝備100毫米高射炮12門、25毫米機關炮51門,載機數量61架。裝甲系統採用局部重點防護,在機庫、艦橋和動力艙等關鍵部位鋪設了層層厚重的裝甲。
可以說,這艘精航母一改日本航母的傳統設計風格,採取多種創新設計,集技術精華於一身,強化裝甲防禦能力。因此,日本海軍狂妄地稱其為「不沉之航母」。
一枚魚雷擊沉一艘航母
1944年6月,「大鳳」號服役3個月左右,美軍在塞班島登陸,日本派遣以「大鳳」號為首的9艘航空母艦等50艘艦艇組成第1機動艦隊,駛往菲律賓。6月19日上午,在收到美軍艦隊位置的報告後,「大鳳」號上前後起飛了16架零戰、17架彗星和9架天山,與翔鶴、瑞鶴上起飛的艦載機會和,組成日軍最大的一個攻擊群向東方殺去。
與此同時,美軍「大青花魚」號潛艦(ALBACORE, SS-218)以大鳳號為目標,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前五枚魚雷都未射中,只有第六枚魚雷擊中了「大鳳」號前部升降機附近右舷艦體。本來,這枚魚雷並未對「大鳳」號造成重大傷害,軍艦航行如常,僅航速減少1節,只是前部升降機受到衝擊停在中途,導致艦載機無法起飛,於是艦員們急忙用各種材料填補升降機口,以恢復起降能力。
然而,前部油艙被震裂,揮發的油氣溢出並在機庫內聚集,艦上人員發現後採取了強制通風措施,不斷有人因吸入有毒蒸汽而暈倒。當時最有效的辦法是拆除前部升降機口的堵塞物,使前後升降機口之間實現自然通風,但是為了不妨礙艦載機的出擊,沒有採取這一措施。下午14時32分,油氣遇明火爆燃,引發全艦大爆炸,厚重的飛行甲板也隆起變形,火焰沖天,聲聞數十里。16時艦長菊池大佐下令棄艦,16時28分,「大鳳」帶著1650名官兵一起沉入大海。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建造的最現代化的航母,就這樣永遠沉沒了。
殺傷力指數:★★★★
可以說,這艘精航母一改日本航母的傳統設計風格,採取多種創新設計,集技術精華於一身,強化裝甲防禦能力。因此,日本海軍狂妄地稱其為「不沉之航母」。
一枚魚雷擊沉一艘航母
1944年6月,「大鳳」號服役3個月左右,美軍在塞班島登陸,日本派遣以「大鳳」號為首的9艘航空母艦等50艘艦艇組成第1機動艦隊,駛往菲律賓。6月19日上午,在收到美軍艦隊位置的報告後,「大鳳」號上前後起飛了16架零戰、17架彗星和9架天山,與翔鶴、瑞鶴上起飛的艦載機會和,組成日軍最大的一個攻擊群向東方殺去。
與此同時,美軍「大青花魚」號潛艦(ALBACORE, SS-218)以大鳳號為目標,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前五枚魚雷都未射中,只有第六枚魚雷擊中了「大鳳」號前部升降機附近右舷艦體。本來,這枚魚雷並未對「大鳳」號造成重大傷害,軍艦航行如常,僅航速減少1節,只是前部升降機受到衝擊停在中途,導致艦載機無法起飛,於是艦員們急忙用各種材料填補升降機口,以恢復起降能力。
然而,前部油艙被震裂,揮發的油氣溢出並在機庫內聚集,艦上人員發現後採取了強制通風措施,不斷有人因吸入有毒蒸汽而暈倒。當時最有效的辦法是拆除前部升降機口的堵塞物,使前後升降機口之間實現自然通風,但是為了不妨礙艦載機的出擊,沒有採取這一措施。下午14時32分,油氣遇明火爆燃,引發全艦大爆炸,厚重的飛行甲板也隆起變形,火焰沖天,聲聞數十里。16時艦長菊池大佐下令棄艦,16時28分,「大鳳」帶著1650名官兵一起沉入大海。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建造的最現代化的航母,就這樣永遠沉沒了。
殺傷力指數:★★★★
短命指數:★★★★
三、「信濃」號航母服役10天即告殞命的日本海軍最大航母
標準排水量62000噸,服役時間10天,這兩個數字足以說明「信濃」號航空母艦的特別之處和淒慘境遇。
日本史上最大航空母艦
「信濃」號原本是二戰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的第三號艦,在中途島海戰後的航母增勢計畫中被列為航母改造艦。「信濃」號繼承了「大鳳」號重裝甲航母的設計風格,進一步強化防禦措施,從理論上講是一座最堅固的海上堡壘。但是,在緊張的戰時改造中,為了縮短工期,工程盡量從簡,建造質量堪憂,存在諸多隱患,在竣工時省略了部分氣密試驗匆忙入役。
1944年11月19日,「信濃」號竣工,服役時的性能數據為:標準排水量62000噸,公試排水量68060噸,滿載排水量71890噸,全長266米,寬36.3米,吃水10.31米,航速27節,續航力10000海里/18節,艦員編制2515人。直到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服役前,它一直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
處女航20小時後沉沒
1944年11月,美軍B-29轟炸機飛臨東京上空,日軍判斷美軍很有可能將橫須賀海軍工廠列為空襲目標。當時「信濃」號武器不全,又無飛機,形同一具大而無當的鐵軀殼,讓其留在東京灣內只能是B-29的靶子,因此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海軍大將電令「信濃」號艦長阿部俊雄海軍大佐「向瀨戶內海西部回航」,意在讓「信濃」號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內海,同時前往吳港完成最後的工程。
11月28日下午13時30分,「信濃」號搭載大部分艦員和少量工人離開母港橫須賀,開始處女航。擔任護航的是「磯風」、「濱風」和「雪風」,其中「雪風」號是日本海軍中出名的頭號祥瑞艦,屢經苦戰卻極少受傷,而與其作戰的友艦往往慘遭厄運,被視為「掃把星」。而日本人不信邪,讓其為「信濃」號護航,似乎預示了這艘軍艦的命運。
20時許,正在自由遊弋、意圖營救落水B-29飛行員的美軍潛艦「射水魚」號發現了「信濃」號航母,並開始追擊。29日凌晨3時許,射水魚抓住良機,在1280米的距離上順次發射了6枚MK14-3A魚雷,航速46節,定深3米,一分鐘不到,第一枚魚雷就擊中了「信濃」號右舷艦尾,隨後又有三枚中的。
軍艦已經發生右傾,而自信滿滿的阿部俊雄認為幾條魚雷奈何不了皮糙肉厚的「信濃」,在糾正傾斜後下令繼續以18節的速度前進。然而,軍艦很快再度右傾,並且越來越大。到早上6時許,艦員們驚訝地發現「信濃」號動力全失,右傾達20度,在海浪的推動下隨波逐流。「濱風」和「磯風」試圖將「信濃」號拖向海岸,但到上午9時35分,右傾已達35度,阿部俊雄認為回天乏力,下令棄艦,包括阿部艦長在內的1435人與艦同沉。
裕仁天皇一聲歎息
「信濃」號,這艘耗費6年時光、傾注無數心血、被當作挽救日本國運最後一根稻草的巨艦,到頭來沒有發射一枚炮彈,沒有起降一架飛機,就化為佈滿海藻的殘骸長眠深海,連天皇裕仁聽聞此事後都發出一聲感歎。
日本海軍事後專門成立調查委員會。經過調查,委員會認為由於倉促完工,「信濃」號未能實現徹底的氣密試驗,船體密封性差。此外,艦員大多是新兵,嚴重缺乏訓練,技術生疏,意志消沉,在危機發生時驚慌失措,無法切實實施損管救護,最後導致軍艦沉沒。另外,據戰後美軍的調查顯示,「信濃」號舷側裝甲帶和防魚雷凸出部的結合處存在設計缺陷,而「射水魚」號的魚雷定位較淺,恰好撕裂了這一薄弱地帶,對艦體造成較大破壞。無論如何,對於侵略者來說,連運氣都沒有站在他們這一邊。
殺傷力指數:★★★
處女航20小時後沉沒
1944年11月,美軍B-29轟炸機飛臨東京上空,日軍判斷美軍很有可能將橫須賀海軍工廠列為空襲目標。當時「信濃」號武器不全,又無飛機,形同一具大而無當的鐵軀殼,讓其留在東京灣內只能是B-29的靶子,因此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海軍大將電令「信濃」號艦長阿部俊雄海軍大佐「向瀨戶內海西部回航」,意在讓「信濃」號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內海,同時前往吳港完成最後的工程。
11月28日下午13時30分,「信濃」號搭載大部分艦員和少量工人離開母港橫須賀,開始處女航。擔任護航的是「磯風」、「濱風」和「雪風」,其中「雪風」號是日本海軍中出名的頭號祥瑞艦,屢經苦戰卻極少受傷,而與其作戰的友艦往往慘遭厄運,被視為「掃把星」。而日本人不信邪,讓其為「信濃」號護航,似乎預示了這艘軍艦的命運。
20時許,正在自由遊弋、意圖營救落水B-29飛行員的美軍潛艦「射水魚」號發現了「信濃」號航母,並開始追擊。29日凌晨3時許,射水魚抓住良機,在1280米的距離上順次發射了6枚MK14-3A魚雷,航速46節,定深3米,一分鐘不到,第一枚魚雷就擊中了「信濃」號右舷艦尾,隨後又有三枚中的。
軍艦已經發生右傾,而自信滿滿的阿部俊雄認為幾條魚雷奈何不了皮糙肉厚的「信濃」,在糾正傾斜後下令繼續以18節的速度前進。然而,軍艦很快再度右傾,並且越來越大。到早上6時許,艦員們驚訝地發現「信濃」號動力全失,右傾達20度,在海浪的推動下隨波逐流。「濱風」和「磯風」試圖將「信濃」號拖向海岸,但到上午9時35分,右傾已達35度,阿部俊雄認為回天乏力,下令棄艦,包括阿部艦長在內的1435人與艦同沉。
裕仁天皇一聲歎息
「信濃」號,這艘耗費6年時光、傾注無數心血、被當作挽救日本國運最後一根稻草的巨艦,到頭來沒有發射一枚炮彈,沒有起降一架飛機,就化為佈滿海藻的殘骸長眠深海,連天皇裕仁聽聞此事後都發出一聲感歎。
日本海軍事後專門成立調查委員會。經過調查,委員會認為由於倉促完工,「信濃」號未能實現徹底的氣密試驗,船體密封性差。此外,艦員大多是新兵,嚴重缺乏訓練,技術生疏,意志消沉,在危機發生時驚慌失措,無法切實實施損管救護,最後導致軍艦沉沒。另外,據戰後美軍的調查顯示,「信濃」號舷側裝甲帶和防魚雷凸出部的結合處存在設計缺陷,而「射水魚」號的魚雷定位較淺,恰好撕裂了這一薄弱地帶,對艦體造成較大破壞。無論如何,對於侵略者來說,連運氣都沒有站在他們這一邊。
殺傷力指數:★★★
短命指數:★★★★★
四、V-1、V-2飛彈
難以挽救納粹命運的瘋狂「復仇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納粹德國對英國倫敦發起猛烈的轟炸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倫敦上空出現了一種像飛機一樣飛行、卻長得不像飛機的怪物。這一個個「怪物」落地後,發出巨大的火光和聲響,倫敦隨之遍地廢墟。這種從未見過的「怪物」,就是現代飛彈的鼻祖——V-1和V-2飛彈。
V-1和V-2是納粹德國一大批「復仇武器」的先驅。這些武器都以字母V打頭,但大多數沒有走出紙面設計的階段。V-1和V-2雖然投入了實戰,但最終也無法挽救納粹敗亡的命運。
希特勒的「復仇武器」
V-1飛彈是一種由脈衝式噴氣發動機驅動的無人駕駛高速飛彈,是公認的現代巡航飛彈的鼻祖。V-1飛彈由位於佩內明德基地的納粹德國空軍研究機構研發,由於它是納粹德國V系列「復仇武器」中第一個問世的,故被命名為V-1。其設計目的是用於攻擊英國首都倫敦。
1944年6月13日,即盟軍諾曼底登陸一周後,V-1飛彈從部署在法國、荷蘭海岸的代號為SKI的發射場起飛攻擊倫敦。在第一輪發射高峰中,共發射9521枚。而到了1944年10月,伴隨盟軍進攻的腳步,德國一線發射場陸續被佔領,於是V-1飛彈又開始轉移陣地,襲擊比利時安特衛普等地的盟軍目標,第二輪發射高峰共計發射了2448枚飛彈。直到1945年3月29日最後一處V-1發射陣地被攻佔,V-1飛彈共造成了22892人傷亡,其中大多數是平民。
V-2飛彈是由德國著名科學家馮·布勞恩設計的一種無人駕駛、帶導航的彈道飛彈,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實戰的彈道飛彈。最初,這種火箭被命名為A-4,隨後改為V-2,成為希特勒「復仇計畫」的重要一環。
1944年9月,希特勒下達了使用A-4/V-2飛彈對倫敦進行攻擊的命令;持續到1945年3月,發射數量超過3000枚,僅倫敦市區就遭到超過500枚V-2火箭的襲擊。港口城市安德衛普也成為V-2襲擊的重災區,從1944年秋天到1945年3月,遭受106枚V-1和107枚V-2的襲擊,共有1萬名市民傷亡,被《時代》雜誌稱為「猝死之城」。
飛彈攻勢的終結
隨著盟軍的快速推進,V-1和V-2飛彈的攻勢也漸漸結束。戰爭結束後。納粹德國飛彈的相關技術分別被美蘇等過瓜分,成為日後各國獨立研製各自飛彈的基礎或者參照物。有軍事評論家認為,如果V-1和V-2飛彈更早地被希特勒應用到戰場上,那麼二戰的歷史很可能會被改寫。然而,歷史不容假設,V-1和V-2飛彈最終也沒能挽救納粹德國敗亡的命運,但是它們作為一種重要的武器形態卻被沿承了下來。
殺傷力指數:★★★★
1944年6月13日,即盟軍諾曼底登陸一周後,V-1飛彈從部署在法國、荷蘭海岸的代號為SKI的發射場起飛攻擊倫敦。在第一輪發射高峰中,共發射9521枚。而到了1944年10月,伴隨盟軍進攻的腳步,德國一線發射場陸續被佔領,於是V-1飛彈又開始轉移陣地,襲擊比利時安特衛普等地的盟軍目標,第二輪發射高峰共計發射了2448枚飛彈。直到1945年3月29日最後一處V-1發射陣地被攻佔,V-1飛彈共造成了22892人傷亡,其中大多數是平民。
V-2飛彈是由德國著名科學家馮·布勞恩設計的一種無人駕駛、帶導航的彈道飛彈,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實戰的彈道飛彈。最初,這種火箭被命名為A-4,隨後改為V-2,成為希特勒「復仇計畫」的重要一環。
1944年9月,希特勒下達了使用A-4/V-2飛彈對倫敦進行攻擊的命令;持續到1945年3月,發射數量超過3000枚,僅倫敦市區就遭到超過500枚V-2火箭的襲擊。港口城市安德衛普也成為V-2襲擊的重災區,從1944年秋天到1945年3月,遭受106枚V-1和107枚V-2的襲擊,共有1萬名市民傷亡,被《時代》雜誌稱為「猝死之城」。
飛彈攻勢的終結
隨著盟軍的快速推進,V-1和V-2飛彈的攻勢也漸漸結束。戰爭結束後。納粹德國飛彈的相關技術分別被美蘇等過瓜分,成為日後各國獨立研製各自飛彈的基礎或者參照物。有軍事評論家認為,如果V-1和V-2飛彈更早地被希特勒應用到戰場上,那麼二戰的歷史很可能會被改寫。然而,歷史不容假設,V-1和V-2飛彈最終也沒能挽救納粹德國敗亡的命運,但是它們作為一種重要的武器形態卻被沿承了下來。
殺傷力指數:★★★★
短命指數:★★
五、「虎王」坦克
火力超強、機動性超差的二戰坦克之王
「虎王」坦克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末期研製的重型坦克,從1944年1月至1945年3月共生產了480輛,美英蘇盟軍部隊多次遭遇「虎王」坦克,因為無法有效擊毀這種德國坦克,各國強烈要求軍工企業研製新型武器,美國特意為此研製了M26重型坦克。「虎王」被認為是二戰期間火力和防護最強的坦克。
二戰火力和防護最強的坦克
「虎王」重型坦克採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時,它也體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首先是它採用了兩種新型炮塔,一種是亨捨爾公司(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一種是波爾捨公司(韋格曼公司製造)的。「虎王「坦克裝備一門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裝備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長6.3m,它能在2000m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制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所用的彈種包括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
1944年晚期,克虜伯公司曾打算讓所有的「虎王」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徑的KwK L/68火炮,不過最終沒有實現。「虎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焊接結構,防彈外形較好。正面裝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較大提高,成為盟軍的一種很難對付的坦克,僅有一些火炮在較近的射擊距離上可以對它構成威脅。
機動性差成為致命弱點
不過「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國重型坦克一樣,弱點在於它的機動性能。由於它的全重很重,單位功率較低,且行動裝置也經常出問題,所以這成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環節。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參戰,接著又在7月在波蘭作戰,第503坦克營的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也參加了諾曼底戰役,由於技術原因,這兩個連隊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到1944年8月結束之前,這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毀了。
這兩輛「虎王」由於沒有了燃料,被丟棄在路邊。此後,「虎王」坦克參加了東西兩線很多戰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戰役。儘管機動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經驗的坦克手裡,「虎王」是一種威力很強大的坦克,它火力強大,防護超群。不過由於「虎王」坦克生產數量少,參戰時間短,並沒有對二戰的最終結果起到很大的影響。
殺傷力指數:★★★★
這兩輛「虎王」由於沒有了燃料,被丟棄在路邊。此後,「虎王」坦克參加了東西兩線很多戰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戰役。儘管機動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經驗的坦克手裡,「虎王」是一種威力很強大的坦克,它火力強大,防護超群。不過由於「虎王」坦克生產數量少,參戰時間短,並沒有對二戰的最終結果起到很大的影響。
殺傷力指數:★★★★
短命指數:★★
六、「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
未能完全發揮實力的超級坦克獵手
二戰期間的德國軍方相當重視坦克殲擊車(即自行反坦克炮)的研製,其裝備數量僅次於戰鬥坦克。為了加強反坦克的火力,幾乎在研製「虎王」重型坦克的同時,就著手研製「獵虎」坦克殲擊車。
「虎王」坦克的變種
「獵虎」坦克殲擊車是基於「虎王」坦克的底盤以及部件,安裝了一門128mm的PaK 44 L/55型火炮(取自「鼠」式超重型坦克)以及兩挺用於防空和自身保護的MG34/MG42機槍。其火炮是二戰中威力最強大的反坦克炮,可以輕易地在盟軍絕大多數火炮的範圍以外擊毀盟軍的坦克。
從外觀看,「獵虎」坦克殲擊車和「虎王」坦克區別很大。「獵虎」坦克殲擊車個頭要大(全重達到驚人的71.7噸),火炮口徑也大,側裝甲板一直延伸到車體頂部構成其炮塔體的一部分,火炮的防盾也顯得碩大無比。車體兩側各安放2排2列共4組8塊履帶板,既是備份履帶板,又起到輔助防護的作用。不過它那糟糕的機動性使強大火力和堅固的裝甲防護性大打折扣。
希特勒自己的想法是把「獵虎」坦克殲擊車改成火焰噴射坦克,不過他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從 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一共只生產了85輛「獵虎」坦克殲擊車,而原計畫是生產150輛。
未能發揮實力的獵手
「獵虎」坦克殲擊車裝備了兩支部隊,第653和第512重型坦克殲擊營。第一輛配發的獵虎在1944年9月裝備部隊。作為二戰德國坦克的頭號王牌奧托·卡爾尤斯,他在1944年8月之後的座駕就是一輛「獵虎」坦克殲擊車。在1945年3月納粹裝甲兵最後的錫格堡作戰中,他擊毀了50輛盟軍各型坦克,其中11輛為M4中型坦克。這幾乎佔了他獵手生涯戰績的三分之一。
1945年夏天,美軍對繳獲的「獵虎」坦克殲擊車進行了測試,發現它能在2100米的距離上擊穿美軍M26「潘興」坦克的前部裝甲板,這遠遠超出了美軍的想像。可惜這些龐然大物更多的是倒在了彈藥油料匱乏和機械的障礙上,而不是對方的炮口下。在令人絕望的戰爭後期,大多數的獵虎是被自己乘員在棄車之後擊毀的,主要是因為機械故障,甚至有時僅僅是因為缺乏燃料。
殺傷力指數:★★★
希特勒自己的想法是把「獵虎」坦克殲擊車改成火焰噴射坦克,不過他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從 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一共只生產了85輛「獵虎」坦克殲擊車,而原計畫是生產150輛。
未能發揮實力的獵手
「獵虎」坦克殲擊車裝備了兩支部隊,第653和第512重型坦克殲擊營。第一輛配發的獵虎在1944年9月裝備部隊。作為二戰德國坦克的頭號王牌奧托·卡爾尤斯,他在1944年8月之後的座駕就是一輛「獵虎」坦克殲擊車。在1945年3月納粹裝甲兵最後的錫格堡作戰中,他擊毀了50輛盟軍各型坦克,其中11輛為M4中型坦克。這幾乎佔了他獵手生涯戰績的三分之一。
1945年夏天,美軍對繳獲的「獵虎」坦克殲擊車進行了測試,發現它能在2100米的距離上擊穿美軍M26「潘興」坦克的前部裝甲板,這遠遠超出了美軍的想像。可惜這些龐然大物更多的是倒在了彈藥油料匱乏和機械的障礙上,而不是對方的炮口下。在令人絕望的戰爭後期,大多數的獵虎是被自己乘員在棄車之後擊毀的,主要是因為機械故障,甚至有時僅僅是因為缺乏燃料。
殺傷力指數:★★★
短命指數:★★
七、BGM-109G「戰斧」陸射型巡航飛彈
「戰斧」巡航飛彈可謂大名鼎鼎,數十年來一直是美國軍火庫的基本配備;而BGM-109G型飛彈是「戰斧」飛彈的陸基發射型。它因政治而生,因政治而亡;曾經是被北約寄予厚望的超級威懾工具,最終卻變為一堆堆昂貴的廢鐵。
超級威懾武器誕生
1977年,西方情報機構突然發現,蘇聯軍隊裝備了一種SS-20型中程飛彈。這種飛彈可攜帶3枚分彈頭,命中精度極高,而且採用機動發射方式,還可以再次裝彈發射。北約對此深感恐懼。1980年,北約諸盟國商定立即在歐洲國家部署兩種對抗性威懾武器:「潘興」II型中程彈道飛彈和BGM-109「戰斧」陸射型巡航飛彈。
其中,BGM-109G型飛彈是在美軍「戰斧」巡航飛彈海射型基礎上的陸射改進型,其彈體外形尺寸、制導系統、主發動機和助推器均與海射型相同,重量也相近。戰鬥部改用W84可變當量熱核彈頭。飛彈被放入特質的鋁筒,裝上重達78000磅的特大運輸發射車。美軍認為,這種飛彈可有效對付蘇聯北方艦隊司令部和海軍基地等後方固定目標,而它強大的機動能力可以保證更高的生存性。
1981年,美軍第868戰術飛彈訓練中隊開始執行戰備任務,這是美軍當時唯一一支陸基巡航飛彈部隊。1982年7月,美國向海外派出了第一支陸基巡航飛彈部隊。此後5年裡,美國空軍又增派了5個戰術飛彈聯隊前往英國、義大利、比利時、西德和荷蘭等地。
意想不到的結局
工作人員使用電鋸將BGM-109G的彈體切割。1987年12月8日,美蘇首腦簽署《蘇美兩國消除中程和中短程飛彈條約》,依照此條約,美國銷毀了569枚BGM-109G戰斧陸射巡航飛彈。
面對北約的飛彈對峙,莫斯科有了反應。1985年,美蘇重開歐洲中程核力量談判。經過一番討價還價,1987年,戈爾巴喬夫接受了美國人最初的「雙零方案」。同年,BGM-109G型飛彈開始撤出歐洲。至1991年5月,大部分BGM-109G型飛彈還沒來得及用一次就變成了一堆堆昂貴的廢鐵。軍方僅保留了8套系統留作紀念。
今天,曾在格林漢姆卡門基地最先投入的BGM-109G型飛彈被安放在俄亥俄州懷特·帕特森空軍基地,它提醒人們,在冷戰最高潮還曾經有這樣一種最短命的陸基巡航飛彈存在過。
殺傷力指數:★★★★
1981年,美軍第868戰術飛彈訓練中隊開始執行戰備任務,這是美軍當時唯一一支陸基巡航飛彈部隊。1982年7月,美國向海外派出了第一支陸基巡航飛彈部隊。此後5年裡,美國空軍又增派了5個戰術飛彈聯隊前往英國、義大利、比利時、西德和荷蘭等地。
意想不到的結局
工作人員使用電鋸將BGM-109G的彈體切割。1987年12月8日,美蘇首腦簽署《蘇美兩國消除中程和中短程飛彈條約》,依照此條約,美國銷毀了569枚BGM-109G戰斧陸射巡航飛彈。
面對北約的飛彈對峙,莫斯科有了反應。1985年,美蘇重開歐洲中程核力量談判。經過一番討價還價,1987年,戈爾巴喬夫接受了美國人最初的「雙零方案」。同年,BGM-109G型飛彈開始撤出歐洲。至1991年5月,大部分BGM-109G型飛彈還沒來得及用一次就變成了一堆堆昂貴的廢鐵。軍方僅保留了8套系統留作紀念。
今天,曾在格林漢姆卡門基地最先投入的BGM-109G型飛彈被安放在俄亥俄州懷特·帕特森空軍基地,它提醒人們,在冷戰最高潮還曾經有這樣一種最短命的陸基巡航飛彈存在過。
殺傷力指數:★★★★
短命指數:★
八、F-89J「蠍」式戰鬥機
掛載空空核火箭的史上最牛截擊機
如果有人問,有史以來威力最為強大的截擊機是什麼?你千萬不要在現代戰機中選擇,因為有一隻飛舞的「蠍子」已經穩穩地佔據了這個位置,這就是美國空軍的F-89J「蠍」式戰鬥機——它的撒手鑭竟然是空空核火箭!
1947年蘇聯首次公開展示圖-4轟炸機,這意味著蘇聯人隨時可能把核武器投向美國本土,而此時美國還沒有足以對付這些轟炸機的全天候噴氣式截擊機。為了應付這種尷尬局面,美軍加快了相關戰機的研製。1948年6月,諾斯羅普公司研製的XP-89出廠。這也是美國空軍第一種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8月16日該機進行首飛。與此同時,美軍戰機編號體系中代表「驅逐機」的P(Pursuit)被代表「戰鬥機」的F(Fighter)所取代,從此XP-89也就成了XF-89。
1949年3月,F-89被正式命名為「蠍子」。這一命名的由來是該機獨特的外形:由於該機雙輪結構的前起落架很短,而主起落架機輪相對較大,為了避開發動機尾流,平尾被設置在垂尾中部,因此停在地面的F-89頭部前傾,尾部高高上翹,恰似一隻高昂著毒針蓄勢待發的毒蠍。1949年7月14日,美國空軍正式訂購了48架生產型F-89A,同年9月19日又追加訂購27架。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核大戰理論指導下,美國開始研製帶核彈頭的空空火箭——MB-I「妖怪」。為了獲得「妖怪」的發射平台,諾斯羅普公司應軍方的要求以F-89D為藍本發展出F-89J。F-89J每側翼下發射架可掛兩枚「妖怪」,翼尖吊艙取消,改為兩個2730升副油箱。F-89J安裝當時最新的休斯MG-12火控系統。有了這一系統,「蠍子」可以在大仰角爬升狀態下發射「妖怪」,攻擊高空的敵轟炸機。在截擊過程中,休斯火控系統能夠自動追蹤目標,並選擇一枚「妖怪」火箭,指導飛行員打開核彈保險,自動發射火箭並控制截擊機急轉逃離核爆區,然後遙控核彈在預定時刻起爆。
F-89J於1956年11月開始交付,首先裝備第84戰鬥截擊機中隊。1957年7月19日,F-89J進行了「妖怪」火箭的首次試射。這天,一架F-89J在猶卡核試驗靶場上空發射了一枚「妖怪」,彈頭由地面控制在4600米高空引爆。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從飛機上發射帶有核彈頭的空空火箭,由此「蠍子」也成為歷史上第一種能發射核武器的截擊機。
超級武器曇花一現
儘管F-89J是美國空軍威力最強大的截擊機,但它注定是短命的。1959年7月,超音速的F-101B「巫毒」和F-102A「三角標槍」逐漸將其取代。至此,「蠍子」壽終正寢,它一共生產了1052架,曾裝備36個空軍中隊和17個國民空中警衛隊中隊。「蠍子」不僅難以操縱,維護費用高昂,而且故障率較高,它是冷戰最初階段截擊空戰思想的體現,是遠程核打擊威懾下的產物,因此注定是曇花一現。
殺傷力指數:★★★★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核大戰理論指導下,美國開始研製帶核彈頭的空空火箭——MB-I「妖怪」。為了獲得「妖怪」的發射平台,諾斯羅普公司應軍方的要求以F-89D為藍本發展出F-89J。F-89J每側翼下發射架可掛兩枚「妖怪」,翼尖吊艙取消,改為兩個2730升副油箱。F-89J安裝當時最新的休斯MG-12火控系統。有了這一系統,「蠍子」可以在大仰角爬升狀態下發射「妖怪」,攻擊高空的敵轟炸機。在截擊過程中,休斯火控系統能夠自動追蹤目標,並選擇一枚「妖怪」火箭,指導飛行員打開核彈保險,自動發射火箭並控制截擊機急轉逃離核爆區,然後遙控核彈在預定時刻起爆。
F-89J於1956年11月開始交付,首先裝備第84戰鬥截擊機中隊。1957年7月19日,F-89J進行了「妖怪」火箭的首次試射。這天,一架F-89J在猶卡核試驗靶場上空發射了一枚「妖怪」,彈頭由地面控制在4600米高空引爆。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從飛機上發射帶有核彈頭的空空火箭,由此「蠍子」也成為歷史上第一種能發射核武器的截擊機。
超級武器曇花一現
儘管F-89J是美國空軍威力最強大的截擊機,但它注定是短命的。1959年7月,超音速的F-101B「巫毒」和F-102A「三角標槍」逐漸將其取代。至此,「蠍子」壽終正寢,它一共生產了1052架,曾裝備36個空軍中隊和17個國民空中警衛隊中隊。「蠍子」不僅難以操縱,維護費用高昂,而且故障率較高,它是冷戰最初階段截擊空戰思想的體現,是遠程核打擊威懾下的產物,因此注定是曇花一現。
殺傷力指數:★★★★
短命指數:★
九、B-58「盜賊」超音速轟炸機
在1961 年的巴黎航展上,有一架飛機是那麼與眾不同,它帶著雷鳴般的呼嘯從大洋彼岸飛來,創造了新的跨越大西洋的速度記錄,它擁有一副巨大的三角機翼,以及四個巨大的發動機吊艙,最奇特的是機腹下那個碩大無朋的吊艙。在航展上,它成為當之無愧的明星,受到大眾的追捧。而蘇聯對它卻是那麼的恨之入骨,同時盡力發展與之相抗衡的戰機。這種飛機,就是世界上第一種超音速轟炸機——B-58「盜賊」。然而,這種令世人矚目的戰機,僅僅服役十數年就匆忙謝幕。究其原因,也許並不是因為落伍了,而是因為太先進、太前衛了。
「比戰鬥機飛得還快」
「盜賊」的性能是令人震驚的,它可以與它可能遇到的戰鬥機飛的一樣快,甚至更快,達到比一般戰鬥機更高的飛行高度。一個康沃爾公司的工程師這樣描述「盜賊」:「這薄的三角翼穿過音障如同切奶酪般輕鬆,它穿過音障沒有任何的振動或其它東西。」B-58 擁有創紀錄般的爬升速度,經常被形容為「像火箭一樣」,尤其是飛機輕載的時候。而且 B-58 還擁有類似尺寸飛機中令人驚訝的機動性,雖然一般認為三角翼飛機在低空飛行時容易顛簸,但 B-58 同樣適用於低空突破飛行。
「寡婦製造者」
然而,「盜賊」同樣也是一架難以操縱的飛機,只有有經驗的飛行員才獲准駕駛它,而且導致一些飛行員對它的恐懼。這並不是因為它製造粗略,而是因為她那過於先進的設計以及容易出現不可挽回的危險情況——
忽略規定的迎角,在起飛、著陸甚至是巡航中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複雜的燃料供應系統維護困難,特別是當燃料容量傳感器與閥門損壞的時候;高速飛行時,如果一台發動機熄火,就會導致飛機急劇偏航而被撕成碎片;如果液壓系統故障則要馬上緊急著陸……總共 116 架的 B-58,在事故中損失了26 架,有 36 名機組乘員因此喪命。
壽終正寢
1960 年代後期,關於有人超音速轟炸機的爭論導致了「盜賊」的改進計畫被終止了。B-58 是令人驚異的戰機,但是運轉、維護的費用實在是太昂貴了,維持 2 個 B-58 聯隊的費用,可以維持 6 個 B-52 聯隊。
1969年11月5日,編號59-2446的B-58進行了最後的一次飛行,目的地是美軍軍機「墳場」——戴維思·蒙坦空軍基地。因飛行速度而驚駭世人的B-58「盜賊」,其退役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
殺傷力指數:★★★
「寡婦製造者」
然而,「盜賊」同樣也是一架難以操縱的飛機,只有有經驗的飛行員才獲准駕駛它,而且導致一些飛行員對它的恐懼。這並不是因為它製造粗略,而是因為她那過於先進的設計以及容易出現不可挽回的危險情況——
忽略規定的迎角,在起飛、著陸甚至是巡航中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複雜的燃料供應系統維護困難,特別是當燃料容量傳感器與閥門損壞的時候;高速飛行時,如果一台發動機熄火,就會導致飛機急劇偏航而被撕成碎片;如果液壓系統故障則要馬上緊急著陸……總共 116 架的 B-58,在事故中損失了26 架,有 36 名機組乘員因此喪命。
壽終正寢
1960 年代後期,關於有人超音速轟炸機的爭論導致了「盜賊」的改進計畫被終止了。B-58 是令人驚異的戰機,但是運轉、維護的費用實在是太昂貴了,維持 2 個 B-58 聯隊的費用,可以維持 6 個 B-52 聯隊。
1969年11月5日,編號59-2446的B-58進行了最後的一次飛行,目的地是美軍軍機「墳場」——戴維思·蒙坦空軍基地。因飛行速度而驚駭世人的B-58「盜賊」,其退役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
殺傷力指數:★★★
短命指數:★
十、I-400系列潛艦
二戰日本海軍的I-400 級潛艦是二戰時期最大的、也是直到20世紀60 年代核動力潛艦建成前最大的潛艦。I-400 所攜帶的燃料足以繞地球航行一圈半,可裝載3架「晴嵐」攻擊機並使其迅速投入戰鬥。
日本海軍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著手研製可攜帶戰機的大型潛艦,經過20年的實踐後,日本人終於造出了令他們自豪的I-400系列潛艦。曾經是I-401潛艦艇長的南部上尉說,I-400系列潛艦的機動性與其他潛艦相比,並沒有多大的特殊性,不過由於它體積巨大,又可以攜帶戰機,因此在同時期的同類戰艦中,它的靈活性相對要高,戰鬥力也更強。在I-400潛艦系列研製成功之後,日本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異常興奮,因為有了這種巨型潛艦,他就可以實施轟炸美國大城市的計畫了,華盛頓、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都在山本的計畫範圍之內。1942年5月,I-400系列潛艦設計圖由山本親自審批通過,於第二年1月開始投入建造。
最開始,山本希望建造18艘這一型號的戰艦,他也一直親自監督建造進程。不過隨著山本在1943年4月命喪美國人之手,這項「雄偉」的計畫也隨之流產。由於日本當時的實力和鋼材緊缺的狀況,山本的繼任者把計畫加以修改,決定建造9艘I-400系列潛艦。不過1943年之後,日本軍隊在各條戰線節節敗退,對I-400系列潛艦的建造工作一度無人問津,造艦計畫也一改再改,由原來的9艘縮減為5艘,而實際上只投產了3艘。
I-400和I-401在1944年底前建造完成,之後立即服役,被編入有泉擔任隊長的日本皇家海軍第一潛艦編隊。第三艘潛艦I-402則在1945年7月被改裝成補給艦,準備投入軍事活動。
還沒戰鬥就投降了
1945年3月日本海軍中將、聯合艦隊司令小澤治三郎做出了一個冒險的決定,準備利用「晴嵐」戰機攜帶生物武器襲擊美國西海岸城市,以報復美國對東京等地的狂轟濫炸。而攜帶「晴嵐」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I-400「兩兄弟」身上。這次計畫被陸軍參謀長重光葵獲悉後,他命令小澤治三郎取消該計畫:「利用細菌戰襲擊美國的方式,將把這場戰爭升級到反人類的程度。」因而重光葵改變計畫,由對美國發動細菌戰轉為控制巴拿馬運河。
為完成這一計畫,重光葵把有泉派到前線,要求他「擔負起復興大日本帝國的希望」,有泉則把I-400和I-401當作完成這一任務的王牌。不過當時日本已經面臨燃料短缺的困局,I-400「兩兄弟」甚至沒有足夠的燃料駛往巴拿馬運河,因此日本軍界要求它們先到中國東北,裝滿燃料後,再秘密前往目的地。但是這兩艘潛艦剛剛駛出100多海裡,就遇到水雷,I-400只好返港修理。
好不容易完成修理、加滿燃料駛出日本,剛走出不遠,又接到大本營的命令,由於到巴拿馬運河路途遙遠,加之美國海軍已經在日本附近部署了強大的部隊,恐怕潛艦難以應付。因此應該先拔掉美國人設在日本四島附近的「釘子」,襲擊烏裡希環礁。潛艦上的很多人對巴拿馬運河戰鬥任務的取消深感失望。有泉也無可奈何。他在1976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抱怨道:「就算有人在你和服袖子上點火,你也不用擔心它會燒掉整片大地。」
就在兩潛艦返回的路上,意外再次發生:為I-400系列潛艦提供能源補給,並且搭載兩架中島戰機的I-13潛艦不聲不響地沉沒。有人懷疑是美軍先發制人破壞了日軍的行動。而這造成的後果是,I-400無法接收清晰的電台信號,與I-401失去了聯繫。「兩兄弟」沒有按照預定計畫會合一處,因此只好推遲攻擊計畫,時間定在8月25日。就在積極準備新的襲擊的時候,8月14日他們通過美國電台得知日本很快就要投降,但是當時幾乎沒人相信。直到天皇第二天講話後,「潛艦之王」上的所有人才如夢方醒。
不久後兩艦接連接到日本總部的命令要求返回國內。但兩潛艦人員商議,「不能便宜美國人」。因此在美國人趕到接收兩艦之前,8月26日,I-401上的日本官兵把所有的魚雷都銷毀,也破壞了艦上的所有密碼、日誌、秘密文件,並用利器砸壞所搭載的「晴嵐」戰機,之後才浮出水面,向美軍投降。第二天,I-400在歸國途中也做了「類似工作」。
美國和盟國開始對戰艦的型號、運載能力、艦載戰機能力以及投彈能力做了細緻的研究。盟國的專家不約而同地表示,在同等級別的潛艦中,盟國無能出其右者。因此美國方面甚至有些後怕:一旦日本投降太晚,I-400「兩兄弟」或將行駛到美洲各大港口,屆時一場災難似乎不可避免。而蘇聯人得知美國獲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潛艦後,依據美蘇之前簽署的「共享協議」,要求到潛艦上「看看」。心事重重的美國人擔心蘇聯人獲得機密軍事技術,在蘇聯人到來前,匆匆炸沉了兩艘潛艦。2005年3月,I-401的遺骸在太平洋瓦胡島附近海域被發現。
殺傷力指數:★
短命指數:★★★